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明代 / 楊士奇 / 題趙琬司業竹 其二
拼

《題趙琬司業竹 其二》

楊士奇 〔明代〕

賢關一掃榛荊淨,滿目清風翠玉枝。

成陰結實當自此,早晚雲霄觀鳳儀。

复制
楊士奇

作者:楊士奇

楊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學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諡文貞,漢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縣澄江鎮)人。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歷五朝,在內閣為輔臣四十餘年,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同輔政,並稱「三楊」,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三楊」中,楊士奇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 

楊士奇其它诗文

《題寶義堂》

楊士奇 〔明代〕

晨雞喔喔東方明,家家營利出門行。東馳西走紛相逐,百千取萬終不足。

高堂靜居無所為,團團綠樹臨清漪。斑衣酌酒奉慈父,賢兄令弟皆怡怡。

人生雖貧重有道,黃金如山未為寶。

复制

《明明處士輓詩》

楊士奇 〔明代〕

岧嶢金螺山,螺山水逶迤。螺水逝不還,螺山空雲飛。

我懷賢達人,寂寞今安之。在世無所系,去去忽如遺。

鬱郁喬松樹,舟車諒所宜。何為南山中,空負高潔姿。

寒暑若循環,四時屢遷移。傲兀冰與霜,欣榮遲暮時。

中有丹鳳雛,五章備羽儀。高舉戾阿閣,嗈嗈鳴朝曦。

鳳雛忽已去,喬松復傾摧。瞻望杳不及,行者皆歔欷。

俯仰念疇昔,我獨有餘悲。矯首睇螺山,閣淚書此辭。

复制

《題王孟楊檢討鶺鴒圖》

楊士奇 〔明代〕

平生急難意,悵詠鶺鴒詩。綠水夫渠後,清秋獨立時。

王家好兄弟,對爾自怡怡。

复制

《題王氏水竹居 其二》

楊士奇 〔明代〕

王園西畔接文溪,種竹臨溪個個齊。剩有山陰三月趣,彩毫麗句吐紅霓。

复制

《題竹贈孫公器醫士 其一》

楊士奇 〔明代〕

世在闔閭城下住,縣壺都市歲年深。傳宗況是孫思邈,家有神方直萬金。

复制

《齋宿和胡光大庶子 其一》

楊士奇 〔明代〕

金門晚退坐清齋,燭影茶香對好懷。況復連篇寫珠玉,右坊傳送左坊來。

复制

《題南浦上人竹石》

楊士奇 〔明代〕

南浦上人冰雪意,平坡古剎幽棲深。琅玕翠拂曼陁石,瑪瑙森立旃檀林。

虎丘說法曾點首,玉版參師今在心。何時坐我清風側,試聽海潮揚梵音。

复制

《奉和陸伴讀元日雪中早朝韻》

楊士奇 〔明代〕

高閣餘鍾已罷喧,繞廊明燭洞無昏。墀中戒曉初排仗,殿上迎春正啟門。

雲氣密含香縹緲,天花低舞雪翩翻。當時授簡推能賦,未數相如在兔園。

复制

《懷來應制》

楊士奇 〔明代〕

霜紅碧樹被岩阿,流水青山喜再過。田事總知今歲好,人煙況比昔年多。

彩雲飛蓋隨雕輦,白玉行尊載紫駝。聖主時平此巡省,會聞游豫出謳歌。

复制

《齋宿次韻曾學士》

楊士奇 〔明代〕

退朝齋閤息精神,接席香帷總縉紳。茶送蒙山兼顧渚,琴彈子夜又陽春。

坐聞玉漏傳西掖,起看龍光繞北辰。吉日郊禋集繁祉,慶成預擬拜楓宸。

复制

《送葉錫尹姑蘇》

楊士奇 〔明代〕

買得吳中棹,遙辭潞渚濱。重為花縣宰,舊是玉堂人。

霜菊看將晚,寒梅到及春。從知錦繡地,不肯厭清貧。

复制

《親政篇》

楊士奇 〔明代〕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蓋上之情達於下,下之情達於上,上下一體,所以為「泰」。下之情壅閼而不得上聞,上下間隔,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

  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見,止於視朝數刻;上下之間,章奏批答相關接,刑名法度相維持而已。非獨沿襲故事,亦其地勢使然。何也?國家常朝於奉天門,未嘗一日廢,可謂勤矣。然堂陛懸絕,威儀赫奕,御史糾儀,鴻臚舉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視之,謝恩見辭,湍湍而退,上何嘗治一事,下何嘗進一言哉?此無他,地勢懸絕,所謂堂上遠於萬里,雖欲言無由言也。

  愚以為欲上下之交,莫若復古內朝之法。蓋周之時有三朝:庫門之外為正朝,詢謀大臣在焉;路門之外為治朝,日視朝在焉;路門之內為內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視朝,退視路寢聽政。」 蓋視朝而見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聽政而視路寢,所以通遠近之情。漢制: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門曰承天,元正、冬至受萬國之朝貢,則御焉,蓋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極門,其西曰太極殿,朔、望則坐而視朝,蓋古之正朝也。又北曰兩儀殿,常日聽朝而視事,蓋古之內朝也。宋時常朝則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則垂拱殿,正旦、冬至、聖節稱賀則大慶殿,賜宴則紫宸殿或集英殿,試進士則崇政殿。侍從以下,五日一員上殿,謂之輪對,則必入陳時政利害。內殿引見,亦或賜坐,或免穿靴,蓋亦有三朝之遺意焉。蓋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極也;外朝,象天市也;內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國朝聖節、冬至、正旦大朝則會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則奉天門,即古之外朝也。而內朝獨缺。然非缺也,華蓋、謹身、武英等殿,豈非內朝之遺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劉基,永樂以來如楊士奇、楊榮等,日侍左右,大臣蹇義、夏元吉等,常奏對便殿。於斯時也,豈有壅隔之患哉?今內朝未復,臨御常朝之後,人臣無復進見,三殿高閟,鮮或窺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積。孝宗晚年,深感有慨於斯,屢召大臣於便殿,講論天下事。方將有為,而民之無祿,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為恨矣。

  惟陛下遠法聖祖,近法孝宗,盡鏟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華、武英二殿,仿古內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從、台諫各一員上殿輪對;諸司有事咨決,上據所見決之,有難決者,與大臣面議之;不時引見群臣,凡謝恩辭見之類,皆得上殿陳奏。虛心而問之,和顏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盡。陛下雖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燦然畢陳於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內朝所以通遠近之情。如此,豈有近時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時,明目達聰,嘉言罔伏,野無遺賢,亦不過是而已。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