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
顾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无以宣畅郁湮,导迎清旷。
乃直其南凿门通道,以临白河,而取旁近废门旧额以榜之,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一目千里;而西陵诸山,空濛晻霭,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
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有出尘之想。
至其伤时感事,寤叹隐忧,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
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
呜呼,悲夫!”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时予方守南康,疾病侵陵,求去不获。
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按楚汉以来成败兴亡之效,而考其所以然者;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
顾乃千里相望,邈不可得,则又未尝不矫首西悲而喟然发叹也。
抑尝思之:张公远矣,其一时之事,虽唐之治乱所以分者,顾亦何预于后之人?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
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
是以虽旷百世而相感,使人忧悲愉佚勃然于胸中,恍若亲见其人而真闻其语者,是岂有古今彼此之间,而亦孰使之然哉?《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
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
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淳熙己亥十有一月己巳日南至。
朝霜逼凋梅,夕露忽团菊。
百年风雨过,宜笑不宜哭。
口川失自防,心兵几回触。
年来身老大,甘此胯下辱。
永谢五鼎烹,聊寄一瓢足。
虽惭龙蟠泥,肯羡莺出谷。
适意超混茫,放情遗结束。
俯仰天壤间,静胜惟我独。
苍苍有心柏,落落无瑕玉。
年纪尚无闻,头颅岂须卜。
昔我抱冰炭,从君识乾坤。
始知太极蕴,要眇难名论。
谓有宁有迹,谓无复何存。
惟应酬酢处,特达见本根。
万化自此流,千圣同兹源。
旷然远莫禦,惕若初不烦。
云何学力微,未胜物欲昏。
涓涓始欲达,已被黄流吞。
岂知一寸胶,救此千丈浑。
勉哉共无斁,此语期相敦。
我行二千里,访子南山阴。
不忧天风寒,况惮湘水深。
辞家仲秋旦,税驾九月初。
问此为何时,严冬岁云徂。
劳君步玉趾,送我登南山。
南山高不极,雪深路漫漫。
泥行复几程,今夕宿槠洲。
明当分背去,惆怅不得留。
诵君赠我诗,三叹增绸缪。
厚意不敢忘,为君商声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