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唐代 / 白居易 / 惜牡丹花二首
拼 译 译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唐代〕

翰林院北廳花下作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新昌竇給事宅南亭花下作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

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

惜牡丹花二首 - 譯文及註釋

譯文惆悵地看着台階前的紅牡丹,傍晚到來的時候只剩下兩枝殘花了。料想明天早晨大風颳起的時候應該把所有的花都吹沒了,在夜裡我對這些衰弱的卻紅似火的花產生了憐憫之心,拿着火把來看牡丹花。

暮春時節冷雨蕭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紛紛飄落,隨風飛散,再也沒有人來關心她寂寞淒涼的處境。縱然是晴明天氣里,殘花落地猶覺得惆悵,何況在風雨之中,飄零在污泥爛土之中更覺得慘不忍睹。

注釋惆悵:傷感,愁悶,失意。階:台階。殘:凋謝。明朝:明天。衰:枯萎,凋謝。紅:指牡丹花。把火:手持火把。竇給事,即竇易直,在元和八年由御史中丞改任給事中。他家住在長安朱雀門街東第五街的新昌坊。萎紅:枯萎的花。離披:紛紛下落貌。破艷:謂殘花。晴明:一作「晴天」。飄零:凋謝;凋零。▲

葛曉音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884-885 .

惜牡丹花二首 - 賞析

在群芳鬥豔的花季里,被譽為國色天香的牡丹花總是姍姍開遲,待到牡丹占斷春光的時候,一春花事已經將到盡期。歷代多愁善感的詩人,對於傷春惜花的題材總是百詠不厭。而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卻在無數惜花詩中別具一格。人們向來在花落之後才知惜花,這組詩第一首卻一反常情,卻由鮮花盛開之時想到紅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鮮立意表現了對牡丹的無限憐惜,寄寓了歲月流逝、青春難駐的深沉感慨。

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氣跌宕迴環,語意層層深入。首句開門見山,點出題意:「惆悵階前紅牡丹」,淡淡一筆,詩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紅艷,都已歷歷分明。「惆悵」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開敗的錯覺,立即將讀者引入惜花的惆悵氣氛之中。第二句卻將語意一轉:「晚來唯有兩枝殘。」強調到晚來只有兩枝殘敗,讀者才知道滿院牡丹花還開得正盛。「唯有」、「兩枝」,語氣肯定,數字確切,足見詩人賞花之細心,只有將花枝都認真數過,才能得出這樣精確的結論,而「唯有」如此精細,才見出詩人惜花之情深。這兩句自然樸質,不加雕飾,僅用跌宕起伏的語氣造成一種寫意的效果,通過惜花的心理描繪表現詩人黃昏時分在花下流連忘返的情景,情篤而意深。

既然滿院牡丹只有兩枝殘敗,似乎不必如此惆悵,然而一葉知秋,何況那還是兩枝。詩人從兩枝殘花看到了春將歸去的消息,他的擔心並非多餘。「明朝風起應吹盡」,語氣又是一轉,從想象中進一步寫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許未必起風,「應」字也說明這只是詩人的憂慮。但天有不測風雲,已經開到極盛的花朵隨時都會遭到風雨的摧殘。一旦風起,「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那種淒涼冷落實在使詩人情不能堪。但是詩人縱有萬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歸去的腳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來的風雨。古人說過:「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古詩十九首》)那麼,趁着花兒尚未被風吹盡,夜裡起來把火看花,也等於延長了花兒的生命。何況在搖曳的火光映照下,將要衰謝的牡丹越發紅得濃艷迷人,那種美麗而令人傷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領略不到的風味。全篇詩意幾經轉折,詩人憐花愛花的一片痴情已經抒發得淋漓盡致,至於花殘之後詩人的心情又會如何,讀者也就不難體味了。

第二首詩自注說是寫在「新昌竇給事宅南亭花下」。兩首詩的題材完全一樣的,都是「惜」牡丹花,但是切入的角度卻又有所不同,前一首「晚來唯有兩枝殘」,是碩果尚存,而這一首卻已是敗蕊殘花,一片狼藉,看上去簡直有點慘不忍睹了。詩是這樣開頭的:「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當牡丹盛開之時,當然不會被冷落,可是一旦花期過後,真的到了花萼低垂、冷雨蕭瑟、花瓣飄落、隨風飛散之際,就不會有人前來讚賞她曾有的富貴嫵媚,或者關注她如今的淒涼處境。白居易用兩個字「寂寞」,一語中的地道出了這其間的不幸。前一首以「惆悵」領起,說的是白居易惜花的無奈感受,這一首用「寂寞」開篇,點出了落花的冷落處境。這是一種真正護花使者才會有的境界,而絕不是那些附庸風雅、追隨時髦者所能想象和體會的。詠物詩寫到這個份上,其實已經是在借詠物而言志了,也許世界上什麼時候都不會缺少錦上添花的善行,可是真正需要的卻往往是無人喝采的雪中送炭呀。

接下來的兩句詩,「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具體細微地刻畫了風雨過後落紅滿地的景象,用的是一種欲擒故縱、欲說還休的表現手法,極盡強調、渲染之能事。先說哪怕在是風和日麗的情況下,開敗的牡丹隨風飄落也會令人感到無比惆悵,進而強調眼前所見,當初在枝頭上或含苞待放,或笑靨迎人的花瓣已經不但開敗,「何況」又紛紛「飄零」在風雨過後的「泥土中」,那種慘狀,那份淒涼,只要是有一分愛花的心思,哪怕是石頭人見了也要落淚了,更不要說白居易面對此景又該做何感想了,這實在是他無從表達也不忍明說的。詩歌也就在這種讓人不忍卒讀的情緒中,黯然而止了。

白居易此組詩一出,引起後人爭相模仿,李商隱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在殘花萎紅中寄託人去筵空的傷感,比白居易的詩寫得更加穠麗含蓄,情調也更淒艷迷惘。而在豁達開朗的蘇軾筆下,與高燭相對的花兒則像濃妝艷抹的美女一樣嬌懶動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海棠》)惜花的惆悵已經消融在詩人優雅風趣的情致之中。這兩首詩歷來更為人們所稱道,但後人藝術上的成功是由於擷取了前人構思的精英,因此,當讀者陶醉在李商隱、蘇軾所創造的優美意境之中的時候,也不應當忘記白居易以燭光照亮了後人思路的功勞。▲

葛曉音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884-885 .

白居易

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其它诗文

《會昌春連宴即事》

白居易 〔唐代〕

元年寒食日,上巳暮春天。

雞黍三家會,鶯花二節連。

——白居易光風初澹蕩,美景漸暄妍。

簪組蘭亭上,車輿曲水邊。

——劉禹錫松聲添奏樂,草色助鋪筵。

雀舫宜閒泛,螺杯任漫傳。

——王起園蔬香帶露,廚柳暗藏煙。

麗句輕珠玉,清談勝管弦。

——白居易陌喧金距斗,樹動彩繩懸。

奼女妝梳艷,游童衣服鮮。

——劉禹錫圃香知種蕙,池暖憶開蓮。

怪石雲疑觸,夭桃火欲然。

——王起正歡唯恐散,雖醉未思眠。

嘯傲人間世,追隨地上仙。

——白居易燕來雙涎涎,雁去累翩翩。

行樂真吾事,尋芳獨我先。

——劉禹錫滯周慚太史,入洛繼先賢。

昔恨多分手,今歡謬比肩。

——王起病猶陪宴飲,老更奉周旋。

望重青雲客,情深白首年。

——白居易遍嘗珍饌後,許入畫堂前。

舞袖翻紅炬,歌鬟插寶蟬。

——劉禹錫斷金多感激,倚玉貴遷延。

說史吞顏注,論詩笑鄭箋。

——王起松筠寒不變,膠漆冷彌堅。

興伴王尋戴,榮同隗在燕。

——白居易擲盧夸使氣,刻燭鬥成篇。

實藝皆三捷,虛名愧六聯。

——劉禹錫興闌猶舉白,話靜每思玄。

更說歸時好,亭亭月正圓。

——王起。

复制

《九老圖詩》

白居易 〔唐代〕

雪作鬚眉雲作衣,遼東華表鶴雙歸。

當時一鶴猶希有,何況今逢兩令威。

复制

《池畔逐涼》

白居易 〔唐代〕

風清泉冷竹修修,三伏炎天涼似秋。

黃犬引迎騎馬客,青衣扶下釣魚舟。

衰容自覺宜閒坐,蹇步誰能更遠遊。

料得此身終老處,只應林下與灘頭。

复制

《朝回遊城南》

白居易 〔唐代〕

朝退馬未困,秋初日猶長。

回轡城南去,郊野正清涼。

水竹夾小徑,縈迴繞川岡。

仰看晚山色,俯弄秋泉光。

青松系我馬,白石為我床。

常時簪組累,此日和身忘。

旦隨鵷鷺末,暮游鷗鶴旁。

機心一以盡,兩處不亂行。

誰辨心與跡,非行亦非藏。

复制

《聽彈古淥水(琴曲名)》

白居易 〔唐代〕

聞君古淥水,使我心和平。

欲識慢流意,為聽疏泛聲。

西窗竹陰下,竟日有餘清。

复制

《郡樓夜宴留客》

白居易 〔唐代〕

北客勞相訪,東樓為一開。

褰簾待月出,把火看潮來。

艷聽竹枝曲,香傳蓮子杯。

寒天殊未曉,歸騎且遲回。

复制

《送王卿使君赴任蘇州因思花迎新使感舊遊…西院一別》

白居易 〔唐代〕

一別蘇州十八載,時光人事隨年改。

不論竹馬盡成人,亦恐桑田半為海。

鶯入故宮含意思,花迎新使生光彩。

為報江山風月知,至今白使君猶在。

复制

《宿天竺寺回》

白居易 〔唐代〕

野寺經三宿,都城復一還。

家仍念婚嫁,身尚系官班。

蕭灑秋臨水,沉吟晚下山。

長閒猶未得,逐日且偷閒。

复制

《早春題少室東岩》

白居易 〔唐代〕

三十六峰晴,雪銷嵐翠生。月留三夜宿,春引四山行。

遠草初含色,寒禽未變聲。東岩最高石,唯我有題名。

复制

《贈僧五首•自遠禪師·遠以無事為佛事》

白居易 〔唐代〕

自出家來長自在,緣身一衲一繩床。

令人見即心無事,每一相逢是道場。

复制

《題清頭陀》

白居易 〔唐代〕

頭陀獨宿寺西峰,百尺禪庵半夜鍾。

煙月蒼蒼風瑟瑟,更無雜樹對山松。

复制

《浪淘沙·白浪茫茫與海連》

白居易 〔唐代〕

白浪茫茫與海連,平沙浩浩四無邊。

暮去朝來淘不住,遂令東海變桑田。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