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曾鞏 / 寄歐陽舍人書
拼 译 译

《寄歐陽舍人書》

曾鞏 〔宋代〕

鞏頓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

反覆觀誦,感與慚並。

夫銘志之著於世,義近於史,而亦有與史異者。

蓋史之於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後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

或納於廟,或存於墓,一也。

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

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

而善人喜於見傳,則勇於自立;惡人無有所紀,則以愧而懼。

至於通材達識,義烈節士,嘉言善狀,皆見於篇,則足為後法。

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及世之衰,為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

故雖惡人,皆務勒銘,以夸後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銘始不實。

後之作銘者,常觀其人。

苟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後。

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於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

蓋有道德者之於惡人,則不受而銘之,於眾人則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於名,有名侈於實。

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

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於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並世而有,亦或數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傳之難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後無疑也。

而世之學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則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繇,則知先生推一賜於鞏而及其三世。

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而先生進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豪傑不世出之士,其誰不願進於門?潛遁幽抑之士,其誰不有望於世?善誰不為,而惡誰不愧以懼?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此數美者,一歸於先生。

既拜賜之辱,且敢進其所以然。

所諭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愧甚,不宣。

鞏再拜。

寄歐陽舍人書 - 譯文及註釋

譯文曾鞏叩頭再次拜上,舍人先生: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來,承蒙您賜予書信及為先祖父撰寫墓碑銘。我反覆讀誦,真是感愧交並。 說到銘志之所以能夠著稱後世,是因為它的意義與史傳相接近,但也有與史傳不相同的地方。因為史傳對人的善惡都一一加以記載,而碑銘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眾,志氣道義高尚的人,怕後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銘來顯揚自己,有的置於家廟裡,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樣的。如果那是個惡人,那麼有什麼好銘刻的呢?這就是碑銘與史傳不同的地方。銘文的撰寫,為的是使死者沒有什麼可遺憾,生者藉此能表達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歡自己的善行善言流傳後世,就積極建立功業;惡人沒有什麼可記,就會感到慚愧和恐懼。至於博學多才、見識通達的人,忠義英烈、節操高尚之士,他們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現在碑銘里,這就足以成為後人的楷模。銘文警世勸戒的作用,不與史傳相近,那麼又與什麼相近呢! 到了世風衰微的時候,為人子孫的,一味地只要褒揚他們死去的親人而不顧事理。所以即使是惡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銘,用來向後人誇耀。撰寫銘文的人既不能推辭不作,又因為死者子孫的一再請託,如果直書死者的惡行,就人情上過不去,這樣銘文就開始出現不實之辭。後代要想給死者作碑銘者,應當觀察一下作者的為人。如果請託的人不得當,那麼他寫的銘文必定會不公正,不正確,就不能流行於世,傳之後代。所以千百年來,儘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後都有碑銘,但流傳於世的很少。這裡沒有別的原因,正是請託了不適當的人,撰寫的銘文不公正、不正確的緣故。 照這樣說來,怎樣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與正確呢?我說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為道德高尚的人對於惡人是不會接受請託而撰寫銘文的,對於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別。而人們的品行,有內心善良而事跡不見得好的,有內心奸惡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惡行相差懸殊而很難確指的,有實際大於名望的,有名過其實的。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麼能辨別清楚而不被迷惑,怎麼能議論公允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實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銘文的辭藻不精美,那麼依然不能流傳於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所以說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於文章的人是不能寫碑誌銘文的,難道不是如此嗎?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雖然有時會同時出現,但也許有時幾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個。因此銘文的流傳是如此之難;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難。象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幾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為其撰寫公正而又正確的碑銘,它將流傳當代和後世是毫無疑問的。世上的學者,每每閱讀傳記所載古人事跡的時候,看到感人之處,就常常激動得不知不覺地流下了眼淚,何況是死者的子孫呢?又何況是我曾鞏呢?我追懷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銘所以能傳之後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賜一篇碑銘將會恩澤及於我家祖孫三代。這感激與報答之情,我應該怎樣來表示呢? 我又進一步想到象我這樣學識淺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還提拔鼓勵我,我先祖這樣命途多乖窮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還寫了碑銘來顯揚他,那麼世上那些俊偉豪傑、世不經見之士,他們誰不願意拜倒在您的門下?那些潛居山林、窮居退隱之士,他們誰不希望名聲流播於世?好事誰不想做,而做惡事誰不感到羞愧恐懼?當父親、祖父的,誰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孫?做子孫的,誰不想使自己的父祖榮耀顯揚?這種種美德,應當全歸於先生。我榮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賜,並且冒昧地向您陳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來信所論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聽從您的教誨而加以研究審核呢? 榮幸之至,書不盡懷,曾鞏再拜上。

注釋①銘:在器物上記述事實、功德等的文字。②通材:兼有多種才能的人。③勒:刻。④畜:積聚。⑤兼勝:都好,同樣好。⑥卓卓:卓著,突出的好。⑦衋(xì)然:痛苦的樣子。⑧蹶:挫折。⑨魁閎:高大。▲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寄歐陽舍人書 - 賞析

這是一篇獨具特色的感謝信,它沒有平常的客套,也沒有空泛的溢美之辭。而是通過對銘志作用及流傳條件的分析。來述說「立言」的社會意義,闡發「文以載道」的主張,表達了對道德文章兼勝的讚許與追求。文章結構謹嚴,起承轉合非常自然。

第一段(起承部分),首先交待寫這封信的緣起與觀誦墓碑後的總的感受。接着敘及撰寫暮志銘的意義。先提出論點「銘志之著於世,義近於史」,然後比較銘、史之異同。先言其異,次言其同。本段藉助銘、史對比展開文章,深刻地闡述了銘志的警世作用。

第二段談今銘「二弊」,首先是不實;其次是「傳者蓋少」。

第三段,強調立言者的素質是糾除今弊的根本條件。作者提出:「立言者」必須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者」。作者在本段總的提出這個論點,然後再分說,「畜道德」和「能文章」。最後總說: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二三段為「轉」,最後兩段為「合」,從立言者之論,歸結至於歐陽修身上,盛譽歐陽修「畜道德而能文章」之賢,深謝歐陽修賜銘之恩。與文章開頭呼應。在唐宋八大家當中,曾鞏是最重視章法的,在以上所述中,讀者可以看到曾鞏文章的這一特點,結構十分謹嚴,內容環環相扣,起承轉合,如行雲流水。此文可稱得上曾鞏文章這一方面的典範之作。▲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寄歐陽舍人書 - 創作背影

曾鞏十分仰慕歐陽修的道德文章。公元1046年(宋仁宗慶曆六年)夏,曾鞏寫信請歐陽修為已故的祖父曾致堯作一篇墓碑銘。當年,歐陽修寫好《尚書戶部郎中贈右諫議大夫曾公神道碑銘》,曾鞏即寫此信致謝。這封信作於公元1047年(慶曆七年),作者29歲。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曾鞏

作者: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曾鞏其它诗文

《芙蓉橋》

曾鞏 〔宋代〕

雁翅橫連杜若洲,碧闌干影在中流。

蓬萊日日遊人間,誰道仙風解引舟。

复制

《山茶花》

曾鞏 〔宋代〕

山茶花開春未歸,春歸正值花盛時。

蒼然老樹昔誰種?照耀萬朵紅相圍。

蜂藏鳥伏不得見,東風用力先噓吹。

追思前者葉蓋地,萬木慘慘攢空枝。

寒梅數綻少顏色,霰雪滿眼常相迷。

豈如此花開此日,絳艷獨出淩朝曦。

為憐勁意似松柏,欲搴更惜長依依。

山榴淺薄豈足比,五月霧雨空芳霏。

复制

《詠史二首 其一》

曾鞏 〔宋代〕

仲尼一旅人,吳楚據南面。

不知千載下,究竟誰貴賤?。

复制

《游麻姑山九首 其九 瀑布泉》

曾鞏 〔宋代〕

飛泉一支天上來,寒影沉沉瀉龍穴。

山靈欲以怪動人,山路先冬積霜雪。

复制

《北風》

曾鞏 〔宋代〕

北風動地江翻天,我坐極浦維空船。

浮雲冥冥下無日,老樹自擺相樛纏。

薰琴空聞不可見,應已久絕朱絲弦。

遂令陰飆自回干,安得歲物無疵愆。

江頭酒賤且就醉,勿復著口問陶甄。

复制

《半山亭》

曾鞏 〔宋代〕

樹杪蒼崖路屈盤,半崖亭榭午猶寒。

平時舉眼看山處,到此憑欄直下看。

复制

《明妃曲二首 其二》

曾鞏 〔宋代〕

蛾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自信無由污白玉,向人不肯用黃金。

一辭椒屋風塵遠,去托氈廬沙磧深。漢姬尚自有妒色,胡女豈能無忌心?

直欲論情通漢地,獨能將恨寄胡琴。但取當時能托意,不論何代有知音。

長安美人誇富貴,未央宮殿競光陰。豈知泯泯沉煙霧,獨有明妃傳至今。

复制

《刁景純輓歌詞二章 其一》

曾鞏 〔宋代〕

史觀郎闈得謝歸,桓桓筋力未全衰。園林笑傲笙歌擁,山水追尋几杖隨。

尺牘百封虛有意,文章十帙更傳誰?余花自出藏春塢,一點青燈照穗帷。

复制

《書閣》

曾鞏 〔宋代〕

自憐野性生來拙,誰許交情晚最親?世路因仍憂檻阱,他鄉衰暮傍風塵。

惟將菽藿還求志,未有絲毫可為人。一畝蕭然須暫得,欲偷閒日長精神。

复制

《冬望》

曾鞏 〔宋代〕

霜余荊吳倚天山,鐵色萬仞光鋩開。

麻姑最秀插東極,一峰挺立高嵬嵬。

我生智出豪俊下,遠跡久此安蒿萊。

譬如驊騮踏天路,六轡豈議收駑駘。

巔崖初冬未冰雪,蘚花入屨思莫裁。

長松夾樹蓋十里,蒼顏毅氣不可回。

浮雲柳絮誰汝礙,欲往自尼誠愚哉。

南窗聖賢有遺文,滿簡字字傾琪瑰。

旁搜遠探得戶牖,入見奧阼何雄魁。

日令我意失枯槁,水之灌養源源來。

千年大說沒荒冗,義路寸土誰能培。

嗟予計真不自料,欲挽白日之西頹。

嘗聞古者禹稱智,過門不暇慈其孩。

況今尫人冒壯任,力蹶豈更余纖埃。

龍潭瀑布入胸臆,嘆息但謝宗與雷。

著書豈即遽有補,天下自古無能才。

复制

《酬介甫還自舅家書所感》

曾鞏 〔宋代〕

旱氣滿原野,子行歸舊廬。籲天高未動,望歲了何如。

荒土欲生火,涸溪容過車。民期得霖雨,吾豈灌園蔬。

复制

《過彭澤》

曾鞏 〔宋代〕

淵明昔抱道,為貧仕茲邑。

幡然復謝去,肯受一官縶。

予觀長者憂,慷慨在遺集。

豈同孤蒙人,剪剪慕原隰。

遭時乃肥遯,茲理固可執。

獨有田廬歸,嗟我未能及。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