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明代 / 魏學洢 / 核舟記
拼 译 译

《核舟記》

魏學洢 〔明代〕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

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

蘇、黃共閱一手卷。

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

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鈎畫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嘻,技亦靈怪矣哉!。

核舟記 -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明朝有一個技藝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遠,他能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還有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根據木頭原來的樣子雕刻成各種形狀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軾乘船游赤壁的圖案。

核舟的船頭到船尾大約長八分多一點,有兩個黃米粒那麼高。中間高起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着它。旁邊開設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紋的欄杆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一副對聯,右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着「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都塗成了石青色。

船頭坐着三個人,中間戴着高高的帽子、鬍鬚濃密的人是蘇東坡,佛印位於右邊,魯直位於左邊。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着一幅書畫長卷。東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輕按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說些什麼。蘇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身子都略微側斜,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佛印像極了佛教的彌勒菩薩,袒胸露乳,抬頭仰望,神情和蘇東坡、魯直不相類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撐在船板上,左腿曲膝豎起,左臂上掛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簡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着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名撐船的人。位於右邊的撐船者梳着椎形髮髻,仰着臉,左手倚在一根橫木上,右手扳着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呼喊的樣子。左邊撐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輕按着火爐,爐上有一水壺,那個人的眼光正視着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聲音似的。

船的背面較平,作者的名字題寫在上面,刻的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筆畫清楚明白,字體的顏色是黑色。還刻着一枚篆字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顏色是紅的。

計算這一條船上統共刻了五個人;八扇窗戶;用箬竹葉做的船蓬,做的船槳,做的爐子,做的茶壺,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計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還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注釋
記:指文體。「記」這種體裁出現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築,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此文選作課文時有所刪減。
奇巧人:技藝奇妙精巧的人。奇,奇特。
王叔遠:名毅,字叔遠。明代民間微雕藝人。
徑寸之木:直徑一寸的木頭。徑,直徑。
為:做,這裡指雕刻。
器皿:指器具。盤,碗一類的東西。
以至:以及。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都能就着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罔:無,沒有。罔不:無不,全都。因:就着。象:模仿。這裡指雕刻。各:各自。具:具有。情態:神態。
嘗:曾經。
貽余:贈我。
蓋大蘇泛赤壁云:刻的是蘇軾乘船游赤壁的故事。
蓋:表示推測的句首語氣詞。泛,泛舟,坐船遊覽。
云:句尾語助詞。
約:大約。
有(yòu)奇(jī):多一點。有:通「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奇:零數。
高可二黍(shǔ)許:大約有二個黃米粒那樣高。可,大約。黍:又叫黍子,去皮後叫黃米。一說,古代一百粒排列起來的長度是一尺,因此一個黍粒的長度是一分。許,上下,表約數。
中軒敞(chǎng)者為艙:中間高起寬敞的部分是船艙。軒:高起。敞:寬敞。為:是。
箬(ruò)篷: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篛的異形字是「箬」。
雕欄相望焉:雕刻着花紋的欄杆左右相對。望:對着,面對着。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蘇軾《後赤壁賦》里的文句。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蘇軾《赤壁賦》里的文句。
清:清涼。
徐:緩緩地,慢慢地。
興:起。
石青糝(sǎn)之:用石青塗在刻着字的凹處。
石青:一種青綠色的礦物顏料。
糝:塗。
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名詞作動詞用。
髯(rán):兩腮的鬍鬚。這裡泛指鬍鬚。
佛印:人名,是個和尚,蘇軾的朋友。
居:位於。
魯直:宋代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字魯直。他也是蘇軾的朋友。
手卷:橫幅的書畫卷子。
執:拿着。
卷端:指畫卷的右端。
卷末:指畫卷的左端。
如有所語:好像在說什麼話似的。語:說話。
微側:略微側轉(身子)。
其兩膝相比者: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膝(蘇東坡的左膝和黃庭堅的右膝)。比:靠近。
各隱卷底衣褶中:都隱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意思說,從衣褶上可以看出相併的兩膝)。
絕類彌勒:極像佛教的彌勒菩薩類像。
矯首昂視:抬頭仰望矯舉。
不屬(zhǔ):不相類似。
臥右膝:臥倒右膝。
詘(qū):同「屈」,彎曲。
念珠:信佛教的人念佛時用以計數的成串珠子。
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歷歷數也:清清楚楚地數出來。歷歷:分明可數的樣子。
楫(jí):船槳。划船用具。
舟子:撐船的人,船夫。
椎髻(jì):梳成椎形髮髻,屬於詞類活用。
衡:通「橫」,橫着。
攀:扳着。
嘯呼:大聲呼叫。
其人視端容寂:那個人,眼睛正視着(茶爐),神色平靜。
若聽茶聲然:好像在聽茶水開了沒有的樣子。若……然:相當於「好像……的樣子」。
船背稍夷:船的底面稍平。背,這裡指船底。夷,平。
天啟壬戌:天啟壬戌年,即1622年。天啟,明熹宗朱由校年號。
虞山王毅叔遠甫:常熟人王毅字叔遠。虞山,現在江蘇省常熟縣西北,這裡用來代替常熟。甫:通「父」,古代對男子的美稱,多附於字之後。
鈎:鈎的形狀。
了了:清清楚楚。
墨:這裡的意思是黑色。
篆章:篆字圖章。
丹:紅色。
箬(ruò)篷:用箬葉編的船篷。
曾不盈寸:竟然不滿一寸。盈,滿。
簡:挑選。同「揀」,挑選。
修狹:長而窄。
技亦靈怪矣哉:技藝也真神奇啊!矣和哉連用有加重驚嘆語氣的作用。

參考資料:

1、 曲樹程編. 評註譯析古文百篇 下[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82.06.第304-307
2、 時存主編. 中國歷代散文精品秀[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2014.07.第178-180頁

核舟記 - 賞析

主題思想

此文所寫的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卻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典故——「大蘇泛赤壁」。它構思精巧,形象逼真,顯示了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作者經過細緻的觀察,準確地把握了這件雕刻品的各個細節,然後按一定的空間順序來描寫整個核舟,寫了作者對核舟的喜愛,表達了作者對藝術家王叔遠技藝高超的讚嘆以及對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讚美之情。

寫作特色

此文通過白描的手法,詳細而有條不紊地記述了他所得到的一個微雕作品——核舟,採用的是「總分總」的結構模式。

先是概括地介紹王叔遠微雕技藝的「奇巧」以及他技術的全面,既是全文的總提,也為轉入正題蓄勢。文字雖短,作用卻大,不可以沒有。接着詳細介紹核舟所表現的蘇東坡赤壁泛舟的故事和意境,從全舟到局部,從船頭到船尾,從陳設到人物,從容寫來,層次分明,絲毫不亂。尤其注重細部的描寫,如雕欄上的對聯,船頭人物的姿勢和神態,舟子的動作,都寫得生動如見,令人既佩服王叔遠雕刻之神,又讚賞魏學洢觀察之細。刻者與寫者,可謂是相互發明,相得益彰了。從描寫看,王叔遠不僅有高明的微雕技巧,而且很有見地。他表現東坡赤壁之游,不是簡單地再現歷史,而是對歷史事實進行了合理的改造與加工。譬如雕欄上的對聯,右邊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蘇東坡十月寫的《後赤壁賦》,而左邊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則是蘇東坡寫於七月的《前赤壁賦》中的名句。雖然季節有點不對,但用以揭示東坡泛舟時的月夜之景,卻有不容抹煞的作用。又譬如所刻船頭的三人,神態逼真,直如圖畫,但卻與歷史事實不符。因為東坡泛舟赤壁時,第一次只有一個客人,第二次有兩個客人,均無姓名,並沒有黃庭堅與佛印參加,現在王叔遠把他們硬扯在一起,當然體現了他的思想寄託。大約是以佛印來體現東坡的禪味十足的空靈,而讓黃庭堅這個摯友來安慰他的寂寞吧。

最後對核舟所作的總結性說明,為的是加深讀者對微雕作品所表達的內容之巨的印象,同時自然地過渡到作者的議論,再一次表達了作者對於這一微雕作品的讚美。結尾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用以強調材料體積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後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使文章如核舟一樣,顯得精細而完整,令人愛不釋手。

此文語言平實、洗鍊,特別是摹寫舟中人物情狀,句句都出自作者審視所得,毫無誇飾,逼真而又生動,畫相結合的寫法,不只貌似,而且傳神。例如:寫蘇東坡與黃右手執卷端,左手扶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這令人不只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段,又是極細膩的文筆。寫佛印是「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突出了這個出家人形象的特徵,與讀書人蘇、黃神情不屬。讀罷令人有如同親見「大蘇泛赤壁」之感。

題目解說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藝品,原材料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卻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它構思精巧,形象逼真,它顯示了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經過細緻的觀察,準確地把握了這件雕刻品的各個細節,然後按一定的空間順序來寫,從而鮮明地表現了它的整體形象。記是本文的文體,這裡有描述的意味。

分段

第一層(第2至第4段)介紹舟的正面,這是顯示雕刻家巧妙構思和精湛技藝的主要部分。又可分為三小層:

第一小層(第2段)先介紹「核舟」的體積,接着寫舟的中間部分即船艙。其中,重點是介紹艙旁的小窗,它不僅可以開關,而且上面細;「啟窗而觀」,還有「雕欄相望」,更顯出雕刻家構思的巧妙。

第二小層(第3段)介紹船頭部分,寫舟上遊覽者——蘇軾、黃魯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這一層對表現雕品的主題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紹也最為詳細。除了細緻地寫出人物的衣着、姿勢而外,還着意描述了蘇、黃二人泛舟時的心情。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們在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畫卷的美好意境裡,這是何等豁達、放曠的胸襟!至於佛印的「矯首昂視」,則又給人一種灑脫不群的感覺。這就自然成為蘇、黃二人神情的陪襯,使畫面顯得不單調。

第三小層(第4段)介紹船尾部分,寫舟子的表情和動作。兩個舟子的神情也「不屬」:一個「若嘯呼狀」,很悠閒自在;一個「視端容寂」,是很專注的樣子。這樣來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題,也渲染了舟中輕鬆、愉悅的氣氛,跟船頭的情景互紹了題名和篆章,以「細若蚊足,鈎畫了了」再次顯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藝。題名用黑色,篆章用紅色,對照鮮明,於此可見雕刻家的細心。

最後總括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用以強調材料體積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後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第一段總述。「奇巧」概括出雕刻工藝的特點

第二段分述。雕刻者刻的字暗示了核舟的主題。

第三段分述。三人各具情態,栩栩如生

第四段分述。而舟子一個悠閒,一個專注

第五段總述。「靈巧」照應「奇巧」,核舟體積小,內容豐富讚嘆核舟技藝巧奪天工(王叔遠的精湛技術,構思巧妙)。

參考資料:

1、 雷群明編著. 明代散文[M].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0.02.第231-232頁
2、 劉青文主編. 無障礙閱讀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鑑賞[M].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13.05.第419頁
魏學洢

作者:魏學洢

魏學洢(約1596——約1625),字子敬,中國明朝末嘉善(今屬浙江省嘉興市)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當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長子,一生未做過官,好學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張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記》,是其代表作。 

魏學洢其它诗文

《讀史述 其十三 田疇》

魏學洢 〔明代〕

夜讀劉虞傳,胸坎生不平。無終有一士,烈烈千人英。

欒布不足數,申胥難與京。吾將夙嚴裝,萬里從之行。

誰為同心人,千載陶淵明。

复制

《惜哉行 其一》

魏學洢 〔明代〕

惜哉雲中鶴,矯矯乘風翔。亮音振天表,光潔凌秋霜。

一朝墮凡想,誤入鵝鶩行。斂翮獨惆悵,羞聞稱鳳凰。

复制

《舟行 其一》

魏學洢 〔明代〕

野眺曠無際,潑空雲萬重。無心閒點染,港口出漁翁。

复制

《秋興 其五》

魏學洢 〔明代〕

日出看山日入回,道逢曲徑更徘徊。啾啾細翮攢枯木,裊裊遊絲下絳苔。

野菊偶開秋色里,奚兒莫報主人陪。茶鐺好逐漁郎返,盪槳高歌歸去來。

复制

《歸鴉 其五》

魏學洢 〔明代〕

城外林光照水清,城頭擊柝子烏鳴。危枝半折棲難穩,片葉孤飛夢屢驚。

風雪終宵羈客況,煙霞作伴故人情。寒砧敲碎三更月,黑影參差荇藻明。

复制

《歸鴉 其六》

魏學洢 〔明代〕

天高木落萬林衰,古柏啼烏忽滿枝。可是墓田喧野鵲,依稀漁艇着鸕鶿。

移株苦削風霜片,顧羽時飛煙雨絲。到處有山皆可托,傍徨遊子暮何之。

复制

《和陶飲酒 其五》

魏學洢 〔明代〕

鄰家有新竹,日夕百鳥喧。更有古梅花,植我西北偏。

啟窗與相向,幽幽同空山。朝看樵豎來,暮看樵豎還。

似得古人趣,有意未敢言。

复制

《和陶飲酒 其十三》

魏學洢 〔明代〕

讀書荒寺隈,居止近人境。身在糟醨中,未敢傲獨醒。

矢志程先民,邇言或不領。至人能斂鍔,余乃無餘穎。

安得一豁然,明月與同炳。

复制

《擬古仍古韻 其十七》

魏學洢 〔明代〕

薄暮遠音至,戚戚心恐慄。向前視尺函,手書粲分列。

妾顏三五月,夜夜清光缺。思君歷秋冬,惠□□□□。

复制

《讀史述 其十六 諸葛亮》

魏學洢 〔明代〕

受託誠不易,知人良獨難。南陽雖子房,誰為酇與韓。

將相兼簿書,心中多苦酸。十齣九空歸,一身亦凋殘。

為君歌梁父,中夜髮長嘆。

复制

《讀史述 其二十七 顏延之》

魏學洢 〔明代〕

顏彪酒之狂,儉德類知道。超然繁華外,落拓自為好。

沉飲匪荒宴,春郊臥芳草。千秋兩步兵,孤懷恣傾倒。

謝家艷芙蕖,秋深竟枯槁。

复制

《讀史雜述 其九》

魏學洢 〔明代〕

時危保七尺,恬淡頗有餘。志扶大廈傾,那得屏人居。

岌岌宋鼎折,扛者須賁諸。袁劉兩骲箭,射堋安得除。

青青石城月,夜夜石城閭。黃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