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司馬光 / 赤壁之戰
拼 译 译

《赤壁之戰》

司馬光 〔宋代〕

  初,魯肅聞劉表卒,言於孫權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權即遣肅行。到夏口,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備南走,肅徑迎之,與備會於當陽長坂。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豫州今欲何至?」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肅曰:「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咸歸附之,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共濟世業。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豈足托乎!」備甚悅。肅又謂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備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籬口。

  曹操自江陵將順江東下,諸葛亮謂劉備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遂與魯肅俱詣孫權。亮見權於柴桑,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共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願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敝,聞追豫州,輕騎一百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與其群下謀之。

  是時曹操遺權書曰:「近著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長史張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魯肅獨不言。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肅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權嘆息曰:「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

  時周瑜受使至番陽,肅勸權召瑜還。瑜至,謂權曰:「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之。今北土未平,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而操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今又盛寒,馬無稿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數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乃罷會。

  是夜,瑜復見權曰:「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願將軍勿慮!」權撫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將兵與備併力逆操;以魯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

  進,與操遇於赤壁。

  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鬥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備走舸,繫於其尾。先以書遺操,詐雲欲降。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余船以次俱進。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去北軍二里余,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瑜等率輕銳繼其後,雷鼓大震,北軍大壞,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劉備、周瑜水陸並進,追操至南郡。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

复制
司馬光

作者: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於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鑑》、《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司馬光其它诗文

《奉和鄰幾六月七日文德殿觀文武百官等上尊號》

司馬光 〔宋代〕

舜禹曾何與,羲農實強名。

含靈徒葉贊,造物始無情。

閶闔非煙澹,觚稜曉氣清。

葳蕤大衢隘,殷轔外朝盈。

鮮旭分衣繪,薰風拂佩瓊。

華顛萬內集,殊俗海隅傾。

棨戟金閨奧,囊書赭桉橫。

敷言齊列位,稽首從群卿。

不報乾坤施,難圖日月明。

仁心由性得,治體與時行。

金石皆中款,丹青豈外榮。

功歸元首重,澤及草茅輕。

業業沖虛意,區區愛戴誠。

何為猶讓德,不以慰懷生。

退復歌天保,期於采頌聲。

复制

《次韻和吳沖卿秋意四首·偏眠船舷邊》

司馬光 〔宋代〕

縱棹下清溪,波靜地仍偏。

日夕水風涼,蕭灑成安眠。

兀兀但高枕,悠悠不進船。

中流忽驚寤,漁父歌扣舷。

山川非曏時,回首去霞邊。

复制

《陶侃惜谷》

司馬光 〔宋代〕

陶侃嘗出遊,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人云:「行道所見,聊取之耳。

」侃大怒詰曰:「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於農植,家給人足。

《送王殿丞知眉山縣》

司馬光 〔宋代〕

疇昔侍嚴親,俱為采服人。

游蘭已多益,得桂復同春。

風樹悲馭異,萍波聚散頻。

峽中盡遺事,何處不沾巾。

复制

《三月晦日登豐州故城》

司馬光 〔宋代〕

春盡蕪城天一涯,白榆生莢柳生花。

滿川戰骨知誰罪,深屬來人戒覆車。

复制

《八月十王日夜寄友人》

司馬光 〔宋代〕

故人音信絕,對月動相思。

清露滴紅葉,此懷當告誰。

秋風廣陵郭,正是望濤時。

复制

《丁尚書輓詞二首 其一》

司馬光 〔宋代〕

鳳蹕游汾曲,非熊得偉人。閨台尤顯重,訓誥愈深淳。

論道參黃閣,橫經侍紫宸。如何天不整,志業未全伸。

复制

《和梅聖俞詠昌言五物 懷素書》

司馬光 〔宋代〕

上人工書世所稀,於今散落無復遺。君從何處獲數幅,敗絹蒼蒼不成軸。

雲流電走何縱橫,昏醉視之雙目明。烈火燒林虎豹慄,疾雷裂地龍蛇驚。

須臾掛壁未收卷,陰風颯颯來吹面。秪疑神物在闇中,寶秘不令關俗眼。

嗟余平生不識書,但愛意氣豪有餘。欲求數字置座側,安得滿斗千金珠。

复制

《宜甫東樓晚飲》

司馬光 〔宋代〕

賓主俱歡醉,高樓迥倚空。

形忘羈檢外,酒散笑談中。

昨市煙初白,秋園葉半紅。

登臨不厭數,朝夕是寒風。

复制

《西溪公宴二首》

司馬光 〔宋代〕

五馬非從樂,西城念勸功。

翠帷低映水,紅旆不勝風。

葉脫青山靜,雲歸碧落空。

淹留盡佳興,新月漸朦朧。

复制

《王書記以近詩三篇相示各摭其意以詩賡之·呈》

司馬光 〔宋代〕

劍山中斷融為川,沮江雙流郁迴旋。

溝塍阡陌粲如繡,香秔紫芋皆良田。

地靈物秀氣淑美,由來袞袞生英賢。

朝家文明所及遠,於仿台閣尤蟬聊。

獵纓鳴佩走聲望,出入金馬如雲煙。

奈何應辰獨壈坎,華發示得離賓筵。

璵璠懸黎已為寶,結綠豈得偏棄捐。

願群彈冠自重惜,邑人行育子虛篇。

复制

《送吳耿先生》

司馬光 〔宋代〕

懦服若煙海,幾人潛聖心。

難才誠自昔,賤學況於今。

夫子獨神解,明時何陸沉。

大羹無和味,至樂寡知音。

磳磴貂裘弊,飄蕭鶴髮侵。

游秦不得意,思越動長吟。

甑米難求玉,經囊益少金。

拂衣謝賓友,縱棹指雲岑。

積葉迷幽逕,荒藤絡舊林。

澗猿驚重至,野老喜相尋。

山色猶當戶,弦聲不變琴。

人生貴適意,何必慕華簪。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