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明代 / 楊士奇 / 題竹贈閩士且卻其繡段 其一
拼

《題竹贈閩士且卻其繡段 其一》

楊士奇 〔明代〕

組繡出閩中,由來習俗工。何如此君節,葉葉是清風。

复制

題竹贈閩士且卻其繡段 其一 - 賞析

楊士奇

作者:楊士奇

楊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學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諡文貞,漢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縣澄江鎮)人。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歷五朝,在內閣為輔臣四十餘年,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同輔政,並稱「三楊」,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三楊」中,楊士奇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 

楊士奇其它诗文

《題四時花鳥 其二 荷花鶺鴒》

楊士奇 〔明代〕

往來傍蓮塘,飛鳴不相離。比似兄弟心,相親不相棄。

复制

《送李員外致仕》

楊士奇 〔明代〕

荊玉韞在石,光潤被林丘。明珠潛九淵,清耀亦上浮。

君子未顯達,芳譽難可廋。挺特松柏心,恥與桃李侔。

一朝被採擇,共睹升琳璆。豈不貴且重,廊廟未及收。

鄧林有奇才,匠石當知求。丈夫高世節,焉能衒自售。

冉冉年歲馳,決意無淹留。九河潦水淨,行雲淡油油。

零露浥丹桂,天香滿道周。飄然拂衣去,清風含九秋。

复制

《胡學士山居六景 其一 芳洲春草》

楊士奇 〔明代〕

窈窕河上洲,芊綿芳草碧。常與幽趣會,消搖散輕策。

一往白玉堂,經年無履跡。望望楚江西,煙波渺春色。

复制

《夏夜用謝宣城韻答陸伯陽》

楊士奇 〔明代〕

連柝起高城,微鍾飄廣陌。徘徊夏夜長,懷人未眠客。

林風有餘清,庭月流虛白。結思渺城南,如何違促席。

复制

《送楊參政致仕歸永嘉兼簡宗豫》

楊士奇 〔明代〕

楊大夫,起自章逢儒,清涵烱烱冰玉壺。平生胸中書萬卷,上溯鄒魯窺唐虞。

年未四十游帝都,朝朝冠佩明庭趨。退陪天官品量天下士,區別高下賢與愚。

縉紳可望不可近,大夫自視澹若無。出佐方岳薇垣居,施政不亟亦不徐。

春風披拂枯槁蘇,時雨沾灑惠化敷。閩南八郡五十邑,詠歌鼓舞連道途。

列聖相承三十載,大夫夷險一節終不渝。白髮如絲未全老,成功而退合天道。

山林鐘鼎固有命,得退還應健時好。五月燕南雨晴早。

清鶯啼滿綠楊煙,舞蝶翩翩弄芳草。大夫拂袂出都門,我往餞之心懆懆。

逸翮爭騫銀漢雲,蹇駑尚戀天閒皂。雁盪秀拔東海堧,夫容作花浦嶼妍。

謝公舊遊清境在,解紱可以長周旋。何須吳歌越舞酣高筵,何須丹砂玉屑圖永年。

但令俯仰無愧天,任情隨意合自然。武英學士清無恙,鶴氅雲巾曰來往。

太史行將望聚星,定在斗城華蓋上。

复制

《題戴文進湘江雨意卷 其一》

楊士奇 〔明代〕

十年放浪湘江客,題遍江頭綠玉枝。今日披圖看煙雨,秋風霜鬢已成絲。

复制

《題和侄梅》

楊士奇 〔明代〕

故家晝錦坊中住,連屋詩書絕點埃。好傍溪山結精舍,不看桃杏只看梅。

复制

《子啟學士見過仆適他出不遇奉簡 其二》

楊士奇 〔明代〕

東鄰西舍總風流,何處垂楊系紫騮。想見斜陽擁歸旆,不同雪夜剡溪舟。

复制

《過沛縣悼顏伯瑋》

楊士奇 〔明代〕

平生金石見臨危,就義從容子亦隨。千載河山遺蹟在,一門忠孝史官知。

故鄉住近文丞相,先德傳從魯太師。欲酹丘墳何處是,離離芳草淚空垂。

复制

《追送江仲隆紀善兼寄羅思程博士 其二》

楊士奇 〔明代〕

京華相憶幾經春,頗恨重來不問人。行館空尋深巷曲,歸舟先發大河濱。

到家閭里爭迎勞,避俗林泉近隱淪。想共湖西羅博士,小車來往似荀陳。

复制

《早朝應制》

楊士奇 〔明代〕

天香初引玉爐熏,日照龍墀綵仗分。閶闔九重通御氣,蓬萊五色護祥雲。

班聯文武齊鵷鷺,慶合華夷致鳳麟。聖主臨軒萬年壽,敬陳明德贊堯勛。

复制

《親政篇》

楊士奇 〔明代〕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蓋上之情達於下,下之情達於上,上下一體,所以為「泰」。下之情壅閼而不得上聞,上下間隔,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

  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見,止於視朝數刻;上下之間,章奏批答相關接,刑名法度相維持而已。非獨沿襲故事,亦其地勢使然。何也?國家常朝於奉天門,未嘗一日廢,可謂勤矣。然堂陛懸絕,威儀赫奕,御史糾儀,鴻臚舉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視之,謝恩見辭,湍湍而退,上何嘗治一事,下何嘗進一言哉?此無他,地勢懸絕,所謂堂上遠於萬里,雖欲言無由言也。

  愚以為欲上下之交,莫若復古內朝之法。蓋周之時有三朝:庫門之外為正朝,詢謀大臣在焉;路門之外為治朝,日視朝在焉;路門之內為內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視朝,退視路寢聽政。」 蓋視朝而見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聽政而視路寢,所以通遠近之情。漢制: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門曰承天,元正、冬至受萬國之朝貢,則御焉,蓋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極門,其西曰太極殿,朔、望則坐而視朝,蓋古之正朝也。又北曰兩儀殿,常日聽朝而視事,蓋古之內朝也。宋時常朝則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則垂拱殿,正旦、冬至、聖節稱賀則大慶殿,賜宴則紫宸殿或集英殿,試進士則崇政殿。侍從以下,五日一員上殿,謂之輪對,則必入陳時政利害。內殿引見,亦或賜坐,或免穿靴,蓋亦有三朝之遺意焉。蓋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極也;外朝,象天市也;內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國朝聖節、冬至、正旦大朝則會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則奉天門,即古之外朝也。而內朝獨缺。然非缺也,華蓋、謹身、武英等殿,豈非內朝之遺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劉基,永樂以來如楊士奇、楊榮等,日侍左右,大臣蹇義、夏元吉等,常奏對便殿。於斯時也,豈有壅隔之患哉?今內朝未復,臨御常朝之後,人臣無復進見,三殿高閟,鮮或窺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積。孝宗晚年,深感有慨於斯,屢召大臣於便殿,講論天下事。方將有為,而民之無祿,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為恨矣。

  惟陛下遠法聖祖,近法孝宗,盡鏟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華、武英二殿,仿古內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從、台諫各一員上殿輪對;諸司有事咨決,上據所見決之,有難決者,與大臣面議之;不時引見群臣,凡謝恩辭見之類,皆得上殿陳奏。虛心而問之,和顏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盡。陛下雖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燦然畢陳於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內朝所以通遠近之情。如此,豈有近時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時,明目達聰,嘉言罔伏,野無遺賢,亦不過是而已。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