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陳與義 / 卷七·南宋詞 /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
拼 译 译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

陳與義 〔宋代〕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

長溝流月去無聲。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

閒登小閣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 - 譯文及註釋

譯文回憶當年在午橋暢飲,在座的都是英雄豪傑。月光映在河十,隨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二十多年的經歷好似一場夢,我雖身在,回首往昔卻膽戰心驚。閒人無事登上小閣樓觀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人多少歷史事跡轉瞬即逝,只有把它們編成歌的漁夫,還在那半夜三更里低聲歌唱。

注釋臨江仙:詞牌名,又稱《鴛鴦夢》、《雁後歸》、《庭院深深》。雙調,上片五句,押三平韻,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午橋:在洛陽南十。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豪英:出色的人物。這兩句說:想從前在午橋橋頭飲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漢。長溝流月:月光隨着流水悄悄地消逝。去無聲: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疏影:稀疏的影子。這兩句說,在杏花稀疏的影子裡吹起短笛,一直歡樂到天明。二十餘年:二十多年人的經歷(包括北宋亡國的大變亂)。堪驚:總是心戰膽跳。新晴:新雨初晴。晴,這裡指晴夜。漁唱:打魚人編的歌兒。三更:古代漏記時,自黃昏至拂曉分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青少年經典閱讀書系》編委會主編 .宋詞·中國文化長廊中的又一明珠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2 :135 .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 - 賞析

這首《臨江仙》詞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紹興五年)或1136年(紹興六年)陳與義退居青墩鎮僧舍時所作,當時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歲。陳與義是洛陽人,他追憶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陽中舊遊,那時是徽宗政和年間,當時天下太平無事,可以有游賞之樂。其後金兵南下,北宋滅亡,陳與義流離逃難,備嘗艱苦,而南宋朝廷在南遷之後,僅能自立,回憶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但是當他作詞以抒發此種悲慨之時,並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筆調唱嘆而出(這正是作詞的要訣)。上片是追憶洛中舊遊。午橋在洛陽南,唐朝裴度有別墅在此。「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確是造語「奇麗」(胡仔評語,見《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四),一種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宛然出現詞人心目中。但是這並非當前實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煙海的往事再現而已。劉熙載說得好,「陳去非……《臨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憶首』,府注『一夢』,故此二句不覺豪酣轉成悵悒,所謂好在句外者也。」(《藝概》卷四)下片起句「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涼。」一下子說到當前,兩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無限國事滄桑、知交零落之感,內容極充實,運筆也極空靈。「閒登小閣」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進一步抒發悲嘆,而是直接去寫,作者想到國家的興衰自己的流離失所,於是看新晴,聽漁唱,將沉重悲憤的情感轉化為曠達之情。

這首詞節奏明快,渾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見矯揉造作之跡。張炎稱此詞「真是自然而然」(《詞源》卷下)。然「自然」並不等於粗露淺顯,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學素養。彭孫遹說得好,「詞以自然為宗,但自然不從追琢中來,亦率易無味。如所云絢爛之極仍歸於平淡。……若《無住詞》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詞話》)。

陳與義詞作雖少,但卻受後世推重,而且認為其特點很像蘇東坡。南宋黃升說,陳與義「詞雖不多,語意超絕,識者謂其可摩坡仙之壘也。」(《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卷一)清陳廷焯也說,陳詞如《臨江仙》,「筆意超曠,逼近大蘇。」(《白雨齋詞話》卷一)陳與義填詞時是否有意模仿蘇東坡呢?從他的為人,詩作可以看出,他並不是有意模仿,而是感情的自然抒發。陳與義作詩,近法黃(庭堅)、陳(師道),遠宗杜甫,不受蘇詩影響。至於填詞,乃是他晚歲退居時的遣興之作,他以前既非專業作詞,所以很不留心當時的詞壇風氣,可見並未受其影響。譬如,自從柳永、周邦彥以來,慢詞盛行,而陳與義卻未作過一首慢詞;詞至北宋末年,專門雕飾,有矯揉造作之感,周邦彥是以「富艷精工」見稱,賀鑄亦復如是,而陳與義的詞獨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飾;可見陳與義填詞是獨往獨來,自行其是,自然也不會有意學蘇(東坡)的。

不過,他既然擅長作詩,晚歲填詞,運以詩法,自然也就會不謀而合,與蘇相近了。以詩法入詞,固然可以開拓內容,獨創新意,但是仍必須保持詞體本質之美,而不可以流露出直粗疏,失去詞意。蘇東坡是最先「以詩為詞」的,但是蘇詞的佳作,如《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永遇樂》(明月如霜)、《洞仙歌》(冰肌玉骨)、《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虞美人》(乳燕飛華屋)諸作,都是「如春花散空,不著跡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風海濤之曲,中多幽咽怨斷之音」(夏敬觀手批《東坡詞》,轉引自龍榆生《唐宋名家詞選》)。評詞者不可不知此意也。▲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 - 創作背影

這首詞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紹興五年)或六年陳與義退居青墩鎮僧舍時所作,時年四十六或四十七歲。北宋滅亡,陳與義流離逃難,艱苦備嘗,而南宋朝廷在播遷之後,僅能自立,他回憶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嘆今昔巨變,寫下了這首詞。

《青少年經典閱讀書系》編委會主編 .宋詞·中國文化長廊中的又一明珠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2 :135 .

陳與義

作者: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其詞存於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別具風格,尤近於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陳與義其它诗文

《食筍》

陳與義 〔宋代〕

竹君家多材,楚楚皆席珍。

成行着錦袍,玉色映市人。

惠然集吾宇,老眼檐光新。

麯生亦稅駕,共慰藜藿貧。

不待月與影,三人宛相親。

可憐管城子,頭禿事苦辛。

按譜雖同宗,聞道隔幾塵。

詩成聊使寫,一笑驚比鄰。

复制

《早行》

陳與義 〔宋代〕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寄若拙弟兼呈二十家叔》

陳與義 〔宋代〕

退之送窮窮不去,樂天待富富不來。

政須青山映白髮,顧着皂蓋爭黃埃。

何如父子共一壑,龐家活計良不惡。

阿奴況自不碌碌,白鷗之盟可同諾。

三間瓦屋亦易求,着子東頭我西頭。

中間共作老萊戲,世上樂復有此不。

問夢膏肓應已瘳,歸來歸來無久留。

竹林步兵非俗流,為道此意思同游。

复制

《採菖蒲》

陳與義 〔宋代〕

閒行澗底採菖蒲,千歲龍蛇抱石癯。

明朝卻覓房州路,飛下山顛不要扶。

复制

《定風波(重陽)》

陳與義 〔宋代〕

九日登臨有故常。隨晴隨雨一傳觴。多病題詩無好句。孤負。黃花今日十分黃。

記得眉山文翰老。曾道。四時佳節是重陽。江海滿前懷古意。誰會。闌干三撫獨淒涼。

复制

《贈漳州守綦叔厚》

陳與義 〔宋代〕

過盡蠻荒興復新,漳州畫戟擁詩人。

十年去國九行旅,萬里逢公一欠伸。

王粲登樓還感慨,紀瞻赴召欲逡巡。

繩床相對有今日,剩醉齋中軟腳春。

复制

《夜抵貞牟》

陳與義 〔宋代〕

野暝猶聞遠,川明不恨遲。

焚山隔岸火,及我繫船時。

夜半青燈屋,籬前白水陂。

殷勤謝地主,小築欲深期。

复制

《題小室》

陳與義 〔宋代〕

暫脫朝衣不當閒,澶州夢斷已多年。

諸公自致青雲上,病客長齋繡佛前。

隨意時為師子臥,安心懶作野狐禪。

爐煙忽散無蹤跡,屋上寒雲自黯然。

复制

《入城》

陳與義 〔宋代〕

竹輿聲伊鴉,路轉登古原。

孟冬郊澤曠,細水鳴蘆根。

霧收浮屠立,天闊鴻雁奔。

平生厭喧鬧,快意三家村。

思生長林內,故園歸不存。

欲為唐衢哭,聲出且復吞。

复制

《六言二首》

陳與義 〔宋代〕

種竹可侔千戶,擁書不假百城。

何必思之爛熟,熱官無用分明。

复制

《寄題商洛宰令狐勵迎翠樓》

陳與義 〔宋代〕

西來金衣鶴,書落汝水湄。

雲霞映道路,中有迎翠詩。

遙知五斗粟,未辦買山資。

政要百尺樓,了此浮天眉。

森然詩中畫,想見憑欄時。

朝曦與暮靄,百變皆令姿。

君方領此意,簿書何急為。

眾手劇雲雨,唯山不瑕疪。

當年四老翁,視世輕於芝。

坐令山偃蹇,不受人招麾。

誰歟樓中客,俯仰與山期。

顧要君折腰,督郵真小兒。

因之感我意,故岩歸已遲。

便攜靈運屐,不待德璋移。

复制

《次韻張矩臣迪功見示建除體》

陳與義 〔宋代〕

建德我故國,歸哉遄我驅。

除道得歡伯,荊棘無復余。

滿懷秋月色,未覺飢腸虛。

平林過西風,為我起笙竽。

定知張公子,能共寂寞娛。

執此以贈君,意重貂襜褕。

破帽與青鞋,耐久心亦舒。

危處要進步,安處勿停車。

成虧在道德,不在功利區。

收視以為期,問君此何如。

開尊且復飲,辭費道已迂。

閉口味更長,香斷窗欞疏。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