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蘇軾 /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
拼 译 译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

蘇軾 〔宋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 -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放開喉嚨吟詠長嘯從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騎馬還輕便,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注釋
定風波:詞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黃岡東南三十里,又名螺絲店。
狼狽:進退皆難的困頓窘迫之狀。
已而:過了一會兒。
穿林打葉聲:指大雨點透過樹林打在樹葉上的聲音。
吟嘯:吟詠長嘯。
芒鞋:草鞋。
一蓑煙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風雨里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製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樣子。
斜照:偏西的陽光。
向來:方才。蕭瑟:風雨吹打樹葉聲。
也無風雨也無晴:意謂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參考資料:

1、 徐中玉 金啟華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二)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 :67-68 .
2、 陸林編注 .宋詞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2 :63-64 .
3、 李靜 等 .唐詩宋詞鑑賞大全集 .北京 :華文出版社 ,2009 :249 .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 - 賞析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態,當然是騎馬勝過竹杖芒鞋,但是蘇軾卻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這裡當然不是寫實,而是繼續寫自己當時的心態。當自己擁有平靜悠閒的心態時,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濘之中,也勝過騎馬揚鞭疾馳而去。這裡還隱含了兩種生活的對比,一種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種是肥馬輕裘的貴族生活。在歷經了政治上的風風雨雨後,蘇軾越來越認同這種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是蘇軾用來表達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詩詞中經常使用,如《初入廬山》:「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東坡》:「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寓居定惠院》:「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儘管蘇軾是一位士人和官員,但卻是一個平民藝術家,常常深入民間,並過着平民般的生活。「竹杖芒鞋」就是蘇東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實寫照。 

竹杖芒鞋行走在風雨中,本是一種艱辛的生活,而蘇軾卻走得那麼瀟灑、悠閒。對於這種生活,他進一步激勵自己:「誰怕?」意思是說,我不怕這種艱辛和磨難。這是一句反問句,意在強調這種生活態度。為什麼要強調這種生活態度呢?因為對於蘇軾,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態度,所以他說:「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蓑煙雨」,是說整個蓑衣都在煙雨中,實際上是說他的全身都在風吹雨打之中。這「一蓑煙雨」也象徵人生的風雨、政治的風雨。而「任平生」,是說一生任憑風吹雨打,而始終那樣的從容、鎮定、達觀。這一句簡直就是蘇軾一生生活的寫照。他在政治上不斷地受到打擊,一貶再貶,晚年最後流放到了蠻荒之地海南島。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終沒有被打敗,始終保持一顆鮮活靈動的心。當他被貶到海南島,仍能夠寫出「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這樣心靈純淨的句子。對於「一蓑煙雨」這樣的意象,蘇軾是非常喜愛的。他對唐代詞人張志和的詞《漁父》中「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樣的句子極為讚賞,恨其曲調不傳,並將其改為《浣溪沙》中句子(「自庇一身輕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入歌。

我們再看詞的下闋,下闋轉到寫雨後的情景和感受。「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這裡描繪了一個有趣而又充滿哲理的畫面:一邊是料峭春風,作者感到絲絲的冷意;一邊是山頭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這既是寫景,也是表達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這樣充滿辯證法嗎?在寒冷中有溫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憂患中有喜悅。當你對人生的這種辯證法有了了悟之後,就不會永遠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會在微冷的醒覺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線希望。「山頭斜照卻相迎」,是對生活的一種積極觀照,是一種通觀,是蘇軾經歷磨難和打擊之後,在靈魂上的升華。蘇軾在他的另兩句詩中,也表達這種思想:「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意謂淒風苦雨之後也終會放晴的。 

其實以上三句表達的還只是一種儒家的境界,這是一種入世的人生態度。在此基礎上,蘇軾進一步徹悟人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歸去之後,看剛才颳風下雨的地方,哪裡有什麼雨,哪裡有什麼晴。所謂風雨,所謂晴,不過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這裡蘇軾進入到了佛教所說的「無差別境界」。在佛教看來,「萬法惟心所現」,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靜,世界自然清靜。其實世界萬物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我們有了分別心才有了世界萬象。如果我們內心進入到了無差別的境界,世界萬物哪有什麼分別呢?因此佛教勸人「無執」,一切都不要執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縛。成功也好,失敗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謂「寵辱不驚」。蘇軾在這裡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哲理,歸去之後(可理解心靈的皈依),心靈進入了寧靜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風雨或陽光,哪有什麼區別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勸人既不要因風雨而擔驚受怕,也不要因陽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處之。這看來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實這是一種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種了悟宇宙、人生之後的大超越。這也反映出了蘇軾的人格境界,應該說蘇軾的一生基本上達到了這一境界。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島後,又把這三句稍一改,寫入了另一首詩《獨覺》:「瀟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可見,蘇軾是以此來磨礪自己的人格境界,並貫穿在他一生的生命歷程之中。全詞以這樣充滿哲理的句子收尾,韻味無窮,令人深思。

參考資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645-647
2、 蘅塘退士 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214-215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 - 創作背影

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突遇風雨,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蘇軾

作者: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蘇軾其它诗文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 〔宋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和陳傳道雪中觀燈》

蘇軾 〔宋代〕

新年樂事嘆何曾,閉閣燒香一病僧。

未忍便傾澆別酒,且來同看照愁燈。

潁魚躍處新亭近,湖雪消時畫舫升。

只恐樽前無此客,清詩還有士龍能。

复制

《和張子野見寄三絕句 過舊遊》

蘇軾 〔宋代〕

前生我已到杭州,到處長如到舊遊。

更欲洞霄為隱吏,一庵閒地且相留。

复制

《郁孤台?再過虔州,和前韻?》

蘇軾 〔宋代〕

吾生如寄耳,嶺外亦閒遊。

贛石三百里,寒江尺五流。

楚山微有霰,越瘴久無秋。

望斷橫雲嶠,魂飛咤雪洲。

曉鍾時出寺,暮鼓各鳴樓。

歸路迷千嶂,勞生閱百州。

不隨猿鶴化,甘作賈胡留。

只有貂裘在,猶堪買釣舟。

复制

《水龍吟·贈趙晦之吹笛》

蘇軾 〔宋代〕

楚山修竹如雲,異材秀出千林表。

龍鬚半翦,鳳膺微漲,玉肌勻繞。

木落淮南,雨睛雲夢,月明風裊。

自中郎不見,桓伊去後,知孤負、秋多少。

聞道嶺南太守,後堂深、綠珠嬌小。

綺窗學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

嚼徵含宮,泛商流羽,一聲雲杪。

為使君洗盡,蠻風瘴雨,作霜天曉。

《澄邁驛通潮閣二首》

蘇軾 〔宋代〕

倦客愁聞歸路遙,眼明飛閣俯長橋。

貪看白鷺橫秋浦,不覺青林沒晚潮。

餘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陽招我魂。

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髮是中原。

《生查子·訴別》

蘇軾 〔宋代〕

三度別君來,此別真遲暮。

白盡老髭鬚,明日淮南去。

酒罷月隨人,淚濕花如霧。

後月逐君還,夢繞湖邊路。

《兩橋詩,並引 其一 東新橋》

蘇軾 〔宋代〕

群鯨貫鐵索,背負橫空霓。首搖翻雪江,尾插崩雲溪。

機牙任信縮,漲落隨高低。轆轤卷巨綆,青蛟掛長堤。

奔舟免狂觸,脫筏防撞擠。一橋何足雲,歡傳廣東西。

父老有不識,喜笑爭攀躋。魚龍亦驚逃,雷雹生馬蹄。

嗟此病涉久,公私困留稽。奸民食此險,出沒如鳧鷖。

似賣失船壺,如去登樓梯。不知百年來,幾人隕沙泥。

豈知濤瀾上,安若堂與閨。往來無晨夜,醉病休扶攜。

使君飲我言,妙割無牛雞。不雲二子勞,嘆我捐腰犀。

我亦壽使君,一言聽扶藜。常當修未壞,勿使後噬臍。

复制

《六觀堂老人草書》

蘇軾 〔宋代〕

物生有象象乃滋,夢、幻無根成斯須。方其夢時了非無,泡、影一失俯仰殊。

清露未晞電已徂,此滅滅盡乃真吾。雲如死灰實不枯,逢場作戲三昧俱。

化身為醫忘其軀,草書非學聊自娛。落筆已喚周越奴,蒼鼠奮髯飲松腴,剡藤玉版開雪膚。

游龍天飛萬人呼,莫作羞澀羊氏姝。

复制

《再和楊公濟梅花十絕》

蘇軾 〔宋代〕

一枝風物便清和,看盡千林未覺多。

結習已空從著袂,不須天女問云何。

复制

《杏》

蘇軾 〔宋代〕

開花送余寒,結子及新火。

關中幸無梅,汝強充鼎和。

复制

《雙池》

蘇軾 〔宋代〕

汧流入城郭,斖斖渡千家。

不見雙池水,長漂十里花。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