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天龍八部 第二十二回 雙眸粲粲如星(9)

阮星竹「啊」的一聲尖叫,疾衝過去,眼見情郎要死於非命,她也是不想活了。

段延慶鐵棒離段正淳腦門『百會穴』不到三寸,驀地里段正淳的身子向旁飛了出去,這棒竟然點了個空。這時范驊、華赫艮、巴天石三人同時給段延慶的鐵棒逼回。巴天石出手快捷,反手抓住了阮星竹手腕,以免她枉自在段延慶的手下送了性命。各人的目光齊向段正淳望去。

段延慶這一棒沒點中對方,但見一條大漢伸手抓住了段正淳後頸,在這千鈞一髮的瞬息之間,硬生生將他拉開。這手神功當真匪夷所思,段延慶武功雖強,自忖也難以辦到。他臉上肌肉僵硬,雖然驚詫非小,仍是不動聲色,只鼻孔中哼了一聲。

出手相救段正淳之人,自便是蕭峰了。當二段激鬥之際,他站在一旁目不轉睛的觀戰,陡見段正淳將為對方所殺,段延慶這一棒只要戳了下去,自己的血海深仇便再也無法得報。這些昌子來,他不知已許下了多少願,立下了多少誓,無論如何非報此仇不可,眼見仇人便在身前,如何容得他死在旁人手裡?是以縱身上前,將段正淳拉開。

段延慶心思機敏,不等蕭峰放下段正淳,右手鐵棒便如狂風暴雨般遞出,一棒又一棒,儘是點向段正淳的要害。他決意除去這個擋在他皇位之前的障礙,至於如何對付蕭峰,那是下一步的事了。

蕭峰提着段正淳左一閃,右一躲,在棒影的夾縫中一一避過。段延慶連出二十七棒,始終沒帶到段正淳的一片衣角。他心下駭然,自知不是蕭峰的敵手,一聲怪嘯,陡然間飄開數丈,問道:「閣下是誰?何以前來攪局?」

蕭峰尚未回答,雲中鶴叫道:「老大,他便是丐幫的前任幫主喬峰,你的好徒弟追魂杖譚青,就是死在這惡徒的手下。」

此言一出,不但段延慶心頭一震,連大理群豪也聳然動容。喬峰之名響遍天下,『北喬峰,南慕容』,武林中無人不知。只是他向傅思歸及段正淳通名時都自稱『契丹人蕭峰』,各人不知他便是大名鼎鼎的喬峰。此刻聽了雲中鶴這話,只人心中均道:「原來是他,俠義武勇,果然名不虛傳。」

段延慶早聽雲中鶴詳細說過,自己的得意徒兒譚青如何在聚賢莊上害人不成,反為喬峰所殺,這時聽說眼前這漢子便是殺徒之人,心下又是憤怒,又是疑懼,伸出鐵棒,在地下青石板上寫道:「閣下和我何仇。既殺吾徒,又來壞我大事。」

但聽得嗤嗤響聲不絕,竟如是在沙中寫字一般,十六個字每一筆都深入石里。他的腹語術和上乘內功相結合,能迷人心魄,亂人神智,乃是一項極厲害的邪術。只是這門功夫純以心力克制對方,倘若敵人的內力修為勝過自己,那便反受其害。他既知譚青的死法,又見了蕭峰相救段正淳的身手,便不敢貿然以腹語術和他說話。

蕭峰見他寫完,一言不發,走上前去伸腳在地下擦了幾擦,登時將石板上這十六個字擦得乾乾淨淨。一個以鐵棒在石板上寫字已是極難,另一個卻伸足便即擦去字跡,這足底的功夫,比之棒頭內力聚於一點,更是艱難得多。兩個人一個寫,一個擦,一片青石板鋪成的湖畔小徑,竟顯得便如沙灘一般。

段延慶見他擦去這些字跡,知他一來顯示身手,二來意思說和自己無怨無仇,過去無意釀成的過節,如能放過不究,那便兩家罷手。段延慶自忖不是對手,還是及早抽身,免吃眼前的虧為妙,當下右手鐵棒從上而下的劃了下來,跟着又是向上一挑,表示『一筆勾銷』之意,隨即鐵棒着地一點,反躍而出,轉過身來,飄然而去。

南海鱷神圓睜怪眼,向蕭峰上身瞧瞧,下身瞧瞧,滿心的不服氣,罵道:「他媽的,這狗雜種有什麼了不起……」一言未畢,突然間身子騰空而起,飛向湖心,撲通一聲,水花四濺,落入了小鏡湖中。

蕭峰最惱恨旁人罵他『雜種』,左手仍然提着段正淳,搶過去右手便將南海鱷神摔入了湖中。這一下出手迅捷無比,不容南海鱷神有分毫抗拒餘地。

南海鱷神久居南海,自稱『鱷神』,水性自是極精,雙足在湖底一蹬,躍出湖面,叫道:「你怎麼攪的?」說了這句話,身子又落入湖底。他再在湖底一蹬,躍進出湖面,叫道:「你暗算老子!」這句話說完,又落了下去。第三次躍上時叫道:「老子不能和你甘休!」 他性子暴躁之極,等不及爬上岸之後再罵蕭峰,跳起來罵一名,又落下去。

阿紫笑道:「你們瞧,這人在水中鑽上鑽下,不是像只大烏龜麼?」剛好南海鱷神在這時躍出水面,聽到了她說話,罵道:「你才是一隻小烏……」阿紫手一揚,嗤的一聲響,射了他一枚飛錐。飛錐到時,南海鱷神又已沉入了湖底。

南海鱷神遊到岸邊,濕淋淋的爬了起來。他竟毫不畏懼,楞頭楞腦的走到蕭峰身前,側了頭向他瞪眼,說道:「你將我摔下湖去,用的是什麼手法?老子這功夫倒是不會。」葉二娘遠遠站在七八丈外,叫道:「老三快走,別在這兒出醜啦。」南海鱷神怒道:「我給人家丟入湖中,連人家用什麼手法都不知道,豈不是奇恥大辱?自然要部個明白。」

阿紫一本正經的道:「好吧,我跟你說了。他這功夫叫做『擲龜功』。」

南海鱷神道:「嗯,原來叫『擲龜功』,我知道了這功夫的名字,求人教得會了,下苦功練練,以後便不再吃這個虧。」說着快步而去。這時葉二娘和雲中鶴早走得遠了。
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是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小說以宋哲宗時代為背景,通過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從哲學的高度對人生和社會進行審視和描寫,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