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蘇軾 / 游金山寺
拼 译 译

《游金山寺》

蘇軾 〔宋代〕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遊直送江入海。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

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

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游金山寺 - 譯文及註釋

譯文我的家鄉地處長江初始發生之源頭,為官出遊卻隨江水滾滾飄然東入海。聽說此地大潮打起浪頭足足一丈高,即使天寒地凍還有沙痕印跡之存在。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號稱盤陀,自古以來出沒水中追隨浪濤和江波。嘗試登上絕高山頂遙望萬里外家園,無論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羈旅在外鄉愁只恐難尋回家之歸舟,山上聖僧苦苦挽留欣賞山中之落日。微微風裡波濤萬頃陣陣蕩漾起細鱗,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魚尾血樣紅。正當此時江中月亮剛剛還在初升起,二更時辰月兒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靜靜長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飛騰火焰照得山中棲息鳥兒紛紛驚。惆悵失然歸臥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識,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處之事物。江山彌幻而今如此為何還不回家園,江神莫非責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頑固。感謝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實在不得已,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寧如奔逝之江水。

注釋金山寺:在今江蘇鎮江西北的長江邊的金山上,宋時山在江心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盤陀:形容石塊巨大。歸楫:從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槳,這裡以部分代整體。初生魄:新月初生。蘇軾游金山在農曆十一月初三,所以這麼說。「江心」一句:或指江中能發光的某些水生動物。謝:道歉。如江水:古人發誓的一種方式。▲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27-330

蘇軾 著 王文誥 注.蘇軾詩集:中華書局,1982:307

蘇軾 著 曾棗莊 注.蘇軾詩文詞選譯:巴蜀書社,1991:16-19

游金山寺 - 賞析

這首詩分為三段:

頭八句「我家江水初發源」至「江南江北青山多」,寫登高遠眺,觸景生情,勾起鄉思,中間八句「羈愁畏晚尋歸楫」至「飛焰照山棲鳥驚」,描繪傍晚和夜間江上的景色,末六句「悵然歸臥心莫識」至「有田不歸如江水」,闡發辭官歸田的意願。這三段分別寫游金山寺的所思、所見、所感,表達了詩人對於故鄉的思念,對於仕途奔波的厭倦和立意辭官歸隱的決心。

該詩以「江水」貫穿首尾作為線索,「鄉思」是極力渲染的內容。詩人筆勢矯健,全篇舒展自如,寫景詠懷,融為一體,波瀾浩大,才情橫溢。

先看頭二句:「我家江水初發源,宦遊直送江入海。」這一開頭充滿了磅礴氣勢。蘇軾的家鄉在四川眉山,古書稱長江之水發源於四川岷山。蘇軾對源於家鄉,哺育着中華民族的江水感到非常親切,並且引以為自豪。在古代,「江」指長江,「河」指黃河。所以詩中的「江水」,說的就是長江水,不同於今天的泛稱「江水」。一個人失意的時候,心情憂鬱的時候,最容易想家。「親眷眷而懷歸兮」,蘇軾也是如此。所以當他登高遠眺的時候,他的目光一接觸到浩蕩東流的江水,就會設想逆流而上直到大江的源頭,設想天際遙遠的可愛家鄉,也同時勾起對往事的回憶。當他在嘉佑元年(1056年)與父親、弟弟一起出四川,過秦漢之故都,縱觀嵩、華、終南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那時他豐華正茂,意志昂揚。到京都後他得到了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名列進士榜上的第二名,更是躊躇滿志,可以說前程如花似錦,然而後來的仕宦生涯卻不順心,由於他為人耿直,不肯與世俗相附炎,而屢遭挫折。他面對眼前波濤起伏的江水,不由得想到自己在宦海中的沉浮。漫長的歲月,竟然把他從江水發源的故鄉引到了江水入海的地方,這簡直難以思憶。,他感嘆自己仕宦不歸,就像江水入海不回一樣。「宦」,作官。「宦遊」,因作官而遊歷四方。蘇軾一反李白「江水送人」的寫法,而說「宦遊直送江入海」,變成了「人送江水」。筆調新奇,耐人尋味。江水不平,波浪迭起,這正是詩人經歷的形象寫照。詩人已送走了多少充滿風浪的日子,送走了心中多少不平和感慨,而未來就不知如何了。

接下來「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四句,以豐富的想象描述登臨所見的壯麗景色。「聞道」說明是聽來的,這樣「潮頭一丈高」乃是作者意念中的形象。枚乘在「七發」中有這樣的描寫「江水逆流,海水上潮」,而這裡,蘇軾以「一丈高」畫出江浪排空的奇景,巍巍壯觀,給人留下了更加鮮明的印象。由於天冷水涸,往時洶湧的潮頭如今已經銷聲,但卻並未匿跡,即「沙痕在」。蘇軾游金山寺時,已是十一月初,季節入冬,故曰「天寒」。「天寒尚有沙痕在」,儘管時令變遷,可是巨浪捲起的沙痕依然歷歷可見。這兩句是前虛後實,極寫江水之氣勢。妙在從沙痕引起聯想,感嘆大自然的無窮威力和變化。正是由於詩人馳騁筆墨,不局限於眼前之所見,因而詩中景象擴大,意境雄奇。「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兩句,跟前兩句倒一下,是前實後虛。作者談到山水名盛,意在增強詩篇的藝術感染力。「石盤陀」是堆垛在一起的巨大石頭,只有在江面上才能看到的奇景。它又引起了作者「古來出沒隨濤波」的遐想:「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而這一堆堆的巨石,水漲而「沒」,水落而「出」,依然故我,豈不是歷史的見證。詩人心潮起伏,想到自己的仕宦生涯,就像潮漲潮落那樣浮沉不定。那在驚濤駭浪的衝擊下,那巍然不動的「石盤陀」正是象徵着歷盡磨難的詩人不願順乎上下而變其操守、變其品德一樣。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這裡鮮明展現了詩人登上金山之巔,向遠處家鄉深情眺望的生動畫面。「試」字見作者思鄉心切,明知故土遠在天邊難以望及,卻偏要一「試」。這種執着的想念,是作者厭倦仕宦生活的表現。他滿腹的愁怨與不平,希望在登高時泄發,在懷歸中忘卻。正如王粲《登樓賦》中所寫:「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一樣,蘇軾的遠眺,只能是愁上加愁。「江南江北」一句寫青山密布,並非泛言景色之美,而是哀嘆望鄉不見。青山擋住了詩人的視線,「山多」即愁多,苦多也。與《登樓賦》「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的描寫十分相似。到這裡作者的情感得到了有力地抒發。以上八句寫的是白天所見的景象,用的是虛實結合的手法,詩人在所思上極費琢磨,下了功夫。

「羈愁畏晚尋歸楫」開始,轉入暮景和夜景的刻畫,更為奇麗壯觀。「羈愁」乃羈旅之愁。作者心懷鄉國,到了傍晚旅愁更深,思念更苦。「畏晚」二字傳神地表露出詩人的心理,這種心理頗具普遍性。在蘇軾之前唐代詩人崔顥《黃鶴樓》詩不是發出了「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千秋浩渺的慨嘆。在蘇軾之後,元代馬致遠的《秋思》道出了飄泊者無盡的愁緒,「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可見「畏晚」的心情是羈旅之人常有的,只不過對失意的人來說,「畏」更厲害,「愁」更深罷了。「歸楫」指歸舟,這是一種借代的手法,用個別借代整體,「楫」是船槳,以之指代船。作者「尋歸楫」未成,因為「山僧苦留看落日」。一個「苦」道出了寶覺、圓通二僧的情意,也預示着落日的景象一定十分迷人。果然,江中落日景色美不勝收,詩人用「微風萬頃靴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這一聯對偶刻意描摹。看,微風輕拂,遼闊的江面上泛起了細密的波紋,片片晚霞,在半空中燃燒,那魚尾般的顏色,火紅而艷麗。詩人對風景的觀察極為細緻,而表達又是那樣的生動貼切,上下對仗十分工整,語言錘鍊很好。因為「風微」所以水波才像「靴紋」那樣細微,而「霞」是斷成一片一片的,就像層層疊疊的魚尾麟,從中放出鮮紅的顏色。波之美在水中,是近景;霞之美在天上,是遠景,上下相映,水天交融,這是一幅迷人的色彩絢麗圖畫。

「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這是入夜以後不同時間的兩種景色:一是新月高掛,灑下淡淡的光輝;—是二更時分,月亮消失,一片漆黑。李紀香《飲酒》一說:「月之三日而成魄」,這裡是指每月從初三開始,月缺的部位開始明亮起來。是寫江面上空為一彎明月所籠罩,使人陶醉在一種迷離恍惚的朦朧美之中,富有詩意。到了二更時分新月消失,天空、江面和金山都是一片漆黑。這漆黑的深夜會使人興致索然,增添倦意。看來夜景已沒吸引人的地方了,這觀察即將結束。正當「山窮水盡疑無路」之際,突然又出現了奇怪的景象,「柳岸花明又一村」。「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烏驚」。這一奇觀使詩人驚呆了。那團從江心冒出的光焰,似通紅的火把熊熊燃燒,在夜幕下分外耀眼,它照射着金山,驚動了棲息在巢中烏鴉。作者躭心人家說他虛構,特意在詩句下加注「是夜所見如此。」《林無表志》里寫到:「海中遇陰晦,波如燃火滿海。」這是古人稱謂熒火的特異現象。蘇軾偶來金山見到了,這叫他驚訝萬分。巧妙的是詩人這種心情是通過「棲鳥驚」的描寫間接表現出來的。棲住在金山樹上的烏鴉都給驚動了,何況感情極其豐富的詩人。

以上八句,先是描繪落日奇觀,繼而渲染夜幕籠罩的寧靜氣氛,然後敘述江火燃燒的怪異景象,色彩由明入暗再變亮,場景由動轉靜復歸於動,真是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當然,作者並非為寫景而寫景,江心的火光驚動了他的心靈,引起了他的幻覺:「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悵然」,亦即悵惘,失意、懊惱的意思。這是詩人是目睹奇觀,百思不得其解的情緒,也是詩人娛意於山水,仍消除不了苦悶和不平的心理寫照。「歸臥」,說結束觀賞回居室,雖臥在床,但心中難以平靜。這團火光,不是鬼也不是人弄出來的,它究竟是什麼東西,如果說在墨漆的黑暗中突然出現了熊熊的烈焰,是一種從無生有的景象,因火光的出沒而驚心,藉助想象,那詩境就由奇轉為幻了。這與《後赤壁賦》中蘇軾游赤壁歸來夢見羽衣道士問「赤壁遊樂乎」的描寫,具有一曲同工之妙。說明這首詩的由此入幻更妙。面對如此壯美奇異的江山,飽經憂患的詩人自然萌發了辭官歸隱的願望。他用風趣的筆調寫道:「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明明是自己斬不斷思念故鄉的愁緒,卻反說「江神」為自己的戀俗不歸感到吃驚。一個「頑」字,似乎寫自己甘與世俗浮沉,態度實在頑固,實際極力道出了作者身不由己,無可奈何的苦衷。前面借棲鳥寫自己為江火所驚,這裡反過來寫江神「驚我頑」——為作者的頑固所驚訝。作者就是以自己怪怪奇奇,出人意料的詩句泄發了自己政治上的苦悶和牢騷。劉西載在《藝概》中說「蘇軾長於趣」,確實是這樣。在假設了江神驚怪之後,詩人當即辯解,表白了自己的心愿——「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這裡「謝」不是感謝,而是道歉,表示深深的歉意。「豈得已」也就是不得已,它道出了詩人宦海浮沉,仕途掙扎,欲進不得,欲罷不能的困難處境。末句指江水為誓,說自己置田後一定歸隱家園,以對仕宦生活的厭倦和強烈的思鄉之情結束全篇。我們看這最後兩句說,江神見怪詩人:你為什麼還迷戀仕途而不辭官歸田?詩人向江神解釋:家中實在是沒有田產而不能歸隱啊!

《游金山寺》以望鄉懷歸為主旨,寫景也好,抒情也好,想象也好,用典也好,都為闡發這一主旨服務,因而韻味深長,頗有特色。這是一首以文為詩,雄健非凡的作品。全詩除「微風萬頃靴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兩句一聯是對偶句外,其餘全是散文句式。故「他人抄襲不得」。▲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27-330

游金山寺 - 創作背影

熙寧四年(1071年),乃有通判杭州的任命,蘇軾當時三十六歲。途經鎮江,他曾到城外長江中的金山寺,拜訪了寶覺、圓通二位長老,二者盛情款待,盛情難怯,蘇軾宿在寺中,半夜得以觀賞江上夜景,不由得浮想聯翩,寫下了這首七言古詩。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27-330

蘇軾

作者: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蘇軾其它诗文

《記承天寺夜遊 / 記》

蘇軾 〔宋代〕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和陳傳道雪中觀燈》

蘇軾 〔宋代〕

新年樂事嘆何曾,閉閣燒香一病僧。

未忍便傾澆別酒,且來同看照愁燈。

潁魚躍處新亭近,湖雪消時畫舫升。

只恐樽前無此客,清詩還有士龍能。

复制

《聞子由瘦?儋耳至難得肉食?》

蘇軾 〔宋代〕

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

土人頓頓食署芋,薦以薰鼠燒蝙蝠。

舊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蝦蟆緣習俗。

十年京國厭肥羜,日日烝花壓紅玉。

従來此腹負將軍,今者固宜安脫粟。

?俗諺云:大將軍食飽捫腹而嘆曰:我不負汝。

左右曰:將軍固不負此腹,此腹負將軍,未嘗出少智慮也。

?人言天下無正味,蝍蛆未遽賢麋鹿。

海康別駕復何為,帽寬帶落驚僮僕。

相看會作兩臞仙,還鄉定可騎黃鵠。

复制

《送淡公二首》

蘇軾 〔宋代〕

坐重青草公,意合滄海濱。

渺渺獨見水,悠悠不聞人。

鏡浪洗手淥,剡花入心春。

雖然防外觸,眼前遶衣新。

行當譯文字,慰此吟殷勤。

复制

《陽關曲·答李公擇》

蘇軾 〔宋代〕

濟南春好雪初晴。

才到龍山馬足輕。

使君莫忘霅溪女,還作陽關腸斷聲。

《寒食雨二首》

蘇軾 〔宋代〕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望海樓晚景 / 望湖》

蘇軾 〔宋代〕

橫風吹雨入樓斜,壯觀應須好句夸。

雨過潮平江海碧,電光時掣紫金蛇。

《赤壁賦》

蘇軾 〔宋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

餚核既盡,杯盤狼籍。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次韻曹子方運判雪中同游西湖》

蘇軾 〔宋代〕

詞源灩灩波頭展,清唱一聲岩谷滿。未容雪積句先高,豈獨湖開心自遠。

雲山已作歌眉淺,山下碧流清似眼。樽前侑酒只新詩,何異書魚餐蠹簡。

复制

《月夜與客飲杏花下》

蘇軾 〔宋代〕

杏花飛簾散餘春,明月入戶尋幽人。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

花間置酒清香發,爭挽長條落香雪。山城酒薄不堪飲,勸君且吸杯中月。

洞簫聲斷月明中,惟憂月落酒杯空。明朝捲地春風惡,但見綠葉棲殘紅。

复制

《書辯才白雲堂壁》

蘇軾 〔宋代〕

不辭清曉扣松扉,卻值支公久不歸。

山鳥不鳴天欲雪,捲簾惟見白雲飛。

复制

《秋日寄友人》

蘇軾 〔宋代〕

柳條風暖會吟時,林下池邊屐齒移。

別後過從更疏懶,暮蟬嘹亂不勝悲。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