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歐陽修 / 朋黨論
拼 译 译

《朋黨論》

歐陽修 〔宋代〕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

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自保。

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

君子則不然。

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

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朋。

舜佐堯,退四凶小人之朋,而進元、愷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並列於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書》曰:「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紂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紂以亡國。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

後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

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後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

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

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

」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

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後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聖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

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嗟呼!興亡治亂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朋黨論 - 譯文及註釋

譯文臣聽說關於朋黨的言論,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就好了。

大概君子與君子因志趣一致結為朋黨,而小人則因利益相同結為朋黨,這是很自然的規律。但是臣以為:小人並無朋黨,只有君子才有。這是什麼原因呢?小人所愛所貪的是薪俸錢財。當他們利益相同的時候,暫時地互相勾結成為朋黨,那是虛假的;等到他們見到利益而爭先恐後,或者利益已盡而交情淡漠之時,就會反過來互相殘害,即使是兄弟親戚,也不會互相保護。所以說小人並無朋黨,他們暫時結為朋黨,也是虛假的。君子就不是這樣:他們堅持的是道義,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節。用這些來提高自身修養,那麼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補益。用這些來為國家做事,那麼觀點相同就能共同前進。始終如一,這就是君子的朋黨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黨,進用君子的真朋黨,那麼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堯的時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結為一個朋黨,君子八元、八愷等十六人結為一個朋黨。舜輔佐堯,斥退「四凶」的小人朋黨,而進用「元、愷」的君子朋黨,唐堯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時列位於朝廷。他們互相推舉,互相謙讓,一共二十二人結為一個朋黨。但是虞舜全都進用他們,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尚書》上說:「商紂有億萬臣,是億萬條心;周有三千臣,卻是一條心。」商紂王的時候,億萬人各存異心,可以說不成朋黨了,於是紂王因此而亡國。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結成一個大朋黨,但周朝卻因此而興盛。後漢獻帝的時候,把天下名士都關押起來,把他們視作「黨人」。等到黃巾賊來了,漢王朝大亂,然後才悔悟,解除了黨錮釋放了他們,可是已經無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漸生出朋黨的議論,到了昭宗時,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殺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黃河,說什麼「這些人自命為清流,應當把他們投到濁流中去」。唐朝也就隨之滅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結為朋黨的,誰也不及商紂王;能禁絕好人結為朋黨的,誰也不及漢獻帝;能殺害「清流」們的朋黨的,誰也不及唐昭宗之時;但是都由此而使他們的國家招來混亂以至滅亡。互相推舉謙讓而不疑忌的,誰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進用他們。但是後世並不譏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黨所矇騙,卻讚美虞舜是聰明的聖主,原因就在於他能區別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時,全國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結成一個朋黨,自古以來作為朋黨又多又大的,誰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興盛,原因就在於善良之士雖多卻不感到滿足。

前代治亂興亡的過程,為君主的可以做為借鑑了。

注釋[1] 惟:只。幸:希望。[2] 大凡:大體上。道:一定的政治主張或思想體系。[3] 黨引:勾結。[4] 賊害:殘害。[5]守:信奉;名節:名譽氣節。[6] 之:指代上文的「道義」、「忠信」、「名節」。修身:按一定的道德規範進行自我修養。濟:取得成功。[7]退:排除,排斥。[8] 共(gōng)工驩兜(huándōu)等四人:指共工、兜、鯀(gǔn)、三苗,即後文被舜放逐的「四凶」。[9] 八元:傳說中上古高辛氏的八個才子。八愷:傳說中上古高陽氏的八個才子。[10] 皋(gāo)、夔(kuí)、稷(jì)、契(xiè):傳說他們都是舜時的賢臣,皋掌管刑法,掌管音樂,稷掌管農業,契掌管教育。《史記·五帝本紀》載:「舜曰:『嗟!(汝)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時相天事。』」[11] 更(gēng)相:互相。[12] 書:《尚書》,也稱《書經》。[13] 惟:語氣詞,這裡表判斷語氣。[14] 周:指周武王,周朝開國君主。[15] 用:因此。[16] 後漢獻帝:東漢最後一個皇帝劉協。逮捕,囚禁「黨人」應是桓帝、靈帝時的宦官所為。[17] 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東漢桓帝時,宦官專權,一些名士如李膺等二百多人反對宦官被加上「誹訕朝廷」的罪名,逮捕囚禁。到靈帝時,李膺等一百多人被殺,六、七百人受到株連,歷史上稱為「黨錮之禍」。[18] 目:作動詞用,看作。[19] 黃巾賊:此指張角領導的黃巾軍。「賊」是對農民起義的誣稱。[20]解:解除,赦免。[21] 朋黨之論:唐穆宗至宣宗年間(821-859年),統治集團內形成的牛僧孺為首的黨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朋黨之間互相爭鬥,歷時四十餘年,史稱「牛李黨爭」。[22] 昭宗:唐朝將要滅亡時的一個皇帝。殺名士投之黃河本發生於唐哀帝天佑二年,哀帝是唐代最後一個皇帝。[23] 「此輩清流」兩句:這是權臣朱溫的謀士李振向朱溫提出的建議。朱溫在白馬驛(今河南洛陽附近)殺大臣裴樞等七人,並將他們的屍體投入黃河。清流:指品行高潔的人。濁流:指品格卑污的人。[24] 誚(qiào):責備。[25] 厭:通「饜」,滿足。[26] 跡:事跡。[27]鑒:動詞,照,引申為借鑑。▲

傅德岷 賴雲琪主編 .古文觀止鑑賞辭典.武漢:長江出版社,2008年6月:286-288

朋黨論 - 賞析

這篇文章起筆不凡,開篇提出:君子無黨,小人有黨的觀點。對於小人用來陷人以罪、君子為之談虎色變的「朋黨之說」,作者不迴避,不辯解,而是明確地承認朋黨之有,這樣,便奪取了政敵手中的武器,而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開頭一句,作者就是這樣理直氣壯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它包含三個方面內容: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朋黨有君子與小人之別;人君要善於辨別。作者首先從道理上論述君子之朋與小人之朋的本質區別;繼而引用了六件史實,以事實證明了朋黨的「自古有之」;最後通過對前引史實的進一步分析,論證了人君用小人之朋,則國家亂亡;用君子之朋,則國家興盛。文章寫得不枝不蔓,中心突出,有理有據,剖析透闢,具有不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全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吾子、小人而已。」「朋黨」,指同類人因某種目的而在一起。「自古有之」的「之」是代指「朋黨之說」的。「幸」是希望的意思,「惟幸」,說只希望。「其」,代「朋黨」,為第三人稱「他們」。聽說有關朋黨的議論,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只是希望國君能辨別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罷了。

第二段:「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以同道為朋」,就是因志同道合而結為朋黨,「以」是因為的意思,「以同利為朋」,就是因利害關係相同而結為朋黨。接下去,作者以設問的方式提出問題:「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這裡用「然」字轉折,問道:「我以為小人沒有朋黨,只有君子才有,那原因是什麼呢?」「小人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這是說小人所喜好的是祿利,「祿」是俸祿,小人所貪的是財物。「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黨引」是結為朋黨,互相援引。這句說,當他們利害相同時,暫且互相勾結援引而成朋黨,那是假的。「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及」是到了,「其」代這些小人,「賊害」即傷害。這幾句說,到了他們見到好處而爭先恐後,或者好處已經搶光了,交往也少了,則反而互相殘害,即使是兄弟親戚也不能相保。所以,作者重複說:「故臣謂小人無朋,偽也。」再說君子,他們的行為完全兩樣:「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不然」,即不是這樣。「守」,是堅守、遵循的意思。「忠信」,是忠誠、守信,「名節」是名譽、氣節。君子所堅守的是道義,所力行的是忠信,所珍惜的是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以之」的「以」,是憑藉的意思,「之」,代上面所說的「道義」、「忠信」和「名節」。這幾句說,憑藉道義、忠信和名節來修煉自身,那麼君子就有了共同的道德規範,相助而得益,憑藉這些為國效力,那麼君子就同心協力,始終如一。接着,作者用「此君子之朋也」一句,強調這些作為與小人截然不同。因此,他得出結論說:「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退」是斥退,罷黜,「用」是進用。這幾句說:所以做國君的,只要斥退小人的假朋黨,用君子的真朋黨,那天下就安定太平了。

第二段運用了對比。作者在分析君子、小人的區別時剖析道:小人、邪者以利相結,同利則暫時為朋,見利則相互爭競,力盡則自然疏遠或互相殘害,從實質上看,小人無朋;與此相反,君子之朋以道相結,以道義、忠信、名節為重,同道、同德,自然同心,從這一意義上看,君子之朋才是真朋。二者對比鮮明,水到渠成的得出「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的結論,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同時帶起下面的一段文字。

第三段廣泛列舉史實,從各方面論證用君子之真朋則國興,用小人之偽朋則國亡。與上文開頭的「朋黨之說,自古有之」遙相呼應,對上文結尾的「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是有力的補充和論證。文中正反引用堯、紂時對朋黨的利用,加強對比,闡明小人無朋,君子有朋,有關國家興亡。再以東漢桓、靈時的黨錮之禍、晚唐昭宣帝時朱全忠殺害名士的史實,引用反面例證,闡明迫害殘殺君子之朋導致亡國的歷史教訓。

第三段:作者舉了大量的歷史事實來說明:「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朋。舜佐堯退四凶小人之朋,而進元,愷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共工,驩兜等四人」,都是古史傳說中兇狠邪惡之徒,「君子八元,八愷」之「元」,是指善良的人,「愷」是指忠誠的人。傳說高辛氏有八個有才德的後裔,叫做「八愷」。舜輔佐堯黜退四凶小人的朋黨,而進用元、愷君子之朋黨,因而堯的天下得到大治。

至於舜之時,文章寫道:「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並列於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及舜自為天子」,說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夔,稷、契等賢臣一起在朝中做官。「更相稱美,更相推讓」的「更相」,是相互的意思,「更」,讀第一聲。「稱美」,是稱頌人家的美德和好處,「推讓」是謙虛禮讓。這樣,他們團結一心,舜對他們都加以任用,天下也獲得大治。等等。

第四段:作者帶有總結性地論述:「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夫前世之主」的夫是發語詞,沒有實義。「莫如紂」的「莫」是代詞,為無指代詞,代人,當「沒有人」講,代物,當「沒有什麼」講。這幾句說,前世君主,能使人人不同心不結為朋黨,沒有人像商紂王那樣;能禁止善良的人結成朋黨,沒有人像漢獻帝那樣;能殺戮品行高潔、負有時望者的朋黨,沒有什麼時候像唐昭宗統治時那樣。這些國君都把他們的國家搞亂了,滅亡了。「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後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聖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之士,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這是說:「互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生疑心,沒有人像舜的二十二個臣子,舜也不懷疑他們而都加以任用。然而後世的人不責備舜被二十二人的朋黨所欺矇,反而稱頌舜為聰明的聖人,是因為他能辨別君子和小人啊。」這幾句里,「誚」是責備的意思,「以能辨」的「以」是因為的意思。「周武之士,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舉」是全,「其」是代詞他,即周武王,這句說他全國所有的三千人臣民,全部結成一個大朋黨。「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多」是人數多,「大」是範圍廣,這句說,自古以來,結成朋黨人數多而且範圍大沒有哪個朝代象周朝那樣的。「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用此以興」的「用此」,就是因此。「善人雖多而不厭」說好人雖多而不滿足,也就是再多也不嫌多。「厭」是滿足。

文章末尾,作者又強調了一下:「夫興亡治亂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跡」是歷史事跡,「鑒」是借鑑。這是說上述的興亡治亂的史跡,做國君的可以借鑑。很明顯地請求宋仁宗納諫,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偽朋,以使國家興盛起來。

文章不諱言朋黨,而是指出朋黨有原則的區別,「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並引證歷史來說明君子之朋有利於國,小人之朋有害於國,希望人君進君子之真朋,去小人之偽朋。文章避免了消極地替作者作辯解,而從正面指出朋黨的客觀存在,指出藉口反對朋黨的人就結為朋黨,說明朋黨有本質的不同。這就爭取了主動,使作者立於不敗之地,文章也由此具有深刻的揭露作用和強大的批判力量,而排偶句式的穿插運用,又增加了文章議論的氣勢。▲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朋黨論 - 創作背影

歐陽修幼年喪父,家境貧寒,苦讀而中進士,後歷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朝廷要職,因彈劾政敵夏竦、呂夷簡等人,屢次被罷職貶官,可謂仕途多舛。歐陽修故而憤筆寫就這篇雄文,算是對政敵的一種理論清算,也算是一吐胸中塊壘。

清 吳調侯 .古文觀止.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354

歐陽修

作者: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修其它诗文

《漁家傲·暖日遲遲花裊裊》

歐陽修 〔宋代〕

暖日遲遲花裊裊。

人將紅粉爭花好。

花不能言惟解笑。

金壺倒。

花開未老人年少。

車馬九門來擾擾。

行人莫羨長安道。

丹禁漏聲衢鼓報。

催昏曉。

長安城裡人先老。

《減字木蘭花·畫堂雅宴》

歐陽修 〔宋代〕

畫堂雅宴。

一抹朱弦初入遍。

慢捻輕籠。

玉指纖纖嫩剝蔥。

撥頭憁利。

怨月愁花無限意。

紅粉輕盈。

倚暖香檀曲未成。

《豐樂亭記》

歐陽修 〔宋代〕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

問諸滁人,得於州南百步之遠。

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顧而樂之。

於是疏泉鑿石,闢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

滁於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於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輝、姚鳳於滁東門之外,遂以平滁。

修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升高以望清流之關,欲求輝、鳳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無在也,蓋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傑並起而爭,所在為敵國者,何可勝數?及宋受天命,聖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憑恃險阻,鏟削消磨,百年之間,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

欲問其事,而遺老盡矣!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於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生息,涵煦於百年之深也。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

既得斯泉於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

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

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

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

遂書以名其亭焉。

《蝶戀花·翠苑紅芳晴滿》

歐陽修 〔宋代〕

翠苑紅芳晴滿目。

綺席流鶯,上下長相逐。

紫陌閒隨金壢轆。

馬蹄踏遍春郊綠。

一覺年華春夢促。

往事悠悠,百種尋思足。

煙雨滿樓山斷續。

人閒倚遍闌干曲。

《後潭遊船見岸上看者有感》

歐陽修 〔宋代〕

喧喧誰暇聽歌謳,浪繞春潭逐綵舟。爭得心如汝無事,明年今日更來游。

复制

《游龍門分題十五首 其五 伊川泛舟》

歐陽修 〔宋代〕

春溪漸生溜,演漾回舟小。沙禽獨避人,飛去青林杪。

复制

《奉答子華學士》

歐陽修 〔宋代〕

百姓病已久,一言難遽陳。良醫將治之,必究病所因。

天下久無事,人情貴因循。優遊以為高,寬縱以為仁。

今日廢其小,皆謂不足論。明日壞其大,又雲力難振。

旁窺各陰拱,當職自逡巡。歲月寖隳頹,紀綱遂紛紜。

坦坦萬里疆,蚩蚩九州民。昔而安且富,今也迫以貧。

疾小不加理,浸淫將遍身。湯劑乃常藥,未能去深根。

針艾有奇功,暫痛勿吟呻。痛定支體胖,乃知針艾神。

猛寬相濟理,古語六經存。蠹弊革僥倖,濫官絕貪昏。

牧羊而去狼,未為不仁人。俊乂沉下位,惡去善乃伸。

賢愚各得職,不治未之聞。此說乃其要,易知行每艱。

遲疑與果決,利害反掌間。舍此欲有為,吾知力徒煩。

家至與戶到,飽飢而衣寒。三王所不能,豈特今所難。

我昔忝諫列,日常趨紫宸。聖君堯舜心,閔閔極憂勤。

子華當來時,玉音耳嘗親。上副明主意,下寬斯人屯。

江南彼一方,巨細到可詢。諭以上恩德,當冬反陽春。

吾言乃其槩,豈止一方雲。

复制

《劉丞相輓詞二首 其二》

歐陽修 〔宋代〕

連章相府辭榮寵,擁旆名都出鎮臨。年少已推能宰社,鄉人終不見揮金。

長蛟息浪歸帆穩,喬木生煙蔽日深。平昔家庭敦友愛,可憐松檟亦連陰。

复制

《琅琊山六題·琅琊溪》

歐陽修 〔宋代〕

空山雪消溪水漲,遊客渡溪橫古槎。

不知溪源來遠近,但見流出山中花。

复制

《和原父揚州六題·蒙谷}》

歐陽修 〔宋代〕

一徑崎嶇入谷中,翠條紅刺罥春叢。

花深時有人相應,竹密初疑路不通。

复制

《奉答子履學士見贈之作》

歐陽修 〔宋代〕

誰言潁水似瀟湘,一笑相逢樂未央。

歲晚君尤耐霜雪,興闌吾欲返耕桑。

銅槽旋壓清樽美,玉麈閒揮白日長。

豫約詩筒屢來往,兩州雞犬接封疆。

复制

《二月雪》

歐陽修 〔宋代〕

寧傷桃李花,無損杞與菊。

杞菊吾所嗜,惟恐食不足。

花開少年事,不入老夫目。

老夫無遠慮,所急在口腹。

風晴日暖雪初銷,踏泥自采籬邊綠。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