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蘇軾 / 教戰守策
拼 译 译

《教戰守策》

蘇軾 〔宋代〕

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於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

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

今不為之計,其後將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

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習於鐘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於斬刈殺伐之際而不懾。

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於驚潰。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天下既定,則卷甲而藏之。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於佚樂,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不戰而走。

開元、天寶之際,天下豈不大治?惟其民安於太平之樂,豢於遊戲酒食之間,其剛心勇氣,銷耗鈍眊,痿蹶而不復振。

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獸奔鳥竄,乞為囚虜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蓋嘗試論之:天下之勢,譬如一身。

王公貴人所以養其身者,豈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於多疾。

至於農夫小民,終歲勤苦,而未嘗告病。

此其故何也?夫風雨、霜露、寒暑之變,此疾之所由生也。

農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窮冬暴露,其筋骸之所沖犯,肌膚之所浸漬,輕霜露而狎風雨,是故寒暑不能為之毒。

今王公貴人,處於重屋之下,出則乘輿,風則襲裘,雨則御蓋。

凡所以慮患之具,莫不備至。

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小不如意,則寒暑入之矣。

是以善養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於寒暑之變;然後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

夫民亦然。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不出於閨門。

論戰鬥之事,則縮頸而股慄;聞盜賊之名,則掩耳而不願聽。

而士大夫亦未嘗言兵,以為生事擾民,漸不可長。

此不亦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歟?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愚者見四方之無事,則以為變故無自而有,此亦不然矣。

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歲以百萬計。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勢必至於戰。

戰者,必然之勢也。

不先於我,則先於彼;不出於西,則出於北。

所不可知者,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天下苟不免於用兵,而用之不以漸,使民於安樂無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則其為患必有不測。

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臣所謂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講習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役民之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

每歲終則聚於郡府,如古都試之法,有勝負,有賞罰。

而行之既久,則又以軍法從事。

然議者必以為無故而動民,又撓以軍法,則民將不安,而臣以為此所以安民也。

天下果未能去兵,則其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

夫無故而動民,雖有小怨,然熟與夫一旦之危哉?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陵壓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者,惟我而已。

如使平民皆習於兵,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而折其驕氣。

利害之際,豈不亦甚明歟? 。

教戰守策 - 譯文及註釋

譯文現在人民的禍患究竟在哪裡呢?在於只知道安樂卻不知道危難,能享受安逸卻不能勞累吃苦。這種禍患現在看不出來,但是將來會看出的。現在不給它想辦法,那以後就有無法挽救的危險了。

從前先王知道軍備是不可以放棄的,所以天下雖然太平,也不敢忘記戰備。秋冬農閒的時候,召集人民打獵藉此教練武事,教他們學習前進、後退、跪下、起立的方法,使他們的聽覺和視覺習慣於鐘鼓、旗幟這些軍隊的號令之間而不迷亂,使他們的心意適於攻打殺戮的情形而不致恐懼。因此即使有盜賊的事件發生,而人民也不會驚恐潰亂。

等到後代,採用迂腐的儒生建議,把解除軍備當做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既然安定了,就把裝備武器收藏起來。幾十年以後,裝備武器都敗壞了,人民一天一天地習慣於安樂生活;一旦忽然傳來盜賊的警報,就彼此惶恐,傳布謠言,不戰就逃跑了。唐開元、天寶年間,天下難道不是很安定嗎?就是因為那時人民習慣於太平生活的快樂,經常生活在酒食遊戲裡面,那堅強的意志和勇氣逐漸減少以至於衰頹,筋肉萎縮僵化而振作不起來,因此小小的安祿山一旦乘機作亂,四方的人民就像鳥獸奔竄一樣,求作囚犯和俘虜還來不及;國家分裂,而唐王朝當然因此而衰弱了。

我曾試着論述這個問題:天下的形勢譬如人的整個身體。王公貴人用來保養身體的措施,難道不是很周全嗎?而他們平日常常由於病多而苦惱。至於農夫平民,終年勤勞辛苦卻未曾生病。這是什麼原因呢?天氣和季節的變化,這是產生疾病的原因。農夫平民,夏天最熱的時候奮力耕作,冬天極冷的時候還在野外勞動,他們的筋骨經常冒着烈日嚴寒,肌膚被雨雪霜所浸漬,使得他們輕視霜露,不畏風雨,所以寒冬炎暑不能夠給他們造成病害。現在王公貴人住在高大深邃的房屋裡,出門就坐車子,颳風就穿皮衣,下雨就打着傘,凡是用來預防疾患的工具無不應有盡有;畏懼風雨寒暑有些太嚴重了,保養自己的身體也有些太過分了,稍不注意,寒暑就侵入身體了。因此,會保養身體的人,使自己身體能夠安逸又能勞動,慢步快走活動操作,使自己的四肢習慣於寒冬炎暑的變化;然後可以使身體強健有力,經歷艱險而不受傷害。人民也是如此。現在太平的時間長了,天下的人驕氣懶惰脆弱,就像婦女小孩不出內室的門一樣。談論起打仗的事情,就嚇得縮着脖子大腿發抖;聽說盜賊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願意聽。而且士大夫也不曾經說起戰爭,認為這是生事干擾人民的生活,露了苗頭不可以讓它再發展:這不也是畏懼太嚴重而保養得太過分了嗎?

再說天下本來就有意想不到的禍患。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無事,就認為變故無從發生,這也是不對的。現在國家用來奉送給西夏、契丹的財物,每年的財物,每年以百萬來計算。奉送的財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財物的人是無滿足的,這種形勢必然導致戰爭。戰爭,是必然的趨勢,不從我方開始,便從敵方開始,不發生在西方,便發生在北方;所不知道的,只是戰爭的發生有早有遲有遠有近,總之,戰爭是不可能避免的。國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憑着逐步訓練,卻使人民從安樂太平的環境中,一下子投身軍隊走向生死決鬥的戰場,那他們的禍患必定有不可估計的危險。所以說,天下的人民只知道安樂而不知道危險,能夠安逸而不能勞累吃苦,這是臣所認為的最大的禍患。 臣想使士大夫崇尚軍事的勇敢,講述演習兵法,對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們學會列隊布陣的法度,對那些負責緝捕盜賊的差役,教授給他們撲擊刺殺的方法。每年年底就集合在府城裡,像古代考試武藝的辦法,評定勝負,有賞有罰;等實行的時間長了,就又按照軍法部署辦事。然而持不同意見人一定認為無故調動人民,又用軍法困擾,那百姓將會不安定;可是臣認為這才是安定人民的好辦法。國家果真不能去掉戰爭,總有那麼一天將驅使沒有受過訓練的百姓去作戰。平時召集百姓進行訓練,雖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讓那些沒有受過訓練的百姓上戰場的危險相比,又怎麼樣呢?

現在國家駐紮在地方上的軍隊,驕橫又有怨言,欺壓百姓,向他們的上司邀功,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天下懂得作戰的只有他自己罷了。假如使一般百姓都對軍事熟習,他們知道還有對手存在,那麼一定能夠打破他們的壞主意又壓下他們的驕氣。利和害的界限,難道不是很明白嗎?

注釋策:是朝廷設題考試,應舉士子(讀書人)答問時所書,稱為對策和策問,後來成為古代臣子向皇帝陳述政見、進獻謀略的一種文體,屬於議對體文書。生民:即人民,百姓。患:禍患。果:究竟。先王:古代的帝王。兵:文中指軍備。去:廢棄,取消。隙:空隙,文中指秋冬農閒之時。致民:招致、召集百姓。田獵:有組織地進行射獵活動。以講武:藉此機會教練武事。進退坐作:均為古代軍隊操練時的基本動作。進退:前進,後退;坐作:跪倒、起立。刈(yì):割,文中是殺的意思。懾(shè):害怕。盜賊之變:文中指敵人的迸犯。驚潰:驚慌失措而潰散逃亡。迂儒之議:迂腐不通事理的讀書人的見解。卷:收起兵。甲:鎧甲,文中泛指武器裝備。頓弊:損壞,破敗。佚(yì)樂:貪圖安樂。卒:同「猝」,突然,忽然。訛(é)言:傳播謠言,文中是有人心浮動,謠言四起之意。開元、天寶:都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是唐代比較穩定和繁榮時期,號稱「盛世」。豢(huàn):養,文中是沉醉,安享的意思。一本作「酣豢」。剛心:指剛強的意志。眊(mào):目不明,引申為衰老,糊塗昏聵。痿(wěi)蹶(jué):足麻痹。區區:小小的。祿山:即安祿山。唐玄宗時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率眾十五萬,於天寶十四載(755年)起兵范陽,發動叛亂,相繼攻下洛陽、長安,稱雄武皇帝,定國號燕,後為其子安慶緒所殺。獸奔鳥竄:形容百姓受驚擾四處逃散就像受驚的鳥獸一樣。固以微:因此衰落下去。固:一本作「因」。平居:平時。告病:文中指生病。告:說。力作:努力耕作。窮冬:隆冬,極冷的冬天。暴露:即在野外勞動。筋骸:指筋骨。沖犯:指受到摧殘損傷。浸漬(zì):被雨水浸泡。狎(xiá):與「輕」互文,也是輕視之意。重屋:有雙重屋檐的高大房屋。風則襲裘:一有風就穿上皮襖。御蓋:撐傘。慮患:事先考慮到防禦外患。狃(niǔ):習慣。閨門:通往內室的小門。股慄:兩腿發抖。漸不可長:不能讓剮露苗頭的事再發展下去。無自而有:無從發生,沒有發生之可能。西北之虜:指當時宋朝西方的西夏和北方的契丹。虜:古時對敵方之蔑稱。歲以百萬計:極言每年歲貢之多。厭:滿足。之不以漸:不逐漸地用兵。蹈:腳踏,文中是走上,奔赴之意。庶人之在官者:指平民在官府服役供職者。行陣:軍隊之行列和陣式。節:嚴格的規律。役民之司盜者:從民間抽調來負責捕捉盜賊的人。郡府:指郡府的所在地。都試:漢制,每年秋天,集軍士於都城,考試武藝。以軍法從事:按軍法辦事,即按正規軍隊的訓練辦法來要求。撓以軍法:以軍法擾亂百姓。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將要驅使沒有受過訓練的老百姓去作戰。屯聚:集中駐紮。陵壓:欺壓。陵:同「凌」邀其上:要挾他們的上級。邀:同「要」,要挾。折其驕氣:使其驕縱之氣受到挫傷。際:間,界限。▲

李道英編.唐宋八大家文選:南海出版公司,2005.04:第356-360頁

《高中文言文譯註》編寫組.高中文言文譯註:河北教育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第302-303頁

教戰守策 - 賞析

這篇政論文,首先提出國家管理中不能「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的思想;接着敘述先王知軍備的重要與好處,但是後來的帝王聽從迂腐儒生的建議,廢除軍備,出現了潛在的危險,曾導致唐朝的安史之亂;然後以百姓和王公貴人為例,對比論述應當居安思危,要教民習武,有備無患,批駁了反對軍備的謬論;最後指出國家要崇尚武勇,講習兵法,操練武藝,以應付可能發生的戰爭威脅;同時要打擊驕兵悍將,使社會得到安定。文章主要論述了國家不能苟安不知危,而應教民習武,以備戰、防敵人入侵的思想,文筆自然流暢,於平常起波瀾,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論文先以設問句「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引出中心論點:「在於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然後緊緊圍繞中心論點,分五層意思,逐層展開論證。

一層先展開古今對比。

古代先王重視軍備,利用農閒季節訓練人民,提高了人民的軍事素質和戰鬥力,「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於驚潰」。可是北宋朝廷,用迂儒之議,不搞軍備,終於造成嚴重後果:「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於佚樂;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不戰而走。」接着,又舉唐代安史叛亂的例子,說明小小一個安祿山之所以搞得天下大亂,唐室衰微,就是由於人民安於太平之樂而不修武備的結果。這是借唐諷宋,用意十分明顯。

二層對當時天下形勢的分析,用保養身體的例子來比況。

先將王公貴人和農夫小民來對比。王公貴人,養尊處優,反而經常生病;農夫小民,勤勞辛苦,身體經受鍛煉,反不生病。再將不善養身的王公貴人和善於養身者對比。王公貴人由於「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所以稍不如意就會生病。善於養身者由於能注意勞逸結合,重視運動,所以能「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比喻講完,文章接着一針見血地指出,北宋由於承平日久,因而人民「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一講到打仗,「則縮頸而股慄」,而士大夫還把搞軍備看作「生事擾民」,作者嚴肅地指出,這不是和王公貴人保養身體一樣嗎?這一層比喻貼切,言辭激烈,針對性極強。

三層駁斥認為天下久已無事,變故無從發生的錯誤觀點。

指出每年輸敵之物以百萬計,但「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勢必至於戰。」一旦戰爭發生,讓處於安樂環境中的人民去打仗,「其為患必有不測」。這一層完全貼近現實,駁斥有理有據,堅強有力。

四層提出具體教民以戰的措施,並再一次強調,如不教民以戰,一旦戰爭發生,將會「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其後果將不堪設想。並進一步指出,教民以戰,雖使民有小恐,但與發生戰爭而民無法打仗的危險來比,又算得了什麼呢?這一層正反對比,層層深入,極為有力。

五層指出當時驕兵惰卒,只會欺壓百姓要挾上司,如教民以戰,可以「破其奸謀而折其驕氣」,對抑制驕兵惰卒能起到很大的作用。這又是針對時弊的一針見血之論。

總之,這篇策論寫得理正詞嚴,氣勢充暢,剖析深細,說理精闢,論證一密,是論說文中的上乘之作。▲

堵軍主編.萬斛泉源·唐宋八大家之蘇軾散文集:延邊人民出版社,2004.9:第23-25頁

教戰守策 - 創作背影

北宋王朝建立之初就積貧積弱。到了宋仁宗嘉祐時期,各種矛盾日益尖銳、突出。內部農民起義連連不斷,外部有西夏、遼的威脅,可是當時全國上下卻是一片歌舞昇平、習於安逸的景象。作者對此憂心忡忡,於公元1061年(嘉祐六年)借參加制科考試的機會,寫下了這篇政論文章。

孫瑞欣著.說文解詩 宋代文學精品賞析:白山出版社,2014.12:第164頁

蘇軾

作者: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蘇軾其它诗文

《觀子美病中作,嗟嘆不足,因次韻》

蘇軾 〔宋代〕

百尺長松澗下摧,知君此意為誰來。

霜枝半折孤根出,尚有狂風急雨催。

复制

《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 其二 槐》

蘇軾 〔宋代〕

憶我初來時,草木向衰歇。

高槐雖驚秋,晚蟬猶抱葉。

淹留未雲幾,離離見疏莢。

棲鴉寒不去,哀叫飢啄雪。

破巢帶空枝,疏影掛殘月。

豈無兩翅羽,伴我此愁絕。

复制

《薄薄酒二首(並敘)》

蘇軾 〔宋代〕

膠西先生趙明叔,家貧,好飲,不擇酒而醉。

常云:薄薄酒,勝茶湯,醜醜婦,勝空房。

其言雖俚,而近乎達,故推而廣之以補東州之樂府;既又以為未也,復自和一篇,聊以發覽者之一噱雲耳。

薄薄酒,勝茶湯;粗粗布,勝無裳;丑妻惡妾勝空房。

五更待漏靴滿霜,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涼。

珠襦玉柙萬人相送歸北邙,不如懸鶉百結獨坐負朝陽。

生前富貴,死後文章,百年瞬息萬世忙。

夷齊盜跖俱亡羊,不如眼前一醉是非憂樂都兩忘。

薄薄酒,飲兩鍾;粗粗布,著兩重;美惡雖異醉暖同,丑妻惡妾壽乃公。

隱居求志義之従,本不計較東華塵土北窗風。

百年雖長要有終,富死未必輸生窮。

但恐珠玉留君容,千載不朽遭樊崇。

文章自足欺盲聾,誰使一朝富貴面發紅。

達人自達酒何功,世間是非憂樂本來空。

复制

《賈誼論》

蘇軾 〔宋代〕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

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得君如漢文,猶且以不用死。

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仲尼聖人,歷試於天下,苟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

將之荊,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齊,三宿而後出晝,猶曰:「王其庶幾召我。

」君子之不忍棄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孫丑問曰:「夫子何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捨我其誰哉?而吾何為不豫?」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後知天下果不足與有為,而可以無憾矣。

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

夫絳侯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

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

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遊浸漬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後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哉!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縈紆鬱悶,趯然有遠舉之志。

其後以自傷哭泣,至於夭絕。

是亦不善處窮者也。

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

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

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

古今稱苻堅得王猛於草茅之中,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論之。

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不能復振。

而為賈生者,亦謹其所發哉! 。

《臨江仙·昨夜渡江何處宿》

蘇軾 〔宋代〕

昨夜渡江何處宿,望中疑是秦淮。

月明誰起笛中哀。

多情王謝女,相逐過江來。

雲雨未成還又散,思量好事難諧。

憑陵急槳兩相催。

相伊歸去後,應似我情懷。

《臨江仙·疾愈登望湖樓贈項長官》

蘇軾 〔宋代〕

多病休文都瘦損,不堪金帶垂腰。

望湖樓上暗香飄。

和風春弄袖,明月夜聞簫。

酒醒夢回清漏永,隱床無限更潮。

佳人不見董嬌饒。

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憐宵。

《減字木蘭花·贈小鬟琵琶》

蘇軾 〔宋代〕

琵琶絕藝。年紀都來十一二。撥弄麼弦。未解將心指下傳。主人瞋小。欲向東風先醉倒。已屬君家。且更從容等待他。

复制

《數日前,夢人示餘一卷文字,大略若諭馬者,》

蘇軾 〔宋代〕

天驥雖老,舉鞭脫逸。

交馳蟻封,步中衡石。

旁睨駑駘,豐肉滅節。

徐行方軌,動輒吃蹶。

天資相絕,未易致詰。

复制

《水調歌頭 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蘇軾 〔宋代〕

落日繡簾捲,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

長記平山堂上,攲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

堪笑蘭台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复制

《飲酒四首 其二》

蘇軾 〔宋代〕

左手持蟹螯,舉觴矚雲漢。天生此神物,為我洗憂患。

山川同恍惚,魚鳥共蕭散。客至壺自傾,欲去不得間。

复制

《常州太平寺觀牡丹》

蘇軾 〔宋代〕

武林千葉照觀空,別後湖山幾信風。自笑眼花紅綠眩,還將白首對鞓紅。

复制

《介亭餞楊傑次公》

蘇軾 〔宋代〕

籃輿西出登山門,嘉與我友尋仙村。

丹青明滅風篁嶺,環佩空響桃花源。

前朝欲上已蠟屐,黑雲白雨如傾盆。

今晨積霧卷千里,豈畏觸熱生病根。

在家頭陀無為子,久與青山為弟昆。

孤峰盡處亦何有,西湖鏡天江抹坤。

臨高揮手謝好住,清風萬壑傳其言。

風迴響答君聽取,我亦到處隨君軒。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