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 卷第二百四十二 謬誤(遺忘附)

謬誤 益州長吏蕭穎士郗昂張長史蕭俛崔清何儒亮於頔苑抽 李文彬

蘇拯竇少卿

遺忘張利涉閻玄一郭務靜張守信李睍張藏用

----------------------------------------

謬誤

益州長吏

唐益州每歲進甘子,皆以紙裹之。他時長吏嫌其不敬,代之以細布。既而恆恐有甘子為布所損,每歲多懷憂懼。俄有御史甘子布至,長吏以為推布裹甘子事,因大懼曰:"果為所推。"及子布到驛,長吏但敘以布裹甘子為敬。子布初不知之,久而方悟。聞者莫不大笑。子布好學,有文才,知名當代。(出《大唐》)

【譯文】

唐朝時,益州每年都向京都宮中進獻甘子,每隻甘子都用紙包裹好。後來,長吏怕用紙包裹不恭敬,改用細布包裹。之後,又怕甘子被布包裹壞了。每年甘子進獻京都後,都憂慮恐懼。這一年,甘子進獻京都後,忽然有個叫甘子布的御史來到益州。長吏誤以為這位御史來益州是推究用布裹甘子的事,因此異常驚恐地說:"果然被朝廷追究這件事情。"待到御史甘子布來到驛館中,這位長吏拜見後,只是說用布裹甘子是如何如何的對皇上恭敬。甘子布初時對他這樣說,一點也不明白。過了一般時間後,才領悟到是怎麼一回事。講給他人聽,聽的人沒有不開懷大笑的。御史甘子布好學,有文才,在當時很有名望。

----------------------------------------

蕭穎士

唐天寶初,蕭穎士因游靈昌。遠至胙縣南二十里。有胡店,店上有人多姓胡。穎士發縣日晚,縣寮飲餞移時,薄暮方行。至縣南三五里,便即昏黑。有一婦人年二十四五,着紅衫綠裙,騎驢,驢上有衣服。向穎士言:"兒家直南二十里。今歸遇夜,獨行怕懼,願隨郎君鞍馬同行。"穎士問女何姓,曰:"姓胡。"穎士常見世間說有野狐,或作男子,或作女人,於黃昏之際媚人。穎士疑此女郎是野狐,遂唾叱之曰:"死野狐,敢媚蕭穎士。"遂鞭馬南馳,奔至主人店,歇息解衣。良久,聽見婦人,從門牽驢入來。其店叟曰:"何為沖夜?"曰:"沖夜猶可,適被一害風措大,呼兒作野狐,合被唾殺。"其婦人乃店叟之女也。穎士漸恧而已。(出《辨疑志》)

【譯文】

唐玄宗天寶初年,蕭穎士因為去靈昌遊玩,來到胙縣以南二十里的地方。這裡有一家胡店,店裡的人多數都姓胡。蕭穎士從縣城出發時天已經很晚了。縣裡的官員們為他設宴餞行用去了一段時間,到了傍晚才起程。出了縣城向南走了三四里路,天色就昏黑了,遇到一位婦女約二十四五歲,身着紅衫綠裙,騎着一條毛驢,驢身上駝有衣服。這位婦女對蕭穎士說:"我家住在順道往南走二十里的地方。現在天色已晚,我一個人走路很害怕,願意隨您一塊兒走搭個伴好嗎?"蕭穎士看看女子問:"你姓什麼?"女子回答說:"我姓胡。"蕭穎士常常聽人們說有野狐狸精,或者變成男人,或者變成女人,在天傍黑時迷惑人。蕭穎士疑心眼前的這位妙齡少婦就是野狐狸精變的,於是唾罵申叱說:"死野狐,你竟敢媚惑我蕭穎士?"立即打馬向南疾馳而去。蕭穎士騎馬來到胡家店,投宿店中,脫衣歇息。過了許久,他從窗戶看到路上遇見的那位少婦牽驢從大門進到院子裡。店裡的老主人出屋問道:"為什麼違禁夜行?"少婦回答說:"犯 夜還算罷了。適才在路上被一個害了瘋犬病的人,喚兒是野狐,好懸沒被他唾殺我。"直到這時,蕭穎士才知道自己誤將店主的女兒當成了野狐精,不由得羞愧滿面,很不好意思。

----------------------------------------

郗昂

唐郗昂與韋陟交善。因話國朝宰相,誰最無德。昂誤對曰:"韋安石也。"已而驚走而去,逢吉溫於街中。溫問何故蒼惶如此,答曰:"適與韋話國朝宰相最無德者,本欲言吉頊,誤言韋安石。"既言,又鞭馬而走,抵房相之第。琯執手慰問之,復以房融為對。昂有時稱,忽一日犯 三人。舉朝嗟嘆,唯韋陟遂與之絕。(出《國史補》)

【譯文】

唐玄宗時,郗昂與韋陟關係很好。一次,二人在一起談論起朝中的諸位宰相中誰最無德,郗昂口誤地說:"韋安石啊!"過了一會兒,才意識到自己剛才說走了嘴,於是驚慌失措地離開了韋陟家。郗昂來到街上,正好遇上另一位當朝宰相吉溫。吉溫問他因為什麼這麼驚惶?郗昂回答說:"適才跟韋尚書談論朝中宰相誰最無德,本來是想說吉頊,卻口下誤說成韋安石了。"說完又覺不對,立即打馬而去。郗昂經過房宰相府第門前。宰相房琯拉着他的手,安慰他不要這麼慌恐失措,並問他為了什麼事?郗昂又張口說出房琯最無德來。事後,郗昂經常對人說自己忽然一天之間,得罪了三位宰相。滿朝文武官員都為他感慨不已,三位宰相中,只有韋陟從這以後跟郗昂斷絕了往來。

----------------------------------------

張長史

唐監濟令李回,妻張氏。其父為廬州長史,告老歸。以回之薄其女也,故往臨濟辱之,誤至全節縣。而問門人曰:"明府在乎?"門者曰"在。"張遂入至廳前,大罵辱。全節令趙子余不知其故,私自門窺之,見一老父詬罵不已。而縣下常有狐為("為"原作"鳥",據明抄本改)魅,以張為狐焉。乃密召吏人執而鞭之,張亦未寤,罵仍恣肆。擊之困極,方問何人,輒此詬罵。乃自言吾李回妻父也,回賤吾女,來怒回耳。全節令方知其誤,置之館,給醫藥焉。張之僮夜亡至臨濟,告回。回大怒,遣人吏數百,將襲全節而擊令。令懼,閉門守之。回遂至郡訴之,太守召令責之,恕其誤也。使出錢二十萬遺張長史以和之。回乃迎至縣,張喜回之報復。卒不言其薄女,遂歸。(出《紀聞》)

【譯文】

唐朝臨濟縣令李回,娶妻張氏。張氏的父親曾經任過廬州長史,現告老還鄉。張長史因為李回薄待他的女兒,前往臨濟縣去辱罵李回,不料誤入全節縣。進門就問看門人:"縣令在嗎?"看門人回答說:"在。"張長史於是直奔廳前,大聲辱罵。全節縣令趙子余不知什麼緣故有人大罵自己,暗中從門縫裡向外看,只見一位老漢大罵不已。當時縣內常傳有狐狸成精作怪。趙子余以為張長史是狐精變的來縣衙作怪,迷惑人眾,於是暗中召呼差役用鞭子抽打了張長史。張長史依然不醒悟,仍然辱罵不已。差役們鞭打累了,才想起來問:"你是什麼?到此隨便辱罵我們縣令?"張長史才說:"我是你們縣令李回妻子的父親。李回虐待我女兒,所以我來罵他。"全節縣令趙子余才知道都搞誤會了。將張長史安置在驛館中住下,請來醫生為他診傷上藥。跟隨張長史一塊兒來的家童連夜趕到臨濟縣,將張長史在全節縣挨打的事情報告給李回。李回聽了後大怒,立即派遣差役幾百人,聲言要襲擊全節縣毆打縣令。全節縣令趙子余聽說後非常恐懼。關閉好縣衙大門守候在縣衙里。李回叫門不開,便來到郡府上告趙子余。太守聽了李回的上告後,將全節縣令召到府衙中斥責一頓,原諒他是搞誤會了。只命令他出錢二十萬賠償張長史所受到的傷害。李回將岳父張長史迎接到臨濟縣自己家中。張長史對李回及時趕到全節縣報復趙子余,感到特別高興。就不再責問他虐待女兒的事情,高高興興地回到自己家中。

----------------------------------------

蕭俛

唐貞元中,蕭俛新及第。時國醫王彥伯住太平里,與給事鄭雲逵比舍住。忽患寒熱,早詣彥伯求診候,誤入雲逵第。會門人他適,雲達立於中門。俛前趨曰:"某前及第,有期集之役,忽患。"具說其狀。逵命僕人延坐,為診其臂曰:"據脈候,是心家熱風。雲逵姓鄭,若覓國醫王彥伯,東鄰是也。"俛赧然而去。(出《乾撰子》)

【譯文】

唐德宗貞元年間,蕭俛剛考中進士。當時,太醫王彥伯住在京城長安太平里,與給事鄭雲逵的宅院相鄰。蕭俛忽然患寒熱症,早晨起來後到太醫王彥伯家中去看病,誤入給事鄭雲逵家。正趕上看門人到別處去了,沒遇阻攔就進入院中。給事鄭雲逵站在中門那兒,蕭俛上前施禮後,說:"我是前天新考中的進士,同科學友們在一塊兒聚會宴遊,不甚患上了胃腸感冒。口吐腹瀉,渾身發冷,腹胃疼痛難忍。請太醫為我診候一下。"給事鄭雲逵聽了後,讓家中僕人拿來一隻椅子請蕭俛坐在那兒,為他在手腕部診脈,說:"根據你的脈象,是心火上升引起的傷風。我叫鄭雲逵,你要找太醫王彥伯,他是我東鄰,請到隔院去找。"蕭俛聽了後,羞臊得滿臉潮紅地離開了鄭家。

----------------------------------------

崔清

唐崔清除濠州刺史,替李遜。清辭戶部侍郎李巽,留坐與語。清指謂所替李遜曰:"清都者不知李遜渾不解官。"再三言之。巽曰:"李巽即可在,只是獨不稱公意。"清稍悟之,慚顧而去。(出《嘉話錄》)

【譯文】

唐朝人崔清官拜豪州刺史,接替他的前任李遜,崔清上任前,到戶部侍郎李巽那裡拜謝告別,李巽家人留他坐下跟主人閒話。崔請坐下後,指着戶部侍郎李巽說李遜:"我都不知道李遜這個人愚昧到不想辭官離任。"再三重複地說這一句話。戶部侍郎實在忍耐不住了,接上說:"李巽在這呢。只是我單單不讓您先生滿意。"崔清這才明白自己認錯人了,羞愧地起身告辭走了。

----------------------------------------

何儒亮

唐進士何儒亮自外州至京,訪其從叔。誤造郎中趙需宅,自雲同房侄。(房侄原作考房,據明抄本改)會冬至,需欲家宴,揮霍(明抄本"揮霍"作"聞報","霍"疑"儒"。)云:"既是同房。(明抄本"房"作"宗"。)便令入宴。"姑姊妹妻子盡在焉。儒亮饌畢,徐出。及細察之,乃何氏之子也,需大笑。儒亮歲余不敢出。京城時人,因以為何需郎中。(出《國史補》)

【譯文】

唐朝時,進士何儒亮自外州來到京城長安,看望他的堂叔,誤入郎中趙需家,自我介紹說是族內同一分支的侄子。當時正值冬至,趙需正欲設家宴過節,招手請何儒亮入席,說:"即是同房,就請一塊兒吃點便飯吧。"趙需家中的姑姑、姐姐、妹妹及他的妻子都在一張桌上,跟何儒亮一起吃飯。何儒亮吃完飯,起身告辭,慢慢走出趙家。趙需仔細察看,才發現他是何家人,不是趙家堂侄,不由得大笑起來。何儒亮也知道自己誤入趙家,有一年多不好意思外出走走。當時,滿京城的人,都稱趙儒為何需郎中。

----------------------------------------

於頔

唐司空於頔以樂曲有《想夫憐》,其名不雅,將改之。客有笑曰:"南朝相府,曾有瑞蓮,故歌為《相府蓮》。自是後人語訛。"乃不改。(出《國史補》)

又 舊說,董仲舒墓,門人至,皆下馬。謂之"下馬陵",語訛為"蝦蟆陵"。今荊襄之人,呼"堤"為"提";留絳之人,呼"釜"為"付"。(按《國史補》作"晉絳之人","呼棱"為"笙",關中人呼"稻"為"討",呼"釜"為"付",故此處有脫訛。)皆訛謬所習也。(出《國史補》)

【譯文】

唐朝時,司空於頔認為樂曲《想夫憐》的曲名不夠文雅,想改換個曲名。有位客人笑着說:"南朝相府中,曾有瑞蓮。所以有首歌名《相府蓮》。'想夫憐'是後人的訛傳"。於是就不改了。

又 舊時還有人說,漢朝宰相董仲舒的陵墓,他的僚下、弟子去拜謁,都必須下馬方得進入。因此稱為"下馬陵",後人訛傳為"蝦蟆陵"。現在荊襄一帶的人,管"堤"叫"提";留絳一帶的人,管"釜"叫"付"。這些,都是訛誤而成了習慣。

----------------------------------------

苑抽

唐尚書裴胄鎮江陵,常與苑論有舊。論及第後,更不相見,但書札通問而已。論弟(弟原作第,據明抄本、許本改。)抽方應舉,過江陵,行謁地主之禮。客因見抽名曰:"秀才之名,雖字不同,且難於尚書前為禮,如何?"會抽懷中有論舊名紙,便謂客將曰:"某自別有名。"客將見日晚,倉遑遽將名入。胄喜曰:"苑大來矣,屈入!"抽至中("至中"作"半",據明抄本改。)庭,胄見貌異。及坐,揖曰:"足下第幾?"抽對曰:"第四。"胄曰:"與苑大遠近?"抽曰:"家兄。"又問曰:"足下正名何?"對曰:"名論。"又曰:"賢兄改名乎?"抽曰:"家兄也名論。"公庭將吏,於是皆笑。及引坐,乃陳本名名抽。既逡巡於便院,俄而遠近悉知。(出《乾饌子》)

【譯文】

唐朝時,尚書裴胄鎮守江陵,曾經與苑論交往很厚。苑論考中進士後,不再跟裴胄見面了,只是通信問候一下而已。苑論的弟弟苑抽,剛剛參加選拔舉人的考試,途徑江陵,到府衙通報,欲行參拜地方長官的禮儀。負責接待工作的書吏,看到苑抽通報的名氏說:"你這位秀才的名字,雖然只是字不同,但是很難向尚書行拜見的禮儀,怎麼辦?"正巧,苑抽的懷中還帶有哥哥苑論的舊名片,便取出來對接待人說:"我還有另外一個名字。"負責接待客人的書吏見天色已經晚了,倉促地接着苑抽遞給他的後一張名片,進入裡面通報。裴胄看到苑論的名片,非常高興,說:"是苑大來了啊!快請進來!"苑抽來到廳堂,裴胄見面貌不是苑論。待到請苑抽入坐後,舉手揖拜問:"請問你是苑家的老幾啊?"苑抽回答說:"我是苑家的老四。"裴胃問:"苑大是你什麼人?"苑抽回答說:"是我的親哥哥。"裴胄又問:"你的真正的名字叫什麼呀?"苑抽回答說:"苑論。"裴胄又問:"你哥哥苑論改名了嗎?"苑抽回答說:"我哥哥也叫苑論。"在場的府衙中的文武官員吏役聽了後,都大笑不止。等到引導苑抽到正室入坐後,他才向裴胄說自己的本名叫"苑抽"。這件事情不一會兒便傳遍了整個府衙。又過了一會兒,遠近都知道了。

----------------------------------------

李文彬

唐舉人李文彬受知於舍人紇干泉。("紇干"原作"紀於",據明抄本改,下同,按"泉"當作"皋",見本書卷一七八諸州解條校記)時有京兆府同籙賀蘭洎卒。文彬因謁紫微。紫微問曰:"今日有何新事?"文彬曰:"適過府門,聞紇干洎卒。"泉曰:"莫錯否?"文彬曰:"不錯。"泉曰:"君大似共鬼語也。"拂衣而去。文彬乃悟,蓋俱重姓,又同名,而誤對也。(出《奇聞錄》)

【譯文】

唐朝時,舉人李文彬是被中書舍人紇干泉發現舉薦起來的。因此紇干泉對他有知遇之恩。當時,京兆府同籙賀蘭洎病故。李文彬正在這時去拜見中書舍人紇干泉。紇干泉問:"今天京城中有什麼新鮮事?"李文彬回答說:"剛才經過府門,聽說紇干洎死了。"紇干泉問:"沒有聽錯嗎?"李文彬回答說:"沒有聽錯。"紇干泉滿臉怒氣地說:"你大概是在跟鬼說話呢吧。"乞哼哼地甩一下衣服進入內室。李文彬這才醒悟到,原來是這兩個人雖然不是一個姓但同音,又同名,剛才自己回答錯了。

----------------------------------------

蘇拯

唐光化中,蘇拯與鄉人陳滌同處。拯與考功郎中蘇璞,初敘宗黨。璞故奉常滌之子也。拯既執贄,尋以啟事溫卷。因令陳滌緘封,滌遂誤書己名。璞得之,大怒。拯聞之倉皇,復至書謝過。吳子華聞之曰:"此書應誤也。"(出《北夢瑣言》,明抄本作出《摭言》)

【譯文】

唐昭宗光化年間,有個叫蘇拯的人,與同鄉陳滌住在一起。蘇拯剛剛與吏部掌管官吏考課的官員蘇璞攀認上同一宗族。蘇璞,是已故的蘇常滌的兒子。蘇拯既然已經帶着禮品到蘇璞那兒認了同宗,不久,便寫了一封請蘇璞關照的信,並隨信寄去自己過去寫過的文章。信寫好後,請陳滌代為封好寄出。陳滌隨手寫上自己的名字,將信寄出去。考功郎中蘇璞收到信後一看,立即大怒。蘇拯得知這一消息後誠惶誠恐,馬上又寫了一封信表示歉意。吳子華聽說這件事後說:"這完全是一場誤會啊!陳滌隨手寫上自己的名字,是一誤;蘇璞收到信後,將'陳滌'錯看成了'常滌',是二誤也。"

----------------------------------------

竇少卿

有竇少卿者家於故都。素(明抄本"素"作"索")於渭北諸州,至村店中。有從者抱疾,寄於主人而前去。歷鄜、延、靈夏,經年未歸。其從者尋卒於店中。此人臨卒,店主問曰:"何姓名?"此仆只言得"竇少卿"三字,便奄然無語。店主遂坎路側以埋之,卓一牌向道曰:"竇少卿墓"。與竇相識者過之。大驚訝,問店主,店主曰:"牌上有名,固不謬矣。"於是更有識竇者經過,甚痛惜。有至親者報其家,及令骨肉省其牌,果不謬。其家於是舉哀成服,造齋相次,迎其旅櫬殯葬。遠近親戚,咸來弔慰。葬後月余,有人附到竇家書,歸程已近郡,報上下平善。其家大驚,不信,謂人詐修此書。又有人報云:"道路間睹其形貌,甚是安健。"其家愈惑之。遂使人潛逆之,竊窺其路左,疑其鬼物。至其家,妻男皆謂其魂魄歸來。竇細語其由,方知埋者是從人,乃店主卓牌之錯誤也。(出《王氏見聞》)

【譯文】

有個叫竇少卿的人,家住在故都。竇少卿離家到渭北各個州去考察巡遊,來到一個鄉村小店,隨他同來的一個僕人得病不能同行。竇少卿將這個僕人寄放在店主這兒,自己繼續去巡遊考察,先後到過鄜州、延州、靈夏等地,有一年多沒有回家。這期間,在竇少卿離開那家鄉村小店後不久,他寄放在店主家的那個僕人病勢突然轉重,死在店主家。臨死前,店主問他:"你叫什麼名字?"這個僕人只說出:"竇少卿"三個字,就再也不出聲了。於是,店主在路邊掘個墓穴,將這個僕人埋在裡面,並在墓前豎立一塊墓碑,上面刻着"竇少卿之墓"幾個字。有個跟竇少卿認識的人路過這裡,看到墓碑上的名字非常吃驚,問店主是怎麼回事?店主回答說:"碑上有名有姓,一點也不假。"後來,有個跟竇少卿非常熟悉的人路過這裡,看到墓碑上的名字,很是痛惜。有個跟竇家非常知近的親戚將這事告訴了竇家。竇家派出竇少卿的兒子前往這家村店去察看墓碑,果然如此。於是竇家全家穿上哀服為竇少卿發喪,相繼設齋為竇少卿奠祭。並且,將墓里的迎運回家中安葬。不論是遠道的,還是近處的親朋好友都來弔唁慰問。下葬後一個多月,忽然有一天,一個人捎來一封竇少卿的書信給竇家。信上說他就快要回到本郡來了,並向全家老少報告他平安,安康,一切都好。竇家見信後無限驚訝,全家人都不相信這是真的。說一定是故意寫封書信搞詐騙。過了幾天,又有人來報告說:"我在路上見到了竇少卿,非常健壯。"竇家人愈加疑惑,於是派人偷偷去迎視竇少卿。去迎視的這個人見竇少卿遠遠走過來,便躲藏在路邊偷偷窺視,懷疑走來的是竇少卿的鬼魂。待到竇少卿進入家門,妻兒老小都大喊大叫道:"鬼來啦!鬼來啦!"竇少卿仔細講述了這件事情的經過後,家裡才知道下葬的是隨從僕人,如此大錯是那家村店主人立碑刻字造成的啊!

----------------------------------------

遺忘

張利涉

唐張利涉性多忘。解褐懷州參軍,每聚會被召,必於笏上記之。時河內令耿仁惠邀之,怪其不至。親就門致請,涉看笏曰:"公何見顧?笏上無名。"又一時晝寢驚,索馬入州。扣刺使鄧惲門,拜謝曰:"聞公欲賜責,死罪?"鄧惲曰:"無此事。"涉曰"司功某甲言之。"惲大怒,乃呼州官棰,(明抄本"棰"作"集")以甲間構。將杖之,甲苦訴初無此語。涉前請曰:"望公舍之,涉恐是夢中見說耳。"時人由是咸知其性理惛惑矣。(出《朝野僉載》)

【譯文】

唐朝人張利涉記性不好,好忘事。張利涉任懷州參軍期間,每次開會被召見,都在手中的板笏上記下這件事。當時,有一次河內縣令耿仁惠邀請他,奇怪他沒有按期去。於是,親自登門來請他。張利涉看看手中的笏板說:"笏板上並沒有記上你的名字啊?"還有一次,張利涉白天睡覺忽然驚醒,急忙讓手下為他備馬,說是有急事要到州里去。張利涉騎馬來到州里,直奔刺史鄧惲府門,敲門而入,見到鄧惲拜謝說:"聽說刺史要給予我死刑的處罰?"刺史鄧惲驚異地說:"沒有這樣的事呀?"張利涉說:"司功甲某說的啊!"鄧惲大怒,於是喊來掌管笞刑的州官,讓他將甲某以離間中傷的罪名,處以杖刑。甲某聽到這件事情後,苦苦哀求說他確實沒有說過刺史要處張利涉死罪的話。這時,張利涉上前請求刺史鄧惲說:"望刺史大人恕甲某無罪。我恐怕是在睡夢中聽到他說這樣的話呀。"從此,人們都知道張利涉昏憒糊塗。

----------------------------------------

閻玄一

唐三原縣令閻玄一為人多忘。曾至州,於主人舍坐。州佐史前過,以為縣典也,呼欲杖之。典曰:"某是州佐也。"一慚謝而止。須臾縣典至,一疑其州佐也,執手引坐。典曰:"某是縣佐也。"又愧而上。曾有人傳其兄書者,止於階下。俄而里胥自錄人到,一索杖。("杖"原作"扶",據明抄本改。)遂鞭送書人數下。其人不知所以,訊之。一曰:"吾大錯。"顧直典,向宅取杯酒愞瘡。良久,典持酒至,一既忘其取酒,復忘其被杖者。因便賜直典飲之。(出《朝野僉載》)

【譯文】

唐朝時,三原縣令閻玄一非常健忘。一次,閻玄一來到州里,坐在主人家中。州里的佐史從這裡走過,閻玄一錯誤地將州里佐認成縣裡的佐史,招呼過來想要鞭打他。走過來的這位"縣佐"說:"我是州佐啊。"閻玄一羞愧地道歉,才算了結。過了一會兒,縣佐來了。閻玄一又疑心他是州佐,拉着來人的手讓他坐下。來人說:"我是縣佐啊!"閻玄一又羞愧萬分。還有一次,一個人稍給閻玄一一封他哥哥寄給他的信,站在台階下面。過了一會兒,鄉吏白錄人來了,閻玄一向鄉吏要來棍杖,就鞭打給他送信的這個人。這位送書人一點也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挨了打,問閻玄一。閻玄一說:"我打錯了。"這時遇到值班的縣佐從這裡路過。閻玄一讓縣佐到他家裡取來一杯酒為被打的人,暖暖瘡傷。過了許久,縣佐拿來了酒,閻玄一完全忘記了讓縣佐取酒這件事情,也忘了被他鞭打的送信人。於是就將酒賞賜給了縣佐喝。

----------------------------------------

郭務靜

唐滄州南皮縣丞郭務靜,初上,典王慶通判案。靜曰:"爾何姓?"慶曰:"姓王。"須臾,慶又來,又問何姓。慶又曰:"姓王。"靜怪愕良久,仰看慶曰:"南皮佐史惣姓王?"(出《朝野僉載》)

【譯文】

唐朝時,滄州南皮縣丞郭務靜,剛上任時,正值縣佐王慶通審理一件案子。郭務靜問王慶道:"你姓什麼?"王慶通回答說:"我姓王。"過了一會兒,王慶通又來到縣丞郭務靜這兒。郭務靜又問:"你姓什麼?"王慶通回答說:"我姓王。"郭務靜驚異愣住了好一會兒,仰頭看着王慶通,問:"南皮縣佐史總共有幾個姓王的?"

----------------------------------------

張守信

唐張守信為餘杭太守,善富陽尉張瑤,假借之,瑤不知其故。則使錄事參軍張遇,達意於瑤,將妻之以女。瑤喜,吉期有日矣。然私相聞也,郡縣未知之。守信為女具衣裝,女之保姆問曰:"欲以女適何人?"守信以告。保姆曰:"女婿姓張,不知主君之女何姓?吾竊惑焉。"守信乃悟,亟止之。(出《紀聞》)

【譯文】

唐朝時,餘杭太宗張守信,非常友善富陽縣尉張瑤,對待張瑤特別寬容。張瑤不知道太守為什麼對自己這樣好。張守信就讓錄事參軍張遇轉告張瑤,說他想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張瑤作妻子。張瑤聽了後非常高興,認為自己這回娶妻的日期有指望了。然而這些都是在暗中悄悄進行的,從郡府到兩縣的縣衙,都不知道這件事情。張守信積極為女兒準備陪嫁的服裝。女兒的保姆問:"準備將女兒嫁給誰呀?"張守信告訴保姆女婿是誰。保姆說:"女婿姓張,不知太守的女兒姓什麼啊?我私下感到疑惑?"張守信這才醒悟,立即停止這門婚事。

----------------------------------------

李眖

唐殿中侍御史李逢年自左遷後,稍進漢州雒縣令。逢年有吏才,蜀之採訪使常委以推按焉。逢年妻,中丞鄭昉之女也,情志不合,去之。及在蜀城,謂益府戶曹李眖曰:"逢年家無內主,昉落難堪。兒女長成,理須婚娶。弟既相狎,幸為逢年求一妻焉。此都官僚女之與妹,縱再醮者,亦可論之,幸留意焉。眖曰:"諾。"復又訪之於眖。眖率略人也,乃造逢年曰:"兵曹李札,甚名家也。札妹甚美,聞於蜀城。曾適元氏,其("氏其"原作"民莫",抄明抄本改。)夫尋卒。資裝亦厚,從婢且二十人。兄能娶之乎?"逢年許之,令眖報李札。札自造逢年謝。明日,請至宅。其夜,逢年喜,寢未曙而興。嚴飾畢,顧步階除而獨言曰:"李札之妹,門地若斯。雖曾適人,年幼且美。家又富貴,何幸如之。"言再三,忽驚難曰:"李眖過矣,又誤於人。今所論親,為復何姓,怪哉!"因策馬到府庭。李眖進曰:"兄今日過札妹乎。"逢年不應,眖曰:"事變矣。"逄年曰:"君思札妹乎,為復何姓。。眖驚而退。遇李札,札曰:"侍御今日見過乎,已為地矣。"眖曰:"吾大誤耳,但知求好壻,都不思其姓氏。"札大驚,惋恨之。(出《紀聞》)

【譯文】

唐朝時,殿中侍郎李逢年被貶職後,過了一段時間又授以漢州雒縣縣令。李逢年很有治理政務的才幹。蜀道掌管刑獄與監察州縣官吏的官員,經常委派他代為審理獄案。李逢年的妻子,是御史中丞鄭昉的女兒,因為感情性格不合,而被他休棄婚。一次,李逢年來到蜀城成都後,對益州府戶曹李眖說:"我現在家裡沒有一個主事的婆娘,空落孤單日子很難過。況且,兒女們都長大自立了,理應再婚娶個婆娘。老弟既然跟我不錯,非常希望你能為我介紹一個婆良啊!署中同僚的女兒或者妹子,縱然是離婚再嫁的,也可以考慮,希望老弟為我留心訪查訪查。"李眖回答說:"行啊,我一定好好物色一位嫂子。"後來,李逢年又一次拜訪李眖談起這件事。李眖是個性情粗疏馬虎的人。過了一段時間到李逢年這兒說:"兵曹李札,是蜀中的名門望族。李扎有一位妹妹,長得非常美貌。聽說在成都曾嫁給元氏為妻,丈夫剛剛死去。她的嫁妝也非常豐厚,單是陪嫁的丫環就有二十人。老哥願意娶此女為妻嗎?"李逢年高興地答應了,並讓李眖將自己的意思轉告給李扎。李扎得到這一消息後,親自前來拜謝李逢年。第二天,李扎請李逢年到他家去小住幾日。當天晚上,李逢年非常高興,天還沒亮就醒來了。他穿好衣服,一個人走出屋門,在庭院中邊踱步邊自言自語地說:"李扎的妹妹,門第又是這樣相當。年輕而又美貌動人,家裡又富貴豐裕……"李逢年反覆叼念着,忽然驚醒過來,難受地說:"李眖犯 了個大錯誤啊,真是誤人不淺。他給我提的這門親事,我們男女雙方為什麼都姓李啊!真是奇怪。"於是,李逢年立即騎馬回到公堂上。過了一會兒,進入公堂,問:"老哥今天就娶李扎的妹妹嗎?"李逢年低頭不語。李眖問:"怎麼,出了什麼差錯了嗎?"李逢年抬起頭來說:"我在想,李扎的妹妹為什麼跟我一個姓呢?"李眖聽了後方驚悟,離開公堂,遇見李扎。李扎問:"李侍御你今天見過他了嗎?你已經替我說通了吧。"李眖說:"我犯 了一個大錯誤。只是想為令妹找個好女婿,都沒有想到李侍御跟令妹同姓啊!"李扎聽了後也大為吃驚,連連表示惋惜遺憾。

----------------------------------------

張藏用

唐青州臨朐丞張藏用,性既魯鈍,又弱於神。嘗召一木匠,十召不至。藏用大怒,使擒之。匠既到,適會鄰縣令,使人送書,遺藏用。藏用方怒解,木匠又走。讀書畢,便令剝送書者。笞之至十,送書人謝杖。請曰:"某為明府送書,縱書人之意忤明府,使者何罪?"藏用乃知其誤,謝曰:"適怒匠人,不意誤笞君耳。"命里正取飲一器,以飲送書人,而別更視事。忽見里正,指酒問曰:"此中何物?"里正曰:"酒。"藏用曰:"何妨飲之。"里正拜而飲之。藏用遂入戶,送書者竟不得酒,扶杖而歸。(出《紀聞》)

【譯文】

唐朝時,青州臨朐縣丞張藏用,性情愚魯遲鈍,又有些神經質。一次,張藏用讓人請一位木匠,召呼了十次也沒有來。張藏用異常惱怒,派人將這個木匠捉來。這個木匠剛到縣衙,正趕上鄰縣縣令派人送書給張藏用。張藏用邊生氣邊折開書信看。這時候,被捉來的木匠悄悄離開縣衙溜走了。張藏用讀完書信後,便命令差役剝去送書人的衣服,打十板子。送書人謝過杖刑後,問:"我是給縣丞您送書的鄰縣衙役,縱然是寫信人獨犯 了縣丞您,我這個送信的使者有什麼罪呢?"張藏用才知道自己錯打了人,向送書人表示歉意,說:"剛才我是跟那個木匠生氣,無意間誤打了使君啊!"讓里正趕快拿來一壇酒,送給被打的送書人飲用。之後,又去處理別的公務去了。過了一會兒,張藏用看見里正手捧一壇酒走過來,指着罈子問:"這裡盛的是什麼?"里正回答說:"酒啊!"張藏用說:"你就將它喝了吧。"里正拜謝後,打開罈子喝酒。張藏用回到縣衙後,被打的送信人左等右等也不見有人送酒給他喝,只好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了。

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是宋代人編的一部大書。全書500卷,目錄10卷,取材於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說及釋藏﹑道經等和以小說家為主的雜著,屬於類書。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鉉、趙鄰幾、王克貞、宋白、呂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編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