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朱熹 / 水口行舟二首
拼 译 译

《水口行舟二首》

朱熹 〔宋代〕

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鬱郁層巒夾岸青,春山綠水去無聲。

煙波一棹知何許?鶗鴃兩山相對鳴。

水口行舟二首 - 譯文及註釋

譯文昨晚我乘着一條小船航行在江上,天下起雨來,我披上蓑衣,在船上盡情瞭望。一夜來,風急浪高,我在艙中默默地思念,外面的景色究竟變得怎樣?今天天一亮,我趕緊捲起船篷仔細觀看,原來一點沒改,那青山,那綠樹,還是鬱鬱蒼蒼。

兩岸層疊的山巒綠樹重重,一派青蒼;春天秀麗的山峰無比寂靜,綠水也靜靜地流淌。一隻小船衝破了煙波駛去,它要駛向何方?傳來陣陣杜鵑啼鳴,在兩岸的山中迴蕩。

注釋⑴水口:在福建邵武東南,古稱閩關,宋置水口寨。位於古田溪匯入閩江處,居水陸交通要道。⑵扁舟:小船。雨一蓑:穿着蓑衣站在雨中。⑶夜如何:一夜的風浪不知要造成怎樣的後果。如何,怎樣。⑷試:嘗試。卷(juǎn):翻開。⑸」綠樹多「一作」綠水多「⑹層巒:重疊的山嶺。⑺棹:划船的槳。這裡代指小船。⑻鶗鴃:即杜鵑。在春暮始鳴,初夏而止,聲如「不如歸去」。▲

張鳴.宋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437-438

李夢生.宋詩三百首全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252-255

水口行舟二首 - 賞析

宋代理學家的詩,往往純粹說理,陳腐可厭,用語則俚俗不堪,常被後世攻訐。朱熹的詩,雖然也講理,但經常能寄情於景,寓理於趣,清巧綿密,令人喜愛。這兩首小詩,寫乘舟在江中航行時的所見所思,第一首直書感受,富有生活理趣;第二首着意渲染山水,寄託坦蕩胸懷,都是宋人絕句的成功之作。

第一首詩,重點在表現清晨醒來時的瞬間感想。起筆從未睡前寫起。詩人乘着一隻小船,航行在江中,晚上,下起了雨,他仍然披着蓑衣,站在船頭,觀望着夜景。船兒頂風冒雨前進着,天黑,什麼也見不着了,他回到船艙睡,傾聽着外面的風浪聲,浮想聯翩。前兩句雖是直寫經過,但頗多轉折。「雨一蓑」,很鮮明地描繪出船在雨中行走時詩人的形態,大有唐張志和「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漁歌子》)及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的瀟灑,反映出詩人隨境而安,襟懷大度。同時,詩人晚上冒雨眺望,表現出對山水的迷戀,白天的景色之美也就不言而喻了。次句寫滿江風浪,換個角度,改用揣測語氣。又以「夜如何」之「夜」與上「昨夜」之「夜」有意相重,可見詩人這時已不在船頭,已經進艙睡覺。他在艙中,耳聽風浪之聲,因而發出這樣的疑問;通過這一問,又點出入睡後風浪又加大了許多。三、四句說自己清晨醒來,趕快捲起篷窗往外看,見到兩岸景色原來和昨天一樣,依然滿目是青山綠樹。這兩句承「夜如何」而來,看似不接,實際上接得很巧。「夜如何」包蘊着很廣泛的意思,其中最主要的是:想知道這一夜的大風大雨,是否使昨天所見的秀麗景色改變了呢?所以詩接寫醒來就忙忙地卷篷要看個究竟。這樣一蓄勢,答案出來後,我們更能體會到他見到青山無恙,綠樹常青後的欣喜。這一心情,從「依舊」二字強烈地表現了出來。同時,「青山綠樹多」又遙呼首句他冒雨賞春的迷戀之感。

詩寫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常年旅行在外的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所以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從詩人對風雨的坦然及對青山綠樹經歷風雨而依舊的讚嘆,我們還可以尋繹出詩人所發揮的哲理:禁得起風吹雨打的人處變不驚,禁得起考驗的人精神不磨,勇氣常存,就如眼前的青山綠樹一樣。

第二首寫青山綠水,小舟啼鵑,是第一首的延續。詩人在上首着重表現對青山綠樹的賞鑒依戀之情,這首便從兩岸青山切入。第一句描繪山的青,峰巒重疊,生機勃勃。「鬱郁」二字寫樹,但只通過樹陰的濃郁來表達樹的茂密,避免了質直的描寫。次句承上句「層巒」而來,引出江水,表明自己是乘舟在水中航行,寫得很輕靈。「去無聲」三字很值得玩味一番。首先使人想到舟船航行在水中悄無聲息,又使人想到江水平靜地流淌,悄無聲息,還使人想到兩岸的群山密林,也都悄無聲息,詩人便被這寂靜的世界所深深地陶醉了。通過前兩句,呈現了一派和穆恬淡的世界,與第一首所寫的滿江風浪、漫天雨絲成鮮明對比,使人有置身畫中的感覺,分外賞心悅目。

下半以問句作過渡,導景入情,接得很密,轉得很穩。詩人面對着青山綠水,賞玩不盡,忽然一隻小船闖入他的視線,衝破濛濛煙水,飄然遠颺,打破了眼前的岑寂。這船引發了他的遐想,他不禁設問:那是誰的船?它要往何方?從這一問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已由對景物的熱愛,轉而羨慕起住在這裡的人,從而勾起了他的羈旅情懷。由此,詩在末尾抒情,但竭力盪開,純用景語作暗示,說兩面山中傳來了陣陣杜鵑的啼聲。這樣的表達十分含蓄,杜鵑的叫聲是「不如歸去」,他寫杜鵑啼鳴,正是寄託自己離鄉背井的愁思,但出語仍是那麼的清絕,令人擊節。

全詩前後兩半的對比色彩很明顯,前兩句寫靜,山水寂寞,綠樹蔥翠;後兩句寫動,小舟衝破煙波,杜鵑應答酬和。這樣描寫景色,正隱示了詩人心情從恬靜到激動的過程,使詩不是如一般的寫景詩單獨地停留在寫景上。朱熹的詩就是如此,凡要表現一個內容,總要捎帶上一些該內容以外的東西,同時往往又不肯明白地說出來。▲

張鳴.宋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437-438

李夢生.宋詩三百首全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252-255

水口行舟二首 - 創作背影

南宋慶元元年韓胄擅權,斥「道學」 為「偽學」,右丞相趙汝愚被罷職。慶元二年(1196年)朱熹被削職。韓胄黨羽胡、沈繼祖誣告朱熹「資本四邪」等六大罪,「請加少正卯之誅」。慶元三年趙汝愚、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偽學黨」,通緝在案。就在政局動盪、學禁最嚴峻之時,朱熹和他的學生黃千林用中等從閩北乘船南下古田,這首詩就是抵達水口,感時之作。

張鳴.宋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437-438

朱熹

作者: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逆翁。諡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朱熹其它诗文

《觀書有感·其二》

朱熹 〔宋代〕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司馬光好學》

朱熹 〔宋代〕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

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

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

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選自朱熹編輯的《三朝名臣言行錄》)。

《菩薩蠻·次圭父回文韻》

朱熹 〔宋代〕

暮江寒碧縈長路。路長縈碧寒江暮。花塢夕陽斜。斜陽夕塢花。客愁無勝集。集勝無愁客。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复制

《買船至演平拜建康劉公墓下遂入城假館梅山堂感涕有作》

朱熹 〔宋代〕

維舟新曆口,步上秣陵阡。高丘忽嵯峨,宿草迷荒煙。

拜起淚再滴,哀哉不能言。驅車且復東,藉此虛堂眠。

念昔堂中人,經營幾何年。一旦舍之去,千秋不言還。

露井益清渫,風林更修鮮。思公獨不見,涕下如奔川。

感慨西州門,愴悢山陽篇。晤嘆日隱樹,悲歌月當軒。

堂堂忠孝心,終古諒弗諼。尚與吳門子,歸來故山巔。

复制

《齋居感興二十首 其三》

朱熹 〔宋代〕

人心妙不測,出入乘氣機。凝冰亦焦火,淵淪復天飛。

至人乘元化,動靜體無違。珠藏澤自媚,玉韞山含暉。

神光燭九垓,玄思徹萬微。塵編今寥落,嘆息將安歸。

复制

《次張彥輔韻》

朱熹 〔宋代〕

風霜歲雲徂,塵事眯雙目。故人書鼎來,照眼一連玉。

把玩不知疲,日晏坐空腹。卷藏什襲秘,寒光夜穿櫝。

嗟予骯髒姿,十駕不能速。丘壑聊自娛,簞瓢亦云足。

君侯湖海士,逸氣謝追逐。胡為不予鄙,乃肯顧林谷。

高軒緩前期,清夢繞雙竹。起將杜陵句,寫寄玉川屋。

我窮詩未工,最覺貂難續。感君慇勤意,吟苦屢更燭。

群公饒藻思,裂箋動盈束。歷險正摧輈,爭先俄擊轂。

低回欲引避,悵望曷歸宿。出吻竟無奇,彊顏終自恧。

北風催歲年,兩鬢失新綠。樊生念學稼,曹子悲食粟。

死灰寧復然,寡過良所欲。耿耿自知明,何勞詹尹卜。

复制

《芹溪九曲詩 其四》

朱熹 〔宋代〕

四曲煙雲鎖小樓,寺臨喬木古溪頭。僧歸林下柴門靜,麋鹿銜花自在游。

复制

《題野人家》

朱熹 〔宋代〕

茅檐竹落野人家,只麼悠悠閱歲華。田父把犁寒雨足,牧兒吹笛晚風斜。

复制

《登福山遠眺》

朱熹 〔宋代〕

迢迢百里外,望望皆閩山。皎日中天揭,浮雲也有閒。

复制

《武夷七詠 其六 大小藏岩》

朱熹 〔宋代〕

藏室岌相望,塵編何莽鹵。欲問伯陽翁,風煙迷處所。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