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明代 / 楊士奇 / 題諼草
拼 译 译

《題諼草》

楊士奇 〔明代〕

對此諼草,粲乎有章。我自陶陶,何憂何忘。

复制
楊士奇

作者:楊士奇

楊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學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諡文貞,漢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縣澄江鎮)人。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歷五朝,在內閣為輔臣四十餘年,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同輔政,並稱「三楊」,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三楊」中,楊士奇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 

楊士奇其它诗文

《送李永懷歸東平》

楊士奇 〔明代〕

霜花初下雁南飛,葭菼蒼蒼柳欲稀。落日故人千里別,寒風汶水一帆歸。

盛年典郡民皆愛,清代成名志不違。幾度都門聚還散,何時同返故園扉。

复制

《賜游西苑同諸學士作 其一》

楊士奇 〔明代〕

東風御苑物華新,吉日游觀命近臣。金瓮特頒千日醞,玉盤兼賜八珍淳。

翠含楊柳橋邊霧,香汎芙蓉水上雲。魚躍鳶飛皆化育,須看海宇頌皇仁。

复制

《正月廿九日戲簡仲熙庶子三絕句時鄒徙舍城東 其二》

楊士奇 〔明代〕

新歲新齋好著書,文明門裡會文儒。隔鄰春酒蒲萄熟,誰綰青絲送玉壺。

复制

《送楊翥孝廉歸吳中》

楊士奇 〔明代〕

城中七月猶炎暑,城下歸人趁行侶。十年為客憶東吳,一日辭親發南楚。

楚江吳江路幾多,揚帆處處盡經過。琵琶亭邊有明月,長干門前聞踏歌。

千里蘇台在行目,忽度楓橋到鄉曲。顧瞻桑梓雜悲歡,紛引親朋問寒燠。

吳中歸日嘉可游,知君未得久淹留。晚歲還為越鄉嘆,他州重有倚門愁。

复制

《送黃知府還瓊州 其三》

楊士奇 〔明代〕

鴻鵠翔翩翩,倏忽天之涯。丈夫抱奇才,致用貴及時。

山川歷緬邈,何以贈仳離。永矢冰雪操,遲暮以為期。

复制

《孝思堂為南安守作》

楊士奇 〔明代〕

故里高堂遠,青山宰樹蕃。飛騰榮帝命,感激重親恩。

宣化安諸邑,行春耀兩幡。撫時悲逸轍,臨水嘆深源。

定省晨昏急,聲容夢寐存。顯揚須力致,表率在身敦。

郡賴為仁治,天將錫類繁。聖朝崇孝理,終見表清門。

复制

《望湖亭》

楊士奇 〔明代〕

好風十日迎歸棹,已歷長江及大湖。曉上高亭更回首,五雲直此是天都。

复制

《寄長兒韻語 其十八》

楊士奇 〔明代〕

立志應須學古人,讀書方見古人真。煖衣飽食亡塵慮,窗下燈前莫厭勤。

复制

《題竹贈武昌友人 其二》

楊士奇 〔明代〕

愛竹曾過孝感坊,小齋清日聽琳琅。鳳凰台上今朝別,不盡幽情憶武昌。

复制

《元宵侍宴萬歲山 其二》

楊士奇 〔明代〕

寶炬華缸瀲灩紅,參差回合粲夫容。九重殿上春先到,萬歲山前月正中。

天意總看新歲好,聖情樂與兆民同。頻年邊壤氛埃淨,況是田疇稼穡豐。

复制

《送陳斌副使之陜西兼柬陳憲使於副使》

楊士奇 〔明代〕

驄馬向咸陽,東風驛路長。渭川清映月,秦樹早迎霜。

風采人心快,貪漁吏弊亡。陳於榮並命,冰玉共高堂。

复制

《親政篇》

楊士奇 〔明代〕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蓋上之情達於下,下之情達於上,上下一體,所以為「泰」。下之情壅閼而不得上聞,上下間隔,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

  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見,止於視朝數刻;上下之間,章奏批答相關接,刑名法度相維持而已。非獨沿襲故事,亦其地勢使然。何也?國家常朝於奉天門,未嘗一日廢,可謂勤矣。然堂陛懸絕,威儀赫奕,御史糾儀,鴻臚舉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視之,謝恩見辭,湍湍而退,上何嘗治一事,下何嘗進一言哉?此無他,地勢懸絕,所謂堂上遠於萬里,雖欲言無由言也。

  愚以為欲上下之交,莫若復古內朝之法。蓋周之時有三朝:庫門之外為正朝,詢謀大臣在焉;路門之外為治朝,日視朝在焉;路門之內為內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視朝,退視路寢聽政。」 蓋視朝而見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聽政而視路寢,所以通遠近之情。漢制: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門曰承天,元正、冬至受萬國之朝貢,則御焉,蓋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極門,其西曰太極殿,朔、望則坐而視朝,蓋古之正朝也。又北曰兩儀殿,常日聽朝而視事,蓋古之內朝也。宋時常朝則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則垂拱殿,正旦、冬至、聖節稱賀則大慶殿,賜宴則紫宸殿或集英殿,試進士則崇政殿。侍從以下,五日一員上殿,謂之輪對,則必入陳時政利害。內殿引見,亦或賜坐,或免穿靴,蓋亦有三朝之遺意焉。蓋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極也;外朝,象天市也;內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國朝聖節、冬至、正旦大朝則會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則奉天門,即古之外朝也。而內朝獨缺。然非缺也,華蓋、謹身、武英等殿,豈非內朝之遺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劉基,永樂以來如楊士奇、楊榮等,日侍左右,大臣蹇義、夏元吉等,常奏對便殿。於斯時也,豈有壅隔之患哉?今內朝未復,臨御常朝之後,人臣無復進見,三殿高閟,鮮或窺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積。孝宗晚年,深感有慨於斯,屢召大臣於便殿,講論天下事。方將有為,而民之無祿,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為恨矣。

  惟陛下遠法聖祖,近法孝宗,盡鏟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華、武英二殿,仿古內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從、台諫各一員上殿輪對;諸司有事咨決,上據所見決之,有難決者,與大臣面議之;不時引見群臣,凡謝恩辭見之類,皆得上殿陳奏。虛心而問之,和顏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盡。陛下雖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燦然畢陳於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內朝所以通遠近之情。如此,豈有近時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時,明目達聰,嘉言罔伏,野無遺賢,亦不過是而已。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