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明代 / 方孝孺 / 豫讓論
拼 译 译

《豫讓論》

方孝孺 〔明代〕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則當竭盡智謀,忠告善道,銷患於未形,保治於未然,俾身全而主安。

生為名臣,死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簡策,斯為美也。

苟遇知己,不能扶危為未亂之先,而乃捐軀殞命於既敗之後;釣名沽譽,眩世駭俗,由君子觀之,皆所不取也。

蓋嘗因而論之:豫讓臣事智伯,及趙襄子殺智伯,讓為之報仇。

聲名烈烈,雖愚夫愚婦莫不知其為忠臣義士也。

嗚呼!讓之死固忠矣,惜乎處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觀其漆身吞炭,謂其友曰:「凡吾所為者極難,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而懷二心者也。

」謂非忠可乎?及觀其斬衣三躍,襄子責以不死於中行氏,而獨死於智伯。

讓應曰:「中行氏以眾人待我,我故以眾人報之;智伯以國士待我,我故以國士報之。

」即此而論,讓餘徐憾矣。

段規之事韓康,任章之事魏獻,未聞以國士待之也;而規也章也,力勸其主從智伯之請,與之地以驕其志,而速其亡也 。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嘗以國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韓、魏之情以諫智伯。

雖不用其言以至滅亡,而疵之智謀忠告,已無愧於心也。

讓既自謂智伯待以國士矣,國士——濟國之上也。

當伯請地無厭之日,縱慾荒暴之時,為讓者正宜陳力就列,諄諄然而告之日:「諸侯大夫各安分地,無相侵奪,古之制也。

今無故而取地於人,人不與,而吾之忿心必生;與之,則吾之驕心以起。

忿必爭,爭必敗;驕必傲,傲必亡」。

諄切懇至,諫不從,再諫之,再諫不從,三諫之。

三諫不從,移其伏劍之死,死於是日。

伯雖頑冥不靈,感其至誠,庶幾復悟。

和韓、魏,釋趙圍,保全智宗,守其祭祀。

若然,則讓雖死猶生也,豈不勝於斬衣而死乎?讓於此時,曾無一語開悟主心,視伯之危亡,猶越人視秦人之肥瘠也。

袖手旁觀,坐待成敗,國士之報,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勝血氣之悻悻,甘自附於刺客之流。

何足道哉,何足道哉!雖然,以國士而論,豫讓固不足以當矣;彼朝為仇敵,暮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讓之罪人也。

噫! 。

豫讓論 - 賞析

豫讓在春秋末年曾做過晉貴族范氏、中行氏的家臣,因不被重用而投奔智伯。智伯非常尊重他。在趙、魏、韓三家貴族合謀滅了智氏之後,他改名換姓,潛入趙襄子宮中企圖行刺,未遂而被捕獲。釋放後,他又用漆身吞炭的辦法改變了容貌和聲音,再一次行刺,結果又一次被俘。於是,他要求趙襄子將衣服脫給他,他朝着衣服「三躍而擊之」,然後伏劍自殺。

歷來人們都稱讚豫讓是忠義之士。文章作者認為豫讓的行為是不值得稱道的。真正的忠義應該表現在誘導君主「銷患於未形,保治於未然。」必要時以死進諫,促使君主悔悟。作者所提倡的做法,顯然比豫讓的行為高明得多,但立論的目的無非是更有效的效忠於君主。文末,對那些朝秦暮楚的政客提出的批評,也是由此而來。

戰國時的豫讓因為捨身為主報仇而被視為忠義之士,歷來為人所頌揚。作者做翻案文章,認為身為智伯所倚重的臣子的豫讓,應該盡到自己勸諫的職責,幫助智伯弭禍於未然。而充當刺客,在智伯因禍亡身後去為他報仇,並不值得稱道,即所謂的小忠小義。

史論是比較難寫的,它不但要有新意,而且要評論公允,以理服人,而不能失之偏頗。本文確實做到了上述的要求。豫讓之死,曾被史書渲染為壯舉,「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見《史記·刺客列傳》),司馬遷稱讚他為「名垂後世」的義士。然而方孝孺卻一反舊說,認為他「何足道哉」,這必然要有充分的理由才能站得住腳。全文的論證中心在於對知己的家主應該採取「竭盡智謀,忠告善道,銷患於未形,保治於未然」的積極的態度,而不應「捐軀殞命於既敗之後,釣名沽譽,眩世駭俗」。我們認為,他的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從智伯的失敗來看,可以說智伯是一個好大喜功而又缺乏策略的莽夫,他不能審時度勢,而只知一意孤行,終於導致敗亡,可稱咎由自取。豫讓在關鍵時刻既不能對他進行開導,而在智伯死後又輕率地以身相殉,實屬不夠明智之舉。作者在這裡只是就豫讓之死這一歷史事件進行評說,而不是全盤否定這個人物。所以在最後一段中,又把豫讓和那些厚顏無恥之徒進行了比較,說明他們之間有着根本的不同,這樣就使得作者的持論公允、客觀了。

本文在結構上採取了層層深入的寫法。開頭先泛論「士君子立身事主」的要求,並不直接提到豫讓。第二段中把豫讓的言行進行了簡短的概括,並提出了作者的初步評價。第三段才是全文的重點,他不但論證了豫讓之死為不足取,而又為其設計了一整套的對智伯進行規勸的方案,可稱周到之至。結尾時又做了一點補充,這就使得全文渾然一體,令人心服口服了。▲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方孝孺

作者: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寧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因其故里舊屬緱城裡,故稱「緱城先生」;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亦稱「正學先生」,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後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朱棣殺害。南明福王時追諡「文正」。 

方孝孺其它诗文

《題畫 其二》

方孝孺 〔明代〕

曲折成千里,雲山儼一鄉。林疏茅屋見,水落釣舟藏。

世路羊腸外,仙家鳥道傍。此身何處着,箕穎意難忘。

复制

《客至》

方孝孺 〔明代〕

竹里烹茶費屢呼,攜壺沽酒繞村無。同餐麥飯無難色,風槩知非淺丈夫。

复制

《哭吳樗庵先生五十韻》

方孝孺 〔明代〕

夫子嗟淪喪,鄉閭頓寂寥。百年遺老盡,一代典刑銷。

在昔朝廷盛,諸儒學業饒。著書磨歲月,抗論切雲霄。

獨步才偏壯,清時俗未澆。翟門人競集,鄭驛客嘗邀。

冠蓋來千里,牲牢具一朝。柳營嘶騕裊,茗椀捧妖嬈。

家釀傳荷葉,溪鮮貫柳條。醉猶親簡策,樂不為簞瓢。

晚節趨王命,顰眉逐使軺。將軍開幕府,畫諾任賓僚。

燕薊藩翰重,兵戎節制遙。宣威增國勢,褫魄遁天驕。

絕漠清烽火,前驅奏鼓簫。歸田心戀戀,解組思飄飄。

松菊猶堪理,桑榆幸未彫。散金思效廣,擊壤願歌堯。

紗帽長蒙首,銀章懶束腰。吟哦今李杜,吐納古松喬。

勝會無虛日,清談或屢宵。小心親里閈,避咎狎漁樵。

名美偏招謗,年高未免謠。鬥牛嗔孔雀,孤鶴畏鴟鴞。

媚灶慚何枉,懷沙恨莫消。事隨東逝水,跡斷舊題橋。

素櫬還家慘,緦麻聚哭囂。可憐嬰世網,本不負天朝。

盛德知誰繼,冤魂謾擬招。園林春黯淡,風雨暮飄颻。

致遠悲良驥,摶空憶皂雕。聞喪皆頓足,知己自垂髫。

秀句時稱賞,華筵必辱要。吟成珠滿紙,坐久斗回杓。

適意魚依藻,搜奇翠映苕。劇談衾每共,痛飲燭頻燒。

發為工詩白,心緣慮患焦。豈知埋玉樹,常想報瓊瑤。

劍許何當掛,琴存久不調。巳同麟斃魯,空待鶴歸遼。

官忍題朱旐,家聞賣黑貂。徑荒泥蚓出,池廢雨蛙跳。

隆替天難問,災祥理匪昭。聖賢從古嘆,憂患幾人超。

女在難同蔡,身危不類脁。知音俄頃失,抱疾轉無聊。

蜀魄三更月,胥江萬古潮。誰能名季札,應解訴皋陶。

痛絕生芻奠,哀傷壞木嗂。空齋暮聞笛,揮淚向風飆。

复制

《次王仲縉感懷韻十首兼呈張廷壁 其三》

方孝孺 〔明代〕

禍生既有胎,福茂詎無根。玄理諒不爽,群動何紜紜。

商周數百載,積累基至仁。胤嗣豈皆賢,所藉先澤存。

後王昧經遠,謀慮止其身。於道或隅合,秉心殊未純。

永懷極盛時,民物熙陽春。孟氏好斥霸,惡彼能亂真。

复制

《勉學詩 其二十二》

方孝孺 〔明代〕

勸爾一杯酒,君行莫匆匆。君心雖欲速,道路久乃通。

東可窺大壑,西能越空同。不憂歲月晚,但憂筋力窮。

三年刻片楮,九年成一弓。製作雖雲難,為藝則巳工。

小事可喻大,願言置胸中。

复制

《雜詩四首 其一》

方孝孺 〔明代〕

相如妙文辭,高處無與敵。多財為身累,終老污名跡。

人生取予際,千載觀令德。苟富何足論,喪節良可惜。

复制

《題山水》

方孝孺 〔明代〕

昔隱林壑中,不知林壑美。今來在城闕,見之心輒喜。

楓林新受霜,茅茨隔秋水。安得呼扁舟,遨遊五湖裡。

复制

《二蟲吟》

方孝孺 〔明代〕

翾翾暮光螢,燭舉競飛附。沒身煙焰間,至死終不悟。

日月眾所瞻,嗟汝不一顧。雖有向明心,所從良巳誤。

喧喧秋後蚊,白日噆我肌。我雖病無力,掃撲亦易為。

憐汝營一飽,未得死及之。且復縱遣去,天運自有時。

复制

《閒居感懷十七首 其三》

方孝孺 〔明代〕

乘時功易立,處下事少成。君看蕭曹才,豈若魯兩生。

賢豪志大業,舉措流俗驚。循循刀筆間,固足為公卿。

复制

《王節婦》

方孝孺 〔明代〕

兩月孤兒百里墳,一燈風雨幾黃昏。可憐玉帳豪華客,不識金沙節義門。

复制

《游峨眉山紀行 其九》

方孝孺 〔明代〕

名山佳處孰同游,白髮緇衣四五流。青眼古銘鄉士彥,燈前夜夜話台州。

复制

《懿文皇太子輓詩十章 其十》

方孝孺 〔明代〕

斥土開瑤殿,因山近翠微。神輿離鶴禁,天淚濕龍衣。

日月還丹闕,風雲送六飛。太平皇業固,清廟詠光輝。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