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清代 / 金城 / 送周計部餉邊
拼

《送周計部餉邊》

金城 〔清代〕

大漠平連薊北天,向來前箸急籌邊。將軍已佩通侯印,使者仍輸太府錢。

幾處鼓鼙閒落日,何年烽火避甘泉。君行會有匡時略,試問金城塞下田。

复制

送周計部餉邊 - 賞析

金城

作者:金城

字心薌,諸生。官廣東小靖場大使,年七十餘卒。

金城其它诗文

《送吉州太守朱子淵造朝二首 其一》

金城 〔清代〕

廬陵難做定何如,請看黟川朱大夫。秋月滿懷春滿面,視民如子吏如奴。

萬艘白粲何曾欠,百雉金城舊更無。歸侍玉皇香案了,甘棠便是瑞蓮圖。

复制

《藏舟浦》

金城 〔清代〕

金城北,荒荒野水連雲白。島嶼相望一徑通,繞堤楊柳迷春色。

天下三分血戰秋,張遼鑿浦暗藏舟。吳蜀雖亡晉已起,山川自結寒煙愁。

永平只作尋春處,關門鎖斷春歸路。畫船載酒歌白紵,不忍醒時送春去。

复制

《送梁武庫赴臨洮 其二》

金城 〔清代〕

擒胡必用金城策,破虜還須武庫才。毳幕遠移青海曲,羽書先過白龍堆。

复制

《題帷幄元勛冊八首 其五 關西告捷》

金城 〔清代〕

一鼓居延萬甲馳,風雷搖曳助搴旗。天驕膽落犁庭夜,日逐魂銷度漠時。

朔雪頓隨騕裊淨,陰風旋挾虎狼移。金城卻問諸年少,可解營平授策奇。

复制

《賦得》

金城 〔清代〕

昭代難為事隱淪,也隨時輩走清塵。吟邊柳絮金城雪,夢裡梅花玉島春。

青史同心懷舊侶,碧雲高詠屬幽人。東風吹破銀河凍,會踏仙槎理釣緡。

复制

《題墨菊寄宗璉 其一》

金城 〔清代〕

曾伴金城坊里住,鄰園日日看花來。高秋九月毗陵郡,瀟灑何人共酒杯。

复制

《丙午端陽抵郡》

金城 〔清代〕

去年別家值端午,千山萬山正風雨。今年五月燕山路,夾道槐陰不知暑。

居庸翠色何蜿蜒,山勢北來欲飛舞。岱宗左峙如龍昂,太行西蹲疑踞虎。

祗今王氣壓九州,玉帛隳同來率土。五色祥雲耀日轂,萬雄金城壯天府。

車輪馬足生雲煙,駭目動心難遍舉。平生輿圖見紙上,萬里乾坤今眼睹。

新豐斗酒聊自慰,跋涉長途莫辭苦。丈夫由來四方志,安知貧賤非玉汝。

杜陵流落詩轉豪,子長曆覽文始古。況茲京師萬人海,偉觀奇聞比林聚。

石文十鼓承周宣,寶鼎千年繼神武。雲台勛臣家寇恂,薇垣上相人趙普。

金台俊傑多意氣,義方詩書立門戶。風流他日作佳話,誰為山川述舊譜。

世間安得筆如椽,玉泉萬丈虹光吐。

复制

《送程給事知越州》

金城 〔清代〕

嶺表騷然避賊鋒,番禺當此每從容。故知封豕非無意,自是金城不可攻。

海嶠百年忻受賜,承明三接正酬庸。山陰豈足勞公久,能活千人尚有封。

复制

《橋陵詩三十韻,因呈縣內諸官》

金城 〔清代〕

先帝昔晏駕,茲山朝百靈。崇岡擁象設,沃野開天庭。

即事壯重險,論功超五丁。坡陀因厚地,卻略羅峻屏。

雲闕虛冉冉,風松肅泠泠。石門霜露白,玉殿莓苔青。

宮女晚知曙,祠官朝見星。空梁簇畫戟,陰井敲銅瓶。

中使日夜繼,惟王心不寧。豈徒恤備享,尚謂求無形。

孝理敦國政,神凝推道經。瑞芝產廟柱,好鳥鳴岩扃。

高岳前嵂崒,洪河左瀅濙。金城蓄峻址,沙苑交回汀。

永與奧區固,川原紛眇冥。居然赤縣立,台榭爭岧亭。

官屬果稱是,聲華真可聽。王劉美竹潤,裴李春蘭馨。

鄭氏才振古,啖侯筆不停。遣辭必中律,利物常發硎。

綺繡相展轉,琳琅愈青熒。側聞魯恭化,秉德崔瑗銘。

太史候鳧影,王喬隨鶴翎。朝儀限霄漢,容思回林坰.

轗軻辭下杜,飄颻陵濁涇。諸生舊短褐,旅泛一浮萍。

荒歲兒女瘦,暮途涕泗零。主人念老馬,廨署容秋螢。

流寓理豈愜,窮愁醉未醒。何當擺俗累,浩蕩乘滄溟。

复制

《登德風亭和契世玉韻》

金城 〔清代〕

峨峨君子亭,卜築山之陽。民居郁相擁,岩樹翠疏行。

古鎮遺金城,雄章佩玉剛。作郡多賢雋,圭璋粲顒昂。

殆近首陽阿,豈知石子岡。況當周晉交,淳風接洪荒。

琴攲談笑餘,劍氣牛斗傍。監收台鼎家,使君白璧光。

瀛洲倅車下,判公士林望。麟鳳聚一時,匪徒獲小康。

有客隆冬來,弭蓋春風堂。徘徊仰召杜,謳吟繼齊梁。

紅燭輝椒概,葡萄侑伊涼。明發指蒲陝,東瞻慨復慷。

复制

《天台智者大師畫贊》

金城 〔清代〕

天台大師俗姓陳,其名智顗華容人。隋煬皇帝崇明因,號為智者誠敬申。

師初孕育靈異頻,彩煙浮空光照鄰。堯眉舜目熙若春,禪慧悲智嚴其身。

長沙佛前發弘誓,定光菩薩示冥契。恍如登山臨海際,上指伽藍畢身世。

東謁大蘇求真諦,智同靈鷲聽法偈。得宿命通弁無礙,旋陀羅尼華三昧。

居常西面化在東,八載瓦官闡玄風。敷演智度發禪蒙,梁陳舊德皆仰崇。

遂入天台華頂中,因見定光符昔夢。降魔制敵為法雄,胡僧開道精感通。

又有聖賢垂秘旨,時平國清即名寺。贖得魚梁五百里,其中放生講流水。

後主三禮洞庭里,請為菩薩戒弟子。煬皇世鎮臨江涘,金城說會求制止。

香火事訖乃西旋,渚宮聽眾逾五千。建立精舍名玉泉,橫亘萬里皆稟緣。

煬皇啟請回法船,非禪不智求弘宣。遂著《淨名精義傳》,因令徐柳參其玄。

帝既西趍移象魏,師因東還遂初志。半山忽與沙門顛,俄傾逡巡偡韜秘。

止觀大師名法源,親事左溪弘度門。二威灌頂誦師言,同稟思文龍樹尊。

荊溪妙樂間生孫,廣述祖教補乾坤。寫照隨形殊好存,源公瞻禮必益敦。

俾余贊述斯討論,庶幾億載垂後昆。

复制

《過秦論》

金城 〔清代〕

上篇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銛於鈎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中篇

  秦滅周祀,並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風。若是,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滅,令不行於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凌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兼併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論上世之事,並殷、周之跡,以制御其政,後雖有淫驕之主,猶未有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業長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飢者甘糟糠。天下囂囂,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穢之罪,使各反其鄉里;發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後,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修行,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而以盛德與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內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惟恐有變。雖有狡害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之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紀;百姓困窮,而主不收恤。然後奸偽並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於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咸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借公侯之尊,奮臂於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見終始不變,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矣。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故曰:「安民可與為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於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過也。

下篇

  秦兼諸侯山東三十餘郡,脩津關,據險塞,繕甲兵而守之。然陳涉率散亂之眾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秦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閉,長戟不刺,強弩不射。楚師深入,戰於鴻門,曾無藩籬之難。於是山東諸侯並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將而東征,章邯因其三軍之眾,要市於外,以謀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見於此矣。子嬰立,遂不悟。借使子嬰有庸主之材而僅得中佐,山東雖亂,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宜未絕也。

  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繆公以來至於秦王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此豈世賢哉?其勢居然也。且天下嘗同心併力攻秦矣,然困於險阻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也。秦雖小邑,伐並大城,得阨塞而守之。諸侯起於匹夫,以利會,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親,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實利之也。彼見秦阻之難犯,必退師。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罷以令大國之君,不患不得意於海內。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為禽者,救敗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也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王霸征而諸侯從;其削也,內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餘載不絕;秦本末並失,故不能長。由是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

  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