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蘇軾 / 新城道中二首
拼 译 译

《新城道中二首》

蘇軾 〔宋代〕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邊委轡聽溪聲。

散材畏見搜林斧,疲馬思聞卷旆鉦。

細雨足時茶戶喜,亂山深處長官清。

人間岐路知多少,試向桑田問耦耕。

新城道中二首 - 譯文及註釋

譯文東風像是知道我要到山裡行,吹斷了檐間連日不斷的積雨聲。嶺上浮着的晴雲似披着絲棉帽,樹頭升起的初日象掛着銅鉦。矮矮竹籬旁野桃花點頭含笑,清清的沙溪邊柳條輕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帶的人家應最樂,煮葵燒筍吃了好鬧春耕。

漫漫人生旅途就同我腳下悠悠的路,馬行溪邊,放下韁繩緩緩走着,聽那潺潺溪水聲。那朝廷上的黨爭,即便是難用之材也怕搜林之斧,疲憊的戰馬希望聽到收兵的號令。下夠了的細雨,帶給茶農喜悅,在這亂山深處還有我的清官好友。人間的歧路能知多少?問問田裡耕作的農民吧。

注釋東風:春風。吹斷檐間積雨聲: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絮帽:棉帽。鉦(zhēng):古代樂器,銅製,形似鍾而狹長,有長柄可執,口向上以物擊之而鳴,在行軍時敲打。西崦(yān):這裡泛指山。餉:用食物款待別人。委:捨棄,這裡是放下之意。轡(pèi):韁繩。散材:原指因無用而享天年的樹木。後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養性、不為世用之人。卷旆(pèi)鉦:收兵的號令。古代旗末端狀如燕尾的垂旒,泛指旌旗。耦耕:二人並耕,這裡指耕地之人。▲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47-348

蘇軾 著 王文誥 注.蘇軾詩集:中華書局,1982:436-437

蘇軾 著 馮應榴 注.蘇軾詩集合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10-411

新城道中二首 - 賞析

這兩首詩是蘇軾在去往新城途中,對秀麗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繪。第一首詩主要寫景,景中含情。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

清晨,詩人準備啟程了。東風多情,雨聲有意。為了詩人旅途順利,和煦的東風趕來送行,吹散了陰雲;淅瀝的雨聲及時收斂,天空放晴。「檐間積雨」,說明這場春雨下了多日,正當詩人「欲山行」之際,東風吹來,雨過天晴,詩人心中的陰影也一掃而光,所以他要把東風視為通達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出遠門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決定了旅途中的愉悅心情。出得門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霧靄籠罩着高高的山頂,仿佛山峰戴了一頂白絲綿制的頭巾;一輪朝陽正冉冉升起,遠遠望去,仿佛樹梢上掛着一面又圓又亮的銅鉦。穿山越嶺,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鮮艷的桃花,矮矮的竹籬,裊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於春耕的農民,有物有人,有動有靜,有紅有綠,構成了一幅畫面生動、色調和諧的農家春景圖。雨後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麗,使得詩人出發時的愉悅心情有增無減。因此,從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帶上了主觀色彩,充滿了歡樂和生意。野桃會「含笑」點頭,「溪柳」會搖擺起舞,十分快活自在。而詩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樂無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間小憩,婦童餉耕;春種秋收,自食其力,不異桃源佳境。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寫是作者當時歡樂心情的反映,也表現了他厭惡俗務、熱愛自然的情趣。

第二首繼寫山行時的感慨,及將至新城時問路的情形,與第一首詞意銜接。行進在這崎嶇漫長的山路上,詩人聯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樣是這樣崎嶇而漫長。有山重水複,也有柳暗花明;有陰風慘雨,也有雨過天晴。詩人不知不覺中放鬆了韁繩,任馬兒沿着潺潺的山溪緩緩前行。馬背上的詩人低頭陷入了沉思。三、四兩句頗見性情,很有特色,膾炙人口。「散材」、「疲馬」,都是作者自況。作者是因為在激烈的新、舊黨爭中,在朝廷無法立腳,才請求外調到杭州任地方官的。「散材」,是作者自喻為無用之才。「搜林斧」,喻指新、舊黨爭的黨禍。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擔心隨時可能飛來的橫禍降臨,即便是無用之材,也畏見那搜林的利斧。作者對政治鬥爭、官場角逐感到厭倦,就像那久在沙場衝鋒陷陣的戰馬,早已疲憊不堪,很想聽到鳴金收兵的休息訊號。所以,作者對自己此時這樣悠然自在的生活感到愜意。他在飽覽山光水色之餘,想到了前幾日霏霏春雨給茶農帶來的喜悅,想到了為官清正的友人新城縣令晁端友。臨近新城,沉思之餘,急切間卻迷了路。詩的最末兩句,就寫詩人向田園中農夫問路的情形,同時也暗用《論語·微子》的典故:兩位隱士長沮、桀溺禍耦而耕,孔子命子路向他們問路,二人回答說:「滔滔者,夭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避人之士也,豈若從避世之士哉?」詩人以此喻歸隱之意。

兩首詩以時間先後為序,依原韻自和,描繪「道中」所見所聞所感,格律純熟,自然貼切,功力深厚。尤其是第一首「野桃」、「溪柳」一聯倍受後人激賞,汪師韓以為是「鑄語神來之筆,「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蘇詩選評箋釋》卷二)。其實不僅此聯,即如「絮帽」「銅鉦」之比擬恰切,「散材」、「疲馬」之頗見性情,也是詩中妙對。▲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47-348

蘇軾

作者: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蘇軾其它诗文

《次韻參寥師寄秦太虛三絕句,時秦君舉進士不得 其二》

蘇軾 〔宋代〕

一尾追風抹萬蹄,昆崙玄圃謂朝隮。

回看世上無伯樂,卻道鹽車勝月題。

复制

《和陶移居二首,並引 其二》

蘇軾 〔宋代〕

洄潭轉埼岸,我作《江郊》詩。

今為一廛氓,此邦乃得之。

葺為無邪齋,思我無所思。

古觀廢已久,白鶴歸何時。

我豈丁令威,千歲復還茲。

江山朝福地,古人不我欺。

复制

《刁景純賞瑞香花,憶先朝侍宴,次韻》

蘇軾 〔宋代〕

上苑夭桃自作行,劉郎去後幾回芳。

厭從年少追新賞,閒對宮花識舊香。

欲贈佳人非泛洧,好紉幽佩吊沉湘。

鶴林神女無消息,為問何年返帝鄉。

复制

《浣溪沙·方響》

蘇軾 〔宋代〕

花滿銀塘水漫流。

犀槌玉板奏《涼州》。

順風環佩過秦樓。

遠漢碧雲輕漠漠,今宵人在鵲橋⑾頭。

一聲敲徹絳河秋。

《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

蘇軾 〔宋代〕

杏花飛簾散余春,明月入戶尋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間置酒清香發,爭挽長條落香雪。

山城薄酒不堪飲,勸君且吸杯中月。

洞簫聲斷月明中,惟憂月落酒杯空。

明朝捲地春風惡,但見綠葉棲殘紅。

《記承天寺夜遊 / 記承天夜遊》

蘇軾 〔宋代〕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鳳翔八觀,並敘 其五 東湖》

蘇軾 〔宋代〕

吾家蜀江上,江水清如藍。爾來走塵土,意思殊不堪。

況當岐山下,風物尤可慚。有山禿如赭,有水濁如泔。

不謂郡城東,數步見湖潭。入門便清奧,恍如夢西南。

泉源從高來,隨波走涵涵。東去觸重阜,盡為湖所貪。

但見蒼石螭,開口吐清甘。借汝腹中過,胡為目眈眈。

新荷弄晚涼,輕棹極幽探。飄颻忘遠近,偃息遺佩篸。

深有龜與魚,淺有螺與蚶。曝晴復戲雨,戢戢多於蠶。

浮沉無停餌,倏忽遽滿籃。絲緡雖強致,瑣細安足戡。

聞昔周道興,翠鳳棲孤嵐。飛鳴飲此水,照影弄毿毿。

至今多梧桐,合抱如彭聃。彩羽無復見,上有鸇搏䳺。

嗟予生雖晚,好古意所媅。圖書已漫漶,猶復訪僑郯。

《卷阿》詩可繼,此意久已含。扶風古三輔,政事豈汝諳。

聊為湖上飲,一縱醉後談。門前遠行客,劫劫無留驂。

問胡不回首,毋乃趁朝參。予今正疏懶,官長幸見函。

不辭日游再,行恐歲滿三。暮歸還倒載,鐘鼓已韽韽。

复制

《次韻德麟西糊新成見懷絕句》

蘇軾 〔宋代〕

壺中春色飲中仙,騎鶴東來獨惘然。猶有趙、陳同李、郭,不妨同泛過湖船。

复制

《追和子由去歲試舉人洛下所寄五首,暴雨初晴樓上晚景 其四》

蘇軾 〔宋代〕

疾雷破屋雨翻河,一掃清風未覺多。應似畫師吳道子,高堂巨壁寫降魔。

复制

《書劉景文左藏所藏王子敬帖》

蘇軾 〔宋代〕

家雞野鶩同登俎,春蚓秋蛇總入奩。君家兩行十二字,氣壓鄴侯三萬簽。

复制

《雨中邀李范庵過天竺寺作》

蘇軾 〔宋代〕

老禪趺坐處,疏竹翠泠泠。

秀色分鄰舍,清陰覆佛經。

蕭蕭日暮雨,曳履繞方庭。

复制

《晚游城西開善院,泛舟暮歸,二首》

蘇軾 〔宋代〕

放船江瀨淺,城郭近連村。

水檻松筠靜,市橋燈火繁。

誰家掛魚網,小舫系柴門。

卜築計未定,何妨試買園。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