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魏晉 / 陶淵明 / 桃花源記
拼 译 译

《桃花源記》

陶淵明 〔魏晉〕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 -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東晉太元(公元376-396)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記了路有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兩岸的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其它樹木,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他繼續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裡面隱隱約約透着點光亮。漁人便下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最開始非常狹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過。又向前行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動,男女的穿戴全都與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樣。老年人和小孩兒,都怡然並自得其樂。

這裡的人看見了漁人,感覺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裡來的。漁人都詳細地作了回答。這裡的人便邀請他到家中做客,擺了酒、殺了雞用來款待他。村裡面的其他人聽說來了這麼一個人,全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亂,率領妻兒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他們再沒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絕了一切往來。村裡的人問漁人現如今是什麼世道,他們居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說了出來,村民們聽了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日後,就向村裡的人告辭。村裡的人告訴他:「這裡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之後,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見太守,說了自己的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遣人員跟隨他前往,尋找漁人先前作的記號,竟然迷路了,後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人,是一個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愉快地計劃着前往桃花源。但沒有實現,不久後就病死了,後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注釋
太元:東晉孝武帝的年號(376-396)
武陵:郡名,現在湖南常德市一帶。
為業:把……作為職業,以……為生。為:作為。
緣:沿着,順着。
行:前行,走。
遠近:偏義複詞,僅指遠。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見。
夾岸:溪流兩岸。
雜:別的,其他的。
芳草鮮美:花草鮮嫩美麗。芳:花;鮮美:鮮艷美麗。
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
繽紛:繁多的樣子。
甚:很,非常。
異之:即「以之為異」,對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異,意動用法,形作動,以······為異,對······感到驚異,認為······是奇異的。之,代詞,指見到的景象。
復:繼續。
前:名詞活用為狀語,向前。(詞類活用)
欲:想要。
窮:形容詞用做動詞,窮盡,走到······的盡頭。
林:代指桃花林。
林盡水源:林盡於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盡:消失(詞類活用)
便:於是,就。
得:發現。
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若:好像……似的。
舍:捨棄,丟棄,文中指離開。
初:起初,剛開始。
才通人:僅容一人通過。才:副詞,僅。
復:又,再。
行:行走。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然:形容開闊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
平:平坦。
曠:開闊;寬闊。
屋舍:房屋。
儼(yǎn)然:(古今異義)古義:整齊的樣子。今義:形容很像;形容齊整;形容莊嚴。
之:這。
屬:類。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
雞犬相聞:(村落間)可以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種作:指世代耕種勞作的人。
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更好的翻譯: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因為桃花源人從秦到晉一直與世隔絕)
黃髮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黃髮,古時認為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是長壽的象徵,這指老人。垂髫,古時小孩不扎結頭髮,頭髮下垂,這裡指小孩子。(借代修辭)髫,小孩垂下的短髮。
並:都。
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
乃大驚:於是很驚訝。乃:於是就。大:很,非常。
從來:從……地方來。
具:詳細地。
之:代詞,指代桃源人所問問題。
要(yāo):通「邀」,邀請。(通假字)
咸:副詞,都,全。
問訊:打聽消息。
云:說。
先世:祖先。
率:率領。
妻子:(古今異義)古義:指妻子、兒女。「妻」「子」是兩個詞,不是現代漢語的「妻子」今義:男子的配偶。
邑人:同縣的人
絕境:(古今異義)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沒有明顯出路的困境;進退維谷的境地。 絕:絕處。
復:再,又。
焉:兼詞,相當於「於之」,「於此」,從這裡。
遂:於是。
間隔:隔斷,隔絕。
今:現在。
乃(乃不知有漢的乃):竟,竟然。
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是兩個詞,不同於現在漢語的「無論」(古今異義)。
為:對、向。
具言:詳細地說。
所聞:指漁人所知道的世事。聞:知道,聽說。
嘆惋:感嘆,惋惜。
余:其餘,剩餘。
延至:邀請到。延,邀請。
至:到。
停:停留。
辭:辭別。
去:離開。
語:告訴。
不足:不值得。(古今異義)
為:介詞,向、對。
既:已經。
便扶向路:就順着舊的路(回去)。扶:沿着、順着。向:從前的、舊的。
處處志之:處處都做了標記。志:動詞,做標記。(詞類活用)
及:到達。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詣(yì)太守:指拜見太守。詣,到。特指到尊長那裡去。
如此:像這樣,指在桃花源的見聞。
即:立即。
遣:派遣。
尋向所志: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尋,尋找。 向,先前。 志(名詞),標記。(所+動詞譯為名詞)
遂:終於。
復:再。
得:取得,獲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高尚:品德高尚。
士:隱士。
也:表判斷。
欣然:高興的樣子。
規: 計劃,打算。(詞類活用)
未:沒有。
果:實現。
未果:沒有實現。
尋:不久。
終:死亡。
問津:問路,這裡是探訪,訪求的意思。津:本義渡口。

參考資料: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室 .九年義務教育標準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 :165-169 .

桃花源記 - 賞析

本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閒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化的世界。在那裡,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淨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幹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從「男女」、「黃髮」、「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桃花源記 - 創作背影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了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陶淵明

作者: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字淵明。別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到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其它诗文

《飲酒·其四》

陶淵明 〔魏晉〕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

陶淵明 〔魏晉〕

自古嘆行役,我今始知之。

山川一何曠,巽坎難與期。

崩浪聒天響,長風無息時。

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茲。

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

當年詎有幾?縱心復何疑!。

《飲酒·其七》

陶淵明 〔魏晉〕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四》

陶淵明 〔魏晉〕

丹木生何許?乃在峚山陽。

黃花復朱實,食之壽命長。

白玉凝素液,瑾瑜發奇光。

豈伊君子寶,見重我軒黃。

《和陶淵明飲酒二十首 其十七》

陶淵明 〔魏晉〕

一日不舉酒,即患偏頭風。明日忽不患,乃在酒一中。

人言飲致疾,此理恐未通。杯我自酌我,壁間幸無弓。

复制

《和陶淵明飲酒(二十首。並序)》

陶淵明 〔魏晉〕

悠悠從羈役,故里限東隅。

風波豈不惡,遊子念歸途。

朝隨一帆逝,暮逐一馬驅。

如何十舍近,翻勝千里余。

在世俱是客,且此葺吾居。¤

复制

《追和陶淵明歸去來辭》

陶淵明 〔魏晉〕

歸去來兮,吾無以歸奚以歸。

既身不足以任責,畏首尾而心悲。

慕往昔之經世,嗟吾力之莫追。

彼辭位而灌園,豈吾今之獨非。

雨冥冥而荷笠,榛莽莽廁褰衣。

我行野而視天,覺宇大而身微。

乃矜虻蚷,止驅息奔。

背隍築室,面坂植門。

三綬從褫,圖書尚存。

忘瓠落之可憂,比浮海之為樽。

躒太初而游意,弊無極而雕顏。

反國蝸而自足,俯巢幕而亦安。

解予轡之沃濡兮,脫予牽之間關。

識鳥鳴而物華,陶陽氣以流觀。

悟息淵而消枝,亦墐戶而俱環。

惟文字之幼工,則雖老而桓桓。

歸去來兮,彼河濱之善游。

或往學而喪生,復里糧其安求。

善陶生之逹情,不與世兮同憂。

實迷途其已遠,懼斯人之莫疇。

或待兔守株,或遺劍刻舟。

雖成事之不說,聚悔踰於山丘。

庶西方之至言,聊反聞而逆流。

守一靜而為君,亦何往而不休。

已焉哉,一書一夜成四時。

子之嘆川逝不留,頹光不可使東之。

韓終王子喬,汗漫難與期。

俯寸田之荊棘,曷不旦耘而暮耔。

悲在堂之蟋蟀,慚不樂於唐詩。

悟死生之如夢,亘今古而無疑。

复制

《飲酒二十首同蘇翰林先生次韻追和陶淵明七》

陶淵明 〔魏晉〕

庭前兩古柏,凌霄燦其英。

問此誰榮枯,雪霜見其情。

榮枯何足計,有酒還自傾。

熟寐暫展轉,覺來一蟬鳴。

歸休但如此,便足了平生。

复制

《吳公擇齋中同道行允兆成叔分賦得陶淵明》

陶淵明 〔魏晉〕

徵君百代士,稍出經世務。夙敦詩書好,匪為弦歌故。

束帶何可羈,漉巾自真趣。嗜酒藍輿還,不廢虎溪步。

吾廬在南村,五柳扶疏樹。江州白衣至,把菊日未暮。

歸去來山中,宇宙同一寓。懷哉古田舍,羲皇樂貞素。

复制

《賦得陶淵明無錢對菊花》

陶淵明 〔魏晉〕

秋風吹菊遍東籬,百卉無顏不敢奇。天生千古一陶令,人外欣賞深相知。

相知相賞成清友,角巾在瓮杯在手。角巾在瓮杯在手,偶然瓶盡花知否。

先生無酒亦無求,於焉繞徑自夷猶。東皋日出淡煙鎖,采之盈掬清芬朵。

陶公愛菊晚節高,菊亦愛公高似我。忘言相對與談玄,有菊空尊亦自可。

東家酣暢九日天,霜枝摧辱俗夫前。西家黃白排成隊,粉黛無色相為妍。

即令有酒洗妝在,花之神理已不全。何似陶公籬落下,不衫不履自翩翩。

天生姿骨大疏放,種花亦如其人焉。滿徑黃金清富貴,誰雲五柳真無錢。

有錢何與菊花事,無酒逃卻花間禪。陶公得意每如此,書不求解琴無弦。

复制

《答福唐林氏兄弟詩 其一》

陶淵明 〔魏晉〕

大聽聽若聾,志士時若瘖。所以陶淵明,趣得無弦琴。

悠悠南山青,采采黃菊金。歸來一篇詞,千載猶賞音。

抱病者奔馳,愧古仍愧今。海東有雙鳳,羽灑元氣濕。

高閣五雲端,一飛九千尺。下視燕雀曹,蓬蒿自相習。

高岡時一鳴,唧唧俱斂翼。今年西北去,去年東南征。

江山南北路,歷歷俱動情。官程不暫停,日沒仍夜行。

空江風露下,曠野河漢傾。浮雲隔海岱,明月知我心。

复制

《薛記室收過莊見尋率題古意以贈》

陶淵明 〔魏晉〕

伊昔逢喪亂,歷數閏當餘。豺狼塞衢路,桑梓成丘墟。

余及爾皆亡,東西各異居。爾為背風鳥,我為涸轍魚。

逮承雲雷後,欣逢天地初。東川聊下釣,南畝試揮鋤。

資稅幸不及,伏臘常有儲。散誕時須酒,蕭條懶向書。

朽木不可雕,短翮將焉攄。故人有深契,過我蓬蒿廬。

曳裾出門迎,握手登前除。相看非舊顏,忽若形骸疏。

追道宿昔事,切切心相於。憶我少年時,攜手遊東渠。

梅李夾兩岸,花枝何扶疏。同志亦不多,西莊有姚徐。

嘗愛陶淵明,酌醴焚枯魚。嘗學公孫弘,策杖牧群豬。

追念甫如昨,奄忽成空虛。人生詎能幾,歲歲常不舒。

賴有北山僧,教我以真如。使我視聽遣,自覺塵累祛。

何事須筌蹄,今已得兔魚。舊遊儻多暇,同此釋紛拏。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