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唐代 / 李頎 / 七言律詩 / 送魏萬之京
拼 译 译

《送魏萬之京》

李頎 〔唐代〕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送魏萬之京 -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清晨聽到遊子高唱離別之歌,昨夜薄霜剛剛渡過黃河。
懷愁之人實在不忍聽那鴻雁哀鳴,何況是那與故鄉遙隔千山萬水,身在旅途的異鄉客。
潼關晨曦寒氣越來越重,天氣愈來愈冷,京城深秋搗衣聲愈接近傍晚愈多。
請不要以為長安是行樂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寶貴時光消磨。

注釋
魏萬:又名魏顥。上元(唐高宗年號,674—676)初進士。曾隱居王屋山,自號王屋山人。
遊子:指魏萬。
離歌:離別的歌。
微霜:薄霜,指秋意已深。
初渡河:剛剛渡過黃河。魏萬家住王屋山,在黃河北岸,去長安必須渡河。
「鴻雁」二句:設想魏萬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關城:指潼關城。
樹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氣越來越重,一路上天氣愈來愈冷。
御苑:皇家花苑,代指長安。
砧聲:搗衣聲。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見」句:勉勵魏萬及時努力,不要虛度年華。
蹉跎:此指虛度年華。說文新附:「蹉跎,失時也。」

參考資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147

送魏萬之京 -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被送者為詩人晚輩。此詩意在抒發別離的情緒。首聯用倒戟法落筆,點出出發前,微霜初落,深秋蕭瑟;頷聯寫離秋,寫遊子面對雲山,黯然傷神;頸聯介紹長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長留;末聯以長者風度,囑咐魏萬,長安雖樂,不要虛擲光陰,要抓緊成就一番事業。詩人把敘事、寫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來設想、體會友人跋涉的艱辛,表現了詩人與友人之間深切的友情,抒發了詩人的感慨,並及時對友人進行勸勉。全詩自然真切,情深意長,遣詞鍊句尤為後人所稱道。

首聯「朝聞遊子唱離歌」,先說魏萬的走,後用「昨夜微霜初渡河」,點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筆法,極為得勢。「初渡河」,把霜擬人化了,寫出深秋時節蕭瑟的氣氛。

「鴻雁不堪愁里聽」,是緊接第二句,渲染氛圍。「雲山況是客中過」,接寫正題,照應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歸,飄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聲,從天末飄來,使人覺得悵惘淒切。而抱有滿腹惆悵的人,當然就更難忍受了。雲山,一般是令人嚮往的風景,而對於落寞失意的人,坐對雲山,便會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傷。他鄉遊子,於此為甚。這是李頎以自己的心情來體會對方。「不堪」「況是」兩個虛詞前後呼應,往復頓挫,情切而意深。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是詩人對遠行客作了充滿情意的推想。從洛陽西去要經過古函谷關和潼關,涼秋九月,草木搖落,一片蕭瑟,標誌着寒天的到來。本來是寒氣使樹變色,但寒不可見而樹色可見,好像樹色帶來寒氣,見樹色而知寒近,是樹色把寒催來的。一個「催」字,把平常景物寫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動,傍晚砧聲之多,為長安特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然而詩人不用城關雄偉、御苑清華這樣的景色來介紹長安,卻只突出了「御苑砧聲」,發人深想。魏萬前此,大概沒有到過長安,而李頎已多次到過京師,在那裡曾「傾財破產」,歷經辛酸。兩句推想中,詩人平生感慨,盡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個字相對,暗含着歲月不待,年華易老之意,順勢引出了結尾二句。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純然是長者的語氣,予魏萬以親切的囑咐。這裡用「行樂處」三字虛寫長安,與上二句中的「御苑砧聲」相應,一虛一實,恰恰表明了詩人的旨意。他諄諄告誡魏萬:長安雖是「行樂處」,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寶貴的時光,輕易地消磨掉,要抓緊時機成就一番事業。可謂語重心長。

這首詩以長於鍊句而為後人所稱道。詩人把敘事、寫景、抒情交織在一起。如次聯兩句用了倒裝手法,加強、加深了描寫。先出「鴻雁」「雲山」——感官接觸到的物象,然後寫「愁里聽」「客中過」,這就由景生情,合於認識規律,容易喚起人們的共鳴。同樣,第三聯的「關城樹色」和「御苑砧聲」,雖是記憶中的形象,聯繫氣候、時刻等環境條件,有聲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見推敲之功。

參考資料:

1、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11-112

送魏萬之京 - 創作背影

魏萬後改名魏顥。他曾求仙學道,隱居王屋山。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寶十三載),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吳、越一帶訪尋,最後在廣陵與李白相遇,計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賞識他,並把自己的詩文讓他編成集子。臨別時,還寫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的長詩送他。魏萬是比李頎晚一輩的詩人,然而兩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頎晚年家居潁陽而常到洛陽,此詩可能就寫於作者晚年在洛陽時。

 
李頎

作者:李頎

李頎(690-751),漢族,東川(今四川三台)人(有爭議),唐代詩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士,做過新鄉縣尉的小官,詩以寫邊塞題材為主,風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李頎其它诗文

《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

李頎 〔唐代〕

吏部明年拜官後,西城必與故人期。

寄書春草年年色,莫道相逢玉女祠。

复制

《彈棋歌》

李頎 〔唐代〕

崔侯善彈棋,巧妙盡於此。

藍田美玉清如砥,白黑相分十二子。

聯翩百中皆造微,魏文手巾不足比。

緣邊度隴未可嘉,鳥跂星懸危復斜。

回飆轉指速飛電,拂四取五旋風花。

坐中齊聲稱絕藝,仙人六博何能繼。

一別常山道路遙,為余更作三五勢。

复制

《寄鏡湖朱處士》

李頎 〔唐代〕

澄霽晚流闊,微風吹綠蘋.鱗鱗遠峰見,淡淡平湖春。

芳草日堪把,白雲心所親。

何時可為樂,夢裡東山人。

复制

《採蓮(一作放歌行)》

李頎 〔唐代〕

越溪女,越溪蓮。

齊菡萏,雙嬋娟。

嬉遊向何處,採摘且同船。

浩唱發容與,清波生漪漣。

時逢島嶼泊,幾伴鴦鴛眠。

襟袖既盈溢,馨香亦相傳。

薄暮歸去來,苧羅生碧煙。

复制

《春送從叔游襄陽》

李頎 〔唐代〕

言別恨非一,棄置我宗英。

向用五經笥,今為千里行。

裹糧顧庭草,羸馬詰朝鳴。

斗酒對寒食,雜花宜晚晴。

春衣采洲路,夜飲南陽城。

客夢峴山曉,漁歌江水清。

楚俗少相知,遠遊難稱情。

同人應館穀,刺史在郊迎。

只合侍丹扆,翻令辭上京。

時方春欲暮,嘆息向流鶯。

复制

《送馬錄事赴永陽(一作嘉)》

李頎 〔唐代〕

子為郡從事,主印清淮邊。

談笑一州里,從容群吏先。

手持三尺令,遣決如流泉。

太守既相許,諸公誰不然。

孤城連海樹,萬室帶山煙。

春日溪湖淨,芳洲葭菼連。

炊粳蟹螯熟,下箸鱸魚鮮。

野鶴宿檐際,楚雲飛面前。

聽歌送離曲,且駐木蘭船。

贈爾八行字,當聞佳政傳。

复制

《題僧房雙桐》

李頎 〔唐代〕

青桐雙拂日,傍帶凌霄花。

綠葉傳僧磬,清陰潤井華。

誰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

复制

《鮫人歌》

李頎 〔唐代〕

鮫人潛織水底居,側身上下隨游魚。

輕綃文彩不可識,夜夜澄波連月色。

有時寄宿來城市,海島青冥無極已。

泣珠報恩君莫辭,今年相見明年期。

始知萬族無不有,百尺深泉架戶牖。

鳥沒空山誰復望,一望雲濤堪白首。

复制

《寄焦鍊師》

李頎 〔唐代〕

得道凡百歲,燒丹惟一身。

悠悠孤峰頂,日見三花春。

白鶴翠微里,黃精幽澗濱。

始知世上客,不及山中人。

仙境若在夢,朝雲如可親。

何由睹顏色,揮手謝風塵。

复制

《與諸公游濟瀆泛舟》

李頎 〔唐代〕

濟水出王屋,其源來不窮。

洑泉數眼沸,平地流清通。

皇帝崇祀典,詔書視三公。

分官禱靈廟,奠璧沉河宮。

神應每如答,松篁氣蔥蘢。

蒼螭送飛雨,赤鯉噴迴風。

灑酒布瑤席,吹簫下玉童。

玄冥掌陰事,祝史告年豐。

百穀趨潭底,三光懸鏡中。

淺深露沙石,蘋藻生虛空。

晚景臨泛美,亭皋輕靄紅。

晴山傍舟楫,白鷺驚絲桐。

我本家潁北,開門見維嵩。

焉知松峰外,又有天壇東。

左手正接z5,浩歌眄青穹。

夷猶傲清吏,偃仰狎漁翁。

對此川上閒,非君誰與同。

霜凝遠村渚,月淨蒹葭叢。

茲境信難遇,為歡殊未終。

淹留悵言別,煙嶼夕微濛。

复制

《古從軍行》

李頎 〔唐代〕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蕭條已入寒空靜,颯沓仍隨秋雨飛。》

李頎 〔唐代〕

花宮仙梵遠微微,月隱高城鐘漏稀。夜動霜林驚落葉,曉聞天籟發清機。蕭條已入寒空靜,颯沓仍隨秋雨飛。始覺浮生無住著,頓令心地欲皈依。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