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清代 / 姚鼐 / 登泰山記
拼 译 译

《登泰山記》

姚鼐 〔清代〕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

陽穀皆入汶,陰谷皆入濟。

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

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

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

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

大風揚積雪擊面。

亭東自足下皆雲漫。

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

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或曰,此東海也。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

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

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

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

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登泰山記 -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濟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長城。最高處的日觀峰,在古長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冒着風雪啟程,經過齊河、長清兩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過長城的城牆,到了泰安。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純字子潁的從南面的山腳上山。四十五里長的路上,都是石頭砌的台階,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個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我起初沿着中間的山谷進山,走了一小半段,越過中嶺,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頂。古時候登泰山,是沿着東面的山谷進去,路上有個天門。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我沒有到過那裡。現在(我)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有山崖像門檻一樣橫在路上的,人們都叫它天門。一路上大霧瀰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雲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潁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雲霧瀰漫,依稀可見雲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峰。天邊的雲彩形成一條線(呈現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太陽升上來了,紅的像硃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盪着托着它。有人說,這是東海。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沒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岱祠,還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宮在碧霞元君祠的東面。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對着道路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沒有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桐城姚鼐記述。

注釋
選自《惜寶軒詩文集》(《四部叢刊》影音原刊本)。姚鼐(nài),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清代代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古文家。
陽:山的南面。
汶(Wèn)水:也叫汶河。發源於山東萊蕪東北原山,向西南流經泰安東。
濟水:發源於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東流到山入海東。後來下游被黃河沖沒。
陽穀: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兩山之間的流水道,現在通稱山澗。
當其南北分者:在那(陽穀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
古長城:指春秋時期齊國所築長城的遺址,古時齊魯兩國以此為界。
日觀峰:在山頂東岩,是泰山觀日出的地方。
以:在。
乾隆三十九年:即年。
乘:趁,這裡有「冒着」的意思。
齊河、長清:地名,都在山東省。
限:門檻,這裡指像一道門檻的城牆。
泰安:即今山東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為泰安府治所。
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朱孝純子潁:朱孝純,字子潁。當時是泰安府的知府。
磴(dèng):石級。
級:石級。
環水:即中溪,俗稱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東面南流。
循以入:順着(中谷)進去。
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中嶺:即黃峴(xiàn)嶺,又名中溪山,中溪發源於此。
天門:泰山峰名。《山東通志》:「泰山周回一百六十里,屈曲盤道百餘,經南天門,東西三天門,至絕頂,高四十餘里。」
崖限當道者: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
云:語氣助詞。
幾:幾乎。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青山上覆蓋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負,背。燭,動詞,照。
徂徠(cúlái):山名,在泰安東南。
居:停留。
戊申晦:戊申這一天是月底。晦:農曆每月最後一天。
五鼓:五更。
日觀亭:亭名,在日觀峰上。
漫:迷漫。
摴蒱(chūpú):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種賭博遊戲,這裡指博戲用的「五木」。五木兩頭尖,中間廣平,立起來很像山峰。
極天:天邊。
采:通「彩」。
丹:硃砂。
東海:泛指東面的海。這裡是想象,實際上在泰山頂上看不見東海。
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沒有照着。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錯雜。絳,大紅。皓:白色。駁:雜。
若僂:像脊背彎曲的樣子。引申為鞠躬、致敬的樣子。日觀峰西面諸峰都比日觀峰低,所以這樣說。僂,駝背。
岱祠:東嶽大帝廟。
碧霞元君:傳說是東嶽大帝的女兒。
行宮: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住所。這裡指乾隆登泰山時住過的宮室。
顯慶:唐高宗的年號。
漫失:模糊或缺失。漫:磨滅。
僻不當道者: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
圜:通「圓」。
瀑水:瀑布。

參考資料: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室.全日制高級中學標準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17-119
2、 王榮初 蔡一平.清代散文選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34-139
3、 楊榮祥.方苞姚鼐文選譯:巴蜀書社,1991年:253-258
4、 於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34-139
5、 鍾樹芳.明清散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784-790

登泰山記 - 賞析

東嶽泰山,巍巍峨峨,猶如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以其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雄距於齊魯大地。其實,泰山險不過華山,雄不過恆山,海拔高度在五嶽中僅排第三位。學者王克煜認為,它之所以被尊為五嶽之首,與它的地理位置分不開。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記載:「泰山之尊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故為五嶽長。」此外,泰山之所以被視為五嶽之尊,與它在歷史上曾具有的濃重的政治、宗教色彩分不開。司馬遷《史記》援引《管子·封禪篇》說,上古之時,封禪泰山的就有七十二家帝王。後來,歷代帝王幾乎無不封禪泰山。泰山別名「天孫」,意為天地之孫,主招魂,知人生命之長短,這大概是歷代帝王鍾情於泰山的重要原因吧。從這個意義上說,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濃厚的文化山。泰山又是一座自然風光優美的山。它壑深谷幽,峰奇石怪,山高水長,風捲雲舒,歷來就吸引着許多文人墨客為它長嘯短吟,為它潑墨揮毫,為它錦上添花。姚鼐也是其中的一位。

姚鼐寫過多篇有關泰山的詩文:《登泰山記》、《游靈岩記》、《歲除日與子穎登日觀觀日出歌》(詩)、《泰山道里記·序》等。《登泰山記》是歷代泰山遊記中的佼佼者。讀這篇遊記,我們被作者濃厚的遊興所感染。文人登泰山,多選春秋良時,姚鼐卻選擇了一條特殊的路線和一個特殊的日子。「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一般人不會穿泰山西北谷抵達泰安,也不可能藉機去考察齊長城。姚鼐這位主張「義理、考據、文章」的桐城派代表,偏要「越長城之限」,實地考察古長城之貌,其精神令人由衷敬佩。作者登山這天,是除夕的前一夜,觀日出時正值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年三十。冬天登山已不多見,選擇歲除之日觀日出則更加少見。你想,在萬家團聚共度良時之日,作者於泰山之巔皚皚白雪之中翹首迎接新一輪紅日噴薄而出,這是不是表現了一種崇高的人生境界?正如他在詩中所寫:「男兒自負喬嶽身,胸中大海光明暾。即今同立岱宗頂,豈復猶如世上人?」

作者的語言十分洗鍊。「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穀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寥寥三十餘字,將泰山的地理位置、河流走向及南北分界,交代得一清二楚。句式整飭,朗朗上口。接下來,作者連用「乘、歷、穿、越、至」五個動詞寫出自己的行進路線,語句清晰如水,又起伏跌宕,宛如一條遊動的長龍。作者寫景的語言也是非常簡練的。「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幾句寫了泰山雪景、夕陽、雲霧,如詩如畫,令人遐想不已,但又是何等的惜墨如金。作者寫日出盛景,用墨極少,卻能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結合起來,再次收到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這是正面描寫。「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是間接描寫。文末描寫也是精彩之筆。「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用最少的語言傳達最豐富的信息,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桐城派主張義理、考據、文章缺一不可。在這篇文章中,這點體現得是很好的。單說考據,文中處處可見。「古長城」、「三谷」、「環水」、「東谷」、「石刻」、「天門」等都是作者考證的內容。也許有的讀者會說,作者對自己的內心感情壓抑得太過分了,以至於全篇無一句抒情語。我們不好臆測作者當時的心境,但從他寫的詩句來看,能夠感覺出他是有很多感慨的。但他遠不像范仲淹《岳陽樓記》那樣盡情抒發。如果不進行一番「考據」,僅從桐城派文章風格上解釋這一現象,恐難講通。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歲。他參加纂修的《四庫全書》於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記名。此年以養親為名,告歸田裡,道經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穎)同上泰山。泰山氣勢雄偉,風景壯麗,歷代文人騷客多在春秋佳日,聯袂登山,吟哦題詠,留下了許多優秀的篇章,姚鼐的《登泰山記》把泰山雪後初晴的瑰麗景象和日出的壯觀場面真實動人地描繪出來。且記述的是冬日的遊歷,有別於徐志摩、李健吾、楊朔、馮驥才等諸公的文字,因而顯得不落窠臼,更具特色。

作者從地理環境着筆,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濟水東去,名山傍水,分外壯觀。作者巧妙地利用介紹山谷而引出齊國修築的古長城,從古長城又引出「最高日觀峰」的所在位置。為下文描寫登山所見,做好了必要的準備。作者胸有成竹,把山、水和長城置於廣闊的天地之中。從大處着眼,高屋建瓴。接着,作者寫自己由京師至泰安的沿途經歷,交代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他動身起程那天,「乘風雪」出發,氣候十分惡劣,這似乎是一巧合,其實這正是作者的匠心獨運之處。他悄悄地埋下一條貫穿全文的伏線,以便為描寫登山的艱難、遊覽的豪興而創造出有利條件。接着他記敘丁未(二十八日)那天,由南面山腳處登山,誰知那山竟高達四十五里,石階竟有七千餘級,這用數字來顯示峰巒險峻的手法實在高明。作者選擇的路線是循中谷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顛」。看似輕描淡寫,但讀至下文,「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頓有「成如容易卻艱辛」之感。登上山巔,廣闊的視野中,山、水、城郭盡收眼底,座座青峰身披皚皚白雪,照亮南天,鳥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徠山,沐浴在夕照中;環繞山間的雲霧,就像輕柔的腰帶。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組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夕照圖,真可謂尺幅千里,呼之欲出。

作者於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頂,第二天即除夕(當年十二月小)五更時分,與子穎至日觀峰之日觀亭,坐候日出。他不惜濃筆潑墨,分三個步驟:一曰日將出,「雲一線異色」;二曰日正出,「須臾成五彩」;三曰日已出,「日上,正赤如丹」。日出之景,變幻莫測,形諸文字,有些棘手,他卻能窮形盡相地正面描摹旭日升騰時燦爛的光彩和跳躍的歡態,而且還把長天、雲彩、大海作為背景,有力地烘托出日出的壯觀。寥寥數語,氣勢磅礴的日出就宛然在目。詩仙李白也在此看過日出,「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溟。海色動遠山,天雞已先鳴。」雖有特色,卻稍有遜色。杜甫途經泰山,賦有《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成為千古絕唱。這和姚鼐的「 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之後,作者又欣然回視西峰,見雪後初晴,日光照射,顏色相雜。這一筆,似乎可削,但它卻表現了日出的效果和影響,是絕不可缺少的。

山頂的建築,山道中的石刻,記敘收放自然,詳略有序。這都與登山活動的對象的主次、個人感受的深淺息息相關。最後綜述泰山冬景的特點:石峰峻峭,青松蒼勁,冰雪覆蓋,眾鳥飛絕。用凝練的語言把自己的遊覽所見歸結為「三多」、「三少」、「三無」。結句照應冰雪,戛然而止,令人回味。

桐城派古文以簡潔著稱。姚鼐的《登泰山記》是其代表作之一。登泰山,可記可寫的東西很多,要是信馬由韁,洋洋幾千字亦不為多。以本文而論,登泰山路見何物,路遇何人,與子穎有何談論,泰山有何傳說,有何感慨,可挑可揀。但作者卻只寫了「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和「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兩句,算是路途所見。他把重點放在登山路徑和山頂景物上。他覺得路徑複雜而艱難,為後來者着想,需詳細交代。山頂奇觀,乃眾人嚮往,不可不細細描摹。名勝古蹟,土石動植冰雪,自有特色,作「記」自然不可忽略。

歷來的大家都講究起承轉合,講究扣題,文章高手總是為突出題「目」而或收或放。作者從始至終緊扣「登」這個「目」,本文開始介紹泰山的山水形勢,為「登」字作鋪墊,寥寥幾十字收筆。作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其共同特點,。但用這個標準來衡量本文卻發現,本文的「形散」是有限度的,無非在取材上較為自由罷了。而本文所取材料一沒有離開泰山,二沒有離開「登」山,故取材上的散是有限度的。在表現方法上,也以記敘為主,兼有描寫,沒有議論。故本文取材和表現方法上的聚和凝,是桐城派簡潔的文風「言有物」的有力註腳。

用語準確,不事渲染,更無鋪陳。以記登山經過而言,「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乘、歷、穿、越、至」五個動詞,把從京師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並能讓人悟出作者當時冒風雪,過縣城,穿山越嶺的艱辛。以描寫山頂景色而言,七句話描繪了七個畫面:

①「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②「大風揚積雪擊面」;
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
④「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
⑤「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
⑥「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⑦「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可見作者用語何等準確。如寫山頂的風,作者不用烘托或渲染的方法,只用「大風揚積雪擊面」七個字,便可使人想見。不但寫出了「風揚積雪」的視覺,而且寫出了「擊面」的觸覺。「揚」、「擊」二字把風力描繪得十分突出,使讀者有感同身受的體會。日觀亭以東,「自足下皆雲漫」,「漫」寫雲霧之大。雲中山「白若摴蒱」,抓住了形狀的特點。「極天雲」細如一線是其特點。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抓住了它瞬間的變化。而且靜動有序,有張有弛。堪稱「有物有序、清新簡潔」的典範。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登泰山記 - 創作背影

姚鼐參加纂修的《四庫全書》於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記名。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以養親為名,告歸田裡,道經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穎)於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頂,第二天即除夕(當年十二月小)五更時分至日觀峰的日觀亭後,觀賞日出,寫下了這篇遊記。

 
姚鼐

作者: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並稱為「桐城三祖」。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內),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進士,任禮部主事、四庫全書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辭官南歸,先後主講於揚州梅花、江南紫陽、南京鐘山等地書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全集》等,曾編選《古文辭類纂》。 

姚鼐其它诗文

《題畫 其一》

姚鼐 〔清代〕

橫風吹雨過林邱,萬片飛雲作水流。

倚檻數峰藏又見,渾如天際識歸舟。

复制

《論書絕句 其二》

姚鼐 〔清代〕

筆端神動有天隨,迅速淹留兩未知。莫道匆匆真不暇,苦將矜意作張芝。

复制

《錢舜舉蕭翼賺蘭亭圖》

姚鼐 〔清代〕

萬壑千岩當坐起,斷取越東山百里。世閒不見永和人,長有春風流曲水。

滄海日高開寺樓,樓上當窗僧白頭。越僧世得鍾張法,頭白朝朝摹《禊帖》。

扣門客坐軒檻風,茶香酒煖笑語同。致君有道堯舜出,訪古無人羲獻空。

頻說法書日西宴,蕭郎縮手心無限。老僧抵掌僧雛睨,似謂慢藏旁欲諫。

語卿且勿諫,懷璧不可居。御史稱有詔,明日將登車。

長安再拜陳玉除,歐虞俯首愧不如。年往運謝五百餘,錢生染筆中躊躕。

石床閉絕昭陵夜,無復人閒第一書。

复制

《游攝山二首 其一》

姚鼐 〔清代〕

學道苦不深,塵擾輒有損。所賴行游趣,養真復吾本。

況玆絕靜麗,深谷抱重巘。始尋寺鐘來,回視村徑遠。

怪石倚礀興,奇柯冒岩偃。幽日曖疏照,流籟逝忽返。

偶接道人談,世外情亦悃。久處山氣寒,眺盡夕陽晚。

鳥㝛人語絕,暗響無一遁。圓月見松上,長影散偃蹇。

邈當遺視聽,於法求奧梱。達彼無生寂,見玆有物掍。

豈必閉石窟,沒齒食芝菌。

复制

《自海峰先生喪十餘年鼐不至樅陽今年自江寧循江西上過其故居不勝追愴乃作二詩 其一》

姚鼐 〔清代〕

往時四海一衡茅,頻使升堂命酒肴。輕許便當人俊傑,高言寧計眾譏嘲。

寥寥空宇今羅雀,兀兀荒台古射蛟。草㝛重因天下痛,百家新學總訛淆。

复制

《由儀真至滁州口號三首 其三》

姚鼐 〔清代〕

陰陰岩偃蒼龍腹,片片雲飛白鶴翎。江浦縣南來暮雨,滁州山露半邊青。

复制

《王叔明山水卷》

姚鼐 〔清代〕

大山如雲高蔽日,小山如眉青入室。千林過雨長青蔥,大山小山瀑爭出。

低首見峰仰見水,軒窗宛此空岩里。此中有士無四鄰,草木猶涵太古春。

岩花落盡春㵎長,遂有漁舟來問津。居者既無求,來者亦無意。

但見白雲倚蒼翠,屋上寒雲流滿地。山風卒起漁舠歸,㵎石交鳴幽嶂閉。

借問何處有此山,豈非廬與霍,盤互雲霄閒。哀猿思鳥不知路,惆悵王孫游不還。

眼底溪山止平遠,嵐光深處飛禽返。開塗伐木吾無徒,老夫那得淩絕巘。

昔聞趙承旨,作畫居吳興。筆法晚授王氏甥。授受有緒諒可貴,意匠不到天機生。

妙趣磅礡出域外,承旨雖工容未能。我憐叔明擅此技,丞相之宅才一至。

明祖殺士夫何忮,嗚呼翰墨祇作他人娛。露才往往傷其軀,曷不避世深山居。

竟友麋鹿從樵漁。衣冠名姓世莫識,結屋無能與畫圖。

复制

《唐伯虎匡廬瀑布圖》

姚鼐 〔清代〕

江南萬重山,匡廬乃出萬重上。人言秋晴萬里峨嵋巔,青天一點東南望。

連峰蒼蒼不見頂,日出彩煙生半嶺。玉堂石室藏其中,縱有天風吹不冷。

群岩環峙不可名,岩端霞氣升空行。石樑忽貫青霞落,倒海流雲走空壑。

萬谷鈞天廣樂鳴,思鳥哀猿一時作。石門百仞當空開,吳越江帆千里來。

仰首見吳越,俯首聞風雷。何人攜杖凌倒景,蕭條六合誰友哉。

林岑藤蔦相撐拒,驂鸞過處原無路。世閒惟有銀河數派通,濺珠飛玉流平處。

我昨乘小艇,正出宮亭湖。湖心黯黕沈黛色,夕陽一半開菰蒲。

是時初冬水不落,懸知崆㟅巨壑轟千車。傾崖曲

复制

《與侍潞川鄭楓人集不其山房分韻得希字》

姚鼐 〔清代〕

江郭晴朝雨,煙草滋掩扉。紅藥坐成晚,青山仍未歸。

高齋方置酒,良會遽披衣。垂簾石蘚長,拂硯風花飛。

業承愛微劣,敢言知貴希。所慚乏文藻,況念歇芳菲。

終反群舒路,相望林岫微。

复制

《偕一青仲郛應㝛登城北小山至夜作》

姚鼐 〔清代〕

秋聲鴻澤滿,暑氣蟲階謝。攜客眺寒原,居人斂餘稼。

酒取脫枝溫,席以柔莎藉。餘照在單椒,暝色生林下。

泫露亘天垂,巨壑當岩瀉。微風度灌吟,澹月流雲罅。

情集交悲歡,生得幾清暇。寧於蟪蛄春,而慕燕雀夏。

視後無虛鞭,規前有戒駕。懷哉古已遙,逝者今方乍。

勿嘆平分秋,更卜將來夜。

复制

《榆中》

姚鼐 〔清代〕

直北天低見磧山,黃河南下曲如環。白榆夜雜雕戈戍,青草春稀牧馬還。

寒吹滿空雲出塞,暮天無色日平關。千秋猶對秦時月,多少功名大漠閒。

复制

《游隱仙庵二首 其一》

姚鼐 〔清代〕

我來重值桂花期,白髮青山載酒卮。物候榮華誰作使?人生天地偶棲遲。

舊遊行輩成千古,問訊知交又一時。早識今宵亦陳跡,當筵笑口合題詩。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