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兩漢 / 賈誼 / 過秦論(上篇)
拼 译 译

《過秦論(上篇)》

賈誼 〔兩漢〕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

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

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

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櫌棘矜,非銛於鈎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過秦論(上篇) - 譯文及註釋

譯文秦孝公占據觳山與函谷關的險固關隘,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衛着這些地盤,以便伺機奪取衰弱的東周王朝,有席捲天下、征服列國、控制四海的意願,有併吞八方、統一中國的雄心。在那時候,有商鞅輔佐他,對內確立法律制度,致力農耕紡織,修繕防守與進攻用的器械,對外推行連橫之策並使諸侯相互爭鬥。於是秦人很容易奪取了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死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繼承先人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了漢中,向西攻占了巴、蜀,向東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據了重大的城邑。六國諸侯都很害怕,於是結盟商討削弱秦國的辦法,不惜珍貴的財寶以及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有本領的人,採用合縱策略締結盟約,相互援助,結為—體。在這時,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公子,都明達聰慧而又忠誠講信用,寬宏厚道而又愛惜人民,尊敬賢才而又重視士人,他們相約合縱結盟,以離間秦國的連橫之策,聚合了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等國的民眾。於是,六國的謀士,其中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這些人為他們謀劃;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這些人溝通他們合縱抗秦的主張;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這些人統率他們的軍隊。他們留以十倍於秦國的土地,以百萬士兵的軍隊,攻打函谷關而攻擊秦國。秦人打開函谷關迎擊敵軍,然而,九國的軍隊猶豫、徘徊而不敢前進。秦人沒有破費一支箭杆失去一支箭頭,可是天下的諸侯已經疲憊不堪了。於是合縱離散,盟約失敗,六國諸侯們爭着割讓土地去賄賂秦國。秦國也就有了富餘的力量制服他們,追擊逃走的敗兵,殺得敗軍橫屍百萬,流的血水竟能漂浮起盾牌來:秦國趁着有利的條件,乘着好的形勢,宰割諸侯的國家,占有諸侯的山河。強大一些的國家請求接受歸順,弱小一些的國家則前去朝拜稱臣。延續到孝文王、莊襄王,他們統治的日子很短,國家沒有發生什麼戰爭。

等到秦始皇即位,他發揚了六代君王遺留的功業,揮鞭用武力來征服各國,終於吞併了西周、東周而且滅亡了諸侯各國,登上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而制服了天下,掌握各種刑具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撼四海。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部落首領,只得低着頭用繩子捆住脖子表示投降,把自己的生命交給獄吏掌握。於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築長城並固守邊境,把匈奴趕退七百餘里;匈奴人不再敢南下放馬,六國的勇士再也不敢拿起弓箭來復仇。於是,秦始皇廢除了先王的治國之道,焚毀了諸子百家的著作,用這種辦法來愚化百姓;毀掉著名的城池,殺掉了許多英雄豪傑;收繳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陽,銷熔兵刀箭頭,鑄成了十二尊銅人,用這種辦法來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此後,依仗華山作為城牆,憑藉黃河作為護城河,占據高達萬丈的華山,又面對深不見底的黃河,把它作為固守的據點。又派優秀的將領拿着強勁的弓弩守衛着戰略要地,派可靠的臣子和精銳的士卒擺着鋒利的兵器,盤問來往行人。天下已經平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為關中的險固地勢,像是千里長的銅鐵鑄成的城垣,正是子孫稱帝稱王萬代的基業。

始皇去世之後,他的餘威依然震懾着邊遠地區。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破瓮做窗戶、草繩做戶樞的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後來)做了被遷謫戍邊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並沒有孔丘、墨翟那樣的賢德,也不像陶朱、猗頓那樣富有。(他)躋身於戍卒的隊伍中,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難,率領着疲憊無力的士兵,指揮着幾百人的隊伍,掉轉頭來進攻秦國,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豪傑像雲一樣聚集,回聲似的應和他,許多人都背着糧食,如影隨形地跟着。崤山以東的英雄豪傑於是一齊起事,消滅了秦的家族。

況且那天下並沒有縮小削弱,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是保持原來的樣子。陳涉的地位,沒有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的國君更加尊貴;鋤頭木棍也不比鈎戟長矛更鋒利;那遷謫戍邊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國部隊抗衡;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國的武將謀臣。可是條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完全相反,為什麼呢?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並論了。然而秦憑藉着它的小小的地方,發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一百多年了;這之後把天下作為家業,用崤山、函谷關作為自己的內宮;陳涉一人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手裡,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

注釋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戰國時秦國的國君,名渠梁。穆公十五世孫。他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富國強兵。崤函(xiáo hán):崤山和函谷關。崤山,在函谷關的東邊。函谷關,在河南省靈寶縣。固,險要的地理位置。雍州:包括今陝西省中部和北部、甘肅省除去東南部的大部分地區、青海省的東南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一帶地方。周室:這裡指代天子之位的權勢,並非實指周王室。戰國初期,周王室已經十分衰弱,所統治的地盤只有三四十座城池,三萬多人口。席捲天下:與下文「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併吞八荒」是同義鋪排。席,像用蓆子一樣,名詞作狀語。下文的「包」「囊」同此。八荒:原指八方荒遠的偏僻地方,此指代「天下」。商君:即商鞅,約生於公元前年,死於前年。戰國時衛人。姓公孫,名鞅。因封於商,號曰商君。先仕魏,為魏相公叔痤家臣。痤死後入秦,相秦十九年,輔助秦孝公變法,使秦國富強。孝公死,公子虔等誣陷鞅謀反,車裂死。外:對國外。連衡:也作「連橫」,是一種離間六國,使它們各自同秦國聯合,從而實施各個擊破的策略。「連衡」一句為虛筆,張儀相秦始於惠文王十年,即公元前年,是商鞅死後十年的事。斗諸侯:使諸侯自相爭鬥。斗,使動用法。拱手:兩手合抱,形容毫不費力。西河:又稱河西,今陝西東部黃河西岸地區。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為將而擊之。商鞅遺書公子,願與為好會而罷兵。會盟既已,商鞅虜公子而襲奪其軍。其後十年間,魏屢敗於秦,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獻於秦以和。沒:通「歿」,死。惠文、武、昭襄: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惠文王是孝公的兒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兒子,昭襄王是武王的異母弟。因:動詞,沿襲。膏腴(gāo yú):指土地肥沃。要害之郡:指政治、經濟、軍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區。愛:吝惜,吝嗇。致:招致,招納。合從:與秦「連橫」之策相對,是聯合六國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從,通「縱」。四君:指齊孟嘗君田文、趙平原君趙勝、楚春申君黃歇、魏信陵君魏無忌。他們都是當時僅次於國君的當政者,皆以招攬賓客著稱。約,結。離,使離散。衡,通「橫」。兼,兼併、統一。徐尚:宋人。蘇秦:洛陽人,是當時的「合縱長」。杜赫:周人。齊明:東周臣。周最:東周君兒子。陳軫:楚人。召滑(shào):楚臣。樓緩:魏相。翟景:魏人。蘇厲:蘇秦的弟弟。樂毅:燕將。吳起:魏將,後入楚。孫臏:齊將。帶佗:楚將。倪良、王廖:都是當時的兵家。田忌:齊將。廉頗、趙奢:趙將。制:統領、統帥。叩關:攻打函谷關。叩,擊。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九國,就是上文的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逡巡(qūn xún),有所顧慮而徘徊或不敢前進。據《史記·六國表》載,並沒有「九國之師」齊出動的情況,「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不盡合歷史事實。亡:丟失,丟掉。鏃:箭頭。制:制裁,制服。弊:通「敝」,困敝、疲敝。亡:逃亡的軍隊,在此用作名詞。北:敗北的軍隊,名詞。伏屍百萬:這說的不是一次戰役的死亡人數。秦擊六國殺傷人數史書皆有記載,如前年擊韓伊闕,斬首萬;前年,破趙長平軍,殺卒萬。因:趁着,介詞。利:有利的形勢,用作名詞。享國:帝王在位的年數。六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御:駕御,統治。二周:在東周王朝最後的周赧王時,東西周分治。西周都於河南東部舊王城,東周則都鞏,史稱東西二周。西周滅於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東周滅於秦莊襄王元年,不是始皇時事,作者只是為了行文方便才這樣寫的。履至尊:登帝位。制:控制。振:通「震」,震驚(粵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南:向南。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每個部落都有名稱,而統稱百越,也叫百粵。俯首系頸:意思是願意順從投降。系頸,頸上繫繩,表示投降。下吏:交付司法官吏審訊。北:在北方,方位名詞作狀語。藩籬:比喻邊疆上的屏障。藩,籬笆。先王:本文指的是秦自孝公以來六代君王。先,已死去的長輩。焚百家之言:指秦始皇焚書坑儒。百家之言,諸子百家各學派的著作。言,言論,這裡指著作。隳名城:毀壞高大的城牆。銷鋒鏑:銷毀兵器。銷,熔化金屬。鋒,兵刃。鏑,箭頭。金人:《史記·秦始皇本紀》:「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斤,置廷宮中。」弱:使(天下百姓)衰弱。億丈之城:指華山。不測之淵,指黃河。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這兩個句子用了互文的手法,應當理解為,「良將勁弩、信臣精卒,守要害之處,陳利兵而誰何」。信臣,可靠的大臣。誰何,呵問他是誰,就是緝查盤問的意思。何,通「呵」,呵喝。關中:秦以函谷關為門戶,關中即指秦雍州地。金城:堅固的城池。金,比喻堅固。子孫帝王:子子孫孫稱帝稱王。帝王,名詞活用動詞殊俗:不同的風俗,指邊遠的地方。瓮牖繩樞:以破瓮作窗戶,用草繩替代戶樞系門板,形容家裡貧窮。瓮,用瓮做。牖,窗戶。繩,用繩子系。樞,門扇開關的樞軸。氓隸:農村中地位低下的人。陳涉少時為人傭耕,所以稱他為「氓隸」。氓,古時指農村居民。隸,奴隸。遷徙之徒:被徵發戍邊的人,指陳涉在秦二世元年被徵發戍守漁陽。中人:一般人。躡足行伍(háng wǔ ):置身於戍卒的隊伍中。躡足,蹈,用腳踏地,這裡有「置身於……」的意思。行伍,古代軍隊編制,以五人為伍,二十五人為行,故以「行伍」代指軍隊。倔:通「崛」,突起(粵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阡陌(qiān mò ): 本是田間小道,這裡代指民間。贏糧而景從:擔着乾糧如影隨形地跟着。贏,擔負。景,同「影」。且夫:複合虛詞,表遞進,相當「再說」「而且」。小弱,變小變弱。耰:通「耰」(粵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古時的一種碎土平田用的農具,似耙而無齒。棘:酸棗木。矜:矛柄,這裡指木棍。銛:鋒利。鈎:短兵器,似劍而曲。戟:以戈和矛合為一體的長柄兵器。鎩:長矛。及:動詞,趕得上,追得上。絜:衡量。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故又以萬乘代指天子。乘(shèng),古時車輛叫乘。序八州:給八州按次第排列座次。序,座次、次序,這裡是排列次序的意思。八州,指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梁州。古時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國分別居於其他八州。朝同列: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朝,使……來朝拜。同列,同在朝班,此指六國諸侯,秦與六國本來都是周王朝的同列諸侯。有:通「又」,用於連接整數和零數。▲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過秦論(上篇) - 賞析

這篇先講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漸強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優勢、實行變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爭策略、幾世秦王的苦心經營等。行文中採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鋪陳式的描寫方法,富有氣勢;之後則寫陳涉雖然本身力量微小,卻能使強大的秦國覆滅,在對比中得出秦亡在於「仁義不施」的結論。

主要說這篇文章氣勢充沛,一氣呵成。多用排比句或對偶句,本篇固不例外(如第2段中從「於是六國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領起,貫穿下面三句,羅列了大量歷史人物,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業」以下四句,每兩句一對仗,就是對偶句式。也有排比兼對偶的句式,如開頭說秦孝公「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即是)。但這只是從表面現象去理解,在古典散文名篇中,用排比句或對偶句的文章並不少,卻不一定篇篇氣盛。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然而讀起來並不感到氣勢磅礴。可見用排比句和對偶句只是增強文章氣勢的因素之一,屬於外在的藝術技巧,而不是主要因素。

該篇之所以氣盛而傳誦不朽,之所以使人覺得有說服力,有三個原因。第一個是最主要的,即這篇文章雖是議論文,其中卻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來敘事。用敘事來議論,是本篇最大的特點。作者用千餘字的篇幅敘述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概括地說明了秦由盛而衰的全過程和主要現象,同時還貫穿了作者本人的觀點來說明其興衰的關鍵所在,這就幫助我們對這一段歷史有比較清楚的認識。這個特點為什麼能使文章讀起來有氣勢呢?關鍵在於:

一、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筆墨來表達豐富的內容,讓讀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內容豐富,自然覺得它飽滿充沛,思路自然而然地跟隨着作者的筆鋒,因此會顯得氣「盛」;

二、賈誼對秦國由盛而衰、由興而亡的敘述條理清晰,他抓住一條縱的線,即從秦孝公之興到秦王朝之亡,始終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安排文章的層次先後的;而對某一特定時間內的某一點,又突出地加以鋪陳發揮,使人不僅看到「線」,還看到「線」上的一個個用濃墨重彩着重描述的「點」。於是讀者會不由自主地順着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讀,作者不中斷,讀者便不能中斷,作者不節外生枝,讀者就不能旁及其餘。因此,這也給人帶來了氣盛的感覺。

第二個使讀者感到文章氣盛的原因,亦即該篇所具有的另一特點:賈誼在用寫賦的手法來寫說議論文。寫賦是需要鋪張和誇大的,這篇文章通篇都採用了這種手法。比如第1段「有席捲天下」四句,「席捲」「包舉」「囊括」「併吞」等詞,基本同義;「天下」「宇內」「四海」和「八荒」,也是同一個意思。同一個意思而一連寫上好幾句,既有排比又有對仗,這就是寫賦的誇張手法。下面第2、第4、第5等段中,都有類似的句子,不勝枚舉。所謂「鋪張揚厲」,主要就是指的這一類句子。這樣,氣勢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筆鋒銳不可當,咄咄逼人,讀起來有勁頭,有說服力,而且有欲罷不能之感。這是由於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辭賦作家。作為作家,賈誼不僅是政治家,也是文學家;作為作品,《過秦論》同樣具有文學作品的藝術特色。

第三個原因,也是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個特點,即作者用全篇對比的手法寫出了他的論點。對比手法並不稀奇,而本篇精彩處卻在於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即秦國本身先強後弱、先盛後衰、先興旺後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話也顯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觀形勢的不同,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都從幾方面的對比中顯現出來。而文章氣盛的道理,便不難理解了。

前三段,主要寫三個方面:一、秦國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國實力愈來愈強大;三、由於靠實力,秦國統一天下並不很難。第1段着重寫秦有野心,第2段着重寫有實力,第3段兼而寫之。全篇的鋪排和對比都從這三方面入手,把具體史實貫穿進去,用概括的語言勾畫出大的輪廓來,使敘述的內容有了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觀點。如說「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無亡矢遺鏃之費」和第3段結束處寫「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等,都是極寫秦之野心和實力,極寫其得天下並不難。與此同時,作者也寫了另一方面,如「四君」「九國之師」「六國之士」等,愈寫對方強大也就愈襯托秦之強大,這是烘雲托月的手法。但我們卻感到:愈寫秦之強大,就愈見秦之驕橫愚昧;愈寫秦之過度自信 ,就愈見秦之主觀片面;愈寫秦之野心極大,就愈見秦之眼光短淺。作者雖處處敘而不論,卻處處為最後一段的議論在「蓄勢」。這樣的文章,讀起來自然感到飽滿酣暢了。

第二段結尾只說了九個字:「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這當然是事實,但也並非一點可寫的事件都沒有。然而,作者不準備在這裡多費筆墨,只把那一條貫穿於秦各個時期的縱線畫出來便止。從行文方面來說,一篇氣盛的文章也不能毫不喘息。第3段開頭的十幾個字,就給全篇形成一個短暫的停頓。明代古文家歸有光就說過,這是「如人吐氣」(見歸有光《評點史記》)。我們固然不能形式主義地看問題,硬要在一氣呵成的文章里安插一個「氣口」;但文章寫到這裡,自然有了一個喘息的機會,「如人吐氣」還是有必要的。

第三段寫秦始皇:野心與實力,兼而寫之。但第3段與第2段不一樣。第2段是用正反對比手法兩面寫,第3段卻全從正面寫,把秦始皇的實力與野心描繪得淋漓盡致,愈寫愈足。甚至到了第4段開頭處,還要找補兩句:「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吳闓生夾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然而,作者筆鋒一轉 ,又改從陳涉寫起,卻處處對陳涉寓褒於貶,這就更加體現出秦之滅亡實有自取其禍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論」和「斷」,仍用對比手法把幾個方面綜合到一起,然後得出結論,即所謂「斷」。為了使結論下得鄭重,便又把秦重新提起總說一遍,才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收尾。文章須能放能收,能開能合,始見本領。

這篇文章在當時確實起了積極的影響。賈誼作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統治階級立場為漢王朝出謀劃策。但他卻能認識到農民起義的力量,認識到秦王朝滅亡的關鍵在於失掉民心和過分迷信武力,封建統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終於被人民滅亡。有了這個認識,統治階級才開始考慮如何緩和社會矛盾,以鞏固自己的統治政權。這才說明農民起義真正推動了歷史前進的車輪。有了賈誼這一番描繪,漢朝的皇帝才能真正總結秦代由盛而衰、由強而弱的經驗教訓。▲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過秦論(上篇) - 創作背影

西漢文帝時代,是漢代所謂伏「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伏前期。賈誼以他敏銳伏洞察力,透過表象,看到了西漢王朝潛伏伏危機。當時,權貴豪門大量侵吞農民土地,逼使農民破產流亡,苛重伏壓迫剝削和酷虐伏刑罰,也使階級矛盾等漸激化。國內封建割據與中央集權伏矛盾、統治階級與勞動人民伏矛盾以及民族之間伏矛盾都等益加劇,統治者伏地位有動搖伏危險。

為了調和各種矛盾,使西漢王朝長治久安,賈誼在《陳政事疏》《論積貯疏》以及《過秦論》等著名伏政論文中向漢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時弊伏政治主張。本文就是以勸誡伏口氣,從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伏角度出發,分析了秦王朝政治伏成敗得失,為漢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鑑。在談到寫作目伏時,賈誼說過他之所以要「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主張「去就有序,變化因時」,其目伏是求得「曠等長久,而社稷安矣」(下篇)。《過秦論》一文總結秦朝興亡伏教訓,實為昭漢之過。▲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賈誼

作者:賈誼

賈誼(前200~前168),漢族,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字太傅。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餘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但是在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後,賈誼深自歉疚,直至33歲憂傷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名。 

賈誼其它诗文

《寄田舍人》

賈誼 〔兩漢〕

山處升沉不足悲,羨君操履是男兒。

左遷郡印辭綸閣,直諫書囊在殿帷。

未有僉諧徵賈誼,可無章疏雪微之。

朝行孤立知音少,閒步蒼苔一淚垂。

复制

《端陽十韻》

賈誼 〔兩漢〕

才應蕤賓律,驚心景物催。艾隨朱戶上,榴近綠尊開。

吊屈人何在,沉湘事可哀。幾年無賈誼,何處有歐回。

龍斗舟翻雪,鼉鳴浪吼雷。文章懷往躅,歲月等飛埃。

畫扇逢時節,絺衣稱體裁。節從閒里過,詩向醉中來。

枕簟風生竹,階除雨潤苔。角巾新浴罷,高詠興悠哉。

复制

《送穆德敬歸覲》

賈誼 〔兩漢〕

九月連雨秋水生,賀家湖上送君行。青山對岸似人好,白鷺下田如葉輕。

終軍棄繻亦年少,賈誼獻策多成名。彩衣歸拜二親後,幾日重來懷為傾。

复制

《對策》

賈誼 〔兩漢〕

袞冕臨軒物象熙,周家多士集彤墀。才非賈誼寧須哭,直似劉蕡亦受知。

天䘵雲煙浮筆硯,蓬萊日月麗旌旗。敢雲身在層霄上,忘卻燈窗昔下帷。

复制

《擬長沙過賈誼宅 其一》

賈誼 〔兩漢〕

憐君謫宦楚江來,門外湘波日夜回。廢井年深生亂草,古牆春盡長荒苔。

猿聲似訴孤臣恨,馬首空勞過客哀。此地無須嘆寥落,長安甲第亦成灰。

复制

《二月十九日請張學士蘇提學洪方伯同飲席中聯句送謝長史》

賈誼 〔兩漢〕

雨餘南浦綠波生,繾綣難為送別情。賈誼素聞藩國重,仲舒終是宦途輕。

慈闈碧水丹山近,心事青天白日明。忠孝憐君能兩盡,乾坤休更問誰名。

复制

《讀賈誼新書》

賈誼 〔兩漢〕

誰謂賈生學,兼之文帝朝。

死憂王墜馬,生賦鵩如鴞。

被召宣溫密,矜功絳灌驕。

勤勤論五餌,史筆未相饒。

复制

《度關山》

賈誼 〔兩漢〕

雁塞日初晴,狐關雪復平。危樓緣廣漠,古竇傍長城。

拂劍金星出,彎弧玉羽鳴。誰知系虜者,賈誼是書生。

复制

《馴鴿篇》

賈誼 〔兩漢〕

君不見賈誼寰中推逸才,仇香坐處館常開。棲鸞未即沖天去,馴鴿先能聽事來。

亦聞無角巢君屋,諸處不棲如擇木。寧隨賀燕空繞樑,為逐遷鶯俱□□。

風窗月戶清節涼,撫翼和鳴君子旁。雙影時時臨硯水,輕毛片片落書窗。

□君德,輝彩鮮鮮生羽翼;感君心,靈慶昭昭相應深。

何必淮南投小吏,飛來□□化為金。

复制

《秋日懷賈隨進士》

賈誼 〔兩漢〕

邊寇日騷動,故人音信稀。長纓慚賈誼,孤憤憶韓非。

曉匣魚腸冷,春園鴨掌肥。知君安未得,聊且示忘機。

复制

《雜體詩三十首 其十三 左記室思詠史》

賈誼 〔兩漢〕

韓公淪賣藥,梅生隱市門。百年信荏苒,何為苦心魂。

當學衛霍將,建功在河源。圭組賢君眄,青紫明主恩。

終軍才始達,賈誼位方尊。金張服貂冕,許史乘華軒。

王侯貴片議,公卿重一言。太平多歡娛,飛蓋東都門。

顧念張仲蔚,蓬蒿滿中園。

复制

《送曾侍講棨從幸北京》

賈誼 〔兩漢〕

羽林仙仗擁皇圻,鳳輦時巡出禁闈。萬國歌謠歸盛世,兩京玉帛望天威。

相如扈蹕人皆羨,賈誼匡時志不違。明日甘泉還獻賦,會令列從有光輝。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