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明代 / 楊士奇 / 雜詩三首贈陸伯陽 其二
拼

《雜詩三首贈陸伯陽 其二》

楊士奇 〔明代〕

翩翩孤鴻雁,遙遙鳴且飛。寒陰翳洲渚,日暮將安歸。

棲棲客遊子,獨往臨路岐。薇食聊自甘,卒歲仍無衣。

達士守固窮,遑恤寒與飢。先民有遺言,樂命復奚疑。

复制

雜詩三首贈陸伯陽 其二 - 賞析

楊士奇

作者:楊士奇

楊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學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諡文貞,漢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縣澄江鎮)人。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歷五朝,在內閣為輔臣四十餘年,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同輔政,並稱「三楊」,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三楊」中,楊士奇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 

楊士奇其它诗文

《西疇耕讀》

楊士奇 〔明代〕

幽棲寡世營,結廬在西墅。充室惟詩書,開門繞田圃。

方春九扈鳴,俶載向南畝。高原燥宜黍,下隰濕宜稌。

種植既得時,耘耔亦無苦。況當長養節,霢霂承膏雨。

朝耕暮還息,潛心以稽古。上窺姚姒餘,下掇姬孔緒。

黽勉究微言,優遊啟玄悟。所得欣日新,逍遙自容與。

年登秋穫竟,穰穰溢我庾。擊鼓薦犧牛,歡娛報田祖。

傍舍數老人,言行皆鄒魯。相與知帝力,謳歌頌明主。

陶然墟裡間,終歲同樂處。

复制

《送黃學士還永嘉 其四》

楊士奇 〔明代〕

惓惓事君忠,雖耄志益強。載來即華館,嘉慶洽中堂。

怡愉奉甘旨,拜跽陳壽觴。眷言皇天慈,奕世弗可忘。

复制

《謝賜嘉禾詩》

楊士奇 〔明代〕

玄天肇昌運,皇明啟隆祚。有赫清泗濱,篤生我皇祖。

於維皇祖聖,桓桓秉神武。於時草昩際,陰氛蔽寰宇。

受命提天戈,弔民麾虎旅。吳楚掃欃槍,幽并驅羆虎。

函夏復清寧,窮櫩息咻喔。迤邐五教敷,從容九功敘。

弦歌亘遠域,鋤耰隘荒墅。浸淫俗化淳,汪洋德施普。

昊天監昭事,駢蕃荅純嘏。五緯無留逆,四時皆順序。

休祉萬斯臻,豐年豈惟屢。大田毓禎谷,芃芃映黍稌。

聖世躋泰和,聖情聊暇豫。雍雍發歌詠,輝輝粲毫素。

文如虬龍躍,又如鸞鳳翥。音如咸韶會,氣如春陽煦。

上樂帝眷顧,下樂民康富。丕顯並周文,不矜同姒禹。

於維我皇祖,功德侔三五。俯睨漢與唐,陋哉疇比數。

宸章隱中秘,至寶終明著。陛下握乾符,垂衣纘鴻緒。

琬琰昭大刻,臣工拜嘉予。旦旦睹奎光,淵淵仰皇度。

誠由陛下聖,心存有虞慕。益勤繼述志,遂隆顯揚務。

睿制超百王,至孝踰千古。敬擷輿人言,陳詩獻當寧。

复制

《送陳景著編脩以母老乞近地得福州教授》

楊士奇 〔明代〕

振佩謝彤陛,驅車出重城。堂中有壽母,奉以趨脩程。

秉志存事君,母也迫衰齡。仰荷聖主仁,俯諧烏鳥情。

維時六月中,流金赫炎蒸。行路豈不難,適願心孔寧。

濟濟玉堂侶,祖餞羅冠纓。眷言夙昔好,何以贈子行。

易得四海譽,難致鄉里名。矧乃來學眾,逝將於我承。

黽勉慎所操,庶用閎休聲。

复制

《題湯節都指揮蘭雪齋》

楊士奇 〔明代〕

湯侯心跡清,瀟灑蘭與雪。惟蘭媲芳馨,惟雪儗素潔。

讀書負高志,武爵承世勛。緩帶杜元凱,雅歌祭將軍。

分閫帥淮南,大藩佐江右。蘭雪凜清風,從初未嘗有。

功並西山立,名與章江流。金貂圖麟閣,努力追前修。

复制

《題畫寄遠法師》

楊士奇 〔明代〕

久別山中遠法師,春風灑落鳳凰枝。八窗花雨譚經處,一榻松雲入定時。

出世人高了元法,名家我識惠休詩。幾時同坐曼陀石,瀹茗焚香慰所思。

复制

《呈澹齋少保並諸學士》

楊士奇 〔明代〕

無能有幸接英僚,翰苑經帷共四朝。時泰獨嗟年歲暮,力衰轉覺道途遙。

風含御柳春猶淺,波溢龍河凍盡消。陽德方亨仁澤霈,會容白髮返漁樵。

复制

《午醒閒述》

楊士奇 〔明代〕

邊方喜迓翠華來,風掃飛煙雨浥埃。日暖營門喧鼓吹,秋清廬帳引尊罍。

諸公並有平戎策,賤子慚無奏賦才。忽聽六軍傳好語,龍輿今已辦東回。

复制

《送黃叔志布政致事歸吳興》

楊士奇 〔明代〕

拜賜歸閒出九重,都門祖送雪寒中。考功郎署三朝遠,敷政藩垣二品崇。

金蓋雲山足怡悅,鷗波亭沼更從容。扁舟還約玄真子,來往苕西與霅東。

复制

《曾復鉉雪舫齋》

楊士奇 〔明代〕

傍溪齋舍小於舟,含素凝華曙影浮。已喜虛明宜宴坐,何妨安穩寄寒流。

檐前風絮疑翻浪,窗外瑤林欲隱洲。自有詩書可娛興,不消更向剡中游。

复制

《送錢習傳》

楊士奇 〔明代〕

迢遞滄江路,天寒風雪深。相知何在早,臨別自難任。

人重崑岡玉,鄉榮郤氏林。為山終一簣,持贈比南金。

复制

《親政篇》

楊士奇 〔明代〕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蓋上之情達於下,下之情達於上,上下一體,所以為「泰」。下之情壅閼而不得上聞,上下間隔,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

  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見,止於視朝數刻;上下之間,章奏批答相關接,刑名法度相維持而已。非獨沿襲故事,亦其地勢使然。何也?國家常朝於奉天門,未嘗一日廢,可謂勤矣。然堂陛懸絕,威儀赫奕,御史糾儀,鴻臚舉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視之,謝恩見辭,湍湍而退,上何嘗治一事,下何嘗進一言哉?此無他,地勢懸絕,所謂堂上遠於萬里,雖欲言無由言也。

  愚以為欲上下之交,莫若復古內朝之法。蓋周之時有三朝:庫門之外為正朝,詢謀大臣在焉;路門之外為治朝,日視朝在焉;路門之內為內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視朝,退視路寢聽政。」 蓋視朝而見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聽政而視路寢,所以通遠近之情。漢制: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門曰承天,元正、冬至受萬國之朝貢,則御焉,蓋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極門,其西曰太極殿,朔、望則坐而視朝,蓋古之正朝也。又北曰兩儀殿,常日聽朝而視事,蓋古之內朝也。宋時常朝則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則垂拱殿,正旦、冬至、聖節稱賀則大慶殿,賜宴則紫宸殿或集英殿,試進士則崇政殿。侍從以下,五日一員上殿,謂之輪對,則必入陳時政利害。內殿引見,亦或賜坐,或免穿靴,蓋亦有三朝之遺意焉。蓋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極也;外朝,象天市也;內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國朝聖節、冬至、正旦大朝則會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則奉天門,即古之外朝也。而內朝獨缺。然非缺也,華蓋、謹身、武英等殿,豈非內朝之遺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劉基,永樂以來如楊士奇、楊榮等,日侍左右,大臣蹇義、夏元吉等,常奏對便殿。於斯時也,豈有壅隔之患哉?今內朝未復,臨御常朝之後,人臣無復進見,三殿高閟,鮮或窺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積。孝宗晚年,深感有慨於斯,屢召大臣於便殿,講論天下事。方將有為,而民之無祿,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為恨矣。

  惟陛下遠法聖祖,近法孝宗,盡鏟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華、武英二殿,仿古內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從、台諫各一員上殿輪對;諸司有事咨決,上據所見決之,有難決者,與大臣面議之;不時引見群臣,凡謝恩辭見之類,皆得上殿陳奏。虛心而問之,和顏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盡。陛下雖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燦然畢陳於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內朝所以通遠近之情。如此,豈有近時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時,明目達聰,嘉言罔伏,野無遺賢,亦不過是而已。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