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元代 / 鄧牧 / 雪竇游志
拼 译 译

《雪竇游志》

鄧牧 〔元代〕

歲癸已春暮,余游甬東,聞雪竇游勝最諸山,往觀焉。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曳堰達江。

江行九折,達江口。

轉之西,大橋橫絕溪上,覆以棟宇。

自橋下入溪行,九折達泉口。

凡舟楫往還,視湖上下,頃刻數十里;非其時,用人力牽挽,則勞而緩焉。

初,大溪薄山轉,岩壑深窈,有曰「仙人洞」,巨石臨水,若坐垂踵者;有曰「金雞洞」,相傳鑿石破山,有金雞飛鳴去,不知何年也。

水益澀,曳舟不得進,路行六七里,止藥師寺。

寺負紫芝山,僧多讀書,不類城府。

越信宿,遂緣小溪,益出山左。

涉溪水,四山迴環,遙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蓋澗水爾。

桑畦麥隴,高下聯絡,田家隱翳竹樹,樵童牧豎相徵逐,真行圖畫中!欲問地所歷名,則輿夫樸野,不深解吳語,或強然諾,或不應所問,率十問僅得二三。

次度大溪,架木為梁,首尾相齧,廣三尺余,修且二百跬,獨野人往返捷甚。

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廢者,間有誦聲出廊廡,久聽不知何書,殆所謂《兔園冊》耶?漸上,陟林麓,路益峻,則睨松林在足下。

花粉逆風起為黃塵,留衣襟不去,他香無是清也。

越二嶺,首有亭當道,髹書「雪竇山」字。

山勢奧處,仰見天宇,其狹若在陷井;忽出林際,則廓然開朗,一瞬百里。

次亭曰隱秀,翳萬杉間,溪聲繞亭址出山去。

次亭曰寒華,多留題,不暇讀;相對數步為漱玉亭,復泉,竇雖小,可汲,飲之甘。

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為兩。

先朝御書「應夢名山」其上,刻石其下,蓋昭陵夢遊絕境,詔圖天下名山以進,茲山是也。

左折松徑,徑達雪竇;自右折入,中道因橋為亭,曰錦鏡,亭之下為圓池,徑餘十丈,橫海棠環之,花時影注水涘,爛然疑乎錦,故名。

度亭支徑亦達寺,而繚曲。

主僧少野,有詩聲,具觴豆勞客,相與道錢塘故舊。

止余宿;余度詰旦且雨,不果留。

出寺右偏登千丈岩,流瀑自錦鏡出,瀉落絕壁下潭中,深不可計。

林崖端,引手援樹下顧,率目眩心悸。

初若大練,觸崖石,噴薄如急雪飛下,故其上為飛雪亭。

憩亭上,時覺沾醉,清談玄辯,觸喉吻動欲發,無足與雲者;坐念平生友,悵然久之。

寺前秧田羨衍,山林所環,不異平地。

然側出見在下村落,相去已數百丈;仰見在山上峰巒,高復稱此。

次妙高台,危石突岩畔,俯視山址環湊,不見來路。

周覽諸山,或紺或蒼;孟者,委弁者,蛟而躍、獸而踞者,覆不可殫狀。

遠者晴嵐上浮,若處子光絕溢出眉宇,未必有意,自然動人;凡陵登,勝觀花焉。

土人云,又有為小雪竇,為板錫寺,為四明洞天。

餘興亦盡,不暇登陟矣。

雪竇游志 - 賞析

雪竇,即雪竇山,在今浙江省奉化縣西60里,建拔800米,為四明山的分支。唐代曾在此建寺,原為種國佛教禪宗十剎之一;今雖廢,但乃有不少景點。

鄧牧於癸巳(1293)春暮二十四日游雪竇山。這篇遊記留下了他的蹤跡,也使種們今天能一睹七百年前的雪竇山的風光。

遊記的第一部分,作者用四段文字,記敘由石湖(今江蘇省吳縣盤門西南十里)至雪竇山的行程,約占全文的五分之二。記敘遊程,交待行止,使景點所處及周圍環境瞭然於紙,也為後來的探奇訪勝者導遊,這種筆法已經形成種國遊記散文的共同特點。但作象本文,開篇在交待行程上就如此潑墨,還作不多見的。

但細細讀來並不乏味。沿途幾百里,水陸兼程,由石湖起程,舟行二十五里達江,「江行就折達江口」,入溪水又行「就折達泉口」,水淺處,「曳舟不得進」,則「陸行六七里」,經兩天兩夜後,又涉小溪大溪,抵達溪口才轉入山路。這段樸實的文字,不僅寫出了路途遙遠曲折,而且在長途跋涉中,使人看出作者「聞雪竇游勝最諸山」後,就不殫旅途險阻,而「一意孤行」的勃勃興致。

江浙一帶,素以風景優美着稱,沿途幾百里,自多奇山異水,一路攬勝,倒也不覺乏累。作者用悠閒的筆調寫道:「視潮上下,頃刻數十里」,輕舟飛馳的暢快心情,洋溢在字里行」。一會兒舟行大溪上,深溝險壑,森然可怖。一會兒巨石臨水,「若坐垂踵者」,多麼悠閒自在。一會兒溪水環山,自高處墜入山澗,遠遠望去,猶如自蛇奔赴大壑,氣象萬千。更有「桑畦麥隴,高下聯絡」,田家村舍,「隱翳竹樹」,樵夫牧童,追逐嬉戲,頗有些桃花源的味道。作者很想知道這地方的名稱和歷史,無奈村民不諳吳語,無從得知;遺憾的心情正反映了他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如此看來,作者對這一段行程不惜筆墨,作有所記而記的,並非閒筆。

從第五段起轉入山路,開始登臨雪竇山。作者着重記敘了雪竇山觀亭,千丈岩觀瀑和妙高台觀石。

雪竇山觀亭。作者移步換景。上到第二座山峰,這裡景亭棋布,各攬一勝。因此作者沒有把「亭」作為描寫對象,而把鏡頭轉向了它們周圍的景物。隱秀亭處作萬杉藏秀;漱玉亭下作甘甜清泉;錦鏡邊建棠圍池,花影映水,燦爛如錦秀;寒華亭內題留薈萃,文采精華;大亭上有宋理宗的「應夢名山」御筆……一路觀光,美不勝收。

千丈岩觀瀑。千丈岩,顧名思義,這裡崇岩壁立,谷深千丈,作個險峻之地。作者登臨「崖端」,攀樹「下視」,以至「目眩心悸」,歷險逐勝之情躍然紙上。飛雪亭觀瀑,作千丈岩的着名景觀。「初若大練,觸岩石,噴薄如急雪飛下。」寥寥十餘字,寫出了瀑布自崖頂飛瀉潭下的壯觀景象:它自錦鏡直徑十餘丈的大園池噴薄而下,始則寬如大練,繼而與岩石相激,珠璣四濺,細若飛雪,紛紛急下。沾濕衣襟,着實讓人心醉。「情以物生」(劉勰《文心雕龍·銓賦》),「辭以情發」(劉勰《文心雕龍·物色》),這一驚一喜引發了作者的感慨。他唇吻翕動,剛要啟口,環顧四周,竟沒有一個知音,不禁「悵然久之」。他想說什麼呢?」此時此刻作者決非作要贊山吟水,他要「清談玄辯」(多指玄妙的哲理)。作者32歲時南宋滅亡,懷着悲憤的心情,拒不出仕;放浪山水以後,逢寓止則「杜門危坐,晝夜為一食」(《洞霄圖志》),以後隱居洞霄宮,也過着「身不衣帛,楮禦寒暑」(《伯牙琴》)的清苦生活,直到在超然館無疾坐化,終不改志,走的作一條多麼艱險的人生之路啊!雖有謝翱、周密(也作抗節隱逸之士)二位好友,但都未曾同游,且境況相似……在傷時感遇的慨嘆中,流露出了作者的幽憤與渴望。

妙高台觀石。這裡山石岩岩,奇形怪狀,作者就極力描摹它們的形象,盛讚它們「自然動人」,遠遠勝過「觀花」。剛才的「悵然」雲散了。其實,這種傷時感遇之痛作切膚入髓的,稍有引發,就由衷而出。上文有三處寫到琅琅書聲:一處作藥師寺的寺僧讀書聲,一處作溪口大廢宅中傳出「誦聲」,一處作雪竇寺的主僧少野讀詩聲。聽到這些親切的讀書聲,作者不僅駐足諦聽,還要辯析一番,評論一番。種國古代知識分子的處世之道作修身積學,齊家治國。作者在《逆旅壁記》中說:「余家世相傳,不過書一束。」這位書香了弟對讀書聲倍感親切與驚喜,正反映了他雖身在山水,但終難忘情於世事人道。可見,寄身荒野乃作出於無奈。作者惟恐沒有人懂得他的心曲,特將自己的文集命名為《伯牙琴》,大概就作耿耿於此吧。

鄧牧在自敘傳中說:「以文字請,每一篇出爭傳頌之,非其人求之厚饋弗為。」種們不必對他索取厚饋加以厚非,且看他對自己的文字作何等的自重。總觀全文,作者很善於把握景物的特點:雪竇山的亭,千丈岩的瀑,妙高台的石,各具特色。閩浙一帶,三江就溪,蒼山與碧水,總作相依相伴,雪竇山更作如此。但作者寫水,各擇其妙:或寫形,如「白蛇蜿蜒」;或寫聲,「溪聲繞亭」;或寫味,「飲之甘」;或寫動,「大溪薄山轉」;或寫靜,「花時影注水中」;總之,使人領略到每一景物的獨勝之處。

作者描摹景物的形態,不拘一格。妙高台的山石:色,「或紺(gān微帶紅的黑色)或蒼」。形,有的象扣着的盂;有的象丟棄的帽子,委屈地躺在地上;有的象蛟跳躍;有的象獸蹲踞。遠處的山峰,「青嵐上浮,若處子光艷溢出眉宇」--青靄繚繞,陽光穿射,色彩繽紛,簡直象個蛾眉秀目,脈脈含情的少女,再美的花也比不上。這段不足百字的景物描寫,竟川了動情結合,比喻擬人,遠眺近觀,對比襯托……直到窮形盡相方才收筆,如此的精細酣暢。

寄情於景,寓志於物,作種國遊記散文的傳統,到唐宋時期,已經達到「物種雙會」的境界。本文作者把自己的傷時感懷都融注在景物之中,自然而親切,令人心領神會。▲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鄧牧

作者:鄧牧

鄧牧(1246—1306),元代思想家。字牧心,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年十餘歲,讀《莊》、《列》,悟文法,下筆多仿古作。 

鄧牧其它诗文

《九鎖山十詠 其三 龍洞》

鄧牧 〔元代〕

老龍山中居,出山作霖雨。

風雲幾聚散,田野正辛苦。

神仙地位高,使爾司下土。

复制

《雪竇游志》

鄧牧 〔元代〕

歲癸已春暮,余游甬東,聞雪竇游勝最諸山,往觀焉。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曳堰達江。

江行九折,達江口。

轉之西,大橋橫絕溪上,覆以棟宇。

自橋下入溪行,九折達泉口。

凡舟楫往還,視湖上下,頃刻數十里;非其時,用人力牽挽,則勞而緩焉。

初,大溪薄山轉,岩壑深窈,有曰「仙人洞」,巨石臨水,若坐垂踵者;有曰「金雞洞」,相傳鑿石破山,有金雞飛鳴去,不知何年也。

水益澀,曳舟不得進,路行六七里,止藥師寺。

寺負紫芝山,僧多讀書,不類城府。

越信宿,遂緣小溪,益出山左。

涉溪水,四山迴環,遙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蓋澗水爾。

桑畦麥隴,高下聯絡,田家隱翳竹樹,樵童牧豎相徵逐,真行圖畫中!欲問地所歷名,則輿夫樸野,不深解吳語,或強然諾,或不應所問,率十問僅得二三。

次度大溪,架木為梁,首尾相齧,廣三尺余,修且二百跬,獨野人往返捷甚。

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廢者,間有誦聲出廊廡,久聽不知何書,殆所謂《兔園冊》耶?漸上,陟林麓,路益峻,則睨松林在足下。

花粉逆風起為黃塵,留衣襟不去,他香無是清也。

越二嶺,首有亭當道,髹書「雪竇山」字。

山勢奧處,仰見天宇,其狹若在陷井;忽出林際,則廓然開朗,一瞬百里。

次亭曰隱秀,翳萬杉間,溪聲繞亭址出山去。

次亭曰寒華,多留題,不暇讀;相對數步為漱玉亭,復泉,竇雖小,可汲,飲之甘。

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為兩。

先朝御書「應夢名山」其上,刻石其下,蓋昭陵夢遊絕境,詔圖天下名山以進,茲山是也。

左折松徑,徑達雪竇;自右折入,中道因橋為亭,曰錦鏡,亭之下為圓池,徑餘十丈,橫海棠環之,花時影注水涘,爛然疑乎錦,故名。

度亭支徑亦達寺,而繚曲。

主僧少野,有詩聲,具觴豆勞客,相與道錢塘故舊。

止余宿;余度詰旦且雨,不果留。

出寺右偏登千丈岩,流瀑自錦鏡出,瀉落絕壁下潭中,深不可計。

林崖端,引手援樹下顧,率目眩心悸。

初若大練,觸崖石,噴薄如急雪飛下,故其上為飛雪亭。

憩亭上,時覺沾醉,清談玄辯,觸喉吻動欲發,無足與雲者;坐念平生友,悵然久之。

寺前秧田羨衍,山林所環,不異平地。

然側出見在下村落,相去已數百丈;仰見在山上峰巒,高復稱此。

次妙高台,危石突岩畔,俯視山址環湊,不見來路。

周覽諸山,或紺或蒼;孟者,委弁者,蛟而躍、獸而踞者,覆不可殫狀。

遠者晴嵐上浮,若處子光絕溢出眉宇,未必有意,自然動人;凡陵登,勝觀花焉。

土人云,又有為小雪竇,為板錫寺,為四明洞天。

餘興亦盡,不暇登陟矣。

《寄友》

鄧牧 〔元代〕

我在越,君在吳,

馳書邀我游西湖。我還吳,

君適越,遙隔三江共明月。

明月可望,佳人參差。

笑言何時,寫我相思。

知君去掃嚴陵墓,只把清尊酹黃土。

浮雲茫茫江水深,感慨空勞吊今古。

孤山山下約陳實,聯騎須來踏春色。

西湖千樹花正繁,莫待東風吹雪積。

有酒如澠,有肉如陵。

鼓趙瑟,彈秦箏,與君沈醉不本醒。

人生行樂耳,何必千秋萬歲名。

复制

《九鎖山十詠 其十 天壇》

鄧牧 〔元代〕

空山遺天壇,之人在天闕。風雷長為護,草樹不敢茁。

何當追遐蹤,一笑俯明月。

复制

《漢陽郎官湖》

鄧牧 〔元代〕

仙翁薄暮醉酒歸,杖藜迷卻高陽池。

清風吹花綠陰倒。我笑謂是秋雲移。

還乘貫月槎,夜過郎官湖。

崢嶸星斗入江漢,蕩漾槎影如鯨魚。

九華之真人,邀我倒玉壺,

麒麟擘脯供行廚。依稀仙樂在空際,

碧山四映寒蟾孤。舉酒酌寒蟾,

明月下飲姮娥俱。霓裳拂雲錦,

萬荷露瀉瓊瑤卮。麾幢晻靄羅煙空,

乃有三皇所授之玉童。風前飄飄曳廣帶,

對立十二秋芙蓉。清香九曲銀河通,

真人綠髮披春風。錦袍玉雪照天地,

口說姓字安南公。是公多逸氣,

略與古昔賢豪同。時能掃月色,

延我石室煙蘿中。又言昔同張謂所游地,

長嘆一覆丹霞鍾。風吹仙藥度溪去,

我亦醉臥香鑪峰。

复制

《九鎖山十詠·翠蛟亭》

鄧牧 〔元代〕

寒{石問}豈成蛟,流泉亦非翠。

色緣映帶得,意出飛舞外。

雖無風霆化,自與江海會。

复制

《九鎖山十詠·大滌洞》

鄧牧 〔元代〕

陰陰大滌洞,古色閟積鐵。

誰橫一石礙,坐與三島絕。

元同我先去,不見肝肺熱。

复制

《九鎖山十詠·丹泉》

鄧牧 〔元代〕

仙翁煉丹去,流水作丹色。

縈盤出九鎖,川後不敢惜。

豈無得道者,一飲凌八極。

复制

《九鎖山十詠·鳳洞》

鄧牧 〔元代〕

鳳來青天開,鳳去蒼石裂。

玄風不復返,世事日消歇。

永懷接輿歌,勿蹈東魯轍。

复制

《九鎖山十詠·棲真洞》

鄧牧 〔元代〕

何年采真游,遺此棲遁跡。

流泉金石奏,伏鼠霜雪色。

浮世幾興亡,殘棋耿苔石。

复制

《九鎖山十詠 其七 翠蛟亭》

鄧牧 〔元代〕

寒澗豈成蛟,流泉亦非翠。色緣映帶得,意出飛舞外。

雖無風霆化,自與江海會。

复制

《聞金之一鄧牧心葉去文皆羽化山中》

鄧牧 〔元代〕

獨居學道坐柘禪,鹿豕交遊七十年。

能以幻軀當雨雪,終無虛腹坐神仙。

平生文字知誰愛,老死山林絕可憐。

他日錢塘耆舊傳,三高宜入畫圖傳。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