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清代 / 袁枚 / 秋蘭賦
拼 译 译

《秋蘭賦》

袁枚 〔清代〕

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

既蕭曼以襲裾,復氤氳而繞鼻。

雖脈脈兮遙聞,覺熏熏然獨異。

予心訝焉,是乃芳蘭,開非其時,寧不知寒?於焉步蘭陔,循蘭池,披條數萼,凝目尋之。

果然蘭言,稱某在斯。

業經半謝,尚挺全枝。

啼露眠以有待,喜采者之來遲。

苟不因風而棖觸,雖幽人其猶未知。

於是舁之蕭齋,置之明窗。

朝焉與對,夕焉與雙。

慮其霜厚葉薄,黨孤香瘦,風影外逼,寒心內疚。

乃復玉幾安置,金屏掩覆。

雖出入之餘閒,必褰簾而三嗅。

誰知朵止七花,開竟百日。

晚景後凋,含章貞吉。

露以冷而未晞,莖以勁而難折;瓣以斂而壽永,香以淡而味逸。

商飆為之損威,涼月為之增色。

留一穗之靈長,慰半生之蕭瑟。

予不覺神心布覆,深情容與。

析佩表潔,浴湯孤處。

倚空谷以流思,靜風琴而不語。

歌曰:秋雁回空,秋江停波。

蘭獨不然,芬芳彌多。

秋兮秋兮,將如蘭何!。

秋蘭賦 - 譯文及註釋

譯文秋林空寂,百草凋衰,似有幽香從林中傳來。這香味既像圍着衣襟在瀰漫,又不時繚繞於鼻端。雖然若斷若續地似來自遠處,卻和悅溫馨,沁人心脾,香味獨特。我心中很詫異,這是蘭花的芳香,但是開得不是時候,難道不知道寒天已到?

於是順着地埂去尋找,沿着蘭花池,撥開葉片,仔細地數那正開或尚未開的花朵。果然那蘭花好似開口說話了,說我在這裡。一看已經謝了差不多一半,整個枝條還挺着。像是眼含淚水有所期待,採摘者雖然來遲,卻也使自己心中高興。若不是因為風吹香動,即便是幽居的人也未必知道。於是把蘭花拾進書齋,放在明亮的窗前,朝夕為伴。擔心它薄葉難禁秋霜,發莖又少形體孤單,加上風吹日曬,可能會受不了而生病。於是又把這蘭花放在飾玉的几案上,用繡金的屏風圍蓋。經常利用進出的一些暇余,掀起圍蓋來再三嗅花香。誰知這七朵花連續開了競有一百日,開到後來,仍然精神內斂,不稍鬆懈。露因為冷而未晾乾,花莖勁韌難於摧折,花瓣斂聚花期很長,香味雖淡卻逸向四方。秋風雖在為它減卻儀容,冷月卻為它增添光彩。留下最艱貞一朵花,慰藉那大半生的蕭條。

我情不自禁地心神為之傾覆,對它顧眷情深。解下身上的所佩等雜物,沐浴而獨處,讓自己的思想在空寂中自由馳騁,靜靜的屋檐風鈴緘默不語。那讚頌的歌是這樣: 「秋雁經過長空,秋天的江水平靜無波。蘭花卻與此不同,經秋更芬芳。秋啊秋啊,你能拿蘭花怎麼樣呢?」

注釋蘭:蘭花。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稱草蘭,又名春蘭。一莖一花,花清香。一莖數花者為蕙,俗名蕙蘭。又一種開於秋季,亦一莖數花,以產於福建,故稱建蘭。蕭曼:高遠的樣子。襲裾:薰染衣襟。裾(jū):衣服的前襟。氤氳(yīnyūn):氣流動盪瀰漫。脈脈:相視貌,含情不語貌。熏熏(xūn):和悅貌。陔(gǎi):田埂。披條數萼(è):分開樹條數着花朵。棖(chéng):觸動。舁(yú):抬。蕭齋:書齋的別稱。慮:憂慮。黨:親朋相伴。褰(qiān):撩起,用手提起。開竟百日:竟然開了百天。晚景後凋:綻放得遲,凋謝也晚。含章貞吉:內涵文采,中心純正。晞(xī):干。瓣以斂而壽永:花瓣因收斂而保持時間長。香以淡而味逸:香氣因清淡而長時間有味道。商飆(biāo):秋風。損威:減損威力。增色:增加色彩,更加艷麗。靈長:延綿長遠。蕭瑟:蕭條寂寞。布覆:邊布蓋滿,即充滿內心。容與:安逸自得貌。析佩表潔:解下玉佩表明高潔。浴湯孤處:沐浴後孤居幽處。流思:思緒飛揚。靜風琴:沒有風而檐聞的鐵片不動。風琴:掛在檐間的鐵片,風吹相撞發出聲音,也稱風鈴、鐵馬。 ▲

王堯 劉鋒傑.大學語文.蘇州市:蘇州大學出版社,2008年:210-211頁

吳雲.歷代駢文名篇注析.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628-630頁

陳建群.袁牧散文精選注釋.昆明市:晨光出版社,2006年:22頁

秋蘭賦 - 賞析

文章先寫發現蘭花的經過,然後代蘭花擬言,寫蘭花之情操;接着寫作者移蘭入室、倍加珍愛,襯托蘭花品格的高潔;再接着正面謳歌蘭花的「晚景後凋,含章貞吉」的品質;最後,以四言詩作結,寄寓作者的感慨。這篇小賦作者通過對蘭花的描寫和歌頌,表達了他不同流俗、清高自持的處世思想。此賦以四六言為主,有駢賦之風,但還是文賦的筆法,靈動流暢。

文章從聞到蘭的香氣寫起。「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這股香氣在天氣寒冷、百花凋謝的遠方傳來,芳香異常,引起作者的驚異。猜想一定是秋蘭發出的香氣,於是「步蘭陔,循蘭池,披條數萼,凝目尋之」。這裡作者筆下暗示出兩個問題:一是蘭不以華美艷冶誘人,而是遠居幽深,芳香自溢;二是百草披靡而蘭花正香,暗示了蘭耐嚴寒、傲雪霜、堅韌自持的性格特點。這樣寫既寄寓着作者的思想,又為下文「舁之蕭齋,置之明窗」的描寫做了鋪墊。

作者在尋找蘭的時候,果然蘭在那裡說話了,它大聲地喊道:「我在這裡。」(「某在斯」)於是作者靠近去看,只見這株秋蘭已是「業經半謝,尚挺全枝」。它兩眼含着淚水,像是有所等待;然而高興的是採集它的人終於姍姍而至了。這是正面描寫秋蘭的第一層。作者落筆不俗,將秋蘭人格化。蘭雖以孤芳傲世,但是畢竟還希望人們聞到它的香氣。同時這一描寫,又不自覺地流露出作者隱居與出世的矛盾心情。

接着作者把蘭抬進自己的書房,以便朝夕相對。又顧慮天氣漸冷寒氣襲人,於是「復玉幾安置,金屏掩覆」。作者在工作百忙之餘,也「必褰簾而三嗅」。這層描寫充滿了詩意,作者對蘭不僅採用擬人化的表現方法,而且又以誇張的筆墨和激情敘寫自己對蘭的喜愛,以寄託自己對清高處世生活道路的欣賞。

從「誰知朵止七花」開始,作者對蘭進行更深層次的描寫。它雖然開花不多,但卻「開竟百日」,而且凋謝得很晚,始終含美於內而又安祥貞靜地迎接着氣候的變化。直到很冷的時候,花梗已凍得僵直,但仍堅韌很難被折斷;花瓣已凍得收縮,但仍像要開放的樣子,而且淡淡地散發着香氣。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秋蘭最後留着一朵花兒,掙扎在嚴寒之中,來安慰半生淪落的人,令之心神感動。因此「留一穗之靈長,慰半生之蕭瑟」一句,是物情人情的高度統一,也是作者對秋蘭最大的歌頌和讚美。

文章最後幾句用詩歌的形式結尾,是賦體常用的形式,它起到總括前文的作用。賦的寫作特點通常是「體物寫志」,因此體物鋪敘之後的詩歌結尾,也正是作者點明主題、披露作意的時機。本文「寫志」的地方在行文中時有流露,「歌曰」部分更是集中表現,作者直接提出:蘭幽居避世,清高自守,有自己獨特的生活道路。

這篇小賦,作者注意字句的工整對仗,音節的輕重協調,內容新穎,融合作者的獨特感受,具有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

這篇賦作者通過讚美蘭花不以艷色媚世,徒以幽香怡人的高尚品質及蘭花的清幽高潔、凌寒獨秀的品性風貌,寄託了作者潔身自愛、超塵脫俗的人格追求及清高自持的處世思想。▲

王堯 劉鋒傑.大學語文.蘇州市:蘇州大學出版社,2008年:210-211頁

宮曉衛.清代散文.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56-57頁

袁枚

作者: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築築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 

袁枚其它诗文

《題畫》

袁枚 〔清代〕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鮮。

牧童何處去,牛背一鷗眠。

《遣興》

袁枚 〔清代〕

愛好由來落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

阿婆還是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湖上雜詩》

袁枚 〔清代〕

葛嶺花開二月天,遊人來往說神仙。

老夫心與遊人異,不羨神仙羨少年。

《雞·養雞縱雞食》

袁枚 〔清代〕

養雞縱雞食,雞肥乃烹之。

主人計固佳,不可與雞知。

复制

《題桃花》

袁枚 〔清代〕

二月春歸風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殘紅尚有三千樹,不及初開一朵鮮。

复制

《卓筆峰》

袁枚 〔清代〕

孤峰卓立久離塵,四面風雨自有神。

絕地通天一支筆,請看依傍是何人!

复制

《大樹》

袁枚 〔清代〕

繁枝高拂九霄霜,蔭屋常生夏日涼。

葉落每橫千畝田,花開曾作六朝香。

不逢大匠材難用,肯住深山壽更長。

奇樹有人問名字,為言南國老甘棠。

复制

《再題賈太傅祠》

袁枚 〔清代〕

一別先生五十年,洛陽年少也華顛。自憐枉受吳公薦,白首重來意惘然。

复制

《赴官秦中》

袁枚 〔清代〕

六朝雲物舊淹留,更向咸陽作壯遊。萬首詩編秦楚地,半生官領帝王州。

未知兩陝誰吾土,孤負三吳說故侯。到得函關應四月,行人爭耐一春愁。

复制

《傷心》

袁枚 〔清代〕

傷心六十三除夕,都在慈親膝下過。

今日慈親成永訣,又逢除夕恨如何?素琴將鼓光陰速,椒酒虛供涕淚多。

只覺當初歡侍日,千金一刻總蹉跎!

复制

《謁史文靖公墓》

袁枚 〔清代〕

手供蘋蘩當束脩,先登華屋後山丘。九原尚想師隨會,一疏曾經識馬周。

蓋代勛華雲影在,滿堂絲竹水聲愁。知公泉下應憐我,如此英年也白頭。

复制

《聞魚門吏部充四庫館纂修喜寄以詩》

袁枚 〔清代〕

文思天子搜遺書,子以文名領石渠。士安不用借五車,嫏嬛福地張華居。

憶昔蛩蛩附蚷虛,兩家簡牒爭搜儲,愛而不見心瞿瞿。

一朝去我翔天都,明堂大開招群儒。青藜太乙從從趨,四千年物盡輓輸。

朱文綠字體制殊,龍威玉牒元皇符,漢唐所少元明無。

咸集舜陛來堯衢,酉山光芒燭太虛。子與蘭台諸大夫,雙眸一串牟尼珠,部居別白分錙銖。

縱難讀盡在須臾,但觀大略亦足娛。有如餓腹餐天廚,朵頤未動口欲呿。

又如大海游蟫魚,恣汝屬饜樂有餘。問誰有此遭逢歟,領百萬軍恐不如。

我猶未免為鄉愚,聞見狹隘探索疏。側身西望空嗟吁,不能從子為書奴。

願鈔書目遙寄予,俾得約略知些須,此身不負生唐虞。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