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陽關與故國相隔萬里之遙,年年盼望卻至今不能南歸。只有黃河岸邊南來的大雁,秋天一到仍可以自由南飛。
注釋庾信有《詠懷二十七首》,這首詩篇原列第七首。周尚書:即周弘正(496—574),字思行,汝南安城(今河南平輿縣)人,周顎之孫。梁元帝時為左戶尚書,魏平江陵,逃歸建業。陽關:在今甘肅敦煌市西,漢朝時地屬邊陲,這裡代指長安。萬里:指長安與南朝相去甚遠。一人:庾(yǔ)信自指。河:指黃河。南向:向着南方。
季鎮淮,馮鍾芸,陳貽焮,倪其心.《歷代詩歌選·上冊》: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年:第181頁
許逸民.《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庚信詩文選譯》:鳳凰出版社,2011年:第167頁
詩的開頭寫自己獨留長安不得南返的悲哀。陽關,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南,自古與玉門關同為通往西域的必經之地。庾信在這裡是借用,因為陽關已成了「大道」的代稱,如同我們把「陽關道」與「獨木橋」對舉。詩中的「陽關萬里道」是喻指長安與金陵之間的交通要道。下旬「不見一人歸」的「一人」指庾信自己而言,這二句說在長安至金陵的陽關大道上,有多少南北流離之士已經歸還故國了。只有我一人不能歸故土,這是令人傷心的事。
「惟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兩句,「河邊雁」喻指友人周弘正,這不是眼前的實景,而是一種虛擬,是庾信的內心感覺藉助外物的一種表現形式。前已指出,庾、周分別是在早春,這時不可能出現秋雁南飛的實景,即使九盡春回,也只能看到鴻雁北去的景象。這兩句詩有兩層含義:一是把周弘正的返陳比作南歸之雁,大有羨慕弘正回南之意;二是鴻雁秋去春來,來去自由,而自己卻喪失了這種自由,以見自己不如鴻雁。沈德潛評這首詩說「從子山時勢地位想之,愈見可悲。」這是知人論世之見,於詩歌鑑賞尤為重要。
此詩表現手法有兩個特點:一是借代手法,開頭即用「陽關萬里道」借指長安至金陵的交通大道。此種手法增加了詩的含蓄美。另一藝術手法是虛擬,「惟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兩句便是虛擬的景物,這種帶象喻性的虛擬,使詩歌形象的含蘊更加豐富。可以想見,庾信在長安看到秋去春來的大雁已經二十多個春秋了,他自己不如大雁來去自由的感受已經隱藏多年了。送友人南歸時,這種多年積澱在心頭的情感一觸即發,其內涵非三言兩語所能說盡。只有細味庾信的良苦用心,才能欣賞此詩謀篇遣詞之妙。▲
黃岳洲、茅宗祥.《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鑑賞辭典·三國兩晉南北朝文學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第276頁
庾信與周弘正曾同在梁朝為臣,江陵失陷之日,大批江南名士如王褒、王克、沈炯等,都被俘送長安。560年,周、陳南北通好,陳朝即要求北周放還王褒、庾信等十數人,但是別人都陸續遣歸了,只有王褒、庾信羈留不遣。周弘正南歸時庾信贈詩相送,這是其中的一首。
上海辭書出版社.《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第178頁
軒軒青田鶴,鬱郁在樊籠。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
今來始謝去,萬事一笑空。
新詩如洗出,不受外垢蒙。
清風入齒牙,出語如風松。
霜髭茁病骨,飢坐聽午鍾。
非詩能窮人,窮者詩乃工。
此語信不妄,吾聞諸醉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