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蘇軾 / 喜雨亭記
拼 译 译

《喜雨亭記》

蘇軾 〔宋代〕

亭以雨名,誌喜也。

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敵,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

為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

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

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

」「無麥無禾,歲且荐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

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

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以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

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為粟。

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歸之天子。

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 。

喜雨亭記 - 譯文及註釋

譯文這座亭子用雨來命名,是為了紀念喜慶的事件。古時候有了喜事,就用它來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賞賜的稻禾,便用「嘉禾」作為他文章的篇名;漢武帝得了寶鼎,便用「元鼎」稱其年號;叔孫得臣打敗敵人僑如,便用僑如作為兒子的名字。他們的喜事大小不一樣,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卻是一樣的。

我到扶風的第二年,才開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開鑿了一口池塘,引來流水,種上樹木,把它當做休息的場所。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麥雨,占卜此事,認為今年有個好年成。然而此後整整一個月沒有下雨,百姓才因此憂慮起來。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們認為下得還不夠;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連三天才停止。官吏們在院子裡一起慶賀,商人們在集市上一起唱歌,農夫們在野地里一起歡笑,憂愁的人因此而高興,生病的人因此而痊癒,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於是我在亭子裡開酒宴,向客人勸酒而告訴了這件事,問他們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嗎?」他們回答說:『五天不下雨,就長不成麥子了。」又問「十天不下雨可以嗎?」他們回答說:「十天不下雨就養不活稻子了。」「沒有麥沒有稻,年成自然荒廢了,訴訟案件多了,而盜賊也猖獗起來。那麼我與你們即使想在這亭子上遊玩享樂,難道可能做得到嗎?現在上天不遺棄這裡的百姓,剛有旱象便降下雨來,使我與你們能夠一起在這亭子裡遊玩賞樂的,都靠這雨的恩賜啊!這難道又能忘記的嗎?」

既用它來命名亭子以後,又接着來歌唱此事。歌詞說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當做短襖;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餓的人不能把它當做糧食。一場雨下了三天,這是誰的力量?百姓說是太守,太守說沒有這力量。歸功於天子,天子也否認。歸之於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當作自己的功勞,歸之於太空。而太空冥然飄渺,不能夠命名它,於是我用它來為我的亭子命名。

注釋志:記。周公得禾,以名其書:周成王得一種「異禾」,轉送周公,周公遂作《嘉禾》一篇。漢武得鼎,以名其年:漢武帝元狩七年(前116),得一寶鼎,於是改年號為元鼎元年。《通鑑考異》認為得寶鼎應在元鼎四年,元鼎年號是後來追改的。叔孫勝敵,以名其子:魯文公派叔孫得臣抵抗北狄入侵,取勝並俘獲北狄國君僑如。叔孫得臣遂更其子名為「僑如」。扶風:鳳翔府。明年:第二年。治:修建。雨麥:麥苗返青時正好下雨。占:占卜。有年:年將有糧,引申為大豐收。彌:整、滿。雨,下雨。乙卯:農曆四月初二。甲子:農曆四月十一日。丁卯:農曆四月十四口。相與:匯聚。賈:指坐商。忭:歡樂、喜悅。適:恰巧。屬:同「囑」,意為勸酒。禾:穀子,即小米。荐饑:古人說:「連歲不熟曰薦」,因此「荐饑」意應為:連續饑荒。滋:增多。熾:旺盛。優遊:安閒舒適、無憂無慮的神態。斯:這些。賜:給予。襦:本意短衣,此處代表所有的衣服。伊:語助詞,無意。不:通「否」,意為不然。造物:造物主(即上帝)或指上天。冥冥:高遠渺茫。▲

關永禮.古文觀止·續古文觀止鑑賞辭典: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0:693-698

曾棗莊 等.蘇軾散文選譯:巴蜀書社,1991:208-212

朱一清.古文觀止鑑賞集評(四):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157-161

喜雨亭記 - 賞析

令人覺得奇怪的是,用散文的形式寫作喜雨的,在文學史上卻並不多見。因此,蘇軾的這篇散文《喜雨亭記》就顯得十分突出了。當然,如果僅僅是因為前人未寫而自己寫了這一題材,對文學史有所貢獻尚不足為奇。一旦後人接手寫作,超越了前人的作品,那麼前者就只能有一點文學史的價值而談不到什麼藝術的永恆價值了。蘇軾的《喜雨亭記》卻不是這樣,因為它自身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有許多令人品味的地方。也許正是這一點,使得後來的作家裹足不前,心甘情願地讓蘇軾一枝獨秀了吧。

文章開始即點明了用「雨」命名的緣由,與「喜」字緊密聯繫在一起。他一共援引了歷史上的三件事作鋪墊,說明古人有了喜事,常常受用這件喜事來命名,以紀念喜事,或者也有預示將來喜事連連的意思。這三件事都很有趣。因為它們與國家的政治都有關係,其中並多少含有天人的關係。第一件事,相傳周成王的同母弟堂叔得一異禾,獻給了成王。成王將禾轉送了周公。周公於是作了《嘉禾》一篇。第二件事,漢武帝於公元前116年5月,在汾水上得一寶鼎,於是改年號為元鼎元年。第三件事,魯文公十一年,北狄鄋瞞國伐魯,魯文公派叔孫得臣抗敵,獲勝,並俘獲了國君僑如,於是特自己的兒子命名為僑如。最後這件事,對今人來說,幾乎困惑不解了。為什麼將敵人的名稱用作自己兒子的名字?這是頗為值得研究的事情。無論如何,這是作者為要以雨志亭所作的鋪墊,有了這一鋪墊,再說事和雨就有記述的道理了。這就像邏輯學中大前提、小前提的三段論一樣,有了大前提,後面的話即好說許多,也容易讓人接受。

蘇軾到風翔府任職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鑿池引流,美化環境,但不巧的是當地整整一個月沒有下雨,旱情顯現,災情就會是必然的結果了。大早望雲霓,百姓的憂愁是可想而知的。在這裡,恰好顯示了蘇軾筆墨的巧妙。我們知道,蘇軾在寫《後赤壁賦》的時候,曾經說到自己孤獨閒寂,正好有兩個朋友來了;霜露既降、明月誘人,想酒而樽空,賢妻正好獻上了珍藏多時的美酒;沒有下酒之物,正好客人笑哈哈地拿出了出水時鮮。一切就是那麼巧,又那麼愜人心意。這裡也同樣如此。百姓們盼望下雨,望眼欲穿,結果是「乙卯乃雨,甲子又雨」,這種句子,輕淡、簡單,但不寡味,很像甲骨卜辭中的語言,但甲骨卜辭中是占問、預測,這裡則是如實提供了,所以這種句子讀來是令人心醉的。夠不夠?「百姓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按,乙卯是四月初二日,甲子是四月十一日,丁卯是四月十四日。半月之內連降了三場雨,前兩次不足,第三次一連下了三天。下得透,下得足,下得實在。要說好雨,喜雨,這才真正稱得上是好雨,喜雨!杜甫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總令人有細小入微不夠大氣的感覺。這裡我們要注意「民以為未足」一句的作用,這一抑、一落,然後產生後面的三日大雨,效果才能夠顯示出來。沒有這麼一句,當然也可以成立,但是讀起來就平軟的多了。

這場大雨產生的歡快氣氛是可觀的:「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這是一幅萬民同樂官民同歡的喜慶圖,較之歐陽修的太守和民的歡樂,真不可同日而語,因為歐陽修的樂並沒有落到實處,架空,浮廓,是在造文、造情,而蘇軾這裡卻是在如實地寫作了。我們仿佛也同蘇軾一起融入了喜雨的場景之中。唯其如此,蘇軾為新落成的亭子命名「喜雨」才是順理成章之事,才真正具有意義。

亭名由來有自,講清楚之後也就等於曲終奏雅,逐善可陳了。但是蘇軾又在這裡做出了好文章,說他善於翻空出奇也好,說他敢於尋根溯源也好,無論如何,作者在這裡表現出了驚人的藝術技巧。作者把筆鋒一轉,以設問的方式,從反面人手來探討喜雨。曲徑通幽,我們試想,也許這是繼續寫此雨的唯一途徑,但蘇軾找到了,並不一定是妙手偶得,可能是蘇軾的真正功力所在。文中說道:「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餓鴻遍野,盜賊蜂起,百姓遭殃。但是不到五日,不到十日,就喜雨驟至,澤惠我民,又怎麼能說不是上天厚待蒼生?加上這麼一段,文章就顯得十分充實,豐滿,在對比中更覺得雨之可喜。

寫到這裡,蘇軾開始筆歌墨舞了,但是也曲盡其妙。「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你看,他還是落在亭上,層層遞進,把天降喜雨的大功勞像畫餅一樣,在太守、天子、造物和太空面前虛晃一二,並忙裡偷閒找出了一句,讓這些人都一一默然,謙虛地拒絕這一榮耀,多漂亮的話,各路諸侯都奉到了,然後再實實在在地放到主題上去。既然如此,就讓我們以喜雨來為亭子命名吧。一虛一實,一推一進,總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作者緊扣一個「雨」字.一個「喜」字。在不到五百字的文章中,「雨」字出現了十五次,有兩次作動詞使用,「喜」、「樂」共出現六次。通篇都貫穿着為雨而喜的喜氣洋洋的氣氛。

中國古代,自孟子開始,創天子、官員要有與民同樂,樂民之樂的思想。寫這種作品的人很多,但真正寫得好的不多。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其一,蘇軾的此篇文章則表現得更好,好就好在落實、不空。

這篇文章在用詞上也有值得注意之處。一、排比句多。比如第一段,作者為了說明古人有喜事則名物以示不忘,舉了三個例子,三個例子就是三個排比句,藉助這種句法,使讀者在文意方面有一種說理透徹,充實滿足的感覺。第二段寫大雨之後,百姓的歡樂場面以及第四段的「雨珠」「雨玉」說,也同樣用的是排比形式。在人們喜之不盡,手舞足蹈之時,文字上必須有所變化,一味的鬆散不可能有文字的整飭條理來得惹眼引人。二、結尾的用韻。《喜雨亭記》的結尾很有意思,它既照應了開頭,又給人許多的聯想,值得我們注意。蘇軾的哲學思想是儒釋道三家合一的。在他的詩文中,經常出現對大自然發問的句子,以表達他的人生觀和他曠達樂天的情懷。這次大雨之後,感謝誰為好?這裡他展開的想象,是從太守到天子,從天子到上天,從上天到造物,其中「玉」、「粟」押韻,「日」「力」押韻,「功「空」押韻,「冥」「名」押韻,讀之有循環不盡,均成系統的感覺,神完氣足,優雅俊美,然而是虛筆,真正目的則是要歸之其小小的亭宇,這樣也就把造物、上天、天子、太守、百姓、藉助「喜」之「雨」用一個亭子聯繫了起來,有歌唱的味道,所唱者依然是喜雨,一篇文章的主題所在。

為什麼古代關中富甲天下,而近代卻默默無聞,特別是唐以後人文凋敝。是不是我們的人種退化了,我近來翻閱(唐代移民史),似乎找到了部分答案。在唐末到宋初的移民浪潮中,關中地區首當其衝,人口大量向東遷移,先經洛陽,然後到蘇州揚州等運河地區。大家熟知的大文學家范仲淹,祖籍陝西彬縣,但卻是蘇州人。但我們從其文學作品中仍能感受到其陝人後裔的豪邁文風,范仲淹後來也多年在陝從官,報效桑梓。其實在唐末吳縣(今天的蘇州地區)已有1/3的北方移民。其實不管是從西周之鎬京到東周之洛邑;還是西漢之長安到東漢之洛陽;從隋煬帝遷都洛陽到武則天時期42年居住洛陽,關中地區到洛陽的人口遷移一直是單向的,並又有一次向東南方向遷居。還有明代崑山人顧炎武,曾在華山滯留多年,寫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佳句。寫到這裡,不得不提到大文豪蘇東坡,蘇東坡初仕鳳翔府簽書判官,也就是我的家鄉陝西鳳翔,鳳翔是唐王朝的西京,曾經是晚唐人才和貴族的聚居地。蘇東坡初仕鳳翔府簽書判官三年,可以說對他的人生價值關影響至重,正是由於家鄉的純樸民風,和周秦文化發祥故里文化的薰陶,對其文風產生影響。如果說一個人最難忘記的是自己的初戀,那蘇東坡同樣也忘不了在鳳翔的美好時光,以致後來被貶黃州時,碰到當年的鳳翔遊俠少年陳季常,兩人還憶起當年在鳳翔北山縱馬馳騁的場景;還有當年在鳳翔之任上修的「引鳳池」(鳳翔東湖),居然後來在杭州西湖和廣東惠州西湖二次克隆成功。那篇著名的《喜雨亭記》更是體現了其與民同樂的大同思想。▲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喜雨亭記 - 創作背影

蘇軾於嘉祐六年(1061年)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今陝西鳳翔)府判官。次年,開始修建房舍,並在公館北面建了一座亭子,作為休息之所。這年春天久早不雨,亭子建成時,碰巧下了一場大雨,民眾歡欣,於是作者為此亭命名為「喜雨亭」,並寫下了這篇文章。

關永禮.古文觀止·續古文觀止鑑賞辭典: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0:693-698

朱一清.古文觀止鑑賞集評(四):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157-161

蘇軾

作者: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蘇軾其它诗文

《再次前韻?系織錦圖上回文?》

蘇軾 〔宋代〕

春機滿織迴文錦,粉淚揮殘露井桐。

人遠寄情書字小,柳絲低目晚庭空。

紅箋短寫空深恨,錦句新翻欲斷腸。

風葉落殘驚夢蝶,戍邊回雁寄情郎。

羞雲斂慘傷春暮,細縷詩成織意深。

頭伴枕屏山掩恨,日昏塵暗玉窗琴。

复制

《郁孤台?再過虔州,和前韻?》

蘇軾 〔宋代〕

吾生如寄耳,嶺外亦閒遊。

贛石三百里,寒江尺五流。

楚山微有霰,越瘴久無秋。

望斷橫雲嶠,魂飛咤雪洲。

曉鍾時出寺,暮鼓各鳴樓。

歸路迷千嶂,勞生閱百州。

不隨猿鶴化,甘作賈胡留。

只有貂裘在,猶堪買釣舟。

复制

《三槐堂銘》

蘇軾 〔宋代〕

天可必乎?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

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後。

二者將安取衷哉?吾聞之申包胥曰:「人定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

」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為茫茫。

善者以怠,惡者以肆。

盜跖之壽,孔、顏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

松柏生於山林,其始也,困於蓬蒿,厄於牛羊;而其終也,貫四時、閱千歲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善惡之報,至於子孫,則其定也久矣。

吾以所見所聞考之,而其可必也審矣。

國之將興,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報,然後其子孫能與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

故兵部侍郎晉國王公,顯於漢、周之際,歷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於時。

蓋嘗手植三槐於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

」已而其子魏國文正公,相真宗皇帝於景德、祥符之間,朝廷清明,天下無事之時,享其福祿榮名者十有八年。

今夫寓物於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晉公修德於身,責報於天,取必於數十年之後,如持左契,交手相付。

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見魏公,而見其子懿敏公,以直諫事仁宗皇帝,出入侍從將帥三十餘年,位不滿其德。

天將復興王氏也歟!何其子孫之多賢也?世有以晉公比李棲筠者,其雄才直氣,真不相上下。

而棲筠之子吉甫,其孫德裕,功名富貴,略與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

由此觀之,王氏之福蓋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鞏與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銘之。

銘曰:「嗚呼休哉!魏公之業,與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

既相真宗,四方砥平。

歸視其家,槐陰滿庭。

吾儕小人,朝不及夕,相時射利,皇恤厥德?庶幾僥倖,不種而獲。

不有君子,其何能國?王城之東,晉公所廬;鬱郁三槐,惟德之符。

嗚呼休哉!」。

《富人之子》

蘇軾 〔宋代〕

齊有富人,家累千金。

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謂其父曰:「君之子雖美,而不通世務,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豈有不通世務者耶?」艾子曰:「不須試之他,但問君之子,所食者米,從何來?若知之,吾當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問之。

其子嘻然笑曰:「吾豈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來。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來?」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

《木蘭花令·宿造口聞夜》

蘇軾 〔宋代〕

梧桐葉上三更雨。

驚破夢魂無覓處。

夜涼枕簟已知秋,更聽寒蛩促機杼。

夢中歷歷來時路。

猶在江亭醉歌舞。

尊前必有問君人,為道別來心與緒。

《江神子·江景》

蘇軾 〔宋代〕

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复制

《水龍吟·贈趙晦之吹笛侍兒》

蘇軾 〔宋代〕

楚山修竹如雲,異材秀出千林表。龍鬚半翦,鳳膺微漲,玉肌勻繞。木落淮南,雨睛雲夢,月明風裊。自中郎不見,桓伊去後,知孤負、秋多少。聞道嶺南太守,後堂深、綠珠嬌小。綺窗學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嚼徵含宮,泛商流羽,一聲雲杪。為使君洗盡,蠻風瘴雨,作霜天曉。

复制

《聞正輔表兄將至,以詩迎之》

蘇軾 〔宋代〕

生逢堯舜仁,得作嶺海游。雖懷跫然喜,豈免跕墮憂。

暮雨侵重膇,曉煙騰郁攸。朝盤見蜜唧,夜枕聞鵂鶹。

幾欲烹郁屈,固嘗饌鈎輈。舌音漸獠變,面汗嘗騂羞。

賴我存黃庭,有時仍丹丘。目聽不任耳,踵息殆廢喉。

稍欣素月夜,遂度黃茅秋。我兄清廟器,持節瘴海頭。

蕭然三家步,橫此萬斛舟。人言得漢吏,天遣活楚囚。

惠然再過我,樂哉十日留。但恨參語賢,忽潛九原幽。

萬里倘同歸,兩鰥當對耰。強歌非真達,何必師莊周。

复制

《留別叔通、元弼、坦夫》

蘇軾 〔宋代〕

田三昔同僚,向我每傾倒。當年或齟齬,反覆看愈好。

寇三我部民,孝弟化鄰保。有如袁伯業,苦學到衰老。

石生吾邑子,勁立風中草。宦遊甑生塵,菽水媚翁媼。

我窮交舊絕,計拙集枯槁。三子尤見存,往復紛紵縞。

迎我淮水北,送我睢陽道。願存金石契,凜凜貫華皓。

复制

《人日獵城南,會者十人,以「身輕一鳥過,槍急萬人呼」為韻,得鳥字》

蘇軾 〔宋代〕

兒童笑使君,憂慍常悄悄。誰拈白接䍦,令跨金騕裊。

東風吹濕雪,手冷怯清曉。忽發兩鳴髇,相趁飛虻小。

放弓一長嘯,目送孤鴻矯。吟詩忘鞭轡,不語頭自掉。

歸來仍脫粟,鹽豉煮芹蓼。何似雷將軍,兩眼霜鶻皎。

黑頭已為將,百戰意未了。馬上倒銀瓶,得兔不暇燎。

少年負奇志,蹭蹬百憂繞。回首英雄人,老死已不少。

青春還一夢,餘年真過鳥。莫上呼鷹台,平生笑劉表。

复制

《無題七絕一首》

蘇軾 〔宋代〕

春風寂寂夜寥寥,一望蒼苔雪影遙。

何處幽香飛幾片,只宜月色帶花飄。

复制

《天聖二僧皆蜀人,不見,留二絕》

蘇軾 〔宋代〕

方丈門開怪不迎,給孤邀供未還城。

興來且作尋安道,醉後何須覓老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