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蘇軾 /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拼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蘇軾 〔宋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zhǔ)客,誦明月之詩,歌窈(yǎo)窕(tiǎo)之章。少(shǎo)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dǒu)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píng)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yú)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lí)婦。蘇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liáo),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zhú)艫(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釃(shī)酒臨江,橫槊(shuò)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mí)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páo)樽以相屬(zhǔ)。寄蜉(fú)蝣(yóu)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蘇子曰:「客亦知夫(fú)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zhǎng)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céng)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zàng)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shì)。」客喜而笑,洗盞(zhǎn)更酌(zhuó)。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复制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 賞析

第1段,寫夜遊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體態嬌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回應,「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並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氣一貫。「徘徊」二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對遊人極為依戀和脈脈含情。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遊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着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蕩,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風飛行,悠悠忽忽地離開人世,超然獨立;又像長了翅膀飛升入仙境一樣。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游之樂,溢於言表。這是本文正面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這裡所說的「美人」實際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段歌詞全是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之意,並將上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內容具體化了。由於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已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加之客吹洞簫,依其歌而和之,簫的音調悲涼、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竟引得潛藏在溝壑里的蛟龍起舞,使獨處在孤舟中的寡婦悲泣。一曲洞簫,淒切婉轉,其悲咽低回的音調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

第3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而賦赤壁的歷史古蹟。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古蹟作答,文理轉折自然。但文章並不是直陳其事,而是連用了兩個問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問道:「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勝問道:「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兩次發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荊州、迫使劉琮投降的往事。當年,浩浩蕩蕩的曹軍從江陵沿江而下,戰船千里相連,戰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槊賦詩,可謂「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裡呢?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我輩!因而,如今只能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才把悲傷愁苦「托遺響於悲風」,通過簫聲傳達出來。客的回答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第4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客曾「羨長江之無窮」,願「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又何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並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而後,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那麼什麼為我們所有呢?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我們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此情此景乃緣於李白的《襄陽歌》:「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而深化之。

第5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後,轉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至於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評論這篇文章說:「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閒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如此適調而暢遂也。」蘇軾通過各種藝術手法表現自己坦蕩的胸襟,他只有忘懷得失,胸襟坦蕩,才能撰寫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賦》來。

(1)「情、景、理」融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鬱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於誦讀,並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3)形象優美,善於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連用的六個比喻,渲染了簫聲的悲涼,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音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寫得具體可感,效果極佳。

蘇軾

作者: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蘇軾其它诗文

《菩薩蠻·回文夏閨怨》

蘇軾 〔宋代〕

柳庭風靜人眠晝,晝眠人靜風庭柳。

香汗薄衫涼,涼衫薄汗香。

手紅冰碗藕,藕碗冰紅手。

郎笑藕絲長,長絲藕笑郎。

《東坡八首(並敘)》

蘇軾 〔宋代〕

余至黃州二年,日以困匱,故人馬正卿哀余乏食,為於郡中請故營地數十畝,使得躬耕其中。

地既久荒為茨棘瓦礫之場,而歲又大旱,墾闢之勞,筋力殆盡。

釋耒而嘆,乃作是詩,自愍其勤,庶幾來歲之入以忘其勞焉。

廢壘無人顧,頹垣滿蓬蒿。

誰能捐筋力,歲晚不償勞。

獨有孤旅人,天窮無所逃。

端來拾瓦礫,歲旱土不膏。

崎嶇草棘中,欲刮一寸毛,喟焉釋耒嘆,我廩何時高。

荒田雖浪莽,高庳各有適。

下隰種秔稌,東原蒔棗栗。

江南有蜀士,桑果已許乞。

好竹不難栽,但恐鞭橫逸。

仍須卜佳處,規以安我室。

家童燒枯草,走報暗井出。

一飽未敢期,瓢飲已可必。

自昔有微泉,來従遠嶺背。

穿城過聚落,流惡壯蓬艾。

去為柯氏陂,十畝魚蝦會。

歲旱泉亦竭,枯萍黏破塊。

昨夜南山雲,雨到一犁外。

泫然尋故瀆,知我理荒薈。

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獨在。

雪芽何時動,春鳩行可膾。

(蜀人貴芹芽膾,雜鳩肉作之。

)種稻清明前,樂事我能數。

毛空暗春澤,針水聞好語。

(蜀人以細雨為雨毛。

稻初生時,農夫相語稻針出矣。

)分秧及初夏,漸喜風葉舉。

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縷。

秋來霜穗重,顛倒相撐拄。

但聞畦隴間,蚱蜢如風雨。

(蜀中稻熟時,蚱蜢群飛田間,如小蝗狀,而不害稻。

)新舂便入甑,玉粒照筐筥。

我久食官倉,紅腐等泥土。

行當知此味,口腹吾已許。

良農惜地力,幸此十年荒。

桑柘未及成,一麥庶可望。

投種未逾月,覆塊已蒼蒼。

農夫告我言,勿使苗葉昌。

君欲富餅餌,要須縱牛羊。

再拜謝苦言,得飽不敢忘。

種棗期可剝,種松期可斫。

事在十年外,吾計亦已愨。

十年何足道,千載如風雹。

舊聞李衡奴,此策疑可學。

我有同舍郎,官居在灊岳。

(李公擇也。

)遺我三寸甘,照座光卓犖。

百栽倘可致,當及春冰渥。

想見竹籬間,青黃垂屋角。

潘子久不調,沽酒江南村。

郭生本將種,賣藥西市垣。

古生亦好事,恐是押牙孫。

家有十畝竹,無時客叩門。

我窮交舊絕,三子獨見存。

従我於東坡,勞餉同一餐。

可憐杜拾遺,事與朱阮論。

吾師卜子夏,四海皆弟昆。

馬生本窮士,従我二十年。

日夜望我貴,求分買山錢。

我今反累生,借耕輟茲田。

刮毛龜背上,何時得成氈。

可憐馬生痴,至今誇我賢。

眾笑終不悔,施一當獲千。

复制

《中隱堂詩(SS〗並敘)》

蘇軾 〔宋代〕

岐山宰王君紳,其祖故蜀人也,避亂來長安,而遂家焉。

其居第園有名長安城中,號中隱堂者是也。

予之長安,王君以書戒其子弟邀予游,且乞詩甚勤,因為作此五篇。

去蜀初逃難,游秦遂不歸。

園荒喬木老,堂在昔人非。

鑿石清泉激,開門野鶴飛。

退居吾久念,長恐此心違。

徑轉如修蟒,坡垂似伏鰲。

樹従何代有,人與此堂高。

好古嗟生晚,偷閒厭久勞。

王孫早歸隱,塵土污君袍。

二月驚梅晚,幽香此地無。

依依慰遠客,皎皎似吳姝。

不恨故園隔,空嗟芳歲徂。

春深桃杏亂,笑汝益羈孤。

翠石如鸚鵡,何年別海堧。

貢隨南使遠,載壓渭舟偏。

已伴喬松老,那知故國遷。

金人解辭漢,汝獨不潸然。

都城更幾姓,到處有殘碑。

古隧埋蝌蚪,崩崖露伏龜。

安排壯亭榭,收拾費金貲。

岣嶁何須到,韓公浪自悲。

复制

《虞美人·波聲拍枕長淮曉》

蘇軾 〔宋代〕

波聲拍枕長淮曉,隙月窺人小。

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於淚。

誰教風鑒在塵埃?醞造一場煩惱送人來!。

《減字木蘭花·贈潤守許仲塗,且以「鄭容落籍、高瑩從良」為句首》

蘇軾 〔宋代〕

鄭莊好客。容我尊前先墮幘。落筆生風。籍籍聲名不負公。高山白早。瑩骨冰膚那解老。從此南徐。良夜清風月滿湖。

复制

《少年游·潤州作代人寄遠》

蘇軾 〔宋代〕

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對酒捲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恰似姮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

复制

《元翰少卿寵惠谷簾水一器、龍團二枚,仍以新詩為貺,嘆味不已,次韻奉和》

蘇軾 〔宋代〕

岩垂匹練千絲落,雷起雙龍萬物春。此水此茶俱第一,共成三絕鑒中人。

复制

《送牛尾狸與徐使君》

蘇軾 〔宋代〕

風捲飛花自入帷,一樽遙想破愁眉。泥深厭聽雞頭鶻,酒淺欣嘗牛尾狸。

通印子魚猶帶骨,披綿黃雀漫多脂。殷勤送去煩縴手,為我磨刀削玉肌。

复制

《句》

蘇軾 〔宋代〕

十五年前,我是風流帥,花枝缺處留名字。

复制

《次韻趙景貺督兩歐陽詩,破陳酒戒》

蘇軾 〔宋代〕

商也哀未忘,歲月忽已秋。祥琴雖未調,餘悲不敢留。

矧此乃韻語,未入金石流。羲之生五子,總角出銀溝。

吾家有二許,下筆兩不休。君言不能詩,此語人信不?

千鍾斯為堯,百榼斯為丘。陋矣陶士衡,當以大白浮。

酒中那有失,醉則不驚鷗。明當罰二子,已洗兩玉舟。

复制

《子玉以詩見邀,同刁丈游金山》

蘇軾 〔宋代〕

君年甲子未相逢,難向人前說老翁。更有方瞳八十一,奮衣矍鑠走山中。

复制

《南堂五首》

蘇軾 〔宋代〕

他時夜雨困移床,坐厭愁聲點客腸。

一聽南堂新瓦響,似聞東塢小荷香。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