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 卷第九 神仙九

李少君孔元方王烈焦先 孫登呂文敬沈建

--------------------------------------------

李少君

李少君者,齊人也。漢武帝召募方士。少君於安期先生得神丹爐火之方,家貧,不能辦藥,謂弟子曰:「老將至矣,而財不足,雖躬耕力作,不足以致辦。今天子好道,欲往見之,求為合藥,可得恣意。」乃以方上帝,云:「丹砂可成黃金,金成服之升仙。臣常游海上,見安期先生,食棗大如瓜。」天子甚尊敬之,賜遺無數。少君嘗與武安侯飲食,座中有一老人,年九十餘,少君問其名,乃言曾與老人祖父游夜(明抄本夜作射),見小兒從其祖父,吾故識之。時一座盡驚。又少君見武帝有故銅器,因識之曰:「齊桓公常陳此器於寢座。帝按言觀其刻字,果齊之故器也,因知少君是數百歲人矣。視之如五十許人,面色肌膚,甚有光澤,口齒如童子。王公貴人,聞其能令人不死,莫不仰慕,所遺金錢山積。少君乃密作神丹,丹成,謂帝曰:「陛下不能絕驕奢,遣聲色,殺伐不止,喜怒不勝,萬里有不歸之魂,市曹有流血之刑,神丹大道,未可得成。」乃以少藥方與帝,少君便稱疾。是夜,帝夢與少君俱上嵩高山,半道,有使者乘龍持節雲中來,言太乙請少君。帝遂覺,即使人問少君消息,且告近臣曰:「朕昨夢少君舍朕去。」少君乃病困,帝往視之,並使人受其方,事未竟而卒。帝曰:「少君不死,故化去耳。」及斂,忽失屍所在,中表衣悉不解,如蟬蛻也。帝猶增嘆,恨求少君不勤也。初少君與朝議郎董仲躬相親愛。仲躬宿有疾,體枯氣少。少君乃與其成藥二劑,並其方,用戊巳之草,后土脂,黃精根,獸沉肪,先莠之根,百卉花釀,亥月上旬,合煎銅器中,使童子沐浴潔淨,調其湯火,使合成雞子,三枚為程。服盡一劑,身體便輕;服三劑,齒落更生;五劑,年壽長而不復傾。仲躬為人剛直,博學五經,然不達道術,笑世人服藥學道,頻上書諫武帝,以為人生則命,衰老有常,非道術所能延。意雖見其有異,將為天性,非術所致,得藥竟不服,又不問其方。少君去後數月,仲躬病甚。常聞武帝說前夢,恨惜少君,仲躬憶少君所留藥。試服之,未半,乃身體輕壯,其病頓愈;服盡,氣力如年少時,乃信有長生不死之道。解官,行求道士,問其方,竟不能悉曉。仲躬唯得發不白,形容盛甚,年八十餘乃死。囑其子道生曰:「我少得少君方藥,初不信,事後得力,無能解之,懷恨於黃泉矣。汝可行求人間方術之事,解其方意,長服此藥,必度世也。」時有文成將軍,亦得少君術。事武帝,帝後遣使誅之,文成謂使者曰:「為吾謝帝,不能忍少日而敗大事乎?帝好自愛,後三十年,求我於成山,方共事,不相怨也。」使者還,具言之。帝令發其棺視之,無所見,唯有竹筒一枚。帝疑其弟子竊其屍而藏之,乃收捕,檢問其跡,帝乃大悔誅文成。後復征諸方士,更於甘泉祀太乙,又別設一座祀文成,帝親執禮焉。(原缺出處,查出《神仙傳》)

【譯文】

李少君是山東人。漢武帝因為好道術招募天下懂道術的方士。李少君在先秦時代著名方士安期先生那裡得到了煉丹的秘方,但由於家裡窮,買不起煉丹的金石原料和草藥,就對弟子們說:「我又老又窮,就是再賣力氣地種田,也湊不上買藥煉丹的錢。聽說當今天子漢武帝愛好道術,我想去朝見他,求皇帝和我一起煉丹,皇上一定會很願意。」於是李少君把安期的煉丹秘方上奏漢武帝說,「丹砂可以煉出金丹,吃了金丹就能成仙。我曾經在海上漫遊,遇見了仙人安期先生,他經常吃一種像瓜一樣大的棗子。」漢武帝對李少君很尊重,賞給他不少東西。李少君曾經和武安侯一起宴飲,座上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李少君問老人的姓名,老人說了姓名後,李少君說,「我曾經和你的祖父一起夜裡遊玩宴飲過,那時你很小,跟你祖父在一起,所以我才認識你。」在座的人聽了李少君這番話都很驚奇。有一次,李少君看見漢武帝有一件舊銅器,就對武帝說,「我認識這件銅器。春秋戰國時的齊桓公曾把它擺在自己的床頭。」漢武聽李少君這麼一說,就細看銅器上刻的字,果然是春秋時齊國的銅器,從而知道李少君己活了幾百歲了。但李少君看上去只有五十來歲,臉色紅潤皮膚很光滑,牙齒像少年人那樣整齊。漢朝的王公貴族們聽說李少君能使人長生不死,都對他萬分敬仰,給他送的金錢堆積如山。李少君就用這些錢偷偷買了原料煉成了仙丹,然後對武帝說,「陛下如果不能除掉驕奢淫逸的惡習,仍然貪圖美女縱慾無度,到處征戰討伐,喜怒無常,使冤魂流落在荒野,讓城市裡常有殺頭的重刑,那就絕不能煉成仙丹修成大道。」李少君把自己不會衰老的秘方給了漢武帝,然後就假稱自己生了病告辭。這天夜裡,漢武帝夢見和李少君一起登上河南的嵩山,半路上有個神仙拿着旌節騎着龍從雲中降下來,說太乙真人請李少君去。漢武帝驚醒了,立刻派人打聽李少君的情況,並且告訴親近的大臣說:「我昨夜夢見李少君離我而去了!」李少君病重時,武帝去探視,李少君讓人把他煉仙丹的秘方完全記下來,還沒說完就死了。武帝說:「李少君不會死,他是登了仙界了!」李少君剛要入殮時,屍體忽然不見了,衣服連扣子都沒解開,好像蟬蛻一樣。漢武帝更加後悔,恨自己沒有向李少君更多的求教道術。李少君生前和任朝議郎的董仲躬是好朋友,董仲躬一向有病,身體消瘦氣血不足。李少君就給了他兩副藥和藥方,讓他用戊巳年間生長的草、當地出產的油脂、黃精的根和野獸的脂膏,秋天先枯死的根、春天百花的膏汁,在十二月上旬把上述藥料合放在銅器中熬,讓一個童子沐浴得十分潔淨,讓他看好火候,把熬好的膏再製成雞蛋大的藥丸,三隻藥丸一個療程。吃了一副藥丸,身子就會非常輕快,吃了三副,舊牙脫掉生出新牙,吃了五副以後,年歲增長了但腰不彎背不駝。董仲躬為人剛強正直,精通《四書》《五經》,但對道術一點也不入門,還經常嘲笑那些服丹藥學道術的人,常常上書給漢武帝,認為人壽天定,衰老是正常的,不是學道術能長生不老的。李少君知道董仲躬對修道有不同的看法,他的性格就是這樣,改變不了他的認識。李少君給董仲躬的藥,董仲躬根本就不吃,也不理睬李少君講解的道學方術。李少君走後幾個月,董仲躬病更重了。他曾聽說了漢武帝夢見李少君成仙而去非常遺憾後悔,就想起了李少君給他的藥。董仲躬試着服那藥,只吃了半副,就覺得身輕體壯,病立刻好了。服完一副藥之後,就覺得像年輕時那樣精力充沛,這時他才相信真的有長生不死的道術。於是董仲躬就辭去了官職,向道士們求教,但得不到正確圓滿的回答。後來雖然他頭髮不白精力旺盛,但還是活到八十多歲就死了。死前叮囑他的兒子董道生說,「我曾得到李少君的仙藥,起初不相信,後來服藥見效,卻不能解釋藥力的來源和修道的方術,只有懷恨於九泉之下了。你要尋找人間懂得道術的人,向他學習修道的要訣,常服仙藥,就會超化成仙了。」當時還有個文成將軍,也得到了李少君的傳授。文成將軍是漢武帝的臣下,後來由於得罪了武帝,武帝派使者去殺他。文成將軍對使者說,「請替我質問皇上,他為什麼不能忍耐幾天而毀了大事呢?如果皇上仍然愛好修道,可以在三十年後到成山去找我,我會成全他,不會怨恨他的。」使者殺了文成將軍以後,回來向漢武帝轉告文成將軍的話,武帝聽後命人打開文成將軍的棺材,棺材中卻什麼都沒有,只有一隻竹筒。武帝懷疑是文成弟子偷去了他的屍體藏起來了,就到處搜查了解文成的去外,終於相信文成將軍是成仙而去了,就十分後悔殺了文成。後來武帝又徵召方士,又在陝西淳化縣甘泉山建了甘泉宮祀奉道家始祖太乙真人,又另外建了一座廟祀奉文成將軍,每次祭禮,武帝都是親自主持。

--------------------------------------------

孔元方

孔元方,許昌人也。常服松脂茯苓松實等藥,老而益少,容如四十許人。郄元節、左元放,皆為親友,俱棄五經當世之人事,專修道術。元方仁慈,惡衣蔬食,飲酒不過一升,年有七十餘歲。道家或請元方會同飲酒,次至元方,元方作一令:以杖柱地,乃手把杖倒豎,頭在下,足在上,以一手持杯倒飲,人莫能為也。元方有妻子,不畜余財,頗種五穀。時失火,諸人並來救之,出屋下衣糧床幾,元方都不救,唯箕踞籬下視火。其妻促使元方助收物,元方笑曰:「何用惜此。」又鑿水邊岸,作一窟室,方廣丈余,元方入其中斷谷,或一月兩月,乃復還,家人亦不得往來。窟前有一柏樹,生道後棘草間,委曲隱蔽。弟子有急,欲詣元方窟室者,皆莫能知。後東方有一少年,姓馮名遇,好道,伺候元方,便尋窟室得見。曰:「人皆來,不能見我,汝得見,似可教也。」乃以素書二卷授之曰:「此道之要言也,四十年得傳一人。世無其人,不得以年限足故妄授。若四十年無所授者,即八十年而有二人可授者,即頓接二人。可授不授為『閉天道』;不可授而授為『泄天道』,皆殃及子孫。我已得所傳,吾其去矣。」乃委妻子入西嶽。後五十餘年,暫還鄉里,時人尚有識之者。(出《神仙傳》)

【譯文】

孔元方是河南許昌人。他經常服用松脂、茯苓、松籽等藥,老年時變得十分年輕,容貌像四十多歲的人,郄元節、左元放都是他的好朋友,他們都是既不讀《四書》、《五經》,又不問世事,專門研究道術。孔元方為人善良仁慈,粗衣素食,喝酒從不超過一升,當時有七十多歲。有一次,幾位道士請孔元方一起喝酒,輪到元方乾杯時,元方行了個酒令:他把拐杖拄在地上,手扶着拐杖頭朝下腳朝上倒立着,用另一隻手拿着酒杯倒着喝酒,結果誰也不會像他這樣飲酒。孔元方有妻有子,但從不積存錢財,只是很下力氣地種田。有一次,孔元方家裡失火了,人們都來救火,往外搶救衣物糧食家具,但孔元方卻不往外搶東西,反而蹲在籬笆前看火。他的妻子催他趕快搶救財物,孔元方笑道:「這些都是身外之物,有什麼可惜的!」孔元方又在河邊岸上鑿了一個一丈見方的洞,然後鑽進洞裡,不吃不喝,一兩個月也不出來,家裡的人他也不讓到洞裡來。洞前有一棵柏樹,長在大道後面的荊棘草叢裡,擋着那個洞。有時弟子有急事想找孔元方,也找不到他住的那個洞。後來從東方來了一個少年,名叫馮遇,愛好道術,想跟隨孔元方學道。他一來就找着了孔元方的那個洞室。孔元方說:「別人來都找不到我,你卻一來就找到了我,看來你是值得我傳授道術的人。」孔元方就把兩卷寫在白布上的經文給了馮遇,並對他說:「這上面寫的是修道的要點,四十年才可以傳授一個人。如果四十年到了還找不到值得傳授的人,那也不能因為年限到了胡亂傳授,須等八十年,如有兩個人可傳授,就傳給兩個人。誤傳或不傳,就犯 了『閉天道』的罪,不該傳的卻傳了,就犯 了『泄天道』的罪,這兩種罪都會連累子孫而受到懲罰。現在我已經把道術的精要傳給你,我就可以去了。」於是孔元方就扔下妻子兒女進了西嶽華山。五十年後,孔元方回過一次故鄉,當時的人還有認識他的。

--------------------------------------------

王烈

王烈者,字長休,邯鄲人也。常服黃精及鈆,年三百三十八歲,猶有少容。登山歷險,行步如飛。少時本太學書生,學無不覽,常以人談論五經百家之言,無不該博。中散大夫譙國嵇叔夜,甚敬愛之,數數就學。共入山遊戲採藥。後烈獨之太行山中,忽聞山東崩圮(圮原作地,明抄本作玘,今改),殷殷如雷聲。烈不知何等,往視之,乃見山破石裂數百丈,兩畔皆是青石,石中有一穴口,經闊尺許,中有青泥流出如髓。烈取泥試丸之,須臾成石,如投熱蠟之狀,隨手堅凝。氣如粳米飯,嚼之亦然。烈合數丸如桃大,用攜少許歸,乃與叔夜曰:「吾得異物。」叔夜甚喜,取而視之,已成青石,擊之??如銅聲。叔夜即與烈往視之,斷山以復如故。烈入河東抱犢山中,見一石室,室中白石架,架上有素書兩卷。烈取讀,莫識其文字,不敢取去。卻着架上。暗書得數十字形體,以示康。康盡識其字。烈喜,乃與康共往讀之。至其道徑,了了分明,比及,又失其石室所在。烈私語弟子曰:「叔夜未合得道故也。」又按神仙經雲,神山五百年輒開,其中石髓出,得而服之,壽與天相畢。烈前得者必是也。河東聞喜人多累世奉事烈者。晉永寧年中,出洛下,游諸處,與人共戲斗射。烈挽二石弓,射百步,十發矢,九破的。一年復去,又張子道者,年九十餘,拜烈,烈平坐受之。座人怪之,子道曰:「我年八九歲時見,顏色與今無異,吾今老矣,烈猶有少容。」後莫知所之。(出《神仙傳》)

【譯文】

王烈字長休,河北邯鄲人,經常服用野生薑和鉛,活到三百三十八歲時面貌還很年輕。他攀登險峻的山峰時健步如飛。王烈青年時曾是太學中的書生,常和人們議論《四書》、《五經》和諸子百家的著作,非常博學多才。任中散大夫的醮國人嵇叔夜(即「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很敬重王烈,常常向他請教。並和他一起進山遊玩採藥。後來王烈獨自進了山西太行山,有一天他忽然聽見山的東部發生了山崩,隆隆的轟鳴好像打雷。王烈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就趕去看。只見大山崩塌了幾百丈,兩面都是青石,石中有一個直徑一尺寬的洞,洞裡不斷流出像骨髓般的青泥。王烈試着把那泥團成了圓球,不一會圓球就成了石頭,好像把熱蠟團成球凝固以後的樣子。那泥丸散發出一股粳米飯般的香氣,放在嘴裡咀嚼也有粳米飯的味道。王烈就團了象桃子大小的泥丸帶了回來,對嵇康說:「我得到了一件奇怪的東西給你。」嵇康很高興,王烈就把泥丸拿出來,一看泥丸已變成青石丸了,一敲還發出銅的聲音。嵇康就讓王烈領他到山崩處去看,那崩塌的山卻恢復了原來的樣子。後來王烈又進了河東的抱犢山里,看見一個石窟,裡面有個白石的架子,上面有兩卷寫在白布上的經文。王烈拿來看,不認識上面的字,不敢把經卷拿走,又放回白石架上。但他照着經卷上的字記下來幾十個字,回來給嵇康看,那些字嵇康全都認識。王烈十分高興,就領上嵇康到山中石窟去讀經。去的路都記得很清楚,但走到那裡,卻怎麼也找不到石窟了。王烈後來私下裡對弟子說:「這是因為嵇康不該得道,所以那石窟才閉上了。」按照神仙經里的說法,神山五百年裂開一次,其中會流出來石髓,如果能服用了石髓,就可以和天地一樣活得長久。王烈先前得的石丸,肯定就是石髓了。河東聞喜的人,大都世世代代祀奉王烈。晉代永寧年間,王烈去陝西洛南縣的洛川一帶漫遊,和人比賽射箭。王烈用的是需二石力量才能拉開的弓,在百步的距離射靶,十箭九中。一年以後,王烈又到洛川去,有一個九十多歲的老者名叫張子道,恭敬地向王烈施禮,王烈連站都不站起來。同座的人很奇怪,張子道說:「我七八歲時見他時,他就是現在這副容貌,現在我九十多歲了,他仍是一副少年的面孔。」後來,人們不知道王烈去了哪裡。

--------------------------------------------

焦先

焦先者,字孝然,河東人也,年一百七十歲。常食白石,以分與人,熟煮如芋食之。日日入山伐薪以施人,先自村頭一家起,周而復始。負薪以置人門外,人見之,鋪席與坐,為設食,先便坐。亦不與人語。負薪來,如不見人,便私置於門間,便去,連年如此。及魏受禪,居河之湄,結草為庵,獨止其中。不設床蓆,以草褥襯坐,其身垢污,濁如泥潦。或數日一食,行不由徑,不與女人交遊。衣弊,則賣薪以買故衣着之,冬夏單衣。太守董經,因往視之,又不肯語。經益以為賢。彼遭野火燒其庵,人往視之,見先危坐庵下不動,火過庵燼,先方徐徐而起,衣物悉不焦灼。又更作庵,天忽大雪,人屋多壞,先庵倒。人往不見所在,恐已凍死,乃共拆庵求之,見先熟臥於雪下,顏色赫然,氣息休休,如盛暑醉臥之狀。人知其異,多欲從學道,先曰:「我無道也。」或忽老忽少,如此二百餘歲,後與人別去,不知所適。所請者竟不得一言也。(出《神仙傳》)

【譯文】

焦先是河東人,已經活了一百七十歲。經常服食白石,並把白石分給別人,像煮土豆那樣煮熟了吃。焦先還天天進山砍柴,然後把柴分給別人,先從村頭第一家開始,一家一家地分給柴禾。焦先每次把柴禾背到住家的門外放下,主人看見後,就把焦先請到屋中坐下,並請焦先吃飯,焦先就坐下,也不和主人說話。焦先如果把柴禾背來而主人不在,他就把柴禾放到門外轉身就走,年年如此。魏文帝即位之後,焦先在河邊蓋了一間草屋,自己一個人住進去。屋子裡不放床,只鋪着草墊子,滿身都是泥污,像在泥里打了滾似的。有時他幾天吃一次飯,行為很規矩,也不和女人來往。他的衣服破了,就賣了柴買件舊衣服穿上,不論冬天夏天都是一身單衣。當時當太守的董經聽說後就來拜訪焦先,焦先卻不說話。董經就更覺得焦先是大賢人。後來焦先的草屋被野火燒毀,人們跑去看,只見焦先端坐在火中,草屋燒成灰燼之後,焦先才慢慢站起來,連身上的衣服都沒燒着。後來焦先又把草屋蓋起來,忽然下了一場大雪,很多房子都被大雪壓塌了。焦先的草房也倒了。人們去看,怕焦先已經凍死,就扒開草房尋找,只見焦先躺在雪底下熟睡,面色紅潤,呼吸均勻,像在炎夏喝醉了一樣。人們都認為焦先不是凡人,很多人想和他學道。焦先說:「我哪裡會什麼道術呢?」焦先一會兒老,一會兒又很年輕,這樣活到二百多歲,後來就離開大家走了,也不知去了什麼地方。那些向他請教道術的人,連一句話也沒從他那裡得到。

--------------------------------------------

孫登

孫登者,不知何許人也。恆止山間,穴地而坐,彈琴讀。冬夏單衣,天大寒,人視之,輒被發自覆身,髮長丈余。又雅容非常,歷世見之,顏色如故。市中乞得錢物,轉乞貧下,更無餘資,亦不見食。時楊駿為太傅,使傳迎之,問訊不答。駿遺以一布袍,亦受之。出門,就人借刀斷袍,上下異處,置於駿門下,又復斫碎之。時人謂為狂,後乃知駿當誅斬,故為其象也。駿錄之,不放去,登乃卒死。駿給棺,埋之于振橋。後數日,有人見登在董馬坡,因寄書與洛下故人。嵇叔夜有邁世之志,曾詣登,登不與語。叔夜乃扣難之,而登彈琴自若。久之,叔夜退,登曰:「少年才優而識寡,劣於保身,其能免乎?」俄而叔夜竟陷大辟。叔夜善彈琴,於是登彈一弦之琴,以成音曲。叔夜乃嘆息絕思也。(出《神仙傳》)

【譯文】

孫登不知道是什麼地方人,常常住在山中的地洞裡,彈琴、讀《》。他冬夏都穿單衣,十冬臘月,人們見他頭髮長得一丈多長披蓋在身上禦寒。孫登的面容非常年輕,幾代人看見他都沒有衰老變化。他常到街上乞討,得到的東西轉手就給了窮人,自己一點也不要,人們也從來看不到孫登吃飯。當時當太傅的楊駿把孫登請去,但問他什麼他都不回答。楊駿贈給孫登一件布袍子,孫登就要了,但一出門就向人借了把刀,把袍子割成兩半,扔到楊駿的門前,又把袍子用刀剁碎了。當時人們都說孫登是瘋子,然而後來楊駿犯 罪被斬首,大家才明白孫登剁碎楊駿的袍子是一種預示。當時,孫登剁碎了楊駿送他的袍子後,楊駿一怒之下把孫登抓了起來,孫登就突然死了。楊駿給了一口棺木,把孫登埋在振橋。幾天後,人們卻在董馬坡看見了孫登,就捎信給洛川的朋友。嵇康有修道的志向,曾向孫登請教,孫登不理他。嵇康就提出一些問題,故意詰難他,但孫登竟不在乎地自己彈琴。過了很久,嵇康只好走了。孫登說:「嵇康這人年輕有才,但見識太少,不善於保護自身。」過了不久,嵇康果然犯 了罪被斬首。嵇康很善於彈琴,孫登卻能彈一根弦的琴,而且也能彈成完整的樂曲。嵇康對孫登的琴技感嘆佩服,覺得用一根弦彈出樂曲簡直是不可思議。

--------------------------------------------

呂文敬

呂恭,字文敬,少好服食。將一奴一婢,於太行山中採藥。忽見三人在谷中,問恭曰:「子好長生乎,乃勤苦艱險如是耶?」恭曰:「實好長生,而不遇良方,故采服此藥,冀有微益耳。」一人曰:「我姓呂字文起。」次一人曰:「我姓孫字文陽。」次一人曰:「我姓王字文上。」三人皆太清太和府仙人也。「時來採藥,當以成新學者。公既與我同姓,又字得吾半支,此是公命當應常生也。若能隨我採藥,語公不死之方。」恭即拜曰:「有幸得遇仙人,但恐暗塞多罪,不足教授耳。若見採收,是更生之願也。」即隨仙人去二日,乃授恭秘方一首,因遣恭去曰:「可視鄉里。」恭即拜辭,三人語恭曰:「公來二日,人間己二百年矣。」恭歸家,但見空宅,子孫無復一人也。乃見鄉里數世後人趙輔者,問呂恭家人皆何所在。輔曰:「君從何來,乃問此久遠人也。吾昔聞先人說雲,昔有呂恭者,持奴婢入太行山採藥,遂不復還,以為虎狼所食,已二百餘年矣。恭有數世子孫呂習者,居在城東十數里,作道士,民多奉事之。推求易得耳。」恭承輔言,到習家,扣門問訊。奴出,問公從何來,恭曰:「此是我家,我昔隨仙人去,至今二百餘年。」習聞之驚喜,跣出拜曰:「仙人來歸,悲喜不能自勝。」公因以神方授習而去。習已年八十,服之即還少壯,至二百歲,乃入山中。子孫世世不復老死。(出《神仙傳》)

【譯文】

呂恭字文敬,青年時就好服養生延年的藥。有一次他帶着一個僕人一個婢女,進太行山中採藥。忽然遇到了三個人。他們問呂恭,「你這樣不辭勞苦地爬山越嶺,是不是要尋求長生之術啊?」呂恭說:「我確實是尋求長生之術,但一直沒遇到好的藥方,只好采些草藥服用。希望多少有點益處。」三個人自我介紹,一個姓呂字文起,一個姓孫字文陽,第三個人姓王字文上,三個人都是天界太和府里的神仙。呂文起對呂恭說:「我們有時也來這裡採藥,以便成全那些新學道的人。你既然和我同姓,名字中也有一個字『文』跟我相同,這是你的仙緣,命中應該得到長生。你如果能跟着我採藥,我就告訴你長生不老藥的仙方。」呂恭立刻跪拜說:「今天遇見仙人真是我的大幸,只怕我糊塗愚笨,當不好仙人的徒弟。如果仙人能收留點化,是我此生最大的願望了。」呂恭就跟着仙人采了兩天藥,仙人授給他一個仙藥秘方讓他帶回去,讓他回家鄉再看看親人們。呂恭向三位仙人辭別,仙人們說:「你跟我們采了兩天藥,世上已過了二百年了。」呂恭回到家鄉,見自己家中只剩下個破舊的空房子,也沒有找到一個子孫後代。後來遇見一個當年鄉親幾世後的一個後代,名叫趙輔,就向他打聽呂恭家的後代都在哪裡。趙輔說:「先生是從哪兒來的呢?竟向我問這麼久遠的事。我曾聽前輩說當年有個呂恭帶一仆一婢進太行山採藥,再也沒回來,可能是讓虎狼吃掉了,至今已二百多年。聽說呂恭有個幾世後的孫子叫呂習住在城東十幾里的地方,是位道士,老百姓都尊奉他。去打聽一下,會很容易找到的。」呂恭按趙輔的話找到呂習家,敲門打聽。僕人開門問他找誰,呂恭說:「這是我家,我當年隨仙人採藥,至今已二百多年了。」呂習又驚又喜,光腳跑出來跪拜說:「仙祖今天回來,真讓我又驚又喜啊!」呂恭就把仙方傳授給呂習,然後就走了。呂習當時已八十歲,服藥後立刻變成青年,活到二百歲時也進了山,他的子孫後代也不再老死。

--------------------------------------------

沈建

沈建,丹陽人也,世為長吏。建獨好道,不肯仕宦,學導引服食之術,還年卻老之法。又能治病,病無輕重,治之即愈。奉事之者數百家。建嘗欲遠行,寄一婢三奴、驢一頭、羊十口,各與藥一丸。語主人曰:「但累屋,不煩飲食也。」便去。主人大怪之曰:「此客所寄十五口,不留寸資,當若之何。建去後,主人飲奴婢,奴婢聞食氣,皆逆吐不用;以草飼驢羊,驢羊避去不食,或欲牴觸,主人大驚愕。百餘日,奴婢體貌光澤,勝食之時,驢羊皆肥如飼。建去三年乃還,各以藥一丸與奴婢驢羊,乃飲食如故。建遂斷谷不食,輕舉飛行。或去或還,如此三百餘年,乃絕跡不知所之也。(出《神仙傳》)

【譯文】

沈建是丹陽人,世代都作長吏。但唯獨沈建不肯作官,專門研究道術,學習修煉服丹的方術和返老還童的秘訣。他還會醫術,病人不管病情輕重,經他一治就好,因而有好幾百家人侍奉他。有一次沈建要出遠門,就把一名男僕、三名婢女、一頭驢十隻羊寄存在某人家裡,讓男女僕人和驢、羊都吃了一枚藥丸。沈建臨上路時對那家主人說:「我把他們寄留在你家,只住你的房子,不用你給他們吃的。」說罷就走了。那家主人挺驚訝,心想在我家連人加牲口寄存了十五口,卻一個錢也不留,真拿他沒辦法。沈建走後,主人給僕人們吃飯,但他們一聞飯的氣味就嘔吐,根本不吃。拿草餵驢和羊,驢羊不但不吃,還對主人又頂又踢,主人十分奇怪驚訝。雖然一百多天不吃飯,但僕人們面孔紅潤氣色極好,比吃飯還要健康,驢和羊也是驃肥體壯,比精心餵養的還好。沈建三年後回來,又給奴僕和驢羊吃下一枚藥丸,他們才又開始正常的飲食。但沈建卻從不飲食,仍健步如飛。他有時來有時去,這樣過了三百多年,後來竟不再見到他,不知去了何處。

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是宋代人編的一部大書。全書500卷,目錄10卷,取材於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說及釋藏﹑道經等和以小說家為主的雜著,屬於類書。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鉉、趙鄰幾、王克貞、宋白、呂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編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