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蘇洵 / 九日和韓魏公
拼 译 译

《九日和韓魏公》

蘇洵 〔宋代〕

晚歲登門最不才,蕭蕭華發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東閣,閒伴諸儒老曲台。

佳節久從愁里過,壯心偶傍醉中來。

暮歸沖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

九日和韓魏公 - 譯文及註釋

譯文不才如我垂久老矣竟忝列先生的門下,金燦燦的酒器映照着我滿頭蕭蕭的白髮。慚愧呀魏公你如此看重又宴請了我,我在曲台編的那本書消磨了幾多年華。多少回重陽節從憂愁中過來的,多少回酒醉中又壯心偶發。此番風雨之夜輾轉無眠,起來把新詩一遍一遍地寫下。

注釋九日:農曆九月九日,即重陽節。晚歲:作者時年五十六歲,故稱。金罍:泛指酒盞。曲台:指太常寺,掌禮樂郊廟社稷之事。

管士光,杜貴晨.《唐宋詩選》.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4:378

青於藍考試研究室.《高考語文核按鈕·考點突破》.武漢:武漢出版社,2013:102

陶文鵬.《宋詩精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九日和韓魏公 - 賞析

首聯從多年來他們的交遊,一直寫到這天的宴會,語言高度概括,內涵十分豐富。蘇洵於1056年(嘉祐元年)持益州張方平、雅州雷簡夫的推薦信赴京謁見韓琦、歐陽修等名流重臣,從此成了他們的座上客。時蘇洵已四十八歲,年近半百,故說「晚歲登門」。雷簡夫稱蘇洵為「王佐才」、「帝王師」,蘇洵實際上也是以此自居的,而這裡卻自稱「不才」,且冠以「最」字,並以自已的那「蕭蕭華發」同韓琦宴上的閃閃金罍(酒器)相映襯,表面自謙,實際充滿懷才不遇之感。

頷聯又從這天的宴會寫到他五年來的虛度光陰。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東閣」承「金罍」,表示對韓琦宴請的謝意,詩人自謙中也含着牢騷。漢武帝時公孫弘自舉賢良,數年而至宰相,「於是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漢書·公孫弘傳》)這裡詩人即以公孫弘喻韓琦好賢而言自己不配這種禮遇。下句,詩人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曲台指太常寺。因《禮記》有《曲禮》篇,故稱專掌禮儀制度的太常寺為「曲台」。蘇洵在1061年(嘉祐六年)被命於太常寺修纂禮書,至赴宴時,剛完成《太常因革禮》一百卷,費時五年。蘇洵以自己能輔助帝王的才能來做這種白首窮經的工作,深感虛度年華,用非所長,這集中表現在「閒」、「老」二字上。1056年(嘉祐元年),歐陽修薦蘇洵於朝廷,韓琦也以為可用,獨富弼主張「姑少待之」(葉夢得《石林燕語》)。拖了兩年,朝廷才召蘇洵試舍人院。蘇洵拒絕赴試,朝廷授以試秘書省校書郎,不久又以蘇洵為霸州文安縣(今屬河北)主簿,編纂太常禮書,直至去世。「書雖成於百篇,爵不過於九品。」(《老蘇先生會葬致語》)這就是詩人發出「閒伴諸儒老曲台」的深沉哀嘆的原因。

頸聯尤為歷代評論家所稱賞。重陽節歷來是人們登高賞菊,飲酒賦詩的好日子,但蘇洵卻在愁里度過。「佳」和「愁」形成鮮明的對比,而「久」字更有豐富的內容。蘇洵在二十七歲以前「遊蕩不學」,不一定有「愁」。但從二十七歲開始,他發奮苦讀,希望有用於世,卻多次科考不第;後來,雖然名動京師,卻沉淪下僚,無法一展抱負。這個「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他已五十七歲,很難再有所作為。「偶傍」,說明他平時已經很少有雄心壯志;「醉中」,說明未醉時已清醒感到壯志難酬。但「傍」、「來」二字仍表現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其意氣尤不少衰」。(葉夢得《避暑錄話》)

尾聯以暮間歸來,反覆吟詠韓琦新詩作結,戛然而止,餘味無窮。韓琦《乙巳重陽》說:「苦厭繁機少適懷,欣逢重九啟賓罍。招賢敢並翹材館,樂事難追戲馬台。蘚布亂錢乘雨出,雁飛新陣拂雲來。何時得遇樽前菊,此日花隨月令開。」韓琦詩中那種久居高位、賓朋滿座的富貴氣,使蘇洵更感到自己「閒伴諸儒」的窮窘;韓琦志滿意得之餘的淡淡閒愁,更激起了蘇洵壯志不酬的深沉哀怨。這就是他越讀韓琦新詩就越發難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為全詩烘托出一種昏暗、淒冷的氣氛,而「寒無睡」,「百遍開」更活畫出這位「蕭蕭華發」的老人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的神情。

葉夢得說:「明允詩不多見,然精深有味,語不徒發,……婉而不迫,哀而不傷,所作自不必多也。」(《避暑錄話》)這一首詩在內容上「精深有味,語不徒發」,深刻反映了宋代失意文人的精神苦悶;藝術風格上也是「婉而不迫,哀而不傷」,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繆鉞.《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65-167

九日和韓魏公 - 創作背影

此詩作於英宗治平(1065)重陽節。十年前,蘇洵四十八歲,自蜀入京,受到名臣韓琦、歐陽修的獎譽、薦舉,但一直未得到朝廷重用。十年後的重陽佳節應邀參加韓琦的家宴,席間韓琦賦《乙巳重陽》詩,蘇洵當晚回來後便寫下了這首詩。

霍松林.《宋詩鑑賞舉隅》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34

呂進.《愛我中華詩歌鑑賞·古代二分冊》.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3:12

蘇洵

作者:蘇洵

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傳世。 

蘇洵其它诗文

《荊門惠泉》

蘇洵 〔宋代〕

古郡帶荒山,寒泉出西郭。

嘈嘈幽響遠,袞袞清光活。

當年我少年,系馬弄潺湲。

愛此泉旁鷺,高姿不可攀。

今逾二十載,我老泉依舊。

臨流照衰顏,始覺老且瘦。

當時同遊子,半作泉下塵。

流水去不返,遊人歲歲新。

复制

《送石昌言使北引》

蘇洵 〔宋代〕

昌言舉進士時,吾始數歲,未學也。

憶與群兒戲先府君側,昌言從旁取棗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親戚故,甚狎。

昌言舉進士,日有名。

吾後漸長,亦稍知讀書,學句讀、屬對、聲律,未成而廢。

昌言聞吾廢學,雖不言,察其意,甚恨。

後十餘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聞。

吾日益壯大,乃能感悔,摧折復學。

又數年,游京師,見昌言長安,相與勞問,如平生歡。

出文十數首,昌言甚喜稱善。

吾晚學無師,雖日當文,中甚自慚;及聞昌言說,乃頗自喜。

今十餘年,又來京師,而昌言官兩制,乃為天子出使萬里外強悍不屈之虜庭,建大旆,從騎數百,送車千乘,出都門,意氣慨然。

自思為兒時,見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貴不足怪,吾於昌言獨有感也!大丈夫生不為將,得為使,折衝口舌之間足矣。

往年彭任從富公使還,為我言曰:「既出境,宿驛亭。

聞介馬數萬騎馳過,劍槊相摩,終夜有聲,從者怛然失色。

及明,視道上馬跡,尚心掉不自禁。

」凡虜所以誇耀中國者,多此類。

中國之人不測也,故或至于震懼而失辭,以為夷狄笑。

嗚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頓,壯士健馬皆匿不見,是以有平城之役。

今之匈奴,吾知其無能為也。

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

」況與夷狄!請以為贈。

《管仲論》

蘇洵 〔宋代〕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叛。

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桓公薨於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

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

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桓公也。

夫有舜而後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後知去少正卯。

彼桓公何人也?顧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問之相。

當是時也,吾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

而其言乃不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嗚呼!仲以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與桓公處幾年矣,亦知桓公之為人矣乎?桓公聲不絕於耳,色不絕於目,而非三子者則無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

仲以為將死之言可以縶桓公之手足耶?夫齊國不患有三子,而患無仲。

有仲,則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豈少三子之徒?雖桓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餘者,仲能悉數而去之耶?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為無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於桓、文,文公之才,不過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靈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寬厚。

文公死,諸侯不敢叛晉,晉襲文公之餘威,得為諸侯之盟主者百有餘年。

何者?其君雖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桓公之薨也,一亂塗地,無惑也,彼獨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

夫天下未嘗無賢者,蓋有有臣而無君者矣。

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復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書有記其將死,論鮑叔、賓胥無之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為數子者皆不足以托國,而又逆知其將死,則其書誕謾不足信也。

吾觀史鰌以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故有身後之諫;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

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有賢者而後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憶山送人》

蘇洵 〔宋代〕

少年喜奇蹟,落拓鞍馬間。

縱目視天下,愛此宇宙寬。

山川看不厭,浩然遂忘還。

岷峨最先見,晴光厭西川。

遠望未及上,但愛青若鬟。

大雪冬沒脛,夏秋多虵蚖。

乘春乃敢去,匍匐攀孱顏。

有路不客足,左右號鹿猿。

陰崖雪如石,迫暖成高瀾。

經日到絕頂,目眩手足顛。

自恐不得下,撫膺忽長嘆。

坐定聊四顧,風色非人寰。

仰面囁雲霞,垂手撫百山。

臨風弄襟袖,飄若風中仙。

朅來游荊渚,談笑登峽船。

峽山無平岡,峽水多悍湍。

長風送輕帆,瞥這難詳觀。

其間最可愛,巫廟十數巔。

聳聳青玉斡,折首不見端。

其餘亦詭怪,土老崖石頑。

長江渾渾流,觸齧不可攔。

苟非峽山壯,浩浩無隅邊。

恐是造物意,特使險且堅。

江山兩相值,後世無水患。

水行月余日,泊舟事征鞍。

爛熳走塵土,耳囂目眵昏。

中路逢漢水,亂流愛清淵。

道逢塵土客,洗濯無瑕痕。

振鞭入京師,累歲不得官,

悠悠故鄉念,中夜成慘然。

五嘆不復留,馳車走轘轅。

自是識嵩岳。蕩蕩容貌尊。

不入眾山列,體如鎮中原。

幾日至華下,秀色碧照天。

上下數十里,映睫青巑巑。

迤邐見終南,魁岸蟠長安。

一月看山嶽,懷抱斗以騫。

漸漸大道盡,倚山棧夤緣。

下瞰不測溪,石齒交戈鋋。

虛聞怖馬足,險崖磨吾肩。

左山右絕澗,中加一繩慳。

傲睨駐鞍轡,不忍驅以鞭。

累累斬絕峰,兀不相屬聯。

背出或逾峻,遠騖如爭先。

或時度岡領,下馬步險艱。

怪事看愈好,勤劬變清歡。

行行上劍閣,勉強踵不前。

矯首望故國,漫漫但青煙。

及下鹿頭坂,始見平沙田。

歸來顧妻子,壯抱難留連。

遂使十餘載,此路常周旋。

又聞吳越山,中明水澄鮮。

百金買駿馬,往意不自存。

投身入廬岳,首挹瀑布源。

飛下二千丈,強烈不可干。

餘潤散為雨,遍作山中寒。

次入二林地,遂獲高僧言。

問以絕勝境,道我同躋攀。

逾月不倦厭,岩谷行欲殫。

下山復南邁,不知已南虔。

五嶺望可見,欲往苦不難。

便擬去登玩,因得窺群蠻。

此意竟不償,歸抱愁煎煎。

到家不再出,一頓俄十年。

昨聞廬山郡,太守雷君賢。

往求與識面,復見山欝蟠。

絕壁橫三方,有類大破鐶。

包裹五六州,倚之為長垣。

大抵蜀山峭,巉刻氣不溫。

不類嵩華背,氣象多濃繁。

吳君潁川秀,六載為蜀官。

簿書苦為累,天鶴辦籠樊。

岷山青城縣,峨嵋亦南犍。

黎雅又可到,不見宜悒然。

有如烹脂牛,過眼不得飡。

始謂泛峽去,經約今又愆。

只有東北山,依然送歸軒。

他山已不見,此可著意看。

复制

《藤樽》

蘇洵 〔宋代〕

枯藤生幽谷,蹙縮似無材。

不意猶為累,刳中作酒杯。

君知我好異,贈我酌村醅。

衰意方多感,為君當數開。

藤樽結如螺,村酒綠如水。

開樽自獻酬,竟日成野醉。

青莎可為席,白石可為幾。

何當酌清泉,永以思君子

复制

《寄楊緯》

蘇洵 〔宋代〕

家居對山木,謂是忘言伴。

去鄉不能致,回顧頗自短。

誰知有楊子,磊落收百段。

揀贈最奇峰,慰我苦長嘆。

連城盡如削,邃洞幽可款。

回合抱空虛,天地聳其半。

舟行因樂載,陸挈敢辭懶。

飄飄忽千里,有客來就看。

自言此地無,愛惜苦欲換。

抵頭笑不答,解纜風帆滿。

京洛有幽居,吾將隱而玩。

复制

《老翁井》

蘇洵 〔宋代〕

井中老翁誤年華,白沙翠石公之家。

公來無蹤無足跡,井麵團團水生花。

翁今與世兩何與,無事紛紛驚牧豎。

改顏易服與世同,無使市人知有翁。

复制

《題仙都觀》

蘇洵 〔宋代〕

飄蕭古仙子,寂寞蒼山上。

觀世眇無言,無人獨惆悵。

深岩聳喬木,古觀靄遺像。

超超不可揖,真意誰復亮。

蜿蜒乘長龍,倏忽變萬狀,

朝食白雲英,暮飲石髄鬯。

心肝化瓊玉,千歲已無恙。

世人安能知,服藥本虛妄。

嗟哉世無人,江水空蕩漾。

复制

《有驥在野》

蘇洵 〔宋代〕

有驥在野,百過不呻。

子不我良,豈無他人。

縶我於廄,乃不我駕。

遇我不終,不如在野。

禿毛於霜,寄肉於狼。

寧彼我傷,人不我顧?無子我忘。

复制

《神女廟》

蘇洵 〔宋代〕

巫陽仙子云為裾,高情杳步與世踈。

微有薄酒安足獻,願采山下霜中蔬。

仙壇古洞何清虛,中有瓊樓白玉除,

江上浩蕩誰來過,聞道琴高駕鯉魚。

复制

《丙申歲余在京師鄉人陳景回自南來棄其官得太》

蘇洵 〔宋代〕

岷山之陽土如腴,江水清滑多鯉魚。

古人居之富者眾,我獨厭倦思移居。

平川如手山水蹙,恐我後世鄙且愚。

經行天下愛嵩岳,遂欲買地居妻孥。

晴原漫漫望不盡,山色照野光如濡。

民生舒緩無夭扎,衣冠堂堂偉丈夫。

吾今隱居未有所,更後十載不可無。

聞君厭蜀樂上蔡,占地百頃無邊隅。

草深野闊足狐兔,水種陸取身不劬。

誰知李斯顧秦寵,不獲牽犬追黃狐。

今君南去已足老,行看嵩少當吾廬。

复制

《顏書》

蘇洵 〔宋代〕

任君北方來,手出邠州碑。

為是魯公寫,遺我我不辭。

魯公實豪傑,慷慨忠義姿。

憶在天寶末,變起漁陽師。

猛士不敢當,儒生橫義旗。

感激數十郡,連衡斗羗夷。

新造勢尚弱,胡為力未衰。

用兵竟不勝,嘆息真數奇。

杲兄死常山,烈士淚滿頤。

魯公不死敵,天下皆熙熙。

奈何不愛死,再使踏鯨鰭。

公固不畏死,吾實悲當時。

緬邈念高誼,惜哉我生遲。

近日見異說,不知作者誰。

雲公本不死,此事亦已奇。

大抵天下心,人人屬公思。

加以不死狀,慰此苦嘆悲。

我欲哭公墓,莽莽不可知。

愛其平生跡,往往或孑遺。

此字出公手,一見減嘆咨。

使公不善書,筆墨紛訛痴。

思其平生事,豈忍棄路歧。

況此字頗怪,堂堂偉形儀。

駿極有深穩,骨老成支離。

點畫迺應和,關連不相違。

有如一人身,鼻口耳目眉。

彼此異狀貌,各自相結維。

離離天上星,分如不相持。

左右自綴會,或作斗與箕。

骨嚴體端重,安置無欹危。

篆鼎兀大腹,高屋無弱楣。

古器合尺度,法相應矩規。

想其始下筆,莊重不自卑。

虞柳豈不好,結束煩馽羈,

筆法未離俗,庸手尚敢窺,

自我見此字,得紙無所施。

一車會百木,後斤斧易為。

團團彼明月,欲畫形終非。

誰知忠義心,餘力尚及斯。

因此數幅紙,使我重嘆嘻。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