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朱熹 / 觀書有感·其一
拼 译 译

《觀書有感·其一》

朱熹 〔宋代〕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其一 -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注釋
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為南溪書院)內。朱熹父親朱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
鑒:一說為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鏡子;也有學者認為鏡子。指像鑒(鏡子)一樣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說天的光和雲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徘徊:來回移動。
為:因為。
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裡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麼會。
那:怎麼的意思。
清如許:這樣清澈。
如:如此,這樣。
清:清澈。
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參考資料:

1、 黃坤 譯註.朱熹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81-82

觀書有感·其一 - 賞析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着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讚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心的不竭藝術靈感。

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靈感才是書法藝術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了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創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創作的本質。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觀書有感·其一 - 創作背影

公元1196年(慶元二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干、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苹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在此期間,他往來於南城、南豐。在南城應利元吉、鄧約禮之邀作《建昌軍進士題名記》一文,文中對建昌人才輩出發出由衷讚美。又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並為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觀書有感二首》。

 
朱熹

作者: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逆翁。諡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朱熹其它诗文

《小詩奉送擇之仁友赴漕台之招後篇喜趙公之得士而不敢致私怨焉然別懷黯然不能成章亦足以見區區也二首 其二》

朱熹 〔宋代〕

珍重東台老,英聲舊所聞。

能懷吐哺意,豈但枉書勤。

得士看如許,持心定不群。

願言推此志,清濁見朋分。

复制

《伏讀尤美軒詩卷謹賦一篇寄呈伯時季路二兄》

朱熹 〔宋代〕

我聞洞岩幽,結友事臨眺。浮言妨勝踐,悵望空永嘯。

歸來眩奇語,更欲窮䆗窱。卻尋兩翁意,宴坐得觀照。

鳴泉俯淙琤,穹石仰蒼峭。共與前創古,三嘆遺墨妙。

神遊恍不隔,仁宅忻有要。回首鹿門期,寒雲生遠嶠。

复制

《游武夷以相期拾瑤草分韻賦詩得瑤字》

朱熹 〔宋代〕

秋聲入庭戶,殘暑不敢驕。起趁汗漫期,兩袂天風飄。

眷焉此家山,名號列九霄。相與一來集,曠然心朗寥。

棲息共雲屋,追尋喚漁舠。一水屢縈迴,千峰郁岧嶢。

蒼然大隱屏,林端聳孤標。下有雲一壑,仙人久相招。

授我黃素書,贈我英瓊瑤。茅茨幾時見,自此遺紛囂。

复制

《雲谷雜詩十二首 其十一 下山》

朱熹 〔宋代〕

行隨流水聲,步出哀壑底。綠樹枝相樛,白澗石齒齒。

樹石無窮年,流水日千里。

复制

《讀道書作六首 其三》

朱熹 〔宋代〕

白露墜秋節,碧陰生夕涼。起步廣庭內,仰見天蒼蒼。

東華綠髮翁,授我不死方。願言勤脩學,接景三玄鄉。

复制

《仁術》

朱熹 〔宋代〕

在昔賢君子,存心每欲仁。求端從有術,及物豈無因。

惻隱來何自,虛明覺處真。擴充從此念,福澤遍斯民。

入井倉皇際,牽牛觳觫辰。向來看楚越,今日備吾身。

复制

《和章國華祈雨呈平父諸兄三首 其二》

朱熹 〔宋代〕

九重清夜仰昭回,旱魃知從何處來。不是幽人祈得雨,又煩丹詔走風雷。

复制

《次觀瀑布韻》

朱熹 〔宋代〕

快瀉蒼崖一道泉,白龍飛下郁藍天。空山有此真奇觀,倚杖來看思凜然。

复制

《送林熙之詩五首 其一》

朱熹 〔宋代〕

君行往返一千里,過我屏山山下村。濁酒寒燈靜相對,論心直欲到忘言。

复制

《方廣奉懷定叟》

朱熹 〔宋代〕

偶來石廩峰頭寺,忽憶畫船齋里人。城市山林雖一致,不知何處是真身。

复制

《次韻謝劉仲行惠筍二首 其二》

朱熹 〔宋代〕

君詩高處古無師,島瘦郊寒詎足差。縛得獰龍並寄我,句中仍喜見雄姿。

复制

《次劉秀野蔬食十三詩韻 其十 芋魁》

朱熹 〔宋代〕

沃野無凶年,正得蹲鴟力。區種萬葉清,深煨奉朝食。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