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 龍鳳再離仍寄跡 君臣復會定三軍

當時候拱退後一觀,只見太子與一少年漢子並肩立着,心頭大悅呼喚:「殿下哥哥,何幸於此地相逢?」太子曰:「一言難盡。汝也緣何離家,又不往潼關高王爺等候,又在此與此位英雄相鬥殺,何也?」侯拱曰:「弟也一言難盡。請上山再告情由。」當下旁側黑面漢子大喝:「還要路錢否?抑或再斗。汝三人來併力吾也不懼。」太子想來,「好條猛漢,此人也不在侯拱之下。且勸和他,也得手足一助。」太子上前曰:「此位英雄,姓甚名誰?休言爭鬥,且請上山中敘議,未知尊意允否。」漢子曰:「某乃頂天立地,自許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從不受別人欺壓。吾在山前經過趲程,偶逢這紫臉漢,要路錢相送。豈有此理?倘吾個戰不過咱當將金銀盡送上。某非別人,姓孟名彪,昔日三關孟良之孫、孟定國之子。特到截龍山,知會孟強哥哥。曾聞當今太子落在本省懷慶府濟源縣太平莊趙公子之府中。特來報之哥哥,迎請太子,知會過石氏娘娘,然後共往潼關高王爺府中,興動義兵,殺回朝,盡誅奸黨。某有此要急事情,豈肯進汝山中。倘紫臉漢不要某路錢,吾即行矣。」言畢,正要動身。有趙彥龍招手曰:「原來英漢乃孟定國之子。現今殿下在此,還到什麼太平莊?」孟彪曰:「他是殿下,汝是何人?」趙公子曰:「某乃趙彥龍也。」孟彪聽罷大喜曰:「不期相逢殿下,妙妙不過。」侯拱曰:「如今不要路錢了,且請進山中。」

當下四人並同到山中。 太子當中下坐, 三人坐側。嘍囉獻茶畢,侯拱請問:「殿下,此位何人?緣何不與安小姐同行?不往潼關是何主意?又到此地?」太子聞言愁容頓起,曰:「自與賢弟分別,與安小姐逃出。不想被狼虎衝散,未知生死。獨自逃生,幸逢趙公子收留。又被小人出首,只得同奔潼關。不期相遇賢弟。汝也緣何在此落草,不往潼關?」侯拱曰:「殿下去後,半月之久,母親已死。一天,將安家狼婦殺了。意在奔往潼關知會殿下,不想殺死狼婦,官兵拿捉甚急。前數天悉過此山,內有賊者不良,欺搶婦女。卻被吾殺死此賊,將此婦送回下山。眾嘍囉說某乃仗義英雄,眾人苦苦留下吾在此山。只想來官兵拿捉甚嚴,只得權棲此山。正要暗暗差人到潼關問候殿下,不想此日下山,偶逢孟彪兄長。弟見他惡狠狠實乃一英雄之輩,實欲激怒他,妄討路線,收了此人作一手足,到潼關之意。不料他有此武藝,殺了半天未分高下。」太子聞言冷笑曰:「看不出賢弟一粗莽之徒,有此收拾英雄之心,實乃孤之幸也。」是夜少不得大排筵宴,弟兄君臣,樂敘言談多端,無非打點往潼關會合高千歲之由。

到次早,趙公子對殿下曰:「此地不可久留,即可動身往潼關,方為上策。」有益彪曰:「欲往潼關,須先到截龍山知會了吾孟強哥哥。況此去兩天程途可到,殿下又得與石娘娘,程氏娘娘敘會,然後到潼關。未知殿下允否?況又免吾孟強兄長日望殿下情殷。」太子欣然曰:「既兩天可到截龍山,是妙不過也。深感汝昆仲有此義心於孤。倘有回朝之日,同享山河,以報汝等之德。」是日用過早膳,刻日登程。有嘍囉兵三千人人含淚懇乞殿下千歲允准收留,同到潼關,「願隨仁慈之主,不思在此落草。」太子見眾兵情切,只得允准相隨。眾兵大悅,欣然各各叩謝起來,盡將山中金銀糧草、馬匹槍器械,一齊鼓東收拾,扛帶登程。當時有趙公子分付將山寨放火盡焚,以免後人據此打劫之患。一派火光沖天,焚毀按下不題。

只說太子君臣四人,一連行程兩天,已至截龍山。孟彪先進寨中報知。有孟強一聞太子到山,喜從天降,欣欣然出至山前。拜伏於地曰:「請殿下,眾位進寨中。」太子雙手挽扶曰:「難得孟王兄昆仲一脈忠心,為孤感恩不盡。何須行此大禮,且進寨中敘會。」 當時君臣五人到中堂依次下坐。孟彪分付三千軍人撥歸營中候賞犒勞。當日君臣敘話多端,一一實難盡述。少不免排筵。用過午膳,太子先會過程玉霞小姐,喜色欣欣。程小姐又將孟小姐入贅於妾,逃難而出,後來明白了女扮男,結拜為姊妹,與杏桃三人一體。另求千歲日後九五,正位一體,同沾千歲之恩。殿下微曬准允,辭別出至中堂。君臣再敘。孟強又言:「石娘娘母子,現在舍妹尼庵。不免令頭目前往接取到來,一同敘會。」太子聞言大喜曰:「如此免他石氏母子掛懷,孤也心安。」孟強即日打發頭目兩名,嘍囉五十名,接取石娘娘母子。次日午刻已到,程玉霞與小姐、杏桃三人出山,接進後堂,又會見太子。各訴分別惹災之苦,各各垂淚。太子將逃難招贅一一說知,石氏母子方知程小姐等因由。太子敘會畢轉出,一連在截龍山存頓數天。

有趙公子對太子曰:「殿下已此到山數天,但此地終非久留。即速前往潼關,知會過高千歲,通知各路藩王,以圖早日殺回汴京,誅奸正位,方為勝算。況雙龍山文武員盡敘會於潼關,日望殿下如大旱之望雲霓。萬一日久尚不見殿下,倘人心灰冷,一時散盡,那時悔之已晚。請殿下三思。」太子曰:「趙王兄高見不差。」孟強曰:「此言深合吾心,准於明日登程,決不可擔延了。」即日傳下令:合共新收三千嘍囉,有一萬五千,准於明日起馬。孟強又酌量將石娘娘母子並程、孟小姐等五人,仍送回妹子庵中安頓,待平服了奸佞然後接駕回朝。太子曰:「如此乃萬全上策,深合孤心。」次早太子言明眾娘娘,然後挑撥一千壯軍護送娘娘五人回庵而去。帶領一萬五千兵發炮登程。大纛上扯起「朝廷領命沿海道巡邊」一路關津卡口不敢少留。

將將一月已到潼關。先令軍士啟達知。中軍即進帥府中堂,激鼓報進。有高王爺自從雙龍山回師,帶同兵五虎將文武員回到關中,暗暗密訪太子將已一載,並不見佳音。與眾將天天懸望。是日,正在帥府文武談論風聞殿下落在懷慶府,議論正要劉迪私出密訪。此日聞報,高王爺大喜,分付大開南城中門,眾文武俱出城迎接。高王爺一見,要行君臣禮。太子不依,攜手進城,眾文武擁後而入。進至中堂,太子當中主位。 高王爺左位首相倍。 陸國舅右位首。眾將依班下坐。高王爺開言:「請問殿下自雙龍山失散,與石娘娘如何着落?令臣等在關中不勝盼望。將近一載,四方令人密訪,並無行蹤。近聞殿下落在本省懷慶府,正要命將到懷慶府暗中接訪,不意殿下到來敘會,並有軍馬眾多,又得三位英雄,真乃令臣等可喜,軍中有主矣。」

殿下聞言曰:「足感老王伯忠義為孤,看先王面上。」又將侯、孟、趙四將言知,並一自雙龍山逃出,歷盡多般苦楚,從一說知。眾文武聞說盡皆嗟嘆。劉迪曰:「此乃聖天子,明有神聖相隨,百靈護信,豈人謀所能害也。」

范太尉曰:「劉先生之言是也。但今喜得殿下到關,實乃臣民有主,吾等文武眾員盡皆有賴矣。明日高王爺可傳諭眾文員得知,大小三軍之眾,立豎一壇台,議合登壇拜帥。候請殿下於眾文武封以官爵,誓起義師,方不為烏合之眾,出堂堂正大之師,殺奔回朝,誅奸滅佞,在此一舉。如若不然眾將兵各無鬥志,又蹈了鐵裘、雙龍之轍,投附無人,非為勝算也。未知王爺尊意如何?」高王爺曰:「范太慰高見不差,倘出師有名,方為王者正大,使天下人人盡知東宮殿下,並思及陸丞之德,望風歸附。則大事濟矣,何難誅奸滅佞。殿下可准依,明日黃道上吉之期,立豎壇台拜帥,封贈文武。然後將書投達五王,待他興兵接應。此乃萬全上策。」太子曰:「須然如此,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如今朝廷現存,屢思念着孤手足之情。只有他母后妒心未息,並龐國丈弄權,構孤弟兄不得相敘,母子不得融和耳。故屢有征伐之帥到來,不容孤駐足。此事非關當今之意。為孤豈可擅自封爵興兵構怨,以犯朝廷,有傷國體,伏望高王伯與范大尉參詳,然後可行,以免陷孤於不義也。」

陸公子大言曰:「殿下差矣。奸妃父女弄權,吾父慘死,國母身亡,皆由好陷,忠良受屈,佞黨日增,神人共憤。今趁此君臣大會,正當興發義師,殺上汴梁,誅奸滅佞。汝報母仇吾報父仇,何須糊疑不決?倘人心一散,殿下何日得還朝弟兄相見?」劉迪曰:「國舅之言是也。倘殿下三心二意,人心灰冷,那時汝不興師,奸相父女定必征伐。此勢無兩立也。懇祈殿下三思,以免追悔莫及。」

當時太子想來有理,「既眾位王兄多言有理,必非陷孤於不義了。待明日孤依議受封。」眾文武大悅。是夜大排筵燕,君臣樂敘開懷。酒至三巡,更敲三鼓,方命撤散筵宴。城廂內外,大小三軍,四十萬之眾,俱賜賞筵燕。一眾同敘不能細述。

次日眾將大小三軍,聽候封爵。依班序次,或坐或立。帥堂上銳氣騰騰。劉迪早已命人夫搭起拜帥壇台,高三丈三層於大營前。是日殿下身穿黻冕,郊天祭地,然後當中正位,開言曰:「孤今有幸得眾王兄協助扶持。上藉先王祖宗福蔭所至。只為先王賓天,孤被龐氏父女弄權,國母被害、孤出亡於外。無地可棲,屢次動兵追逐。今幸逢高王伯、陸國舅、眾文武等,同心協力,重起義兵。君臣同其心德,尊於誅奸滅佞,以安邦國。事出於權宜。高王伯受封。」高王爺喝名進位。太子曰:「特敕高王為統兵招討元帥,主佐上軍,敕授兵符虎印。大小三軍總領聽其節制。」再封陸國舅,統兵招討,主佐中軍、左軍元帥。敕賜上方寶劍,以調揮三軍。又封范太慰統兵招討右軍元帥,敕賜斧鉞,以調揮三軍。張夢虎、李豹二將敕封左右正印先鋒。劉迪敕封護國軍師,行軍都尉。石俊敕封龍驤將軍,後軍救應。孟強府衛將軍,左翼救應。孟彪車騎將軍,右翼救應。侯拱武烈將軍,中軍救應。王昭軍中參謀。關中所有參將、游擊、千戶,副將五十餘員,俱備加升三級。是日封贈官爵已畢,太子命上中下三軍主帥登壇,郊祭天地、山川、社稷、神祇,祝罷一番。殿下面向東南方,捧了令符,金印三顆。有高王爺、陸國舅、范太尉三帥登上三級壇上,跪接令符帥印,下來謝恩。眾文武大小官員欣欣喜悅。是日君臣大排筵宴慶賞。三軍暢敘,絮端多少休得煩提。

到次日高王爺會同三帥酌議禁條十款,伸明號令。上寫着:

第一條:臨陣退避者斬;第二條:聞金不退者斬;第三條:泄露軍機者斬;第四條:違逆號令者斬;第五條:隊伍不整者斬;第六條:妄報軍情者斬;第七條:私自打伏者斬;第八條:犯奸欺民者斬;第九條:妖言惑眾者斬;第十條:喧譁失序者斬。

當下十條款禁令一出,軍中將兵數十萬,誰敢不凜遵。實乃軍威齊整,號令嚴明。太子見高、陸、范三帥提調有方,比之鐵裘、雙龍山軍馬大不相同,心頭暗暗大悅。是日四城扯起大旗。旗上書着「為國除奸」四字。四處發出檄文,東宮太子傳諭四方。各府、州、縣,望風歸附。未知征戰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繡像後宋慈雲走國全傳》,全書三十五回,有清代刊本。書中不題撰人。本書是一部歷史小說,寫北宋、南宋之交的歷史事件。書中人物眾多,情節複雜,涉及種種征戰、外交、江湖、山林、宮廷、官場場面,其中描寫權謀鬥爭尤為細緻,頗有可讀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