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蘇軾 / 放鶴亭記
拼 译 译

《放鶴亭記》

蘇軾 〔宋代〕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

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於其上。

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於陂田,或翔於雲表;暮則傃東山而歸。

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於斯亭而樂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

《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 《詩》曰:『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

』蓋其為物,清遠閒放,超然於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

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

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

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閒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

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

獨終日於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

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屨,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餘以汝飽。

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豐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記 《放鶴亭記》。

放鶴亭記 -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熙寧十年的秋天,彭城發大水,雲龍山人張君的草堂,水已沒到他家門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雲龍山人搬到故居的東面。在東山的腳下,登到高處遠望去,看到一個奇特的境地。於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岡從四面合攏,隱約的像一個大環;只是在西面缺一個口,而雲龍山人的亭子,恰好對着那個缺口。春夏兩季交替的時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風雨陰晴,瞬息萬變。山人養兩隻鶴,非常溫馴而且善於飛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飛它們,任它們飛到哪裡,有時立在山坡上的田地,有時飛翔在萬里雲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東山飛回來,因此給這個亭子取名叫「放鶴亭」。

郡守蘇軾,當時帶着賓客隨從,前往拜見山人,在這個亭子裡喝酒並以此為樂。給山人作揖並告訴他說:「您懂得隱居的快樂嗎?即使是面南稱尊的國君,也不能和他交換。《易》上說:『鶴在北邊鳴叫,它的小鶴也會應和它。』《詩經》上說:『鶴在深澤中鳴叫,聲音傳到天空。』大概鶴清淨深遠幽閒曠達,超脫世俗之外,因此《易》、《詩經》中把它比作聖人君子。不顯露自己有德行的人,親近把玩它,應該好像有益無害。但衛懿公喜歡鶴卻使他的國家滅亡。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認為造成荒唐的災禍沒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劉伶、阮籍那類人,憑藉這保全他們的真性,並聞名後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淨深遠幽閒曠達,像鶴這樣,還不能過分享受,過分喜好就會使他的國家滅亡。而超脫世俗隱居山林的賢士,即使荒唐迷惑頹敗迷亂像飲酒的人,還不能成為禍害,更何況對鶴的喜愛呢?由此看來,君主之樂和隱士之樂是不可以同日而語的。」山人欣然笑着說:「有這樣的道理啊!」於是,寫了放鶴、招鶴之歌:

「鶴飛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飛向下看選擇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將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麼,矯健地又凌空翻飛。獨自整天在山澗峽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頭。」「鶴飛回吧,到東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黃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彈奏着琴弦,親自耕種自食其力,剩下的東西就能餵飽你。回來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注釋放鶴亭:位於今江蘇徐州市雲龍山上。熙寧十年:即公元1077年。熙寧,宋神宗年號。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北宋徐州治所所在地。及:漫上。扉:門。明年:第二年。升:登上。作:造。適:恰好。晦明:昏暗和明朗。俯仰百變:俯視仰視之間,氣象有許多變化。旦:早晨。縱:聽憑。陂(bēi)田:山坡上的田地。傃(sù):向,向着,沿着。名:給······命名。挹(yì):通「揖」,作揖。鳴鶴在陰,其子和之:鶴在北坡鳴叫,小鶴與之應和(見《易經·中孚·九二》)。陰,北面。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鶴在深手攀鳴叫,聲傳於天外(語出《詩經·小雅·鶴鳴》)。狎(xiá):親近。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據《左傳·魯閔公二年》,衛攤公好鶴,封給鶴各種爵位,讓鶴乘車而行。狄人伐衛,衛國兵士發牢騷說:「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哉?』』衛因此亡國。《酒誥》:《尚書》篇名。據《尚書·康浩》序,周武王以商舊都封康叔,當地百姓皆嗜酒,所以周公以成王之命作《酒浩》以戒康叔。《抑戒》:《抑戒》是《詩·大雅》中的篇名。相傳為衛武公所作,以刺周厲王並自戒。其中第三章:「顛覆厥德,荒湛於酒。」荒湛於酒即過度逸樂沉儷於酒。劉伶、阮籍:皆西晉「竹林七賢」中人。皆沉醉於酒,不與世事,以全身遠害。「翻然」二句:指鶴轉身斂翅,恍惚將要止歇。黃冠:道士所戴之冠。元豐元年:即1078年。元豐,宋神宗年號。▲

朱一清.古文觀止鑑賞集評(四):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年:174-178

朱明倫.唐宋八大家散文 廣選 新注 集評 蘇軾卷: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304-307

陳振鵬 張培恆.古文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1357-1360

林永輝·《放鶴亭記》分析·湖南師範大學·2009年

放鶴亭記 - 賞析

這篇記有明顯的出世思想。文章指出,好鶴與縱酒這兩種嗜好,君主可以因之敗亂亡國,隱士卻可以因之怡情全真。作者想以此說明:南面為君不如隱居之樂。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鬥爭失敗後的消極情緒。正文共四段。

文章開頭,作者用直敘的方法。簡練的文筆,交待了山人遷居和建亭的原由,把人物、時間、地點、事情的經過寫得一清二楚。「升高而望,得異境焉。」是何意境,先留一個「懸念」,然後從容着筆,再述其「異」。「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四合」與「大環」,似實非實,似虛非虛;「隱然」,既狀其膝隴。又透出並非是絕對「合」與「環」的徽意。這是異境,也是美景;然而美中不足,獨缺其西。亭子正好建在這裡,豈非天工不足人巧補。或謂山人慧眼,依乎於自然。建亭的地理位置選得好,四周的風景更美。作者用一組節奏明快,語勢剛勁的排比句來描述這裡的景色,隨着季節的轉換,景物各異:春夏之交,草木齊夭,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隨着風雨晦明的氣候變化,景色瞬息百變,寫得最文並茂,很是精美。到此為止,主要寫一個「亭」字。

第二段主要寫鶴。山人養鶴、為求其樂。「甚馴』,指早放晚歸,順從人意;「善飛」指縱其所如,時而立在田裡,時而飛上雲天。寫得文理清晰,錯落有致,「縱其所如」是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明狀鶴飛,也暗喻隱士之樂。隱士愛鶴,故以鶴名其亭。緊承上文,由亭及鶴,又由鶴回到亭。文理迴環,構思巧妙,點題自然,耐人品味。

弟三段主要寫一個「樂」字。上文用描述,這一段用議論。「子之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自問自答,文意抑揚,饒有情趣,說出自己的看法,樹立了論點。接着用主客映襯的手法加以論證。「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意思是鶴在隱蔽處鳴叫,它的同類便應聲唱和。「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意思是鶴在水邊高坎上鳴叫,聲音洪亮傳得又高又遠。《詩經》、《易經》是儒家經典著作,引用來說明』『清遠閒放」的鶴,可以比着賢人、君子,是無可非議的,具有絕對權威,增加了論證的力量。高潔祥瑞如鶴,雖貴為天子,卻愛而不敢好,否則,就會像衛懿公一樣,鬧個亡國的下場。只有隱居而且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好而無傷,獨得其樂。到此已經證明了論點,隱居之樂,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但是,作者並未就此而止,又進一步用主客映襯的寫法,用「好酒」來陪襯「好鶴」。這並非是節外生枝,繁文累贅,而是「借客形主,迴旋進退,使文情搖曳生姿」(王水照《論蘇軾散文的藝術美》)。周公是周朝的開國元勛,他為了告誡康王不要酗酒誤國,寫了《酒浩》。春秋時代的衛武公,為了警戒自己不貪杯,寫了《抑戒》這首詩。這些說明貴為帝王,不僅不能好鶴,也不能好酒。但隱逸之士的劉伶、阮籍等,雖酗酒狂放,不僅無害,而且還因此保全了自己的純真,為後世留下了美名。在主客對論之後,又作一個交錯給合的結論:「南面之君,雖清遠閒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感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鶴乎!」進一步說明了由於地位不同,為樂迥異。這從另一面歌頌了隱士之樂賽過了君王。這一段是從主到客,由客回到主,從鶴到酒,由酒回到鶴,迴環復沓,反覆論證,使文意更加深刻,文情更加流轉動人。

第四段,用放鶴、招鶴之歌,對隱士之樂加以詠嘆。既補充了前文寫放鶴、招鶴之處的簡略,又是對隱士好鶴之樂的教染。不僅如此,作者還借招鶴為名,行招仕之實。「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餘以妝飽。」這是對隱士生活的素描,流露出歌贊、羨慕的感情,「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這表面上是招鶴,實際上卻在招仕。本文的東山為隱居之廬,喻隱居。西山為鶴出所至,且與東山相反,所以西山是喻出仕為官。不可久留,是說仕途維艱,吉凶難於預料,不可迷戀,應該及早猛醒,亡途而知返。這表明了這時的蘇軾已經滋生厭倦仕途的意念,萌發了羨慕隱居之樂的情絲。

全文主要通過活潑的對答歌詠萬式與出了隱逸者信然自適的生活圖景和不為時事所囿的自由心境,表現作者對隱居之樂的神往。文中寫景形象生動,主要着筆於「鶴」,借鶴的「清遠閒放,超然於塵埃之外」表現山人超塵出世之姿。寫鶴亦是在寫人。▲

朱一清.古文觀止鑑賞集評(四):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年:174-178

陳振鵬 張培恆.古文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1357-1360

林永輝·《放鶴亭記》分析·湖南師範大學·2009年

放鶴亭記 - 創作背影

此文作於元豐元年(1078年)十一月八日,時蘇軾知徐州。隱者張師厚隱居於徐州雲龍山,自號雲龍山人。後遷於東山之麓並作亭其上,自馴二鶴,鶴朝放而暮歸,白日裡令其自由地飛翔於天地間,所以名亭為「放鶴亭」。蘇軾為之作題記。

朱明倫.唐宋八大家散文 廣選 新注 集評 蘇軾卷: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304-307

林永輝·《放鶴亭記》分析·湖南師範大學·2009年

蘇軾

作者: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蘇軾其它诗文

《醉中題鮫綃詩》

蘇軾 〔宋代〕

天地雖虛廓,惟海為最大。

聖王皆祀事,位尊河伯拜。

祝融為異號,恍惚聚百怪。

二氣變流光,萬里風雲快。

靈旂搖紅纛,赤虬噴滂湃。

家近玉皇樓,彤光照世界。

若得明月珠,可償逐客債。

复制

《讀孟郊詩二首》

蘇軾 〔宋代〕

夜讀孟郊詩,細字如牛毛。

寒燈照昏花,佳處時一遭。

孤芳擢荒穢,苦語余詩騷。

水清石鑿鑿,湍激不受篙。

初如食小魚,所得不償勞,又似煮彭越,竟日嚼空螯。

要當斗僧清,未足當韓豪。

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

何苦將兩耳,聽此寒蟲號。

不如且置之,飲我玉色醪。

我憎孟郊詩,復作孟郊語。

飢腸自鳴喚,空壁轉飢鼠。

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

有如黃河魚,出膏以自煮。

尚愛銅斗歌,鄙俚頗近古。

桃弓射鴨罷,獨速短蓑舞。

不憂踏船翻,踏浪不踏土。

吳姬霜雪白,赤腳浣白紵。

嫁與踏浪兒,不識離別苦。

歌君江湖曲,感我長羈旅。

复制

《次韻樂著作野步》

蘇軾 〔宋代〕

老來幾不辨西東,秋後霜林且強紅。

眼暈見花真是病,耳虛聞蟻定非聰。

酒醒不覺春強半,睡起常驚日過中。

植杖偶逢為黍客,披衣閒詠舞雩風。

仰看落蕊收松粉,俯見新芽摘杞叢。

楚雨還昏雲夢澤,吳潮不到武昌宮。

(黃州對岸武昌縣,有孫權故宮。

)廢興古郡詩無數,寂寞閒窗易粗通。

解組歸來成二老,風流他日與君同。

复制

《槐》

蘇軾 〔宋代〕

憶我初來時,草木向衰歇。

高槐雖經秋,晚蟬猶抱葉。

淹留未雲幾,離離見疏莢。

棲鴉寒不去,哀叫飽啄雪。

破巢帶空枝,疏影掛殘月。

豈無兩翅羽,伴我此愁絕。

复制

《減字木蘭花(琴)》

蘇軾 〔宋代〕

神閒意定。

萬籟收聲天地靜。

玉指冰弦。

未動宮商意已傳。

悲風流水。

寫出寥寥千古意。

歸去無眠。

一夜餘音在耳邊。

复制

《山行見月四言》

蘇軾 〔宋代〕

吟哦傲兀,仰晤岩月。

遇巘迎崖,銀刓玉齧。

源魚噞喁,岸雁臲卼。

臥玩我語,聱牙岌嶪。

复制

《虞美人·琵琶》

蘇軾 〔宋代〕

定場賀老今何在,幾度新聲改。

怨聲坐使舊聲闌,俗耳只知繁手,不須彈。

斷弦試問誰能曉,七歲文姬小。

試教彈作輥雷聲,應有開元遺老,淚縱橫。

《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

蘇軾 〔宋代〕

肩輿任所適,遇勝輒留連。

焚香引幽步,酌茗開靜筵。

微雨止還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見日,草木自蒼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澤浮雲天。

深沉既可喜,曠盪亦所便。

幽尋未雲畢,墟落生晚煙。

歸來記所歷,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寢,孤燈同夜禪。

《望江南·暮春》

蘇軾 〔宋代〕

春已老,春服幾時成。

曲水浪低蕉葉穩,舞雩風軟紵羅輕。

酣詠樂昇平。

微雨過,何處不催耕。

百舌無言桃李盡,柘林深處鵓鴣鳴。

春色屬蕪菁。

《是日至下馬磧,憩於北山僧舍。有閣曰懷賢,南直斜谷,西臨五丈原,諸葛孔明所從出師也》

蘇軾 〔宋代〕

南望斜谷口,三山如犬牙。西觀五丈原,郁屈如長蛇。

有懷諸葛公,萬騎出漢巴。吏士寂如水,蕭蕭聞馬檛。

公才與曹丕,豈止十倍加。顧瞻三輔間,勢若風捲沙。

一朝長星墜,竟使蜀婦髽。山僧豈知此,一室老煙霞。

往事逐雲散,故山依渭斜。客來空弔古,清淚落悲笳。

复制

《次韻劉景文送錢蒙仲三首 其一》

蘇軾 〔宋代〕

誰識天閒老驥,不爭日暮長途。送盡青雲九子,歸去扁舟五湖。

复制

《張先生》

蘇軾 〔宋代〕

孰視空堂竟不言,故應知我未天全。

肯來傅舍人皆說,能致先生子亦賢。

脫屣不妨眠糞屋,流澌爭看浴冰川。

士廉豈識桃椎妙,妄意稱量未必然。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