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代 / 朱熹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拼 译 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朱熹 〔宋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译文及注释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注释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知止:知道目标所在。得:收获。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致其知:彰显明德本心,诚明一致。格物:革除内心的私欲。庶人:指平民百姓。壹是:都是。本:根本。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赏析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朱熹

作者: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其它诗文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宋代〕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清江道中见梅》

朱熹 〔宋代〕

今日清江路,寒梅第一枝。

不愁风袅袅,正奈雪垂垂。

煖热惟须酒,平章却要诗。

他年千里梦,谁与寄相思。

复制

《夜》

朱熹 〔宋代〕

独宿山房夜气清,一窗凉月共虚明。

邻鸡未作人声绝,时听高梧滴露鸣。

复制

《卧龙之游钱通守得江字不及赋诗已解维矣熹用其韵纪事以赠并附卷末》

朱熹 〔宋代〕

君行安所适,冲风溯涛江。

传闻阆州好,未见心已降。

邀君康山游,听此巨壑淙。

班坐酌溪石,幽寻憩云窗。

劝君尽此杯,锦帆已稠杠。

明年傥来东,鸣铙建高幢。

访我深涧底,晤言绝纷咙。

城南且细说,慰我心悾悾。

复制

《次刘秀野蔬食十三诗韵 其十三 白蕈》

朱熹 〔宋代〕

闻说阆风苑,琼田产玉芝。

不收云表露,烹瀹讵相宜。

复制

《次刘秀野蔬食十三诗韵 其十二 豆腐》

朱熹 〔宋代〕

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

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

复制

《奉同黄子厚赋白芙蓉呈刘彦集平父》

朱熹 〔宋代〕

湛湛曲池水,晓含风露清。

田田绿罗盖,粲粲白玉英。

澹然绝世姿,不与秾艳并。

俯鉴冰雪影,讵怀儿女情。

山中徒淹留,堂下空目成。

独有忘机客,相看两无营。

复制

《方广圣灯次敬夫韵》

朱熹 〔宋代〕

神灯照夜惟闻说,皓月当空不用寻。

个里忘言真所得,便应从此正人心。

复制

《春日言怀》

朱熹 〔宋代〕

春至草木变,郊园犹掩扉。

兹晨与心会,览物遍芳菲。

桃萼破浅红,时禽悦朝晖。

泉谷暖方融,原田水初肥。

东作兴庶氓,岁功始在兹。

端居适自慰,世事复有期。

终然心所向,农亩当还归。

复制

《追和李士举徐氏山居韵》

朱熹 〔宋代〕

山岫孤云意自闲,不妨王事似连环。

解鞍盘礴忘归去,碧涧修筠似故山。

复制

《二诗奉酬敬夫赠言并以为别 其一》

朱熹 〔宋代〕

我行二千里,访子南山阴。

不忧天风寒,况惮湘水深。

辞家仲秋旦,税驾九月初。

问此为何时,严冬岁云徂。

劳君步玉趾,送我登南山。

南山高不极,雪深路漫漫。

泥行复几程,今夕宿槠洲。

明当分背去,惆怅不得留。

诵君赠我诗,三叹增绸缪。

厚意不敢忘,为君商声讴。

复制

《步虚词二首 其二》

朱熹 〔宋代〕

褰裳八度外,竦辔霄上游。

轩观随云起,偃驾东渟丘。

丹荑耀琼冈,三素粲曾幽。

蹑景遗尘波,偶想即虚柔。

盼目娱真际,不喜亦不忧。

宴罢三椿期,颠徊翳沧流。

千载何足道,太空自然畴。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