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 卷第四百七十二 水族九(龜)

陶唐氏禹葛洪張廣定贛縣吏郗了孟彥暉營陵興業寺

唐太宗劉彥回吳興漁者唐明皇帝寧晉民史論徐仲高崇文

汴河賈客南人閻居敬池州民李宗

----------------------------------------

陶唐氏

陶唐之世,趙裳國獻千歲神龜,方三尺余,背上有文,皆科斗書,記開闢以來,帝命錄之龜歷,伏滔述帝功德銘曰:「朱書龜歷之文。」(出《述異記》)

【譯文】

遠古陶唐氏時代,有個趙裳國獻上一隻千年神龜,三尺多見方,背上有字,全都是科斗文,記載了天地開闢以來,帝命令記下來曆法,伏滔記述黃帝功德的銘文說,那龜甲上的曆法是用紅筆寫的。

----------------------------------------

禹盡力渠溝,導川夷岳,黃龍曳尾於前,玄龜負青泥於後。玄龜,河精之使者也。龜頷下有印文,皆古言,作九州山水之字。禹所穿鑿之處,皆以青泥封記其所,使玄龜印其上。今人聚土為界,此之遺像也。(出王子年《拾遺記》)

【譯文】

大禹盡全力挖溝排水,疏通河道,剷平山峰。黃龍拖着尾巴走在前面,玄龜背着青泥走在後面。玄龜,是河神的使者。玄龜的頷下印有文字,全是遠古文字,記載着九州的山山水水。凡是大禹開鑿的地方,都用青泥把那個地方封住作上記號,讓玄龜把印文印在上面。現在的人堆土作為邊界的記號,就是由此遺傳下來的。

----------------------------------------

葛洪

葛洪云:「千歲靈龜,五色具焉。其雄,額上兩骨起,似角。以未朱浴之,乃剔取其甲,火炙,搗服。方寸七日三,盡一具,壽千歲。(出《》)

【譯文】

葛洪說:「千年的靈龜,身上有五種顏色。那雄性的,額上有兩塊骨頭突起,象角一樣。用未朱洗浴龜,再剔除肉用它的甲殼,用火燒,研成粉末吃下去,七分大小的一塊一日吃三塊吃完一個龜的甲殼,就能活一千歲。」

----------------------------------------

張廣定

陳仲弓《異聞記》曰,張廣定遭亂避地,有一女四歲,不能步,又不忍棄之,乃縣籠於古冢中,冀他日得收其骨。及三年,歸取之,見其尚活。問之,女答曰:「食盡即餒,見其傍有一物,引頸呼吸,效之,故能活。」廣定入冢視之,乃一龜也。陳實之言,固不妄矣。(出《獨異志》)

【譯文】

陳仲弓《異聞記》里說:張廣定遇到戰亂找地方躲避,有一個四歲的女兒,不能走路,又不忍心拋棄她就把她裝進籠子懸掛在一個古墓里,希望以後能收拾她的骨頭。等到第三年,他回到古墓里取女兒的骨頭,看見她還活着,問她原因,女兒回答說:「東西吃光了就覺得餓,我看見旁邊有一個動物,伸着脖子呼吸,就學它的樣子,所以才活下來。」張廣定進到墓里去查看,原來是一隻烏龜。陳仲弓說的是真事,一點也不假。

----------------------------------------

贛縣吏

晉義熙中,范寅為南康郡。時贛縣吏說,先入山採薪,得二龜,皆如二尺盤大。薪未足,遇有兩樹駢生,吏以龜側置樹間,復行採伐。去龜處稍遠,天雨,懶復取。後經十二年,復入山,見先龜,一者甲已枯,一者尚生,極長。樹木夾(「夾」原作「所」,據明抄本改。)處,可厚四寸許,兩頭厚尺余,如馬鞍狀。(出《幽明錄》)

【譯文】

晉代義熙年間,范寅擔任南康郡的郡守。當時的贛縣有個官吏說他小時候進山砍柴,捉到兩隻烏龜,都象二尺見方的圓盤那麼大。柴沒有砍夠,遇到兩棵緊靠着生長的樹,他就把烏龜偏側着放在兩樹之間,又去砍柴。他離放烏龜的地方稍遠一點,天又下了雨,懶得去取。後來又過了十二年,他再次進山,看見先前捉的那兩隻烏龜,一隻龜的甲殼已經乾枯了,另一隻烏龜還活着,長得很大,樹木夾着的地方,有四寸多厚,兩頭厚一尺多,象馬鞍的樣子。

----------------------------------------

郗世了

郗世了在會稽造墓,其地多石,後破大石,得一龜,長尺二寸許,在石中,石了無孔也,得非龜石俱生乎?既破出之,龜行動如常龜無異。石受龜,如人刻安之。(出《靈鬼志》)

【譯文】

郗世了在會稽修建墳墓。那個地方石頭多,後來破開一塊大石頭,得到一隻烏龜,長一尺二寸左右。龜在石頭的中間,石頭卻一點孔隙也沒有。奇怪,難道它和石頭是一起生長的嗎?破開石頭之後,那烏龜的行動象平常的烏龜一樣。這石頭容納此龜,就象人刻好了石頭再把它放進去似的。

----------------------------------------

孟彥暉

武成三年庚午,六月五日癸亥,廣漢太守孟彥暉奏,西湖有金龜徑寸,游於荷葉之上,畫圖以上聞。(出《錄異記》)

【譯文】

五代前蜀武成第三年是庚午年。這年的六月五日癸亥,廣漢太守孟彥暉向朝廷報告,西湖有直徑一寸的金龜,在荷葉上遊玩,並畫成圖畫給皇上王建看。

----------------------------------------

營陵

道州營陵中鼉,甲長八尺,下自然有文字,前後四足,各踏一龜。踏龜有時行,或逾山越水,俗莫敢犯 。(出《錄異記》)

【譯文】

道州營陵中有一隻鼉,甲殼長八尺,腹部有自然生成的文字。它前後四隻腳,各踩着一隻烏龜。有時踩着烏龜行走,有時翻山渡水,世人沒有誰敢惹它。

----------------------------------------

興業寺

九曲靈龜池,在襄陽縣東北三里遍學寺東。古城舊有興業寺,今併入遍學寺。唐景龍元年有陳留阮氏,寓居襄陽,舍財,於此寺東院。創造堂宇,時歲旱池涸,即掘廣深之,急暴雨池溢,乃是一大龜,高數尺,如半張床大,岸側而行。眾即驚呼,龜遂躍入池中。寺僧靈岫雲,院有折碑,雲興業寺碑。碑文梁散騎常侍庾元威撰,其文可傳者雲,此寺有靈龜一頭,長三尺五寸,冬潛春現,多歷年所;隨眾上堂,應時而食。刺史安陸王照頻遇此龜,其壞碑因即扶豎,今在遍學寺東院。阮氏所修寺堂,庭中浮屠前,池見在,深五尺,方二十步。(出《襄淝記》)

【譯文】

九曲靈龜池,在襄陽縣東北三里處遍學寺的東面。古城在從前有個興業寺,現在合併到遍學寺。唐代景龍元年有個陳留人阮氏,寄居在襄陽,拿出錢來做善事,在這個廟的東院建造堂宇。當時天旱,水池乾涸,就擴大挖掘面積,並深挖了一下,突然象下了一場大暴雨,水池也滿出來了,原來是一隻大烏龜,高好幾尺,象半張床那麼大,在池邊行走,大家就吃驚地呼喊,烏龜就又躍回池中。廟裡有個叫靈岫的和尚說:院子裡有塊折斷的石碑,說是興業寺碑,碑文是梁國的散騎常侍庾元威撰寫的。那個碑留傳下來的文字說,這個廟裡有一隻靈龜,三尺五寸長,冬天潛藏,春天出現,經歷的年頭多了,能隨着眾人到堂上來,按時吃東西,刺史安陸人王照多次遇見這隻龜。那塊損壞了的碑因為及時地扶好豎立着,現在仍保存在遍學寺的東院。阮氏修建的廟堂,以及院子裡佛塔前面的那個水池還在,深五尺,周長二十步。

----------------------------------------

唐太宗

唐武德末,太宗欲平內難,苑池內有白龜,游於荷葉之上。太宗取之,化為白石,瑩潔如玉,登極之後,降制曰:「皇天眷祐,錫以寶龜。」(出《錄異記》)

【譯文】

唐代武德末年,唐太宗將要平息內亂時,御花園的水池裡有一隻白龜,在荷葉上遊玩。唐太宗捉到它,就變成了白石,晶瑩潔白象玉石一樣。登上皇位之後,太宗傳下命令說:「是上天保祐我,才賜給我寶龜。」

----------------------------------------

劉彥回

唐劉彥回父為湖州刺史,有下寮於銀坑得一龜,長一尺,持獻刺史。群官畢賀云:「得此龜食,(「食」原作「人」,據明抄本改。)壽一千歲。」使君謝己非其人,故自騎馬,送龜即至坑所。其後十餘年,刺史亡。彥回為房州司士,將家屬之官,屬山水泛溢,平地盡沒,一家惶懼,不知所適。俄有大龜來引其路,彥回與家人謀曰:「龜乃靈物,今來相導,狀若神。」三十餘口隨龜而行,悉是淺處,歷十餘里,乃至平地,得免水難,舉家驚喜,亦不知其由。至此夕,彥回夢龜云:「己昔在銀坑,蒙先使君之惠,故此報恩。」(出《廣異記》)

【譯文】

唐代劉彥回的父親做湖州刺史,有個下屬在銀坑裡得到一隻龜,長一尺,拿去獻給刺史。所有的官吏都祝賀說:「得到這隻烏龜並把它吃了,能活一千歲。」刺史以自己不是那樣的人辭絕了眾人。當即又親自騎馬,把烏龜送回銀坑。十多年以後,刺史去世了,劉彥回做了房州司士,帶着家屬赴任。他管轄的地方,山洪泛濫,平地全都被淹沒了,他們一家人惶恐不安,不知該怎麼辦。不久,有隻大烏龜來為他們引路。劉彥回和家人商量說,龜本來是有靈性的動物,現在來為我們引路,樣子象是個神靈……於是,三十多口人跟隨着烏龜行走,全是水淺的地方。走了十多里,就到了平地,免除了水災。全家人又驚又喜,也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到了這天晚上,劉彥回夢見烏龜對他說:「我從前在銀坑,因蒙受了已故刺史的恩惠,所以這次來報恩。」

----------------------------------------

吳興漁者

唐開元中,吳興漁者,於苕溪上每見大龜,四足各踏一龜而行。漁者知是靈龜,持石投之,中而獲焉。久之,以獻州從事裴。裴召龜人,龜人云:「此王者龜,不可以卜小事,所卜之物必死。」裴素狂妄,時庭中有鵲,其雛尚珗,乃驗志之,令卜者鑽龜焉。數日,大風損鵲巢,鵲雛皆死。尋又命卜其婢,所懷娠是兒女,兆云:「當生兒。」兒生,尋亦死。裴後竟進此龜也。(出《廣異記》)

【譯文】

唐代開元年間,吳興這地方有個漁夫,在苕溪上常常看見一隻大龜,四隻腳各踩着一隻烏龜在水上行走。漁夫知道這是個有神靈的烏龜,拿石頭打它,打中並捉住了。後來,他把龜獻給州里一個姓裴的從事官,裴從事官找來識龜的人,識龜的人說:「這是龜中之王,不能用來占卜小事。否則,用它占卜的東西一定會死。」姓裴的平時就很狂妄,當時,庭院中有窩喜鵲,幼雛還很小,他就用它們來驗證,讓占卜的人鑽龜殼占卜。幾天,颳大風弄壞了鵲巢,鵲雛全死了。接着他又讓給自己的婢女占卜,問懷孕的是兒子還是女兒,占卜的預兆說應當生兒子,兒子生了下來,接着又死了。姓裴的後來竟把這隻烏龜獻給了皇上。

----------------------------------------

唐明皇帝

唐明皇帝嘗有方士獻一小龜,徑寸而金色可愛,云:「此龜神明而不食,可置之枕笥之中,辟巨蛇之毒。」上常貯巾箱中,有小黃門恩渥方深,而坐親累,將竄南徼,不欲屈法免之,密授此龜曰:「南荒多巨蟒,常以龜置於側,可以無苦。」閹者拜受之。及象郡之屬邑,里市館舍,悄然無一人,投宿於旅館。是夜,月明如晝,而有風雨之聲,其勢漸近。因出此龜,置於階上,良久,神龜伸頸吐氣,其火如綖,直上高三四尺,徐徐散去。已而龜游息如常,向之風雨聲,亦已絕矣。及明,驛吏稍稍而至,羅拜庭下曰:「昨知天使將至,合備迎奉,適緣行旅誤殺一蛇。眾知報冤蛇必此夕為害,側近居人,皆出三五十里外,避其毒氣。某等不敢遠出,止在近山岩穴之中,伏而待旦。今則天使無恙,乃神明所祐,非人力也。」久之,行人漸至,雲當道有巨蛇十數,皆已糜爛。自此無復報冤之物,人莫測其由。逾年,黃門召歸長安,復以金龜進上,泣而謝曰:「不獨臣之性命,賴此生全,南方之人,永祛毒類。所全人命,不知紀極。實聖德所及,神龜之力也。」(出《錄異記》)

【譯文】

唐明皇帝時曾有個方士獻給他一隻小龜,直徑一寸,而渾身金色,非常可愛。還說:「這隻龜有神靈,還不吃東西,可以把它放在枕頭或竹筐里,能夠躲避大蛇的毒氣。」皇上常常把龜放在衣巾箱裡。有個正受到皇上寵信的小太監,因為親戚的牽連而被判罪,將要發配到南疆去。皇上不想枉法使他免去懲罰,暗中把這隻烏龜給他,說;「南疆巨蟒多,你經常把龜放在身邊,就可以免災。」小太監叩頭接了過去。等到了象郡的屬邑,見街上集市和館舍,均靜無一人,只好在旅館裡住了下來。這天晚上,月光皎潔,象白天一樣,可突然卻傳來風雨的聲音;聲音越來越近,於是他拿出這隻龜,放在台階上。很久,神龜伸着脖子吐着氣,象火焰象綢布,直上空中三四尺,然後再慢慢地散開。不久,龜的呼吸恢復正常,剛才的風雨聲也沒有了。等到天亮,驛站的官吏們差不多都來了,在庭院裡跪了一圈說:「昨天知道你要來,應當準備好迎接你的,可正好趕上一個旅遊者錯殺了一條蛇,大家都知道報仇的蛇一定在今晚來幹壞事,附近的居民,都走出三五十里外去,好躲避毒氣。我們不敢走遠,只是在附近的山上岩穴中躲藏,等待天亮。現在你沒受傷害,真是神明的保祐,不是凡人所能做到的。」有頃,走出去躲災的人也漸漸地回來了,都說在道的中間有十幾條大蛇,全都腐爛了,從此再也沒有蛇報仇的事情發生,人們卻不知道其中原因。過了一年,小太監被皇上召回長安,他又把金龜獻給皇上,哭着感謝說:「不單是我自己靠着金龜才活着回來;就連南方的百姓,也永遠祛除了毒蟲之害!保全下來的性命,不知究竟有多少,這是皇上的恩德,也是神龜的力量。」

----------------------------------------

寧晉民

唐建中四年,趙州寧晉縣沙河北,有大棠梨,百姓常祈禱。忽有群蛇數千,自東南來,渡北岸,集棠梨樹下為二積,留南岸者為一積,俄見三龜徑寸,才繞行,積蛇盡死。乃各登積,視蛇腹悉有瘡,若矢所中。刺史康日知圖甘棠梨三龜來獻。(出《酉陽雜俎》)

【譯文】

唐代建中四年,趙州寧晉縣沙河的北面,有棵大棠梨樹,百姓們常常在樹下祈禱。一次,忽然有一群蛇共好幾千條,從東南方爬來,渡過沙河的北岸,集中到棠梨樹下形成兩堆,留在南岸的形成一堆。不一會只見三隻直徑一寸的烏龜,僅僅繞着蛇爬一圈,堆蛇全死了,於是各自爬上蛇堆。人們看見蛇腹全都有瘡,象是被箭射中。刺史康日知畫下甘棠梨和三隻烏龜的形象獻給皇上。

----------------------------------------

史論

唐史論作將軍時,忽覺妻所居房中有光,異之,因與妻索房中,且無所見。一日,妻早妝開奩,奩中忽有金色龜,如錢,吐五色氣,彌滿一室。後常養之。(原缺出處,明抄本、陳校本作出《酉陽雜俎》)

【譯文】

唐代史論當將軍的時候,忽然覺得妻子住的房中有光,很奇怪。因而與妻子在房中搜索,結果卻什麼也沒看見。有一天,妻子早晨起來打開奩盒梳妝,奩盒中竟然有一隻金色的烏龜!它象一枚銅錢那麼大,能吐出五色的氣體,使一屋子都充滿了。後來,他們經常餵它。徐仲 福州,唐貞元末,有村人賣一籠龜,其數十三。販藥人徐仲以五鍰獲之,村人云:「此聖龜,不可殺。」徐置庭中,一龜藉龜而行,八龜為導,悉大六寸。徐遂放於乾元寺後林中,一夕而失。(出《酉陽雜俎》)

【譯文】

唐代貞元末年,福州有個鄉下人賣一籠子龜,共有十三隻。有個賣藥的人叫徐仲的用五鍰錢買了下來,村裡的人說:「這是聖龜,不能殺他們。」徐仲把龜放在院子裡,其中一隻龜靠踩另外四隻龜來行走,餘下八隻龜在前面做嚮導,全都六寸長。徐仲就把龜放在乾元寺後的樹林中。一天晚上,它們一齊失蹤了。

----------------------------------------

高崇文

唐贊皇公李德裕曰:「蜀傳張儀築成都城,屢有頹壞。時有龜周行旋走,至是一龜行路築之,既而城果就。予未至郡日,嘗聞龜殼猶在城內,昨詢訪意舊,有軍資庫官宇文遇者,言比常在庫中。元和初,節度使高崇文知之,命工人截為腰帶胯具。」自張儀至崇文千餘載,龜殼尚在,而武臣毀之,深可惜也。(出《戎幕閒談》)

【譯文】

唐代的贊皇公李德裕說:「蜀地傳說張儀修建成都城的時候,總是有倒塌毀壞的地方。當時有隻烏龜圍着城旋轉着行走,於是在龜走過的地方修建城牆,不久果然把城建成功了。我沒到成都郡的時候,曾經聽說龜殼還在城內,昨天訪問那些老人,有個軍資庫官叫宇文遇的說:從前還在庫里保存,元和初年,節度使高崇文知道了這件事,命令工匠截開做成腰帶和胯具了。」從張儀到高崇文經過了一千多年,龜殼還在,卻被一個武將給毀了,實在可惜。

----------------------------------------

汴河賈客

唐有賈客維舟汴河上,獲了一巨龜,於灶火中煨之。是夕,忘出之,明日取視,殼已焦矣。拂拭去灰,置於食床上,欲食。良久,伸頸足動,徐行床上,其生如常,眾共異之,投於水中,游泳而去。(出《錄異記》)

【譯文】

唐代有個商人把船停在汴河上,抓獲一隻大烏龜,放到灶火中燒它。這天晚上,忘了把它拿出來,第二天他拿出來看,龜殼已經被燒焦了。他拂去上面的灰,放在飯桌上,想吃它。過了好一會兒,那烏龜竟然伸出了脖子,腳也動起來,在桌上慢慢地爬行,象活着的時候一樣。大家都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把龜又放到水裡,它便游着離開了。

----------------------------------------

南人

南人采龜溺,以其性妒而與蛇交。或雌蛇至,有相趁斗噬,力小致斃者。采時,取雄龜置瓷碗及小盤中,於龜後,以鏡照之,既見鏡中龜,即淫發而失溺。又以紙炷火上焰熱,點其尻,亦致失溺,然不及鏡照也。得於道士陳釗。又海上人云,龍生三卵,一為吉吊也。其吉吊上岸與鹿交,或於水邊遺精,流槎遇之,粘裹木枝,如蒲桃焉。色微青黃,復似灰色,號紫稍花,益陽道,別有方說。(出《北夢瑣言》)

【譯文】

南方人採取龜尿,因為龜的性情好嫉妒並且與蛇交媾。有時雌蛇來了,於是就互相地打鬥撕咬起來,力氣小的蛇便死亡了,采龜尿的時候,把雄龜拿過來放在瓷碗和小盤中,在龜的後面,用鏡子照着龜,看見鏡子裡的龜之後,就會淫性發作因而流出尿來。又有人用紙放到火上點着,燒它的尻部,也能導致流尿,可是數量比不上用鏡子照來的多。這個辦法是從道士陳釗那裡學來。另外,有個經常出海的人說:「龍生下三隻卵,一個卵就生出『吉吊』,這個『吉吊』上岸來與鹿交配。有時,它在水邊上遺留下精液,被行走的船碰上了,就會粘連上樹枝,象蒲桃一樣。顏色稍有點青黃,又象灰色,人們稱它叫紫稍花。這個東西有益於壯陽,聽說還可做別的藥方。」

----------------------------------------

閻居敬

新安人閻居敬,所居為山水所浸,恐屋壞,移榻於戶外而寢。夢一烏人曰:「君避水在此,我亦避水至此,於君何害?而迫迮我如是,不快甚矣?」居敬寤,不測其故。爾夕三夢,居敬曰:「豈吾不當止此耶?」因命移床,乃床腳斜壓一龜於戶限外,放之乃去。(出《稽神錄》)

【譯文】

新安人閻居敬,住房被山水浸淹,擔心屋子倒塌,就把床移到門外睡覺。他夢見一個黑衣人說:「你是為了避水而在這裡睡覺,我也是因為避水到了這裡,對你有什麼傷害?卻如此地逼迫我,令人太不愉快了。」閻居敬醒來,不明白其中緣故。這天晚上他一共作了三次同樣的夢。居敬說:「難道我不應當睡在這裡嗎?」於是讓人把床移開,原來是一隻烏龜被床腳斜着壓在門檻的外面,就把它放走了。

----------------------------------------

池州民

池州民楊氏以賣鮓為業,嘗烹鯉魚十頭,令兒守之。將熟,忽聞釜中乞命者數四,兒驚懼,走告其親。共往視之,釜中無復一魚,求之不得。期年,所畜犬恆窺戶限下而吠,數日,其家人曰:「去年鯉魚,得非在此耶?」即撒戶視之,得龜十頭,送之水中,家亦無恙。(出《稽神錄》)

【譯文】

池州的百姓楊氏以賣加工後的魚類食品為職業。曾經煮了十條鯉魚,讓兒子看着,快熟的時候,忽然聽見鍋里幾次喊叫救命。兒子又驚又怕,跑去告訴父親,一起去看,鍋中連一條魚也沒有了,找也沒找到。第二年,家裡養的狗總是衝着門檻的下面叫,叫了幾天,他的家人說:「去年丟的鯉魚,莫不是在這裡面?」便拆下門來看,結果得到了十隻龜,就把它們送到水裡去了。後來,家裡也沒發生什麼事。

----------------------------------------

李宗

李宗為楚州刺史,郡中有尼方行於市,忽據地而坐,不可推挽,不食不語者累日。所由司以告宗,命武士扶起,掘其地,得大龜長數尺,送之水中,其尼乃愈。(出《稽神錄》)

【譯文】

李宗做楚州刺史時,郡中有個尼姑正在街市上行走,忽然盤到地上坐下,推不動,拽不動,不吃飯不說話,一連坐了好幾天。管事的部門把這事報告給李宗,李宗讓武士扶起尼姑,挖掘那個地方,結果挖出一隻好幾尺長的大烏龜。把龜送到水裡之後,那個尼姑才好。

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是宋代人編的一部大書。全書500卷,目錄10卷,取材於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說及釋藏﹑道經等和以小說家為主的雜著,屬於類書。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鉉、趙鄰幾、王克貞、宋白、呂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編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