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蘇軾 / 後赤壁賦
拼 译 译

《後赤壁賦》

蘇軾 〔宋代〕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

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葉盡脫, 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

顧安所得酒 乎?」歸而謀諸婦。

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於是攜酒與魚,復 游於赤壁之下。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 識矣。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 宮。

蓋二客不能從焉。

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 恐,凜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

適有 孤鶴,橫江東來。

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

夢一道士,羽衣翩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 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

「嗚呼!噫嘻!我知之矣。

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

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後赤壁賦 -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着我,一起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降下,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里瞧瞧,心裡十分快樂;於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

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麼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像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裡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這樣,我們攜帶着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遊覽。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遊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險峻的山岩,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大聲地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颳起,波浪洶湧。我也覺得憂愁悲哀,感到恐懼而靜默屏息,覺得這裡令人畏懼,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裡就在那裡停泊。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隻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像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長聲音叫着,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

過了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遊覽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細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着從我這裡經過的人,不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麼地方。

注釋
步自雪堂:從雪堂步行出發。雪堂,蘇軾在黃州所建的新居,離他在臨皋的住處不遠,在黃岡東面。堂在大雪時建成,畫雪景於四壁,故名「雪堂」。
臨皋(gāo):亭名,在黃岡南長江邊上。蘇軾初到黃州時住在定惠院,不久就遷至臨皋亭。
黃泥之坂(bǎn):黃岡東面東坡附近的山坡叫「黃泥坂」。坂,斜坡,山坡。文言文為調整音節,有時在一個名詞中增「之」字,如歐陽修的《晝錦堂記》:「乃作晝錦之堂於後圃。」
木葉:樹葉。木,本來是木本植物的總名,「喬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這個意思。後來多用「木」稱「木材」,而用本義是「樹立」的「樹」作木本植物的總名。
行歌相答:邊行邊吟詩,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
已而:過了一會兒。
如此良夜何:怎樣度過這個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樣對待…… 「如何」跟「奈何」差不多,都有「對待」「對付」的意思。
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時候。薄暮,太陽將落天快黑的時候。薄,迫,逼近。
松江之鱸(lú):鱸魚是松江(現在屬上海)的名產,體扁,嘴大,鱗細,味鮮美,松小所產的鱸魚。這是有名的美味。
顧安所得酒乎:但是從哪兒能弄到酒呢?顧,但是,可是。安所,何所,哪裡。
謀諸婦:謀之於妻,找妻子想辦法。諸,相當於「之於」。
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不時之須:隨時的需要。「須」通「需」。
復游於赤壁之下:這是泛舟而游。下文「攝衣而上」是舍舟登陸,「反而登舟」是回到船上。
斷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達千尺。斷,阻斷,有「齊」的意思,這裡形容山壁峭立的樣子。
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才過了幾天啊,(眼前的江山明知是先前的江山,)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辨認了。這話是聯繫前次赤壁之遊說的。前次游赤壁在「七月既望」,距離這次僅僅三個月,時間很短,所以說「曾日月之幾何」。前次所見的是「水光接天」,「萬頃茫然」,這次所見的是「斷岸千尺」「水落石出」,所以說「江山不可復識」。曾,才,剛剛。這樣用的「曾」常放在疑問句的句首。「曾日月之幾何」,也就是「曾幾何時」。
攝衣:提起衣襟.攝,牽曳。
履巉(chán)岩:登上險峻的山崖。履,踐,踏。巉岩,險峻的山石。
披蒙茸:分開亂草。蒙茸,雜亂的叢草。
踞:蹲或坐。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
虬龍:指枝柯彎曲形似虬龍的樹木。虬,龍的一種。登虬龍是說游於樹林之間。
棲鶻(hú):睡在樹上的鶻。棲,鳥宿。鶻,意為隼,鷹的一種。
俯馮(píng)夷之幽宮:低頭看水神馮夷的深宮。馮夷,水神。幽,深。「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這只是說,上登山的極高處,下臨江的極深處。
劃然長嘯:高聲長嘯。劃有「裂」的意思,這裡形容長嘯的聲音。嘯,蹙口作聲。
亦:這個「亦」字是承接上文「二客不能從」說的。上文說,游到奇險處二客不能從;這裡說,及至自己發聲長嘯,也感到悲恐,再不能停留在山上了。
悄然:靜默的樣子。
肅然:因恐懼而收斂的樣子。
留:停留。
反:同「返」。返回。
放:縱,遣。這裡有任船飄蕩的意思。
聽其所止而休焉:任憑那船停止在什麼地方就在什麼地方休息。
四顧寂寥:向四外望去,寂寞空虛。
橫江東來:橫穿大江上空從東飛來。
玄裳縞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玄,黑。裳,下服。縞,白。衣,上衣。仙鶴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這樣說。
戛然:形容鶴雕一類的鳥高聲叫喚的聲音。如白居易《畫雕贊》「軒然將飛,戛然欲鳴。」
掠:擦過。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這時的作者與客已經舍舟登岸,客去而作者就寢於室內,看下文的「開戶」便明。
羽衣蹁躚:穿着羽衣(道士穿的用鳥羽製成的衣服),輕快地走着。蹁躚,一作「翩仙」。
揖予:向我拱手施禮。
俛:同「俯」,低頭。
嗚呼噫嘻:這四個字都是嘆詞,也可以嗚呼,噫,嘻分開用,或者嗚呼,噫嘻分開用。
疇昔之夜:昨天晚上。此語出於《禮記·檀弓》上篇「予疇昔之夜」。疇,語首助詞,沒有實在的意思。昔,昨。
過我:從我這裡經過。
非子也耶:不是你嗎?「也」在這裡不表示意義,只起輔助語氣的作用。
顧:回頭看。
寤:覺,醒。

參考資料:

1、 馬亮.蘇軾作品鑑賞(三):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90-92
2、 朱明倫.唐宋八大家散文·廣選·新注·集評·蘇軾卷:遼寧文學出版社,1997年:380-383

後赤壁賦 - 賞析

前雖都以秋江夜月為景,以客為陪襯,但後赤壁賦重在游、狀景,而前赤壁賦意在借景抒懷,闡發哲理。本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風清之夜,與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無酒」、「有酒無餚」之憾,後有「攜酒與魚」而游之樂。行文在平緩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從「江流有聲,斷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寫到「履巉岩,披蒙茸……」的山崖險情;從「曾日月之幾何而江水不可復識」的感嘆,到「悄然而悲,肅然而恐」的心情變化,極騰挪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鶴道士的夢幻之境,表現曠然豁達的胸懷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赤壁賦》分前後兩篇,珠聯璧合,渾然一體。文章通過同—地點(赤壁),同一方式(月夜泛舟飲酒),同—題材(大江高山清風明月),反映了不同的時令季節,描繪了不同的大自然景色,抒發了不同的情趣,表達了不同的主題。字字如畫,句句似詩,詩畫合一,情景交融,真是同工異曲,各有千秋。

《後赤壁賦》是《前赤壁賦》的續篇,也可以說是姐妹篇。前賦主要是談玄說理,後賦卻是以敘事寫景為主;前賦描寫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後賦則主要寫江岸上的活動,時間也移至孟冬;兩篇文章均以"賦"這種文體寫記游散文,一樣的赤壁景色,境界卻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詩情畫意。前賦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後賦則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節的山水特徵,在蘇軾筆下都得到了生動、逼真的反映,都給人以壯闊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寫泛遊之前的活動,包括交待泛遊時間、行程、同行者以及為泛遊所作的準備。寫初冬月夜之景與踏月之樂,既隱伏着遊興,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對話。面對着"月白風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與美酒,再游赤壁已勢在必行,不多的幾行文字,又寫了景,又敘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為一體,至此已可轉入正文,可東坡卻"節外生枝"地又插進"歸而謀諸婦"幾句,不僅給文章增添生活氣息,而且使整段"鋪墊"文字更呈異采。

第二層次乃是全文重心,純粹寫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聲"四句,卻寫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濺流緩而石出有聲的初冬獨特夜景,從而誘發了主客棄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興,這裡,作者不吝筆墨地寫出了赤壁夜遊的意境,安謐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西鵲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奇異驚險的景物更令人心胸開闊、境界高遠。可是,當蘇軾獨自一人臨絕頂時,那"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的場景又不能不使他產生淒清之情、憂懼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寫到這裡,又突起神來之筆,寫了一隻孤鶴的"橫江東來"'、"戛然長鳴"後擦舟西去,於是,已經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憫,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瀾,還為下文寫夢埋下了伏筆。

最後,在結束全文的第三層,寫了游後入睡的蘇子在夢鄉中見到了曾經化作孤鶴的道士,在"揖予 "、"不答"、"顧笑"的神秘幻覺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帶來的內心苦悶。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很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果非但無濟於事,反而給他心靈深處的創傷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夢後又回到了令人壓抑的現實。結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迷茫,但還有雙關的含義,表面上像是夢中的道士倏然不見了,更深的內涵卻是"蘇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負又在哪裡呢?

文中寫蘇子獨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畫、字字似詩",通過誇張與渲染,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文中描寫江山勝景,色澤鮮明,帶有作者個人真摯的感情。巧用排比與對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樂感。讀起來更增一分情趣。但總的來說,後賦無論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不及前賦。神秘色彩,消沉情緒與"賦"味較淡、"文"氣稍濃恐怕是遜色於前篇的主要原因。

《後赤壁賦》作於蘇軾因"烏台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之時,貶謫生涯使蘇軾更深刻地理解了社會和人生,也使他的創作更深刻地表現出內心的情感波瀾。《後赤壁賦》沿用了賦體主客問答、抑客伸主的傳統格局,抒發了自己的人生哲學,同時也描寫了長江月夜的優美景色。全文駢散並用,情景兼備,堪稱優美的散文詩。不僅讓我們感到了作者高超的表達能力和語言技巧,文中的孤鶴形象更能夠讓我們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孤獨、寂寞、高貴、幽雅、超凡脫俗的孤鶴歷來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鶴是道化升仙的標 志,蘇軾不僅借孤鶴以表達自己那種高貴幽雅、超凡脫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現了那種超越現實的痛苦遺世的精神。那我們就看看他在《後赤壁賦》中是如何將孤鶴的孤獨、寂寞、高貴、幽雅、超凡脫俗展現得淋漓盡致的。山石高峻怪異,既是對立、壓迫着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徵了他積鬱難消的苦悶之情。鶴則是這一苦悶孤獨情感的意象。歇於松柏,不作稻糧謀的孤鶴在蘇軾心中,就像在其他隱逸 者的意中一樣,本是高蹈於世外的象徵。蘇軾曾作《放鶴亭記》,以放鶴招鶴、與鶴共處來渲染內心棄世的幽情,孤鶴的形象尤其為他所鍾愛。此際在蘇軾最感孤獨時,忽然有一東來的孤鶴振翅橫江而掠過小舟西去。這只在暗夜獨飛,獨鳴的鶴是孤獨的,它可以蔚藉同樣感受狀態中的蘇子之心。因此與客不交一言的蘇子對它注意極深。而且它不僅是蘇子此際情懷的象徵,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新化。蘇軾以「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的覺悟,聯想前來入夢的道士,表明作者在這隻孤鶴身上寄予了自己懷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蘇子思想中的一個側面,蘇子--孤鶴--道士的聯結,暗示着蘇軾在精神上已歸向高蹈於世外的隱逸者。「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結尾處寫自己夢醒後開門尋找,夜色茫茫,不見孤鶴,也並無道士。一筆雙關,餘味深長。將苦悶與希望糅合在詩化境界中。山形與鶴形,使蘇軾因自然的變化和人事的不諳的精神不適感,和在孤獨中嚮往自由的念頭找到了對應。通觀全文,在我們的眼前自然就展現出了好一幅「水月禪境、山鶴幽鳴」的美景圖!

參考資料:

1、 周先慎.蘇軾散文賞析集:巴蜀出版社,1994年:12-17
2、 馬亮.蘇軾作品鑑賞(三):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90-92
3、 呂晴飛等.唐宋八大家散文鑑賞辭典: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年:1158-1161

後赤壁賦 - 創作背影

《赤壁賦》寫於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曾於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遊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後人因稱第一篇為《前赤壁賦》,第二篇為《後赤壁賦》。

 
蘇軾

作者: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蘇軾其它诗文

《雷州八首?此為秦觀作?》

蘇軾 〔宋代〕

白髮坐鈎黨,南遷瀕海州。

灌園以餬口,身自雜蒼頭。

籬落秋暑中,碧花蔓牽牛。

誰知把鋤人,舊日東陵侯。

荔子無幾何,黃柑遽如許。

遷臣不惜日,恣意移寒暑。

層巢俯雲木,信美非吾土。

草芳自有時,鶗何關汝。

下居近流水,小巢依嶺岑。

終日數椽間,但聞鳥遺音。

爐香入幽夢,海月明孤斟。

鷦鷯一枝足,所恨非故林。

培塿無松柏,駕言此焉游。

讀書與意會,卻掃可忘憂。

尺蠖以時屈,其伸亦非求。

得歸良不惡,未歸且淹留。

粵嶺風俗殊,有疾時勿藥。

束帶趨房祀,用史巫紛若。

弦歌薦繭栗,奴至洽觴酌。

呻吟殊未央,更把雞骨灼。

粵女市無常,所至輒成區。

一日三四遷,處處售鰕魚。

青裙腳不襪,臭味猿與狙。

孰雲風土惡?白洲生綠珠。

海康臘己酉,不論冬孟仲。

殺牛撾鼓祭,城郭為傾動。

雖非堯頒歷,自我先人用。

苦笑荊楚人,嘉平臘雲夢。

舊時日南郡,野女出成群。

此去尚應遠,東風已如雲。

蚩氓托絲布,相就通殷勤。

可憐秋鬍子,不遇卓文君。

复制

《江城子·膩紅勻臉襯檀唇》

蘇軾 〔宋代〕

膩紅勻臉襯檀唇。

晚妝新。

暗傷春。

手捻花枝,誰會兩眉顰。

連理帶頭雙飛燕,留待與、個中人。

淡煙籠月繡簾陰。

畫堂深。

夜沉沉、誰道連理,能系得人心。

一自綠窗偷見後,便憔悴、到如今。

《減字木蘭花·寓意》

蘇軾 〔宋代〕

雲鬟傾倒,醉倚闌干風月好。

憑仗相扶,誤入仙家碧玉壺。

連天衰草,下走湖南西去道。

一舸姑蘇,便逐鴟夷去得無。

《卜算子·感舊》

蘇軾 〔宋代〕

蜀客到江南,長憶吳山好。

吳蜀風流自古同,歸去應須早。

還與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莫惜尊前仔細看,應是容顏老。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蘇軾 〔宋代〕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游南山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

人間有味是清歡。

《木蘭花令·元宵似是歡游好》

蘇軾 〔宋代〕

元宵似是歡游好。

何況公庭民訟少。

萬家游賞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島。

平原不似高陽傲。

促席雍容陪語笑。

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拚醉倒。

《西江月·詠梅》

蘇軾 〔宋代〕

馬趁香微路遠,沙籠月淡煙斜。

渡波清徹映妍華。

倒綠枝寒鳳掛。

掛鳳寒枝綠倒,華妍映徹清波。

渡斜煙淡月籠沙。

遠路微香趁馬。

《獨酌試藥玉滑盞,有懷諸君子。明日望夜,月庭佳景不可失,作詩招之》

蘇軾 〔宋代〕

鎔鉛煮白石,作玉真自欺。琢削為酒杯,規摹定州瓷。

荷心雖淺狹,鏡面良渺彌。持此壽佳客,到手不容辭。

曹侯天下平,定國豈其師。一飲至數石,溫克頗似之。

風流越王孫,詩酒屢出奇。喜我有此客,玉杯不徒施。

請君詰歐、陳,問疾來何遲。呼兒掃月榭,扶病及良時。

复制

《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二首 其一》

蘇軾 〔宋代〕

吳王池館遍重城,閒草幽花不記名。青蓋一歸無覓處,只留雙檜待昇平。

复制

《約吳遠遊與姜君弼吃蕈饅頭》

蘇軾 〔宋代〕

天下風流筍餅餤,人間濟楚蕈饅頭。

事須莫與謬漢吃,送與麻田吳遠遊。

复制

《水月寺》

蘇軾 〔宋代〕

千尺長松掛薜蘿,梯雲嶺上一聲歌。

湖山深秀有何處,水月池中桂影多。

复制

《失題》

蘇軾 〔宋代〕

獨鶴南飛送好音,山中橋梓共成陰。

深衣傴僂如初命,卮酒從容向晚斟。

城裡誰家開壽域,堂東多士作儒林。

清霜未落黃花在,笑折高枝繞鬢簪。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