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蘇軾 / 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拼 译 译

《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蘇軾 〔宋代〕

我行日夜向江海,楓葉蘆花秋興長。

長淮忽迷天遠近,青山久與船低昂。

壽州已見白石塔,短棹未轉黃茅岡。

波平風軟望不到,故人久立煙蒼茫。

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 譯文及註釋

譯文我日夜兼行向着那遙遠的江海,楓葉蘆花點綴得山天情趣深長。淮水縹渺不明,天際忽遠忽近,岸邊的青山隨着船兒低落高漲。已能望到壽州那高高的白石塔,小小的船兒還不曾繞過黃茅岡。波平風柔仍然看不見老朋友啊,時因他們久立的地方煙雲迷茫。

注釋穎(yǐng)口:今安徽壽縣西正陽關。穎水由穎上縣東南流至此入淮,春山時謂之穎尾。壽州:州治在今壽縣。蘆花:蘆絮,蘆葦花軸上密生的白毛。山興:因山而起的感懷。長淮:寬闊的淮水。低昂:時高時低。白石塔:潔白石頭砌成的塔。棹(zhào):船漿。黃茅岡:泛指長有黃草的山岡。軟:柔和。蒼茫:模糊迷茫的樣子。▲

王水照 朱剛.蘇軾詩詞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6

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 賞析

第一句「我行日夜向江海」,實寫由汴京赴杭州的去程,言外卻有一種「賢人去國」的憂憤抑鬱之情,有似古詩「行行重行行」,有似「相去日以遠,衣帶日以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這些詩句中所包含的意蘊來。王文誥說:「此極沉痛語,淺人自不知耳。」這領會是不錯的。東坡此次出都,原因是和王安石政見不合,遭到安石之黨謝景溫的誣告,東坡不屑自辯,但力求外放。其通判杭州,是政治上遭到排斥、受到誣陷的結果。「日夜向江海」即「相去日以遠」意,言一天天愈來愈遠地離開汴都,暗示了一種對朝廷的依戀、對被讒外放的忿懣不堪之情。全詩有此起句,以下只是實寫日日夜夜的耳聞目見,不再糾纏這一層意思,但整個詩篇卻籠罩在一種悵惘的情緒里。這是極高的藝術,不應該隨便讀過的。第二句點時令。東坡以七月出都,十月至潁口,其間在陳州和子由相聚,在潁州又一同謁見已經退休的歐陽修於里第,頗事留連。計算從出都至潁口這段路程,竟整整花去了一個秋天。「楓葉蘆花秋興長」,形象地概括了這一行程。

中間四句是題目的正面文字,其描寫中心是「波平風軟」四字。這是詩人此時此地的突出感受,是審美對象的突出特徵。

「長淮忽迷天遠近,青山久與船低昂」二句是一篇的警策。這裡沒有一個生僻的字眼和華麗的詞藻,更沒有什麼冷僻的典故,只是衝口而出,純用白描,言簡意深地表現了一種難言之景和不盡之情,表現得那麼鮮明,那麼新穎,那麼自然。詩人把自己的親切感受毫不費力地講給人們聽,使人們感到這一切都活脫脫地呈現在眼前。這種境界,是那些字雕句琢、「字字挨密為之」的詩人永遠也達不到的。東坡談藝,嘗言「求物之妙」好像「繫風捕影」,詩人不僅對他所寫的東西做到了「瞭然於心」,而且做到了「瞭然於口與手」。這兩句詩,可以說是抓住了此時此地的「物之妙」,而且做到了兩個「瞭然」的例子。淮水源多流廣,唐人嘗稱之為「廣源公」。詩人沿着蔡河、潁水一路行來,水面都比較狹窄,沿途所見,不外是楓葉蘆花的瑟瑟秋意,情趣是比較單調的。一出潁口就不同了,面對着水天相接的廣闊的長淮,頓覺耳目一新,精神為之一振。「忽迷」二字表達了這種情景交融的新異之感。而兩岸青山,連綿不斷,隱隱約約,像無盡的波瀾,時起時伏。詩人此際,扁舟一葉,容與中流,遙吟俯唱,逸興遄飛,他的心和江山勝跡已融合在一起了。究竟是山在低昂,水在低昂,船在低昂,他說不清;他只覺得一切都在徐徐地流動,徐徐地運行;他處在一種波浪式前進的過程中,他完全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陶醉了。七個字寫出了船隨水波起伏,人在船上感覺不出,只覺得兩岸青山忽上忽下;其中「久與」二字寫出了「波平風軟」的神情,也曲折地暗示了詩人去國的惘惘不安、隱隱作痛,「行道遲遲,中心有違」的依約心情。這兩句詩,看來東坡自己也是十分得意的,他在後來寫的《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詩中寫道:「沙平風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重複用了這首詩的第四、第七兩句,只換了一個「沙」字,一個「孤」字。

「壽州已見白石塔,短棹未轉黃茅岡」二句振筆直書,用粗筆濃塗大抹,一氣流轉,使人忘記了這中間還有對仗。壽州的白塔已經在望,要到達那裡,還得繞過前面那一帶黃茅岡。說「已見」,說「未轉」,再一次突出了「波平風軟」的特色。這裡的黃茅岡不是地名,而是實指長滿黃茅的山岡,前代注家已經辨明過了。

七、八句乘勢而下,用「波平風軟」四字總束了中間四句描寫;用「望不到」三字引出第八句這個抒情的結尾。不說自己急於到達壽州,卻說壽州的故人久立相待,從對面着筆,更加曲折有味。後二十三年,東坡嘗縱筆自書此詩,且題云:「餘年三十六赴杭倅過壽作此詩,今五十九,南遷至虔,煙雨悽然,頗有當年氣象也。」據東坡這段題記,知至壽州之日當有小雨。此詩「煙蒼茫」三字就是描寫那「煙雨悽然」的氣象的。又,詩中所稱「故人」不知指誰,翁方綱《石洲詩話》說「故人即青山也」,義殊難通。以本集考之,疑此「故人」或即李定。與東坡同時有三個李定,此李定即《烏台詩案》中所稱嘗「承受無譏諷文字」者。其人此時在壽州,東坡有《壽州李定少卿出餞城東龍潭上》詩可證。

這首詩情景渾融,神完氣足,光彩照人,是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方東樹評之云:「奇氣一片」,正是指它的整體美,不能枝枝節節地求之於一字一句間的。趙翼《甌北詩話》評東坡詩云:「東坡大氣旋轉,不屑屑於句法字法中別求新奇,而筆力所到,自成創格。」又云:「坡詩實不以鍛煉為工,其妙處在乎心地空明,自然流出,一似全不着力,而自然沁人心脾。」「此不可以聲調格律求之也。」參看這些評語,對於理解這首詩的藝術特點是有幫助的。從聲調格律看,這是一首拗體律詩,前人又稱之為「吳體」的。許印芳《詩譜詳說》卷四云:「七律拗體變格,本名吳體,見老杜《愁》詩小注。」按杜甫有《愁》詩一首,題下自注云:「強戲為吳體。」吳體之名始見於此。所謂吳體,是說它有意破壞一般律詩的格律聲調,把民歌或古詩的聲調運用於律體之中,構成一種特殊的音樂美,以適應特定內容的需要。《杜臆》在論老杜《愁》詩時說:「愁起於心,真有一段郁戾不平之氣,因以拗體發之。」朱熹《清邃閣論詩》稱杜詩「晚年橫逆不可當」。正是指杜的拗體律詩別有一種「橫逆」難當的風格。東坡此詩正是把古詩的聲調運用於七律,以表達其鬱勃不平之氣。王士禛《居易錄》所謂「蒼莽歷落中自成音節」者,東坡此詩實足以當之。▲

霍松林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32-334

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 創作背影

熙寧四年(1071)六月,東坡以太常博士直史館出任杭州通判。十月,出潁口,入淮水,折而東行,至壽州,過濠州、臨淮、泗州,渡洪澤湖,又沿運河折而東南行,經楚州、山陽,抵揚州,渡江至潤州、蘇州,以十一月二十八日到杭州通判任。這首詩是他赴杭途中由潁入淮初見淮山時作。

王水照 朱剛.蘇軾詩詞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6

霍松林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472-1473

蘇軾

作者: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蘇軾其它诗文

《和文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 待月台》

蘇軾 〔宋代〕

月與高人本有期,掛檐低戶映蛾眉。

只従昨夜十分滿,漸覺冰輪出海遲。

复制

《訪張山人得山中字二首》

蘇軾 〔宋代〕

魚龍隨水落,猿鶴喜君還。

舊隱丘墟外,新堂紫翠間。

野麋馴杖履,幽桂出榛菅。

灑掃門前路,山公亦愛山。

(張故居為大水所壞,新卜此室故居之東。

)萬木鎖雲龍,(山名。

)天留與戴公。

路迷山向背,人在瀼西東。

薺麥余春雪,櫻桃落晚風。

入城都不記,歸路醉眠中。

复制

《記夢回文二首》

蘇軾 〔宋代〕

酡顏玉碗捧纖纖,亂點余花唾碧衫。

歌咽水雲凝靜院,夢驚松雪落空岩。

复制

《荔枝嘆》

蘇軾 〔宋代〕

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顛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

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采。

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

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無人舉觴酹伯游。

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

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饑寒為上瑞。

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

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口體何陋耶?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

复制

《行香子·述懷》

蘇軾 〔宋代〕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

酒斟時、須滿十分。

浮名浮利,虛苦勞神。

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

且陶陶、樂盡天真。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

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減字木蘭花·立春》

蘇軾 〔宋代〕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

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

《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蘇軾 〔宋代〕

霜降水痕收。

淺碧鱗鱗露遠洲。

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

破帽多情卻戀頭。

佳節若為酬。

但把清尊斷送秋。

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

明日黃花蝶也愁。

《少年游·潤州作代人寄遠》

蘇軾 〔宋代〕

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對酒捲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恰似姮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

复制

《初入廬山三首 其一》

蘇軾 〔宋代〕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复制

《同年王中甫輓詞》

蘇軾 〔宋代〕

先帝親收十五人,四方爭看擊鵬鵾。如君事業真堪用,顧我衰遲不足論。

出處升沉十年後,死生契闊幾人存。他時京口尋遺蹟,宿草猶應有淚痕。

复制

《贈江州景德長老》

蘇軾 〔宋代〕

白足高僧解達觀,安排春事滿幽欄。

不須天女來相試,總把空花眼裡看。

复制

《謝張太原送蒲桃》

蘇軾 〔宋代〕

冷官門戶日蕭條,親舊音書半寂寥。

惟有太原張縣令,年年專遣送蒲桃。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