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明代 / 楊士奇 / 盤龍曉翠詩
拼

《盤龍曉翠詩》

楊士奇 〔明代〕

英年擅文翰,雅韻超凡庸。家臨文水湄,門瞰盤龍峰。

蜿蜒帶城闉,崒嵂凌高穹。詰朝敞東軒,初旭明瞳矓。

宿靄靜陰翳,秀色開青蔥。凝輝射虛牖,含潤清簾櫳。

正襟此晤對,澹然浮慮空。趣與妙景會,心將玄理融。

稽古率攸行,進退其有窮。恆惇旦氣養,庶期日新功。

复制

盤龍曉翠詩 - 賞析

楊士奇

作者:楊士奇

楊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學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諡文貞,漢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縣澄江鎮)人。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歷五朝,在內閣為輔臣四十餘年,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同輔政,並稱「三楊」,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三楊」中,楊士奇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 

楊士奇其它诗文

《胡學士在北京聞予病寄詩慰問次韻奉酬 其三》

楊士奇 〔明代〕

盛世才華翰苑多,龍光星彩貫天河。

自憐同在承恩地,不奈頻年遠別何。

复制

《君馬黃》

楊士奇 〔明代〕

君馬黃,我馬白。並出青樓東,俱馳綠楊陌。陌頭春日遊人多,復恐紅塵暗玉珂。

長安大道淨如洗,回轡聯翩若流水。一雙意氣逼青春,共指天門五雲里。

男兒高步會成名,何須一日千里行。

复制

《送朱智南行》

楊士奇 〔明代〕

白日皦皦忽南馳,流金爍石赫炎威。念君行役當此時,山高水深路逶遲。

豈不慊慊思東歸,涉歷險阻赴邊陲。翩翩飛蓬風颺之,君今一去來何時。

我但㷀㷀恆苦思,黃鵠日暮獨遠飛,徘徊感激淚沾衣。

复制

《鴻臚卿楊善父輓詩 其二》

楊士奇 〔明代〕

積書教子清風滿,置酒延賓白晝長。錦誥封官出身後,天恩千歲有□□。

复制

《題梅寄蕭雅容布政 其一》

楊士奇 〔明代〕

螺川驛下雨絲絲,暮燭維舟話別離。滿袖春風向江漢,南瞻黃鶴不勝思。

复制

《題四皓》

楊士奇 〔明代〕

初下商岩入漢廷,脩眉疏鬢雪霜明。從容一語安邦國,信是君王任老成。

复制

《元夕觀燈詩 其七》

楊士奇 〔明代〕

花擁鰲峰錦簇棚,蟾光須讓九華燈。君王宴坐芙蓉殿,萬歲歡聲涌頌聲。

复制

《恤旱》

楊士奇 〔明代〕

夏熱不可觸,飛蝗遍原野。縣官有程期,愁殺捕蝗者。

复制

《張鳴玉郎中父輓詩》

楊士奇 〔明代〕

蘭禕荷帶不言貧,䞉貯詩書遺後人。祿養曾榮二千石,壽算高登七十春。

青山墓樹秋雲冷,紫誥龍章寵命新。尚有耆人說遺行,至今清儉表鄉民。

复制

《送魏源尚書按視邊務》

楊士奇 〔明代〕

寶劍動華星,關城候使旌。春隨司寇筆,霜重總兵營。

武備千年固,塵氛萬里清。歸來奏天子,青史載鴻名。

复制

《楊孟潛輓詩》

楊士奇 〔明代〕

芳春奮科目,令器比璵璠。致孝親闈樂,傳經學者尊。

一朝隨化物,群行載詞垣。光華知不泯,況有鳳毛鶱。

复制

《親政篇》

楊士奇 〔明代〕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蓋上之情達於下,下之情達於上,上下一體,所以為「泰」。下之情壅閼而不得上聞,上下間隔,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

  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見,止於視朝數刻;上下之間,章奏批答相關接,刑名法度相維持而已。非獨沿襲故事,亦其地勢使然。何也?國家常朝於奉天門,未嘗一日廢,可謂勤矣。然堂陛懸絕,威儀赫奕,御史糾儀,鴻臚舉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視之,謝恩見辭,湍湍而退,上何嘗治一事,下何嘗進一言哉?此無他,地勢懸絕,所謂堂上遠於萬里,雖欲言無由言也。

  愚以為欲上下之交,莫若復古內朝之法。蓋周之時有三朝:庫門之外為正朝,詢謀大臣在焉;路門之外為治朝,日視朝在焉;路門之內為內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視朝,退視路寢聽政。」 蓋視朝而見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聽政而視路寢,所以通遠近之情。漢制: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門曰承天,元正、冬至受萬國之朝貢,則御焉,蓋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極門,其西曰太極殿,朔、望則坐而視朝,蓋古之正朝也。又北曰兩儀殿,常日聽朝而視事,蓋古之內朝也。宋時常朝則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則垂拱殿,正旦、冬至、聖節稱賀則大慶殿,賜宴則紫宸殿或集英殿,試進士則崇政殿。侍從以下,五日一員上殿,謂之輪對,則必入陳時政利害。內殿引見,亦或賜坐,或免穿靴,蓋亦有三朝之遺意焉。蓋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極也;外朝,象天市也;內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國朝聖節、冬至、正旦大朝則會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則奉天門,即古之外朝也。而內朝獨缺。然非缺也,華蓋、謹身、武英等殿,豈非內朝之遺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劉基,永樂以來如楊士奇、楊榮等,日侍左右,大臣蹇義、夏元吉等,常奏對便殿。於斯時也,豈有壅隔之患哉?今內朝未復,臨御常朝之後,人臣無復進見,三殿高閟,鮮或窺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積。孝宗晚年,深感有慨於斯,屢召大臣於便殿,講論天下事。方將有為,而民之無祿,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為恨矣。

  惟陛下遠法聖祖,近法孝宗,盡鏟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華、武英二殿,仿古內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從、台諫各一員上殿輪對;諸司有事咨決,上據所見決之,有難決者,與大臣面議之;不時引見群臣,凡謝恩辭見之類,皆得上殿陳奏。虛心而問之,和顏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盡。陛下雖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燦然畢陳於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內朝所以通遠近之情。如此,豈有近時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時,明目達聰,嘉言罔伏,野無遺賢,亦不過是而已。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