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明代 / 唐順之 / 信陵君救趙論
拼 译 译

《信陵君救趙論》

唐順之 〔明代〕

論者以竊符為信陵君之罪,余以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

夫強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臨趙,趙必亡。

趙,魏之障也。

趙亡,則魏且為之後。

趙、魏,又楚、燕、齊諸國之障也,趙、魏亡,則楚、燕、齊諸國為之後。

天下之勢,未有岌岌於此者也。

故救趙者,亦以救魏;救一國者,亦以救六國也。

竊魏之符以紓魏之患,借一國之師以分六國之災,夫奚不可者?然則信陵果無罪乎?曰:又不然也。

余所誅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

趙不請救於王,而諄諄焉請救於信陵,是趙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趙,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

其竊符也,非為魏也,非為六國也,為趙焉耳。

非為趙也,為一平原君耳。

使禍不在趙,而在他國,則雖撤魏之障,撤六國之障,信陵亦必不救。

使趙無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雖趙亡,信陵亦必不救。

則是趙王與社稷之輕重,不能當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

幸而戰勝,可也,不幸戰不勝,為虜於秦,是傾魏國數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謝魏王也。

夫竊符之計,蓋出於侯生,而如姬成之也。

侯生教公子以竊符,如姬為公子竊符於王之臥內,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余以為信陵之自為計,曷若以唇齒之勢激諫於王,不聽,則以其欲死秦師者而死於魏王之前,王必悟矣。

侯生為信陵計,曷若見魏王而說之救趙,不聽,則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於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

如姬有意於報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勸之救,不聽,則以其欲為公子死者而死於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

如此,則信陵君不負魏,亦不負趙;二人不負王,亦不負信陵君。

何為計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趙,不知有王。

內則幸姬,外則鄰國,賤則夷門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

則是魏僅有一孤王耳。

嗚呼!自世之衰,人皆習於背公死黨之行而忘守節奉公之道,有重相而無威君,有私仇而無義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趙王,蓋君若贅旒久矣。

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專系乎符之竊不竊也。

其為魏也,為六國也,縱竊符猶可。

其為趙也,為一親戚也,縱求符於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雖然,魏王亦不得無罪也。

兵符藏於臥內,信陵亦安得竊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徑請之如姬,其素窺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於竊符,其素恃魏王之寵也。

木朽而蛀生之矣。

古者人君持權於上,而內外莫敢不肅。

則信陵安得樹私交於趙?趙安得私請救於信陵?如姬安得銜信陵之恩?信陵安得賣恩於如姬?履霜之漸,豈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眾人不知有王,王亦自為贅旒也。

故信陵君可以為人臣植黨之戒,魏王可以為人君失權之戒。

《春秋》書葬原仲、翬帥師。

嗟夫!聖人之為慮深矣!。

信陵君救趙論 - 譯文及註釋

譯文評論者拿盜竊兵符一事做為信陵君的罪過,我認為憑這一點還夠不上拿來責罪於信陵君的哩。那強勁的秦國 暴虐到極點了,如今把其所有的兵力來壓於趙國 ,趙國肯定會滅亡。趙國是魏國的屏障,趙國亡了,那麼魏國將要步其後塵;趙國與魏國,又是楚、燕、齊各國的屏障,趙、魏亡了,那麼楚、燕、齊各國就得步其後塵了。天下的形勢,再沒有岌岌可危到像當時一樣的了。因此,救趙國,也就是用以救魏國;救這一個國家,也就是用以救六個國家啊。盜竊魏國的兵符來解脫魏國的禍患,借用一國的軍隊來分擔六國的災難,這有什麼不可以的!

那麼信陵君真的沒有罪過嗎?回答是:這話又不對了。我所責備的,是信陵君的心啊!

信陵君不過是一個王室公子罷了 ,魏國自有其君王的嘛。趙國不請求於魏王,而不斷地懇切求救於信陵君,這說明趙國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還有個魏王呢。平原君用親戚情分來激將信陵君,而信陵君也自己為了親戚的原故,想急於救趙,這說明信陵君只知道有自己的親戚,不知道還有個君王。他的盜竊兵符,不是為了魏國,不是為了六國,而是為了趙國才如此;其實也不是為了趙國,只是為了一個平原君罷了。假使禍患不在趙國,而在其他國家,即使撤銷了魏國的屏障,撤銷了六國的屏障,信陵君也必然不會去救他的。假使趙國沒有平原君,或者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親戚,縱然趙國亡了,信陵君也必然不會救他的。這就是說趙王及其國家的輕重,不能比得上一個平原公子;而且魏國的軍備原是依靠它來鞏固自己的國家的,如今卻拿來供信陵君的一個親戚使用了。幸而戰勝了,還算是可以的;如果不幸而戰不勝,做了秦國的俘虜,就是傾覆了魏國幾百年來的國家命運來殉葬於自己的親戚。如果這樣,我不知道信陵君用什麼來回答魏王呢?!

盜竊兵符的計謀,那是出自侯生,而由如姬來完成的。侯生教魏公子來盜竊兵符,如姬在魏王臥室里替魏公子盜竊兵符,是這兩個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啊。我認為信陵君如果為自己打算,不如用趙、魏兩國唇齒相依的形勢,以激發、上諫魏王,如果不聽,就用他本人的想為趙國而犧牲於秦國軍中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就必然會醒悟了。侯生為信陵君打算,不如朝見魏王來勸說他救趙,如果不聽,就以想為信陵君而死的心愿,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如姬既有意於報答信陵君,不如乘魏王的空閒時,日日夜夜勸他救趙,如果不聽從,就用想為公子而死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這樣做,就使信陵君不辜負魏國,也不辜負趙國;侯生等二人不辜負魏王,也不辜負信陵君。為什麼不提出這種計劃呢?信陵君只知道有做為親戚的趙國,不知道有魏王;裡邊則有寵幸的侍妾,外邊則有鄰國,低賤者則有像夷門監侯生等鄉野之人,又是都只知道有個魏公子,卻不知道還有位君王。這就是魏國僅僅有一個孤立的君王罷了。

啊!自從世運衰敗以來,人們都習慣於違背公益而甘心死於私黨的行為,卻忘掉了守節義而奉公的道理。於是就形成只有重要的宰相而沒有具有權威的君王,只有私仇而沒有義憤的局面。例如秦國人只知道有穰侯魏冉,而不知道有秦王;虞卿只知道貧賤時的老朋友,而不知道有趙王。這乃是君王好像旗子一樣地被人把持着已經很久很久了。由此說來,信陵君的罪過,原不在於兵符的盜竊與否,若是為了魏國,為了六國,縱然是盜竊兵符,還是可以的;若是為了趙國,為了一個親戚,縱然請求魏王,並且公然得到了它,也是有罪過的。

雖是如此,魏王也不得以為是沒有罪過的。兵符既藏在臥室之內,信陵君怎麼能盜竊了呢?信陵君不害怕魏王,而居然直接請託如姬,這是他平日已看到魏王的疏忽了。如姬不害怕魏王,而敢於盜竊兵符,這是她素來仗恃着魏王的寵愛。木頭枯朽了,然後蛀蟲就生出來了。古代的君王手握重權,而宮廷內外沒有敢不肅敬的,那麼信陵君怎能建立私交於趙國呢?趙國怎能私下求救於信陵君呢?如姬怎能承受信陵君的恩惠呢?信陵君怎能施賣恩德於如姬呢?《周易》的所謂「履霜,堅冰至」(踩着路上的寒霜,就意味着堅固的冰塊將要出現了)的逐漸形成的道理,難道說「一朝一夕」就會突然發生的嗎?由此說來,不只是眾人不知道有魏王,連魏王也自以為是個被把持着的旗子呢。

因此,信陵君可以做為人臣結黨營私的鑑戒,魏王可以做為人君失權的鑑戒。從《春秋》的書寫「葬原仲」和「翬帥師」的筆法來看,哦,聖人考慮得是多麼深遠啊!

注釋符:兵符,其形如虎,故又稱「虎符」。古代將帥出征時,由國君和將帥各執兵符一半,以後國君想調動軍隊時,須將國君所執的一半送至將帥處,與將帥所執的一半吻合後方能接受命令。岌(jí)岌:極端危險。平原君:戰國時趙惠文王之弟,名趙勝,曾任趙相,為戰國四公子之一。其夫人為信陵君之姐。當秦兵圍趙時,平原君曾多次派使者向信陵君求救,並以姻親關係來打動其心。謝:在這裡是「請罪」之意,與現代用法不同。侯生:侯贏,原為魏國國都夷門的守門人,後為信陵君家中門客。當平原君向信陵君求救時,他向信陵君提出竊符之計。曷若:何如,倘若。「如姬」句:如姬之父被人殺害,信陵君曾為之復仇,故如姬對信陵君深為感激。穰(ránɡ)侯:魏冉,秦昭襄王之舅父,曾任秦將軍、相國,握有秦國軍政大權。「穰侯」為其封號。⑨虞卿:趙孝成王時相國。他和魏國的魏齊曾為早年間的好友,其後魏齊遇難出奔,他為了幫助魏齊,竟棄官與之一起出走。贅旒(zhuì liú):旒,同「瘤」,多餘的東西。履霜之漸:《易經·坤》:「履霜堅冰至。」說明行路時如踏到霜,則冰天雪地即將到來。葬原仲:原仲為陳國大夫,死後,其舊友季友(魯國的公子)私自去陳國將其埋葬。孔子認為這是非禮的行動。翬(huī)帥師:魯隱公時,宋、陳等國進攻鄭國,宋國也要魯國出兵,魯隱公不同意,魯大夫翬(即羽父)未得允許便帥師而去。孔子認為這是目無君主。▲

關永禮.《古文觀止·續古文觀止鑑賞辭典》: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0

信陵君救趙論 - 賞析

在中國古典文學的欣賞中,我們不僅讚嘆古漢語用辭之精妙、簡練,並且透過華麗的詞藻,也可領略作者的文風文采,然而,除此之外,我們還應重視的就是作者通過文章體現出來的立場或論點。

唐順之的《信陵君救趙論》一文,以大家所熟知的「信陵君竊符救趙」的事件為題材,對已有的評論予以反駁,並陳述了自己的觀點。文章開篇簡練,沒有過多贅述即闡明自己觀點,指出趙國在軍事上乃魏國的屏障,趙國滅亡,則魏國亦凶多吉少,由此得出「救趙者,亦以救魏,救一國者,亦以救六國也」的論斷,因之,信陵君竊符救趙並無不可。

然而,緊接的第二段筆鋒一轉,切入作者本人觀點:「余所誅者,信陵君之心也」。作者認為,信陵君之所以救趙,並非為保魏國或其他幾國,而只因其姻親平原君在趙。並由此引出,其實信陵君不僅不為就魏國,甚至他心目中根本沒有魏王。接下來,作者又將矛頭指向魏王,說明信陵君竊符救趙之計所以能成功,魏王本身也有一定疏漏。文章末尾對全片進行綜合性的評價,指出為人臣的信陵君之罪在於結黨營私,目無君主;為人君的魏王之罪在於君權不明,君威不振,才使得臣子有犯罪的餘地。運用辯證法對論點詳加闡明,使全文無懈可擊。

整篇文章構思嚴謹,邏輯特徵鮮明,以駁斥原有論點開篇,一步一步,有條不紊地陳述出自己的論調。不僅如此,更難能可貴的是,全文雖為古文,但詞句深入淺出,即使不加注釋,也可通篇閱讀並把握文章主旨。▲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信陵君救趙論 - 創作背影

閱讀本文時,應該聯繫到當時的政治背景。唐順之生活在正德、嘉靖年間,這正是一個「有重相而無威君,有私仇而無義憤」的年代。君主大權旁落,宦官、奸臣交替把持朝政,因而作者為之痛心疾首而又不敢直抒己見,在文章中以「借題發揮」的手段來宣洩自己的憤怒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公與私:明代大禮議的名分意義 .東亞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引用日期2014-05-9]

唐順之

作者:唐順之

唐順之(公元1507~1560)字應德,一字義修,號荊川。漢族,武進(今屬江蘇常州)人。明代儒學大師、軍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 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進)城內青果巷易書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會試第一,官翰林編修,後調兵部主事。當時倭寇屢犯沿海,唐順之以兵部郎中督師浙江,曾親率兵船於崇明破倭寇於海上。升右僉都御史,巡撫鳳陽,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禎時追諡襄文。學者稱"荊川先生"。 

唐順之其它诗文

《家居喜袁芳洲相過賦此為贈三首 其三》

唐順之 〔明代〕

四十支離一老夫,衰顏恰比列仙臞。

鑄金不驗身多病,種樹無能圃半蕪。

長日閉關聊嘿嘿,短衣迎客笑拘拘。

知君昔日探玄意,定有真詮肯示予。

复制

《村居二首》

唐順之 〔明代〕

山人頗好事,蓬戶掩還開。

四野綠禾滿,三秋白雁來。

授衣裁短褐,飲蠟獻新醅。

即此堪投老,棲棲竟何哉。

复制

《盧龍行詠田疇》

唐順之 〔明代〕

公孫昔日據玄菟,北連蹋頓騁狼顧。

曹公萬里動征師,到此沮洳不得渡。

田生義俠久知名,駐車虛左親邀迎。

屏人慷慨談心腹,兵家詭道先虛聲。

盧龍小路才一騎,佯言返旆潛度兵。

夜半遂斬名王首,天矢不折鯨鯢清。

功成笑擲封侯印,依然被褐返茅荊。

當時策士如雲擁,奇謀卻屬一書生。

山川寂歷霸圖歇,薜蘿滿眼高蹤絕。

瀚海陰風鼓角悲,燕山寒月掛旌旗。

秪余今人守塞處,猶似昔人出塞時。

俛仰乾坤一回首,賢達伏藏何不有。

不見華陰鬻屐生,□□□原賣漿叟。

自憐侷促畏簡書,安得停車訪岩藪。

复制

《曉發喜峰》

唐順之 〔明代〕

客心流水與爭馳,寒壘疏星度峽時。

未返王孫猶草色,初來戍卒是瓜期。

去鄉祇覺蟬聲似,出塞方知馬脊危。

辛苦下情何計達,早年曾誦《採薇》詩。

复制

《病中秋日作四首 其四》

唐順之 〔明代〕

愚公本自拙於謀,癖在煙霞況未瘳。

蟬響蛩鳴分晝夜,寒灰稿木混春秋。

醫方百試增身病,藿食終年與世休。

責守一無聊自慰,且忘倭寇過蘇州。

《游塘候巡公四首 其四》

唐順之 〔明代〕

禰生狂態復如何,一剌懷中半滅磨。縱令罄折謁官長,猶勝詩人詠荷戈。

复制

《送蔣尉赴金華》

唐順之 〔明代〕

分野應星躔,金華婺女邊。微官君勿嘆,福地古來傳。

洞有成羊石,山多釀酒泉。即令不好飲,猶得學神仙。

复制

《寓城西寺中雜言五首 其三》

唐順之 〔明代〕

緇塵坐自染,白社偶相尋。俗子慚玄度,名僧即道林。

三生空有偈,五蘊本無心。說法何須難,忘言悟已深。

复制

《寺中訪後渠崔侍郎不遇次韻》

唐順之 〔明代〕

為訪高人館,聯鑣出近坰。並從金地入,不見玉山形。

榻尚留仙麈,雲疑隔使星。無人問奇字,載酒只空亭。

复制

《贈郡倅綱運》

唐順之 〔明代〕

之子從王事,秋江曉問津。泛舟千里役,行篋一官貧。

淮海雄畿服,瑤琨貢國珍。聖明如有問,正可繪流民。

复制

《載迭前韻二首贈蓮渠 其一》

唐順之 〔明代〕

十年不入市,一飲復何愁。秘籙時堪展,華簪久已投。

只有歸田賦,鈿無問舍謀。營營憐俗子,得失盡成憂。

复制

《載迭前韻二首贈蓮渠 其二》

唐順之 〔明代〕

字許門生問,詩從海上求。養真人伴鶴,寄傲屋如舟。

得喪驚蕉夢,榮華覺梗浮。邑中有耆舊,應使俗回偷。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