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蘇軾 / 卜算子·感舊
拼 译 译

《卜算子·感舊》

蘇軾 〔宋代〕

蜀客到江南,長憶吳山好。

吳蜀風流自古同,歸去應須早。

還與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莫惜尊前仔細看,應是容顏老。

卜算子·感舊 - 譯文及註釋

譯文蜀地的人去過江南後,就會常常想起江南的美好。自古以來蜀地和江南風光景致都同樣被人稱讚,要遊覽就要及早去。還是與去年的友人一起又來到了西湖邊上,一同坐在西湖邊的草地上。盡情飲酒行樂,仔細端詳,發現只有我們變老了。

注釋蜀客:詞人自稱,蜀,四川的簡稱。蘇軾是四川眉山人,客居江南。吳山:在杭州。吳,在此泛指今江浙一帶。風流:此指風光景致美妙。同:此指同樣被人稱道。藉(jiè):坐臥其上。莫惜尊前:指盡情飲酒行樂。尊前:在酒樽之前。指酒筵上。▲

王水照 朱剛.蘇軾詩詞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4

水照 王宜璦.蘇軾詩詞選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25

葉嘉瑩.蘇軾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7:194-196

卜算子·感舊 - 賞析

這首詞的上片寫對杭州的懷念,下片想象歸後同游共飲的情景。全詞表現了作者對時光飛逝,今是昨非的一種感嘆。

詞的上片寫對杭州的懷念。

開端從自身宦遊的行蹤說起,並傾注了對杭州的懷念之情:「蜀客到江南,長憶吳山好。」「蜀客」,表明了客籍的身份。「江南」、「吳山」,借指杭州,前者從地理位置說,後者則從山水美景說。「長憶」,是就行役在外而言,一個「好」字則概括了對杭州的總體印象。

事實上,詞人從熙寧四年(1071年)十一月到杭州通判任開始,就與杭州結下了不解之緣。他讚美「餘杭自是山水窟」(《將之湖州戲贈莘老》),甚至說「故鄉無此好湖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首》之五),他拿起多彩多姿的詩筆,盡情地歌頌和描繪美麗的西湖風光,留下了《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之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首》之一、《有美堂暴雨》等精美的詩篇。因此,詞人說他「長憶吳山好」,完全是出於真誠,雖然年近不惑,而不失其赤子之心。他又把吳、蜀作了比較,表達了早歸的願望:「吳蜀風流自古同,歸去應須早。」所說的「歸去」是指歸杭州或是歸故鄉(蜀地),敘「自京口還錢塘道中」一語說得很清楚,當然是指眼前要去的目的地。既然「吳蜀風流自古同」,那麼歸吳(杭州)也就形同歸蜀,與上文懷念杭州之意相承。

下片想象歸後同游共飲的情景。

過片承上「歸去」句,展開了與陳襄同游西湖的想象:「還與去年人,共藉西湖草。」兩人坐在西湖邊碧綠的草地上,共賞大自然美景,這是富有詩意的賞心樂事。妙在詞人不作平平敘寫,而是將溫馨的回憶與對未來的想象「迭印」在一起,這就平添了詩的意蘊。兩句既表達了友情,又扣住杭州美景來寫,與上文「吳山好」、「吳蜀風流」相照應。篇末兩句進而想象共飲的情景,要友人在宴會上仔細看一下,怕是自己容顏變得衰老了。這兩句扣合着自身行役在外、數月未歸的經歷,流露出歲月流逝、羈旅勞苦的感慨。出語坦率而略帶詼諧,這是真摯的友情一種自然的表露。▲

王水照 朱剛.蘇軾詩詞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4

王水照 王宜璦.蘇軾詩詞選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25

卜算子·感舊 - 創作背影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三月,蘇軾在從京口(今江蘇鎮江)返回錢塘的途中,創作了此詞,寄給在杭州的同僚和詩友陳襄。

王水照 王宜璦.蘇軾詩詞選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25

蘇軾

作者: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蘇軾其它诗文

《江神子·冬景》

蘇軾 〔宋代〕

相從不覺又初寒。

對樽前,惜流年。

風緊離亭,冰結淚珠圓。

雪意留君君不住,從此去,少清歡。

轉頭山上轉頭看。

路漫漫,玉花翻,銀海光寬,何處是超然?知道故人相念否,攜翠袖,倚朱欄。

复制

《絕句》

蘇軾 〔宋代〕

春來濯濯江邊柳,秋後離離湖上花。

不羨千金買歌舞,一篇珠玉是生涯。

复制

《九月二十日微雪懷子由弟二首》

蘇軾 〔宋代〕

岐陽九月天微雪,已作蕭條歲暮心。

短日送寒砧杵急,冷官無事屋廬深。

愁腸別後能消酒,白髮秋來已上簪。

近買貂裘堪出塞,忽思乘傳問西琛。

江上同舟詩滿篋,鄭西分馬涕垂膺。

未成報國慚書劍,豈不懷歸畏友朋。

官舍度秋驚歲晚,寺樓見雪與誰登。

遙知讀《易》東窗下,車馬敲門定不應。

《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

蘇軾 〔宋代〕

覆塊青青麥未蘇,江南雲葉暗隨車。

臨皋煙景世間無。

雨腳半收檐斷線,雪林初下瓦疏珠。

歸來冰顆亂黏須。

《日喻》

蘇軾 〔宋代〕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

」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

」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為日也。

日之與鍾、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

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槃與燭也。

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龠,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謂致?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沒矣。

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

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問於沒人,而求其所以浮沒矣,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於道;今者以經術取士,士求道而不務學。

渤海吳君彥律,有志於學者也,方求舉於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翻香令·金爐猶暖麝煤殘》

蘇軾 〔宋代〕

金爐猶暖麝煤殘。

惜香更把寶釵翻。

重聞處,余熏在,這一番、氣味勝從前。

背人偷蓋小蓬山。

更將瀋水暗同然。

且圖得,氤氳久,為情深、嫌怕斷頭煙。

《蝶戀花·暮春別李公擇》

蘇軾 〔宋代〕

簌簌無風花自墮。

寂寞園林,柳老櫻桃過。

落日有情還照坐,山青一點橫雲破。

路盡河回人轉舵。

系纜漁村,月暗孤燈火。

憑仗飛魂招楚些,我思君處君思我。

《西江月 黃州中秋》

蘇軾 〔宋代〕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

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

把盞悽然北望。

复制

《正輔既見和,複次前韻,慰鼓盆,勸學佛》

蘇軾 〔宋代〕

稚川真長生,少從鄭公游。孝章偶不死,免為文舉憂。

餘齡會有適,獨往豈相攸。由來警露鶴,不羨撮蚤鶹。

願加視後鞭,同駕躅空輈。寧餐墮齒堇,勿憶齊眉羞。

何時遂縱壑,歸路同首丘。東岡松柏老,西嶺橘柚秋。

著意尋彌明,長頸高結喉。無心逐定遠,燕頷飛虎頭。

君方卒功名,一泛范蠡舟。我亦沾霈渥,漸解鍾儀囚。

寧須張子房,萬戶自擇留。猶勝嵇叔夜,孤憤甘長幽。

南窗可寄傲,北山早歸耰。此語君勿疑,老彭跨商周。

复制

《次韻杭人裴維甫》

蘇軾 〔宋代〕

餘杭門外葉飛秋,尚記居人挽去舟。一別臨平山上塔,五年雲夢澤南州。

淒涼楚些緣吾發,邂逅秦淮為子留。寄謝西湖舊風月,故應時許夢中游。

复制

《絕句三首》

蘇軾 〔宋代〕

松柏蕭森溪水南,道人只作兩團庵。

市區收罷豚魚稅,來與彌陀共一龕。

复制

《陸探微畫獅子屏風贊》

蘇軾 〔宋代〕

圓其目,仰其鼻,奮髯吐舌威見齒。舞其足,前其耳,左顧右盼喜見尾。

雖猛而和蓋其戲,嵓嵓高堂護燕几。啼呼顛沛走百鬼,嗚呼妙哉我陸子。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