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朱熹 / 百丈山記
拼 译 译

《百丈山記》

朱熹 〔宋代〕

登百丈山三里許,右俯絕壑,左控垂崖,壘石為磴,十餘級乃得度。

山之勝,蓋自此始。

循磴而東,即得小澗。

石樑跨於其上。

皆蒼藤古木,雖盛夏亭午無暑氣。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

度石樑,循兩崖曲折而上,得山門。

小屋三間,不能容十許人,然前瞰澗水,後臨石池,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

門內跨池又為石樑。

度而北,躡石梯,數級入庵。

庵才老屋數間,卑庳迫隘,無足觀。

獨其西閣為勝。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閣下,南與東谷水並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為前所謂小澗者。

閣據其上流,當水石峻激相搏處,最為可玩。

乃壁其後,無所睹。

獨夜臥其上,則枕席之下,終夕潺潺。

久而益悲,為可愛耳。

出山門而東十許步,得石台。

下臨峭岸,深昧險絕。

於林薄間東南望,見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數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噴霧,目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

台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一峰獨秀出,而數百裡間峰巒高下亦皆歷歷在眼。

日薄西山,餘光橫照,紫翠重迭,不可殫數。

旦起下視,白雲滿川,如海波起伏。

而遠近諸山出其中者,皆若飛浮來往。

或涌或沒,頃刻萬變。

台東徑斷,鄉人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於其東,水旱禱焉。

畏險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

余與劉充父、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游之。

既皆賦詩以紀其勝,余又敘次其詳如此。

而其最可觀者,石磴、小澗、山門、石台、西閣、瀑布也。

因各別為小詩以識其處,呈同游諸君。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百丈山記 - 譯文及註釋

譯文登上百丈山三里來路,向右邊俯視,是又深又險的山溝,路的左邊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壘起來的石磴,上了十幾個台階才過去了這段險區。百丈山的勝景,從此開始了。

順着石磴往東走,遇到一條小澗。一座石橋橫跨在它上面。兩旁都是蒼青色的藤條和古老的樹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沒有一點熱氣。澗水全是清澈見底,從高處流下來,發出「濺濺」的聲響。走過石橋,沿着兩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門。有三間小房子,連十來個人也容納不下來,但是前面可以俯視澗水。大門的後面臨着石池,風從兩旁的山峽間吹來,整天不斷。大門裡邊,又有一座石橋橫跨在石池上。過了石橋往北走,踩着石梯,上幾級就到了尼姑庵。尼姑庵僅有幾間舊房子,房子又矮又窄,沒有什麼值得觀看的地方。只有西閣美好。溪水從西面山谷中順着裂縫從西閣下面象箭射一般飛奔流出,向南與東面山谷中的水一塊注入石池中。水從石池中再流出來,就形成了前面所說的那條小澗。西閣座落在它的上游,在激流和峻石相搏擊的地方,最值得欣賞。後面是一座石壁,沒有什麼可看的。一個人晚上躺在西閣裡面,枕頭和臥席下面整夜都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越聽得時間長越感到悲哀,但也很有意思。

從寺院的大門出來往東走十來步,遇到一座石台。石台下臨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極其險峻。從草木叢生的地方向東南望去,見一瀑布從前面的岩穴中噴涌而出,又從幾十尺的高空中投下來。濺起的水沫象散落的珍珠,又象噴射的霧氣,被陽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石台在山西南的缺口處,它的前面對着蘆山,有一座特別秀麗的山峰出現在眼前,而遠近幾百里高低不同的峰巒也都一個個清清楚楚地呈現在眼前。太陽迫近西山了,餘光橫射過來,紫色和翠綠色重重疊疊,數也數不完。早晨起來往山下望去,白雲鋪滿平野,就象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濤一樣。而遠遠近近從雲中露出來的山峰,都像來來往往飄飛浮動一樣,有的湧出,有的沉沒,轉眼之間千變萬化。石台往東的小路斷絕了,當地的人鑿出些僅能容下腳的石磴來通過,並在東面建了一座神祠,遇到水澇或旱災就到那裡去祈禱。害怕危險的人有的就不敢過去。而山上可觀賞的景致,到這裡也就沒有了。

我同劉充父、劉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到這裡來遊覽。已經把山上的勝景都寫詩記述過了,我又按照次序這樣詳細記述下來。山上最值得觀賞的地方是石磴、小澗、寺院大門、石台、西閣和瀑布。因此分別作了短詩來描述這些地方,並呈送給了一同來遊覽的人。現在又寫了這篇遊記,用它來告訴那些想去遊覽而未能去的人。

注釋1.本文作於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載於《朱文公文集》七十八卷。百丈山在建寧府建陽縣(今福建省建陽縣)東北,東與崇安、浦城二縣接界。2.許:表示約數。3.絕壑:又深又險的山溝。4.控:臨。垂崖:陡峭的山崖。5.度:渡過,過去。6.循:順。7.得:遇見。8.梁:橋。9.亭午:正午。10.淙:流注,灌注。11.濺濺:水流聲。12.山門:佛教寺院的大門。13.瞰:俯視。14.躡:踏,踩。15.庵:尼姑的寺廟。16.才:僅僅。17.卑庳:低矮。迫隘:狹窄。18.勝:美好。19.罅:裂縫。20.據:通「倨」,踞坐,蹲坐,這裡作「座落」解。21.水石峻激:為合敘句,拆分開來為「水激,石峻」。22.玩:欣賞,品味。23.潺潺:象聲詞,溪水流動的聲音。24.昧:昏暗。25.瀵涌:噴涌。26.燭:照。27.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鮮明。奪目:光彩耀眼。28.揖:如人作揖,這裡是「對」的意思。29.歷歷:一個個清清楚楚的。30.薄:迫近。31.殫:盡。32.川:平野,平地。33.飛浮:飄飛浮動。34.徑:小路。35.禱:祈禱。36.窮:盡。37.紀:通「記」。38.敘次:按照次序記敘。39.各別為小詩:各個另外作了幾首短詩。按:所作小詩是六首五絕,見《朱文公文集》卷六《百丈山台詠》。40.夫:遠指代詞,那些。▲

張盛如.《唐宋散文精華分卷》 :朝華出版社,1992

百丈山記 - 賞析

作者沒有把筆墨花在記述出遊的時間、行程等方面,而是着力於描寫百丈山的優美風景。文章開門見山,文尾映照題目,從「山之勝蓋自此始」寫起,到「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結束了基本部分的內容,首尾呼應,一氣呵成,顯得十分集中、緊湊。有選擇地落筆於六處景致,分為兩組:第一組敘述踏石磴、過澗水、入山門而至西閣,主要描寫西閣環境的優美和夜宿聽泉的感受;第二組中由石台引出,主要描寫瀑布、夕照與雲海,敘次分明,鋪排得當,重點突出,引人入勝。

第一段,從「登百丈山三里許」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經過,所見所聞,一概略而不提,筆鋒直逼描述中心:「山之勝蓋自此始」。「左俯絕壑,右控垂崖,疊石為磴,十餘級及得度」,一「俯」一「控」,寫出地勢險要,得疊石為台階才能通過。作者在這裡表現了對險奇美的欣賞。

第二段,描述循水遊覽,詳寫澗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萌生的審美情趣。這一段山門前後諸景點雖歷歷如繪,以「跨」、「度」、「上」等行為動詞,展示過程,一筆不漏地描述了遊覽經過和諸多景象,但其詳寫重點則放在幽靜美的描繪上。作者以「澗」為中心,貫穿着水的描寫。「蒼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聲色並茂。「盛夏亭午無暑氣」,「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點染了清幽的氛圍和清冽的感受。第二段一開始先略提小澗,再諦聽水聲濺濺,再瞰澗水流淌,再寫「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閣下,南與東谷水並注池中,自池而出」,探尋了水源,再以「乃為前所謂小澗者」,照應前文,並以「閣據其上流,當水石峻激相搏處,最為可玩」,表達了作者的欣賞態度,最後歸結為「獨夜臥其上,則枕席之下,終夕潺潺,久而益悲,為可愛耳」的描述,顯露了自己的審美趣味和情調。

第三段,先寫壯美的瀑布,後又寫了美姿美態的山峰。

先寫瀑布。如果說第二段寫出了百丈山的幽美的話,那麼第三段寫瀑布則重在表現壯美。先以「下臨峭岸,深昧險絕」的險奇美作映襯,再寫出「於林薄間東南望」的瀑布景象。「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數十尺」,凌空而瀉,氣勢非凡。「沫如散珠噴霧,日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壯麗異常。然後寫山峰。作者先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從缺口中遙望遠山,「台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然後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組合,形成了一幅主次層次感豐富的圖畫。「一峰獨秀出,而數百裡間,峰巒高下,亦皆歷歷在眼」。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點,用傍晚和清晨兩個不同時間的景觀,構思兩幅圖畫,進一步渲染了壯美的特徵。「日薄西山,餘光橫照,紫翠重疊,不可殫數」,突出的是色彩絢爛美;清晨「白雲滿川,如海波起伏,而遠近諸山出其中者,皆飛浮來往,或涌或沒,頃刻萬變」,凸現的是雲海的變幻美。這樣,在作者詳盡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險奇、幽靜、五彩、飛動、變幻等諸種美的形態。

最後一段,點明了寫作此文的目的:導遊,引導人們去遊覽百丈山的勝景。「而其最可觀者,石磴小澗、山門石台、西閣瀑布也」,這一句是作者游後的結論,也是對全文內容的總括。

這篇遊記和一般平鋪直敘的遊記不同,作者處處留意對重點景觀進行介紹、描寫。如開頭就直接寫「石磴」,而捨去了關於登山歷程的冗長敘述。又如寫小澗,僅從客觀方面寫到了「蒼藤古木」、「水皆清澈」以及澗水飛濺而下的淙淙聲,和「盛夏亭午無暑氣」這一遊人的主觀感受,筆墨無多,就點染出了此地環境的清幽宜人。作者在介紹自然景觀時,還擅於運用先抑後揚的筆法。即先敘述該處屬平常景觀,然後從中找出可供遊人欣賞或可能使遊人感興趣的某一側面、景點來進行介紹。如寫山中六景之一的山門,僅有一「不能容十許人」的小屋,殊無可觀,而作者用一轉折語氣,以「然」字領起,指出此地亦別有情趣。因為它「前瞰澗水,後臨石池,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倘若炎夏登臨,峽風拂面,定當十分暢快,就使讀者不禁心嚮往之了。又如寫到山庵時,以為它「才老屋數間」,且狹小低濕,自然無可欣賞,而作者用一「獨」字領起,指出庵之西閣卻為一勝景,特別結合自己的身世遭遇,敘述了夜臥其上,下聽泉聲潺潺,所引起的悲涼之感。百丈山中最吸引遊人的,是石台和石台周圍的景色。從「下臨峭岸」的石台上,既可於「林薄間」望見前岩岩穴中噴涌而出,「投空數十尺」的瀑布;又可遠眺「數百里峰巒高下」的壯觀景色。還有變化萬千的雲海、冉冉西沉的夕陽。真是美不勝收,令人留連忘返。為了突現石台及其周圍景色之美,作者多次運用了恰切而生動的比喻,如說瀑布飛沫「如散珠噴霧」,白雲滿川「如海波起伏」、雲海中諸山「若飛浮往來」等,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有那描寫瀑布飛沫為日光所照時的景象的一段文字,雖為直敘,但由於能為山水傳神,其技巧也不能不令人嘆服。▲

臧維熙.《中國遊記鑑賞辭典》:青島出版社,1992

百丈山記 - 創作背影

這篇遊記作於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所寫的百丈山位於福建建陽東北。作者與同游者劉充父、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皆賦詩以紀其勝」,復又「敘次其詳如此」,這在末節中作了交代。詩文並作,記其遊覽之勝。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古文觀止鑑賞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朱熹

作者: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逆翁。諡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朱熹其它诗文

《次韻雪後書事二首》

朱熹 〔宋代〕

惆悵江頭幾樹梅,杖藜行繞去還來。

前時雪壓無尋處,昨夜月明依舊開。

折寄遙憐人似玉,相思應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鴉起,卻望柴荊獨自回。

滿山殘雪對虛堂,想似當年輞口莊。

門掩不須垂鐵鎖,客來聊復共藜床。

故人聞道歌圍暖,妙語空傳醉墨香。

莫為姬姜厭憔悴,把酒論文話偏長。

《秋月》

朱熹 〔宋代〕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里,白雲紅葉兩悠悠。

《蘭》

朱熹 〔宋代〕

謾種秋蘭四五莖,疏簾底事太關情。

可能不作涼風計,護得幽蘭到晚清。

复制

《奉同尤延之提舉廬山雜詠十四篇 其三 楞伽院李氏山房》

朱熹 〔宋代〕

躡石循急澗,穿林度重岡。俛入幽谷邃,仰見奇峰蒼。

李公英妙年,讀書此雲房。一去上台閣,致身何慨慷。

蘇公記藏書,文字有耿光。餘事亦騷雅,戲墨仍風霜。

兩公不歸來,歲月忽已荒。何用建遺烈,寒泉薦孤芳。

复制

《讀機仲景仁別後詩語因及詩傳綱目復用前韻》

朱熹 〔宋代〕

道有默識無言傳,向來誤矣空談天。只今斷簡窺蠹蝕,似向追蠡看蟲旋。

始知古人有妙處,未遽秦谷隨飛煙。終然世累苦妨奪,下帷發憤那容專。

一心正爾思鵠至,兩手欲救驚頭然。書空且復罷咄咄,屢舞豈暇陪仙仙。

功名況乃身外事,我馬硉兀甘回鞭。

解頤果值得水井,鑑古亦會朝宗川。兩公知我不罪我,便可築室分林泉。

十年燈下一夜語,閒日共賦舂容篇。

复制

《訓蒙絕句 絕四》

朱熹 〔宋代〕

在人四者要皆無,絕盡聖心天與俱。敢爾單提希聖術,力除私慾是功夫。

复制

《次韻擇之夜宿進賢客舍》

朱熹 〔宋代〕

白日照寒野,緬然千里平。馳暉一以沒,浩蕩驚飆生。

露彩林表見,月華波上明。同行魯狂士,忽發商歌聲。

洗耳金石奏,信知塵累輕。

复制

《訓蒙絕句 天》

朱熹 〔宋代〕

氣體蒼然故曰天,其中有理是為乾。渾然氣理流行際,萬物同根此一源。

复制

《送林熙之詩五首 其四》

朱熹 〔宋代〕

十年燈火與君同,誰道年來西復東。不學世情雲雨手,從教人事馬牛風。

复制

《用西林舊韻二首 其二》

朱熹 〔宋代〕

上疏歸來空皂囊,未妨隨意宿僧房。舊題歲月那堪數,慚愧平生一瓣香。

复制

《寄諸同寮》

朱熹 〔宋代〕

把酒江頭煙雨時,遙知江樹已芳菲。應憐倦客荒茅里,落盡梅花未得歸。

复制

《次劉秀野蔬食十三詩韻 其十 芋魁》

朱熹 〔宋代〕

沃野無凶年,正得蹲鴟力。區種萬葉清,深煨奉朝食。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