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孙子兵法又称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
素书相传为秦末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道家兵书。中国汉族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
兵法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作者为孙膑,传说他是孙武的后代,在战国时期生于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阳谷、鄄城一带),曾和庞涓一块儿学习兵法。
百战奇略(原名百战奇法)作为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而问世,这无论是在宋以前或是宋以后,都是不多见的。因此,从其产生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和推崇,给予很高评价,并一再刊行,广为流传。
三略原称三略,是著名的古代汉族军事著作,属于道家兵书,与六韬齐名。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
将苑是中国古代一部专门讨论为将之道的军事著作,又称将苑、武侯将苑、心书、武侯心书、新书、武侯新书等。此书宋代称将苑,明代始改称心书,如经籍志;或新书,如陶宗仪说郛;也有称将苑的,如百川书志。汉魏丛书虽于书名题作心书,而篇章标题中间...
吴子兵法,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相传战国初期所著,战国末年即已流传。吴子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有关思想,在历史上曾与孙子齐名,并称为孙吴兵法,因而为历代兵家所重视。
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尉缭子一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书中杂家类著录尉缭29篇,兵形势家类...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重要兵书之一。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据史记·列传记载: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司马法流传至今已两千多年,亡佚很多,现仅残存五篇。但就在这残存的五篇中,也还记载...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又称太白阴经,道家著作,中国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杀伐,因此多用来比喻军事,太白阴经的名称由此而来。作者为唐朝的李筌。中国古代重要兵书。唐代宗时河东节度使都虞候李筌撰。李里籍未详,集仙传道其仕至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等。...
乾坤大略是一部专讲战略的军事著作。乾坤大略的指导思想是专论大端,即专论王霸大略。览天下之大势,求帝王之得失成败,阐述逐鹿问鼎、扭转乾坤的大方略。对于此一性质,作者明确指出:此非谈兵也,谈略也。至于选将、练兵、安营、布阵、器械、旗鼓...
兵法二十四篇是重要的蜀汉军事著作之一。原有二十四篇,但现在其中的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现已失传。据说为三国时期蜀汉名相晚年时所著,上面记载了诸葛亮几十年来行军打仗,治国安邦的经验。在五丈原之战中,诸葛亮在死前曾将此书和造用连弩...
李卫公问对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内容相传为记录唐太宗和李靖关于军事问题的问答。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其中上卷四十问答,中卷三十三问答,下卷二十五问答,凡九十八次问答,约一万余字。在宋代神宗元丰年间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
武经总要是北宋官修的一部军事著作,作者为宋仁宗时的文臣曾公亮和丁度。两人奉皇帝之命用了五年的时间编成。该书是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对于研究宋朝以前的军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绍了武器的制造,对古代中国军事史、...
练兵实纪是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此书正集9卷,附杂集6卷。它和纪效新书称为戚氏兵书姐妹篇。练兵实纪内容广泛,涉及兵员选拔、部伍编制、旗帜金鼓、武器装备、将帅修养、军礼军法、车步骑兵它既注意吸收南方练兵的经验,又结合北方练兵的实际,其练...
便宜十六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蜀汉军事著作。由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所著的重要兵法。此书在隋书·经籍志中有收录,此后的许多兵法类书都收有此策便宜十六策,诸葛亮主要论述治国治军之道,全文分为十六个部分,分别论述治理国家的十六个方面...
历代兵制,南宋撰。全书八卷。全书历述周代及春秋、秦汉、唐代以来历代兵制得失,对宋代尤为详尽。此书可作为研究历代兵制,尤其是宋代兵制的参考。
中国宋代著名兵书。北宋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历四年于景德元年(1004)撰成,凡20卷,210篇,共论210个问题。许洞曾任雄武军推官、均州参军等职。该书现存明嘉靖刊本及清四库全书等刊刻本。
投笔肤谈成书于明末,是一部颇有影响的古代军事理论著作。
何博士备论是古代军事著作,属于中国第一部军事人物评论集。1卷,28篇(今本缺2篇),北宋武学博士撰。此书宋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均有著录,现存明穴研斋抄本、清四库全书、浦城遗书、指海等刊本。
翠微先生北征录又称翠微先生北征录、翠微北征录,宋代兵书。但是宋史·艺文志、省府县忐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未著录,直到清代黄虞稷等编宋史·艺文志补、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始见著录。清嘉庆五年庚申(1800年)校勘学家顾广圻在为本书写的跋文中...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
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与混元阳符经相配,论涉养生要旨、气功、房中等方面。关于成书有人说黄帝,有人说是战国时的苏秦,近代学者多认为其成书于南北朝。作为一部高度精炼的道教经书,黄帝阴符经正如其他许多具有理性精神之道教学者所撰之作品一样...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
抱朴子,书名。晋撰。抱朴([bàopǔ])是一个道教术语。源见于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朴子内外篇凡八卷,内篇论神仙吐纳符篆勉治之术,纯为道家之言;外篇则论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词旨辨博,饶有名理,要皆以黄老为宗,世以为道书之一。
黄帝四经是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初付于帛书老子乙本前,当时称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后经专家鉴定,认为此书是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汉书.艺文志曾经著录此书,但汉以后就失传了,学者根据书的内容、文字、篇章数目等研究,认为此书成书时期当晚于老...
黄庭经,又名老子黄庭经,道教养生修仙专著;内容包括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内景玉经;两晋年间,新增中景经。由天师道魏华存自创门户而普传于世。
神仙传是东晋道教学者所著的一部古代中国志怪小说集,共十卷。书中收录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92位仙人的事迹,其中很多人物并不是道士但都均被葛洪请入传中。神仙传以想象丰富,记叙生动著称。
太玄经,汉撰,也称扬子太玄经,简称太玄、玄经。扬雄撰太玄,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四库全书为避康熙皇帝玄烨之名讳,改为太元经。
云笈七签是择要辑录大宋天宫宝藏内容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当时任著作佐郎的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后,又择其他认为的精要万余条,于天圣三年至七年(1025~1029)间辑成本书进献仁宗皇帝。
内丹之学,传自远古黄老列庄哲学思想,自汉魏伯阳揭其端,唐钟离权、吕洞宾等发扬于后。唐宋以降流衍日繁,蔚为大观。宋承钟、吕之学,祖述黄老,仿效周易参同契,著为悟真篇,内丹之学遂大显于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之:是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
通玄真经即文子。文子学派思想尚阳。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文子一书为通玄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北魏李暹注文子称,计然就是文子。文子是春秋时人,属道家系统,著有文子一书。唐玄宗美其名曰通玄真经,为道教四部...
老子想尔注是老子道德经的注释本,张道陵著,道教早期教派正一盟威道的一部哲学兼丹经的经典著作,为天师家学。
文始真经乃文始真人所著经书,以独特的视角将道的广阔无边的玄意天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所谓文始,可以理解为文明之始。因为他接受了老子的教诲,从而开发智慧,修证大道,得到成就,正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此经分为九篇,阐述宇宙和自然的规律,以...
即庚桑子,或称洞灵真经亢桑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诏封庚桑子为洞灵真人,尊庚桑子一书为洞灵真经,书中文字多古文奇字,如果不看音义则难窥其义。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
尹文子,旧列名家,今本仅一卷,分大道上下两篇,语录与故事混杂,各段自成起讫。上篇论述形名理论,下篇论述治国之道,可以看作是形名理论的实际运用。文章善于运用寓言说理,虽然不如白马非马有名,但是却很有趣味,其中讲一个人,给儿子取名盗...
道教经典,全称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有3卷。道士斋醮祈禳及道门功课的必诵经文。经文由清微天宫神通品太上大光明圆满大神咒品诵持功德品天真护持品及报应神验品组成。主要叙述元始天尊在清微天中宣讲玉帝来历的神话。有多种注本,收入正统道藏和道藏...
刘子一书是北齐刘子所撰写,刘子是北齐时期道家,思想家。作者针对当时社会时弊,提出了自己治国安民的政治主张及为国建功立业,施展个人才能的抱负。
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道家著作,当时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管...
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战国时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
慎子一书,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介绍说有十二论。徐广注释道:今慎子,刘向所定,有四十一篇。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四十二篇,宋代的崇文总目记为三十七篇。现存慎子只有七篇,即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知忠、君臣。由此可见,慎子的...
扬子法言十卷,汉撰。凡十三篇,篇各有序。
折狱龟鉴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案例汇编,宋代郑克编著。又名决狱龟鉴。原书20卷。旧传诸本大都有缺佚,仅明代永乐大典载有全书,但各卷界限已不可考。清代收入四库全书时,曾加以校订,重新整理,分为8卷。
我国古代法医学著作。一卷。宋·桂万荣撰。刊于1213年。本书载述刑法折狱的一些典型案例。每案皆有四言标题。其中有涉及法医鉴定的内容。现存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本。棠阴比事是继五代时的疑狱集,与宋代郑克编撰的折狱龟鉴之后,又一部记述诉讼活动的...
邓析子相传为春秋时代名家的邓析所作,但是有人也指出内容参杂其他家说法。四库全书将其归入子部法家类。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
艺文类聚是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欧阳询与令狐德棻、陈叔达、裴矩、赵弘智、袁朗等十余人于武德七年(624年)编纂而成的一部综合性类书,该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它保存了中国唐代以前丰富的文献资料,尤其是许多诗文歌赋等文学作品...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
中国元代初年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成书于至元十年(1273)。其时元已灭金,尚未并宋。正值黄河流域多年战乱、生产凋敝之际,此书编成后颁发各地作为指导农业生产之用。
北山酒经是宋朝的一本讲述酒的书籍。北山酒经是宋代酒文献的力作,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总论,论酒的发展历史;中卷论制曲;下卷记造酒,是中国古代较早全面、完整地论述有关酒的著述。
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作氾胜之十八篇,氾胜之书是后世的通称。氾胜之书与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所著。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
随园食单,古代中国烹饪著作。共一卷。身为乾隆才子、诗坛盟主,一生著述颇丰。作为一位美食家,随园食单是其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以文言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中国十四世纪至...
书目答问是张之洞撰写的一本举要性目承书。书目答问一书,是作者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一说系张委托缪荃孙代撰)。收录者多为重要书籍,所选版本亦从当时习见者中取其不缺少误者为...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
增广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小窗幽记是明代陈继儒(一说陆绍珩)创作的小品文集,刊行于天启四年(1624年)。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它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
围炉夜话儒家通俗读物,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学品评著作,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这本书是作者于清·咸丰甲寅二月,于桥西馆的一经堂完成的。作者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使本书语言亲...
传习录,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作者程允升。幼学琼林初为明代西昌人(字允升)编著,本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清人邹圣脉作了增补,改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
国语相传是春秋时期所撰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宋代以来,包括康有为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国语为西汉刘歆的伪作。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西征犬戎(约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公元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后序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内容以孔安国语气所写,一般称之为孔安国序,后半部分内容为安国以后...
说苑,又名新苑,古代杂史小说集。编。成书于鸿泰四年(前17)。原20卷,78。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每类之前列总说:事后加按语。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
盐铁论是西汉的桓宽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
本书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选取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
春秋繁露中国汉代哲学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著作。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
明夷待访录诞生于明清之际,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的名著。该书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总结了秦汉以来,特别是明代的历史教训,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等一系列比前人更进一步的民主观念,具...
帝范,古代论政著作。唐朝撰。此书系唐太宗李世民自撰的论述人君之道的一部政治文献,他在赐予子女时云,再三叮嘱,作为遗训:饬躬阐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讳,更无所言。共十二篇: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
潜夫论是东汉思想家王符的作品,凡十卷三十六篇。其内容多数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章,广泛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教育、历史、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为后人了解和研究东汉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潜夫论对东汉后期政治社会提...
中论,著作,是一部政论性著作,系属子书,其意旨:大都阐发义理,原本经训,而归之于圣贤之道。所以,历代史书除宋史将其列入杂家类而外,其余者均将其列入儒家类。传本中论一书分上下二卷,共计二十篇,从治学至爵禄十篇为上卷,考伪至民数十篇...
北溪字义(繁体竖排版)中的北溪字义原名字义详讲,又称四书字义或四书性理字义,是晚年讲学,由他的学生王隽笔录整理的。因为严格的讲,该书内容主要是阐释朱熹的理学思想,而不是一无依傍地疏解四书原义,所以,作者沿用了过去用得较多而又比较简...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梵文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了凡四训,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字坤仪,后改名了凡,作于六十九岁,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
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内容是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了四十二段话所编集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四十二章经论其胜义,盖有四端:一、...
地藏经,中文版本是唐朝高僧实叉难陀翻译的。又称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册。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
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唐般剌密谛译,10卷。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楞严经包括:序分、三番破识、十番显见、剖妄出真、会通四科、圆彰七大、审除细惑、从根解结...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简称法华经,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妙法莲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宣讲...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梵文महावैपुल्यबुद्धावतंसकसूत्रMahāvaipulyaBuddhāvataṃsakaSūtra),大乘佛教主要经典,华严宗的立宗之经。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以...
圆觉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一卷,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全经一般分作序、正、流通三...
佛教经典。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净土三经之一。此经说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果满成佛,国土庄严,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此经前后有十二译,存五译、失七译,会集、节略本四本。经中介绍了阿弥陀佛(无量寿佛)...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早,更接近本经的原始义,因此流传广、影响大。我...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
中国佛教禅宗史书。20卷。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一说绍定间杭州灵隐寺普济编集。有宋宝祐元年(1253)和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两个刻本。宝祐本于清光绪初年始由海外传归,卷首有普济题词,王庸序。卷末有宝祐元年武康沈净明跋。至正本比较流...
中说反映王通的思想,是有许多可贵之处的。王通在政治上,以恢复王道政治为目标,倡导实行仁政,主张三教合一,基本上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有进步性。在哲学上,王通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围绕天人关系这个核心,阐述了他关于自然观、发展现、认识论和...
知言是中国宋代的哲学著作,初稿系论学语录和随笔札记,后经多次校订而成书。知言原本至明代已不见传世,明弘治年间新安陈敏政于吴中得旧本,整理编次别为6卷,世间始有刻本,然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传本知言字句舛谬,次序颠倒,多失其真。今...
僧伽吒中文读作sēngqié(二声,同茄音。)zhà。中文有三种译本。赵城金藏收藏的宋朝金惣持等奉诏译佛说大乘僧伽吒法义经,宋朝施护奉诏译佛说大集会正法经,元魏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僧伽吒经。本经最特殊的一点是,经文没有明确定义僧伽吒...
唐代智升编于开元十八年(730(庚午年))。又作开元录、开元目录、智升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全书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半部称‘总括群经录’(卷一至卷十),相当于代录,系以时代别、译者别,依序列举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至唐代开元十八年...
宋释惠洪撰。惠洪有冷斋夜话,已着录。禅宗自六祖以後,分而为二。一曰青原,其下为曹洞、云门、法眼;一曰南岳,其下为临济、沩仰。是为五宗。
三命通会在我国传统命理学上拥有非常高的地位,其作者为明朝进士万民英。而清朝编修的四库全书将他的著作三命通会和星学大成收录,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神相全编是浩如烟海、灿若星汉的中国典籍文化中,集古代各时期著名相学家论述和著作大成的一书,几乎概括了中国相术的所有领域,成为自明、清以来最流行的相术技法大全。为宋代秘传,明代袁忠彻订正。
撼龙经是唐代风水大师杨筠松的代表作之一,是龙脉风水的最权威圣典,被誉为中国古代测绘学之最,是了解与运用龙脉风水、快速振兴家业的最佳典籍。
渊海子平由宋代徐大升依据东海徐子平先师论命成果而编著。是八字命理学的宗祖之作,也是八字算命术必习的经典名著,该书是以财官印食伤等格局将命运层次分为三六九等的第一书。若是论及以往名师圣贤,决断生死当属鬼谷子先师的纳音论命法,论富贵贫...
相传为宋人京图撰,至清代道光年间由任铁樵注释,增注由袁树珊撰辑。
葬书是东晋著名学者的著作,全文不到两万字,却系统地阐述了风水理论。其五大理论亮点归纳为:一是乘生气论;二是藏风得水论;三是形势论;四是四神砂论;五是土质标准论。
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成于公元一世纪左右。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同时,九章算术在数学上还有其独到的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方程章还在世...
天玉经是玄空风水理气中最重要的经典,托名杨筠松著,曾因战乱失传,至明末蒋大鸿辑录注疏,破译其中艰涩难解部分,从此之后,以玄空卦理为基础的江西风水得以影响后世千年不绝。然,随着蒋大鸿地理辩正发表,后来对天玉经连番注释者不知凡几,各人...
神峰通考是,古代汉族传统命理学著作。四柱八字命理古籍之一,被称为但凡研究八字算命者必看的命理古籍资料,在命理学术界中其地位非常之高。原名为神峰张先生通考命理正宗辟谬大全为明朝神峰子张楠所著。是命理学十大古籍名著之一。
疑龙经旧题亦为唐杨筠松撰,为唐朝著名地理风水学家杨筠松撰写。全书分三篇,介绍如何根据山水地势寻找龙脉,上篇论干中寻枝,以关局水口为主,中篇论寻龙到头,看面背朝迎之法,下篇论结穴形势。
葬法倒杖,唐代杨筠松·著。共六章:认太极、分两仪、求四象、倍八卦、倒杖十二法、二十四砂葬法。
焦氏易林又名易林,十六卷,西汉焦延寿撰。四库全书将之列于子部术数类。易林源自于周易,每一卦各变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变四千零九十六卦。易经共有卦爻辞450条,易林有4096占卦变之辞,卦爻辞较之增加十倍之多,各系以文辞,皆四言韵语。易林的...
李虚中命书·三卷〔永乐大典本〕旧本题鬼谷子撰,唐李虚中注。虚中字常容,魏侍中李冲八世孙。进士及第。元和中官至殿中侍御史。韩愈为作墓志铭,见于昌黎文集。后世传星命之学者,皆以虚中为祖。
明代人伪托五代十国之名所撰灵城精义,创立三元三运之说,把天地之运结合起来,再辅以河洛八卦,使阴宅风水学说的适用性更为广阔。
月波洞中记二卷,案月波洞中记见于宋通志。艺文略者一卷。称老君记于太白山月波洞,凡九篇。晁公武读书志亦载此书一卷,序称唐任逍遥得之于太白山月波洞石壁上,凡九篇相形术也,与艺大略所记并合。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者。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据脂本汇校,后四十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极高的艺...
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另说是李春芳)所著。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深刻描绘...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
是元末明初(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
警世通言是明末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完成于天启四年(1624),收录宋、元、明时期话本、拟话本40篇。一般认为,这些作品都经过编撰者不同程度的加工、整理。题材或来自现实生活,或取自前人笔记小说。总体而言,警世通言的题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代作。五十六回。成书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1803年(嘉庆八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
醒世恒言,白话短篇笔记集。明末纂辑。始刊于1627年(明天启七年)。其题材或来自民间事实,或来自史传和唐、宋故事。除少数宋元旧作外,绝大多数是明人作品,部分是冯氏拟作。形象鲜明,结构充实完整,描写细腻,不同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市...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体...
太平广记是古代文言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传说及道经﹑释藏等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于太平...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
封神演义是明代(有争议)创作的长篇小说,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主要以姜子牙辅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阐教、截教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间传说和神话。有姜子牙、哪吒、杨戬等生动、鲜...
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史。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
博物志,中国古代汉族神话志怪小说集。西晋(232~300)编撰,分类记载异境奇物﹑古代琐闻杂事及神仙方术等。内容多取材於古籍﹐包罗很杂﹐有山川地理的知识﹐有历史人物的传说﹐有奇异的草木鱼虫﹑飞禽走兽的描述﹐也有怪诞不经的神仙方技的故事...
喻世明言是明末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最初版本名为古今小说,全称全像古今小说。后重印改名为喻世明言,以与三言其他作品书名相配。全书40卷,每卷1篇,共计40篇。它和通言、恒言一样,为宋元明话本小说。喻世明言中故事产生的时代,包括...
东周列国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明末小说家。这部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元代就有一些有关列国故事的白话本,明代嘉靖、隆庆时期,余邵鱼撰辑了一部列国志传,明末冯...
剪灯新话,明代文言短篇小说,中国十大禁书之一,作者是。最早在洪武十一年编订成帙,以抄本流行。元末明初的社会大动荡,摧残、扭曲着社会中、下层男女的情欲生活。此书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禁毁小说,除摹书普罗男女的畸变离奇隐秘外,其人鬼相恋...
搜神后记又名续搜神记,是搜神记的续书。题为东晋陶潜(365-427)撰。所记有元嘉十四年(437年)、十六年(439年)事,其伪不可待辩。皆陶潜死后事,故疑此书为伪托,或以为经后人增益。搜神后记与搜神记的体例大致相似,但内容则多为搜神记所未见。...
初刻拍案惊奇是明朝末年编著的拟话本小说集。正式成书于1627年(明天启七年),尚友堂书坊于翌年1628年刊行。初刻拍案惊奇是模仿话本小说而创造的小说集,其题材大多取自前人。书的内容比较繁杂,思想倾向前后不尽相同,主要有描写商人思想行径、命...
绿野仙踪是一本世情小说更多于志怪小说。冷于冰在其成仙的道路上,收徒并且帮助其亲人弟子诛杀为祸世间的妖怪。人情关系很多时候影响了原本属于志怪小说的天马行空的特点。从文笔和批注来看,本书也很能反映古代小说的特点,也是明清小说的一个代表...
老残游记,清末中篇小说,是(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的代表作,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清官中的酷吏)误国,清官害民,独具慧眼地指出清官的昏庸常常比贪官更甚。同时,...
幽明录,亦作幽冥录幽冥记,是一本神奇怪异的志怪小说集,为南朝宋宗室集门客所撰,30卷,原书已散佚。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辑得二百六十五则。书中所记鬼神灵怪之事,变幻无常,合于此意,故取此名。书中有不少故事与列异传搜神记搜神后记相同。
二刻拍案惊奇为拟话本小说集。明末编著。于1632年(崇桢五年)成书刊行,与作者前著初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四十卷,每卷一篇,共四十篇,其中卷二十三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与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相同,卷四十已亡佚,补录杂剧宋公明闹...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文学家李伯元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最早在陈所发行的世界繁华报上连载,共五编60回,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并取得社会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它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联缀起来,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下至佐杂小吏等...
新齐谐,古代中国神话志怪小说集。共二十四卷,清代乾隆末年所著。初名子不语,因元说部中有同名作品,后改名新齐谐。新齐谐中还有不少故事,表现了袁枚反对理学、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这在当时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隋唐演义的整体结构以史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以隋炀帝、朱贵儿、唐明皇、杨玉环的两世姻缘为大框架,自隋文帝起兵伐陈开始,到唐明皇从四川还都去世而终,记说了隋唐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作者是(清)。全书共一百回,六十六万五千字。是一部具有...
唐代传奇是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人传奇,或称唐传奇。唐传奇在经过发轫期的准备,兴盛期之后,终于在晚唐时期开始衰落。唐代传奇内容除部分记述神灵鬼怪外,大量记载人间的各种世态,人物有上层的,也有下层的,反映面...
后西游记,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三大续书之一。(另两者为续西游记、西游补)该书作于明代(书中语及锦衣卫),作者不详,现存版本仅标明天花才子评点字样,但有作者名叫梅子和的说法,未经证实。该书共四十回,影响虽不如西游记,但在针砭时弊、笑...
酉阳杂俎唐代创作的笔记小说集。该作品有前卷20卷,续集10卷。这本书的性质,据作者自序,固役不耻者,抑志怪小说之书也。所记有仙佛鬼怪、人事以至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分类编录,一部分内容属志怪传奇类,另一些记载各地与异域珍异之物,...
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八仙出处东游记,共二卷五十六回。作者为明代吴元泰。内容为八仙的神话传说,记叙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八位神仙修炼得道的过程。龙太子摩揭夺走蓝采和的玉版,于是八仙和龙王大...
三侠五义,作者为清朝石玉昆,是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的经典之作,堪称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同时,作为中国第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武侠小说,三侠五义的版本众多、流传极广,书中脍炙人口的故事对中国近代评书曲艺、武侠小说乃至文学艺术的内容都...
济公全传,是清代文人郭小亭所作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主要讲述济公和尚游走天下,遇到种种不平之事,一路惩恶扬善、扶危济困的故事。以飞来峰、斗蟋蟀、八魔炼济颠等故事较为著名。自济公全传问世以来,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续书多达二十余种...
孽海花,长篇谴责小说之一,清朝金松岑、曾朴著。35回,最早见于江苏杂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后由曾朴续写而成于1928年前后。小说采用隐喻的手法,以苏州状元金汮和名妓傅彩云的经历为线索,展现了同治初年至甲午战争三十年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生...
古今谭概是由明朝著名小说家写的笔记小说。内容大多是历代的典故,如著名的州官放火。本书是一部笑话集,也是一部幽默小品集,共分36部。作者冯梦龙从历代正史及野史笔记中搜集了大量可笑和有趣的故事,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及各种怪态、病态,既可使读...
鬼神传(又名阴阳显报鬼神全传、鬼神传终须报、终须报)。清代小说。丹柱堂刊本。四卷十八回。
狄公案又名武则天四大奇案狄梁公全传,清末长篇公案小说,作者名已佚,共六卷六十四回。前三十回,写狄仁杰任昌平县令时平断冤狱;后三十四回,写其任宰相时整肃朝纲的故事。故事情节较为细致缜密,带有政治色彩。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著的一本章回体白话短篇小说集,共十二卷,每卷各有一情节独立的故事,因为每个故事里都有一座楼阁,人物命运和情节的展开也与楼有关,故全书命名为十二楼。
雍正剑侠图又名童林传,是清末民初评书名家常杰淼创作的长篇短打侠义评书,主要讲述了童林别开天地,最终创立无极门的故事。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天津等地表演,收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可谓轰动一时。书中有大量真实的武术、江湖绿林道描写;作者...
花月痕,清魏秀仁所作小说,魏秀仁,字子安,又字子敦。全书十六卷五十二回,原署名为眠鹤主人撰,栖霞居士评。较早版本为清光绪十四年木刻本、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局的铅字排印本等。此书流行于清末狭邪小说及鸳鸯蝴蝶派小说浪潮之前,是明末清...
穆天子传,又名周王传、穆王传、周穆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典籍之一。西晋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竹书纪年,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
三刻拍案惊奇原名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钱塘陆人龙编撰,陆云龙评点,崇祯五年峥霄馆书坊刊行,八卷四十回,为拟话本小说。型世言一书,流传稀少,大概问世十年后,已难见该书。崇祯十六年前后,江南书贾将其改纂,照原书版式翻刻了其中三十...
北游记,又名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玄帝出身志传,是明代余象斗创作的中篇神魔小说,共四卷二十四回。主要讲述了真武大帝得道后降妖除魔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民俗好尚,也流露出民众对上层社会、世风世俗的讽刺与不满。
常言道又名富翁醒世传,是中国清代落魄道人著古典小说,共四卷十六回。题名落魄道人编,作者姓名已不可考。嘉庆甲戌十九年(1814)刊本,首嘉庆甲子九年(1804)西土痴人序,序谓:言之无罪,不过巷议街谈;闻者足戒,无不家喻户晓。虽属不可为训,...
三遂平妖传是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之一,属于神魔小说,作者为罗贯中,后有冯梦龙增补版本。罗氏此书,吸取和继承了宋元以来有关记述王则起义的史料、民间传说、小说故事以及见于某些笔记小说中的神异故事来加以融合、整理而写成的。旧刻二十回本的三遂...
南游记又名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南游华光传,是明代余象斗创作的中篇神魔小说,共四卷十八回。与余象斗的另一部小说北游记、吴元泰的东游记以及杨致和的西游记传,合称四游记。书中主要讲述了华光三次投胎转世,降妖伏魔,大闹三界,寻母救母的...
海上花列传是清末小说,作者韩邦庆。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写清末中国上海十里洋场中的妓院生活,涉及当时的官场、商界及与之相链接的社会层面。海上花列传是最著名的吴语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方言小说。后世张爱玲曾将其翻译为国语,命名为海上...
何典是一部用吴方言写的借鬼说事的清代讽刺小说。成于清嘉庆年间,翻刻于光绪四年(1879年),而真正流传开来则在1926年。何典编著者过路人原名张南庄,清代上海人;评者缠夹二先生原名陈得仁,清代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一九二六年六月,刘复(半农...
夷坚志是文言志怪集,作者是南宋的。书名出自列子.汤问:山海经为"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大意是指山海经中的故事是大禹看到的,伯益取的名,夷坚听说后记载下来了。可见洪迈是以夷坚自谓,将其书比作山海经。
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以演义、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它对北宋前期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加以演义,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薛家将、杨家将、呼家将等构成了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
西汉演义与东汉演义原名剑啸阁批评东西汉通俗演义为明代钟山居士甄伟所著小说。小说主要叙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项羽、刘邦反秦暴政及灭秦后楚汉相争的故事。描绘了项羽、刘邦、张良、韩信等一大批历史人物的形象。
叙述三缄修道、降妖、收徒,七窍贪名、求官、受难的故事。据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该词目的作者说,小说叙绣云洞紫霞真人奉道君师命,为阐明大道于天下,令弟子虚无子托生尘世,且造绣云阁以待成道者他日居住。虚无子投生李氏为子,名三缄。小说叙他...
南北史演义是蔡东藩著作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系列书之一。该书叙述了南北朝一百七十年间由分裂到对峙统一的史实,观点平实,内容丰富,论述有法,用语雅洁,自评自注,理趣兼备,洵为通俗史著的经典。该书取材谨慎,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可以让人入门...
清代长篇章回体英雄传奇小说,共68回,简称说唐。后与说唐演义后传、说唐三传合刻,改名说唐全传。著者如莲居士。说唐六十八回本一般认为产生于清雍正年间,版本众多,有崇德书院本、观文书屋本、圣德堂本、善成堂本、会文堂本、渔古山房本等等,以...
女仙外史,又名石头魂,日译本题名通俗大明女仙传。钧璜轩刻本,一百回。内容:以明初靖难之役为背景,叙述山东唐赛儿起义的故事。唐赛儿一事正史有记载,但本书情节率多虚妄。
韩湘子全传是叙述韩湘子成仙并度化韩愈飞升的故事。此书影印的是明天启三年(1623)金陵九如堂刻本,共八卷三十回,原本第十八回缺一面,据人文聚本辑补于后。武林文人聚刊本乃另一刊本。后世翻刻本较多,或题韩湘子十二度韩昌黎全传,或题韩湘子得道...
荡寇志是中国清代长篇小说名,作者俞万春(1794—1849),此书草创于道光六年(1826),写成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间凡三易其稿,首尾历22年。本书中,作者仇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起义的思想与金圣叹一致,所以他紧接金圣叹腰斩过的七十回本水...
儿女英雄传原名金玉缘,后经人弥补缺失,改名为儿女英雄传。小说长达40回,讲述的是安学海父子仕途生活,述说了整个社会特别是官场的腐败和黑暗。
前汉通俗演义共选取了一百个著名的历史故事。作者秉持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注重真实的同时,以演义体小说的笔法使得历史具有强烈的故事性,真实地再现了秦、西汉两朝波澜壮阔的历史,描摹了一段段英雄与时势的壮阔史...
地理杂记,全书共三卷,唐刘恂撰。此书与北户录同系记述岭南异物异事,也是了解唐代岭南道物产、民情的有用文献。其中记载最多的是岭南人的食物,尤其是各种鱼虾、海蟹、蚌蛤的形状、滋味和烹制方法,岭南人喜食的各类水果、禽虫也有记述。是研究唐...
本书是由托名为玉山主人或玉花堂主人的清代文人校订而成的章回中篇小说。是根据清代雍乾时期编撰的传奇雷峰塔与民间传说白蛇传而改编的清代四部神魔小说之一。参照冯梦龙编著的警世通言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爱情的悲剧结尾转化为大团圆的结局,以白娘...
龙城录又名河东先生龙城录,中国唐代传奇小说。古今说部丛书本。共二卷,四十三则。旧题撰,但历来学者对此存疑。主要记述隋唐时期帝王官吏、文人士子、市井人物的轶闻奇事。部份内容影响后世小说创作。
说岳全传是清代钱彩编次、金丰增订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最早刊本为金氏余庆堂刻本,共20卷80回。前61回是岳飞的英雄谱和创业史;后19回,主要讲述岳飞死后,岳雷扫北的故事。歌颂了岳飞等将士英勇作战、精忠报国的忠勇行为,鞭笞了秦桧等人卖国求荣...
民国蔡东藩在演义救国思想指导下创作的系列长篇历史小说之一,写刘秀光武中兴至三国混战一段历史。这是一部以正史为经,轶闻为纬,体例特殊,自批自注的演义巨作。全书文笔亲切自然,通俗易懂。
李公案是清代惜红居士创作的中篇小说,共三十四回。主要讲述了李公断案故事,情节新颖,加深了对案件侦察过程的叙述,打破了以往公案小说或严刑逼讯、或托梦示兆等熟套,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色彩。李公,双讳持钧,表字镜轩,辽东人氏。生得方面大耳,...
老残游记续集描写了丁已年冬月信在北京前门外蝶圆,有东阁子、西圆公来访,谈及近日朝廷整顿新政,满街都是巡兵。
大唐新语又名唐新语、大唐世说新语、唐世说新语、世说、大唐新话等,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撰者唐代,生卒年、籍贯、字号均不详。此书有元和丁亥(807)自序,署衔登仕郎前守江州浔阳县主簿。新唐书‧艺文志说他是元和中江都主簿。
刘公案,清代晚期以清人刘墉为原型演义而成的一部民俗说话作品,共106回。原作者不详,大约是评书艺人。属鼓词一类,说说唱唱,散韵结合,很有兴味。本书以清代名臣刘墉(刘罗锅)为主人公,共收录公案小说刘墉传奇、罗锅逸事、满汉斗、双龙传、青龙...
唐代笔记小说集。此书记载朝野佚闻,尤多武后朝事。唐撰。六卷。记隋唐两代朝野遗闻,对武则天时期的朝政颇多讥评,有的为资治通鉴所取材。
书中不少故事发生在唐文宗大和(827-835)年间,故知此书当写成于大和之后。此书内容虽然以谲异怪诞为特点,但与那些单纯宣扬物妖神怪的志怪小说不同,而常常是通过神异故事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体现了唐代有意为小说的特征。书中既大胆讽刺了皇帝...
南史演义叙宋、齐、梁、陈四朝的兴亡,着力描述几个王朝的创业君主:宋武帝刘裕、齐高祖萧道成、梁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其中刘裕宋朝的事迹最多。小说暴露统治者的淫凶暴虐,颂扬忠义之臣、智勇之士、节烈之妇,揭示兴亡得失。在塑造人物上,作...
小五义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续书之一,全称忠烈小五义传又称续忠烈侠义传。作者佚名,小五义指的五鼠后人,窜天鼠卢方之子粉面子都卢珍、掣地鼠韩彰义子霹雳鬼韩天锦、钻山鼠徐庆之子山西雁徐良、锦毛鼠白玉堂的侄儿玉面专诸白芸生和小侠艾虎五人,...
白牡丹是清代洪琮所撰的一部小说。
幻中游,孤本小说,(清.步月斋主人乾隆三十二年刻本)书写明代史实,反映魏忠贤专权,刚直不阿的石峨一家的悲欢,其中忠臣孝子、烈女节妇、良师信友、义仆贤妓、无不悉备、俾看官可以启其善念,遏其邪心,较之偷香窃玉之态,闺阁床笫之言,大有异...
独异志,唐李亢撰。原本10卷已散佚,传世明抄本与稗海本均为3卷。此书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署作者为李亢,崇文总目作李元,四库全书作李冘,疑皆形近而讹。
小八义是由半闲居士所写的长篇鼓词。小八义,又名英雄小八义、梁山后代,是部在民间流传较久的长篇鼓词,讲述的是水浒梁山英雄后代的传奇故事。田连元评书小八义叙宋徽宗时,落难公子周顺与表兄徐文彪、江湖好汉尉迟霄、唐铁牛、梁山好汉后代孔生...
薛刚反唐是如莲居士所著。主要讲的是:唐时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奸臣张台(张士贵之子)所害,全家抄斩。薛丁山的长子薛勇、次子薛猛囿于封建道德,并斩于市。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刚,为人性格坚强,不肯屈服,三祭铁丘坟,保驾庐陵王李显,终于起兵反唐...
宣室志,唐代中国传奇小说集,共十卷。在崇文书目、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中均有著录,共11卷。明代抄本、稗海本均为10卷,附补遗1卷,110多条。盖南宋时从太平广记中辑出,丛书集成本即用此本排印。
小说春秋配叙述了主角李春发、姜秋莲与张秋联三人曲折离奇、最终结为夫妻的故事。戏曲春秋配据此改编。春秋配是京剧大师张君秋先生、豫剧皇后陈素真先生的代表作,为秦腔传统剧目。
唐摭言是唐末五代王定保所编撰的古代文言轶事小说集,出版时间不详。全书共15卷,分一百零三门。每卷分若干标题,每个标题下或作综合论述,或分记若干有关故实,大致前三卷汇录科举制度掌故,其余十二卷按类记叙科举士人言行。记叙详细、生动,但又...
林公案是清末民初的一部长篇小说,共六十回。故事主要讲述了林则徐出任闽清知县,接连破获大案,与兵部尚书穆彰阿等一班奸臣斗争,后又升为湖广总督,在虎门销烟,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故事。着重歌颂了林则徐为国为民勇于任事、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精神...
海国春秋(原名希夷梦)十二卷四十回。作者汪寄,号蜉蝣,新安人。生平不详。乾隆五十一年以前已逝世。据此,盖乾隆时人,书亦著于此时。现存最早的是嘉庆十四年新镌本堂藏板本,又有光绪四年翠筠山房刊本,上海苏报馆校印本,民国年间大达图书供应...
北史演义,现存北史演义六十四卷,为原刊本,刻于,书前署吴门甘朝士写刻。扉页曰:乾隆癸丑年镌、北史演义。卷首题有乾隆五十八年岁在癸丑端阳日愚弟许宝善撰叙,北史演义。有十六幅图像并赞。正文半页九行,每行二十字。此书现藏于浙江图书馆、南...
开辟演义,(明)周游编辑的历史演义小说。开辟演义,全称开辟衍绎通俗志传,从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夏商到周武王吊民伐罪,叙事严谨,渲染帝王事迹,笔类三国志演义。
吴趼人创作的晚清小说,二十三回,未完。署我佛山人撰。我佛山人即吴趼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月至次年(1907)十月月月小说第一至第十号载。仅二十三回,未完。标历史小说,书名下注稿本二小字,括号中注甲部历史小说第一种。首历史小说总序...
薛仁贵征东是我国著名的通俗小说之一,内容大致以薛仁贵的生平为经线,以他征东的事迹为纬线。薛仁贵本来是一介平民,应募投军,被埋没在火头军中,虽屡立奇功,但是他所有的功劳,却被奸臣张士贵的女婿何宗宪冒领去了。后来经元帅尉迟恭侦查了很多...
残唐五代史演义(又名五代残唐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等)是传为元末明初编辑的长篇历史小说,成书于元末明初。小说依据史传,间以虚构,以编年的形式,主要描写了唐末黄巢起义到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这段动荡时期的兴衰历史,展现了唐末和五代时期重...
隋唐两朝志传又名隋唐志传通俗演义。章回小说。明原著,林瀚重编。十二卷一百二十二回。是集自隋公杨坚于陈高宗大建十三年辛丑岁(581)受周主禅即帝位起,历四世禅位于唐高祖,以迄僖宗乾符五年戊戌岁(878)唐将高元裕戮王仙芝止,凡二百九十五年。记...
薛丁山征西的作者是(清)佚名秦方点校。该书采用章回体形式,讲述了唐代薛丁山的故事。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征东有功,被封为平辽王。因与皇叔李道宗结怨,被陷下狱。幸于危急之际,西凉哈迷国犯境,徐茂公立推荐仁贵挂帅征战,逃过此劫。仁贵征西...
明末清初储仁逊抄本小说之一,该书不提撰人。储仁逊,见刘公案条。第六回之前诗云得失荣枯总在天,强求悉是枉徒然。空怀志气三千丈,虚度光阴五十年。眼底青春人已老,镜中白发自相怜。聊将前代兴亡事,野史编成作笑谈。据此可知作者乃一位不得志的...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
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
难经是战国时期成书,作者是扁鹊,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唐朝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奇者,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
药性歌括四百味是一本阐释性读物,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每味药物下分原文、注释、语译、按语四个部分。全书以现代语言对每味药物的品种、来源、产地、药性、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内容简明扼要,通...
针灸专著,又名针灸大全,10卷。明杨继洲(济时)撰,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杨氏根据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简称玄机秘要),参考明以前20余种针灸学著作,并结合作者针灸临床经验编成此书。本书较全面论述针灸理论、操作手法等,并考定腧穴名称...
四圣心源是清·撰写于1753年的医书,又名医圣心源。作者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本书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气解;卷三脉法解;卷四劳伤解;卷五至卷七杂病解;卷八七窍解;卷九疮疡解;...
洗冤集录,法医著作,又名洗冤录、宋提刑洗冤集录,4卷。南宋宋慈(惠父)著,成于淳祐七年(1247年)。全书由检验总说、验伤、验尸、辨伤、检骨等53项内容所组成;并对犯罪、犯罪侦察、保辜等有关断案、法吏检验格式程序等,亦详加论述。本书内容丰富...
食疗本草,食疗专著,3卷。唐代孟诜撰,张鼎增补改编。约成书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一般认为此书前身为孟诜补养方,张鼎补充89种食疗品,又加按语(冠以案经,或作谨按),编为本书。共载文227条,涉及260种食疗品。诸品名下,注明药性(温、平、...
饮膳正要为元代忽思慧所撰,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全书共三卷。卷一讲的是诸般禁忌,聚珍品撰。卷二讲的是诸般汤煎,食疗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卷三讲的是米谷品,兽品、禽品、鱼品、果菜品和料物等。
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经梁代陶弘景增补录方101首,...
宋代窦材编撰于绍兴十六年(1146年)。托名扁鹊所传,故名。此书以重视经络和针灸疗法为特点。卷上介绍黄帝灸法扁鹊灸法及窦材灸法,在治法上比较强调扶阳,禁用寒凉之剂。卷中论及伤寒、阴毒、劳复、喉痹、虚劳、中风等100余种外感、内伤及临床各...
医学源流论是清代徐大椿编撰的医学论文集。共收集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则治法、书论(并各科)、古今。纵横捭阖,触及之处,每有新见,发前人之未发,言常人所不敢言,尤针砭时弊甚多,论述道理深湛。
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
棋经十三篇是宋朝时出现的一部在我国围棋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著作。棋经十三篇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系统性。我国古典围棋理论,从尹文子和太叔文子算起,中经班固弈旨、马融围棋赋等,到了敦煌写本棋经和王积薪的十诀〉,才逐渐开始系统化。但真...
古画品录,中国画论著作,由谢赫所著,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篇系统的绘画品评专著。
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明末造园家计成在江苏仪征所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1634)刊行。全书共3卷,附图235幅。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
艺舟双楫,文艺教育读物。清撰。六卷。前四卷论文,评论古人作法,抒发己见,录己作书、序、碑传等文。后两卷为书法理论著作,阐述学书经验与心得,论述汉代以来书法用笔源流,以及为书谱辨误等。前后合编,故为双楫。抑帖扬碑,对清中叶以后的书...
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据传是由鬼谷先生后学者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该书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
南朝梁武帝时期(502—549年),员外散骑侍郎奉皇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编纂成文,是为千字文。文中1000字本来不得有所重复,但周兴嗣在编纂文章时,却重复了一个洁字(洁、絜为同义异体字)。因此,千字文实际只运用了999字。
罗织经是武周酷吏来俊臣所著的一部专讲如何罗织罪名,陷害杀人的书。酷吏周兴临死之际,看过此书,自叹弗如,竟甘愿受死;一代人杰宰相狄仁杰阅罢此书,冷汗直冒,却不敢喊冤;女皇武则天面对此书,叹道:如此机心,朕未必过也。杀机遂生。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
反经(亦称长短经)是一本谋略奇书,由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老师道家末枝纵横家所著。它以唐以前的华夏历史为论证素材,集诸子百家学说于一体,融合儒、道、兵、法、阴阳、农等诸家思想,所讲内容涉及政治、外交、军事等各种领域,并且还能自成一家,形...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现存53篇,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为三大蒙学读物。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原收集中文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百家姓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百家姓并不依照各姓氏的人口数量排序,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智囊全集初编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则,是一部中国人民智慧的创造史和实践史。书中所表现的人物,都在运用智慧和谋略创造历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
中国有笑话书的历史由来已久,但集大成者可说非笑林广记莫属。此书作者「游戏主人」编成,游戏主人并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清代的一批文人一起编写而成的笑林广记可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笑话集,语言风趣,文字简练隽秀,表现手法也十分成熟。
格言联璧一书是集先贤警策身心之语句,垂后人之良范,条分缕晰,情给理明。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附)、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吉类、悖凶类。所谓是成己成人之宝筏,希圣希贤之阶梯也。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4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编。七卷,共二十篇。颜之推(531年~591以后),字介。颜氏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承圣三年(554),...
论衡一书为东汉(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该书被称为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
夜航船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所著的百科类图书。该书讲述了从三教九流到神仙鬼怪,从政治人事到典章沿革等二十大类125个小类的学科知识。
名贤集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教材之一,具体作者不详,从内容上分析,是南宋以后儒家学者撰辑。它汇集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以及民间流传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治学修德等方面的格言谚语,有些还渗透了佛、道两教...
陶庵梦忆,明代散文集。为明朝散文家所著。该书共八卷,成书于甲申明亡(1644年)之后,直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初版行世。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杂事,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
容斋随笔共五笔,74卷,1220则。其中,容斋随笔16卷,329则;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容斋五笔10卷,135则。据作者宋朝自述,容斋随笔写作时间逾经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
人物志是一部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玄学著作,也是一部研究魏晋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全书共三卷十二篇,三国魏刘劭所作,南北朝时西凉刘炳曾为之作注。书中讲述的识鉴人才之术、量能用人之方及对人性的剖析。
荣枯鉴是一本经典的谋略著作。由五代宰相长乐老写成。五代宰相一生仕唐晋汉周四朝﹐相六帝﹐因自号长乐老。荣枯鉴提供给人们的只是审视小人的一个独特的视角,至于如何定义小人、如何防范小人、并最终战胜小人。
权谋残卷是明代所作的一部权谋类著作,共分为13卷。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察者智,不察者迷;明察,进可以全国,退可以保身。君子宜惕然。
子是中国先秦时期名家的主要代表公孙龙的重要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公孙龙子原有14篇,后来多数散失。隋书。经籍志只在道家下列守白论。现存的公孙龙子一书只有6篇,保存在明代的道藏中,该书流传情况复杂,宋代以后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认为今...
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是中国古代非常有名的儿童启蒙读物,最初由明人萧良有编撰,后来杨臣诤进行了增补修订。龙文是古代一种千里马的名称,它只要看见鞭子的影子就会奔跑驰骋。作者的寓意是,看了这本龙文鞭影,青少年就有可能成为千里马。龙文鞭...
老老恒言作者曹廷栋,为清朝秀才,共五卷,是老年养生的专著,周作人对其评价甚高,称是可以作为六十寿礼的好书。其最佳刻本为清乾隆三十八年曹廷栋的自刻本。
本书系绍兴人葛虚存于民国初年从众多清人笔记小说、方志、文集、书牍、奏摺、诗话中采集编纂而成,全书分学行、令节、治术、将略、文艺、怜才、吏治、先德、异征、度量、清操、科名、风趣、境遇、闺阁、杂录16类,573则,记述了清代各式名人的各种...
困学纪闻是南宋著名学者所撰札记考证性质的学术专著。全书包括说经,八卷。内包括易、书、诗、周礼、仪礼、春秋、公羊、孝经、孟子,小学、经总等;天道、地理、诸子二卷,考史六卷,评诗文三卷。杂识一卷。作者一生博洽多闻,有宋一代诸儒罕与其伦...
西京杂记是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首都长安。原二卷,今本作六卷。该书写的是西汉的杂史。既有历史也有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
南越笔记由撰写,十六卷,依事类分卷。首记民俗,所录优美民歌,多为好诗。全书时有粤方言词语,首卷专条尤为丰富。方言字及至今字书失收字不少。二、三卷记山川,特详水系、地貌。述山脉时附考证。文字清丽,可作山水游记读。博物、工艺比重大,记...
梁元帝撰写的金楼子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重要子书,但却不载于梁书·元帝本纪。金楼子一般是采用札记、随感的形式,或前引名言成句,后加自己的看法;或借题发挥以阐发自己的思想;或记述史实以劝诫子女;或追叙往事,聊以自慰;或转志奇事,欲广闻见...
齐东野语20卷,撰。作者字公谨,自号草窗,又号弁阳啸翁、萧斋、泗水潜夫、华不注山人、弁阳老人等。
避暑录话由北宋末年所撰,两江总督采进本,二卷,250条。本书多记北宋时期的朝野杂事,考证经史、地理、诗文、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也较多。由于作者学识渊博,藏书丰富,通悉古今,故所考辨的诸问题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历来为文史学者所重视。但因...
池北偶谈又名石帆亭纪谈,共二十六卷,是清代笔记小说集,作者是王士禛。部分内容由作者儿辈记录整理而成,全书近一千三百条,分成四目:一,谈故:记叙清代典章与科甲制度、衣冠胜事等;二,谈献,主要记叙明中叶至清初名臣、畸人、烈女等事;三,...
该书记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一些破除迷信的故事,内容生动通俗,富有智慧。
尚书正义是唐孔颖达等撰文献汇编。二十卷。唐初五经正义的第二部,孔颖达、王德韶、李子云等奉诏撰,朱长才、苏德融、隋德素、王士雄、赵弘、智复审,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张行成等人刊定。此书凑合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并采用伪孔安国尚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