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蘇軾 / 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 其三 竹
拼

《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 其三 竹》

蘇軾 〔宋代〕

今日南風來,吹亂庭前竹。低昂中音會,甲刃紛相觸。

蕭然風雪意,可折不可辱。風霽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籬菊。此君知健否,歸掃南軒綠。

复制

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 其三 竹 - 賞析

蘇軾

作者: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蘇軾其它诗文

《和文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 寒蘆港》

蘇軾 〔宋代〕

溶溶晴港漾春暉,蘆筍生時柳絮飛。

還有江南風物否,桃花流水鮆魚肥。

复制

《正月二十六日,偶與數客野步嘉佑僧舍東南野》

蘇軾 〔宋代〕

縹蔕緗枝出絳房,綠陰青子送春忙。

涓涓泣露紫含笑,焰焰燒空紅佛桑。

落日孤煙知客恨,短籬破屋為誰香。

主人白髮青裙袂,子美詩中黃四娘。

复制

《陳州與文郎逸民飲別攜手河堤上作此詩》

蘇軾 〔宋代〕

白酒無聲滑瀉油,醉行堤上散吾愁。

春風料峭羊角轉,河水渺綿瓜蔓流。

君已思歸夢巴峽,我能未到說黃州。

此身聚散何窮已,未忍悲歌學楚囚。

复制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

蘇軾 〔宋代〕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

山憶喜歡勞遠夢,地名惶恐泣孤臣。

長風送客添帆腹,積雨浮舟減石鱗。

便合與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祭常山回小獵》

蘇軾 〔宋代〕

青蓋前頭點皂旗,黃茅岡下出長圍。

弄風驕馬跑空立,趁兔蒼鷹掠地飛。

回望白雲生翠巘,歸來紅葉滿征衣。

聖明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效一揮。

《寶繪堂記》

蘇軾 〔宋代〕

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

寓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

留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然聖人未嘗廢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

劉備之雄才也,而好結髦。

嵇康之達也,而好鍛煉。

阮孚之放也,而好蠟屐。

此豈有聲色臭味也哉,而樂之終身不厭。

凡物之可喜,足以悅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書與畫。

然至其留意而不釋,則其禍有不可勝言者。

鍾繇至以此嘔血發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複壁,皆以兒戲害其國凶此身。

此留意之禍也。

始吾少時,嘗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貴而厚於書,輕死生而重於畫,豈不顛倒錯繆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復好。

見可喜者雖時復蓄之,然為人取去,亦不復惜也。

譬之煙雲之過眼,百鳥之感耳,豈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復念也。

於是乎二物者常為吾樂而不能為吾病。

駙馬都尉王君晉卿雖在戚里,而其被服禮義,學問詩書,常與寒士角。

平居攘去膏粱,屏遠聲色,而從事於書畫,作寶繪堂於私第之東,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為記。

恐其不幸而類吾少時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幾全其樂而遠其病也。

熙寧十年七月二十日記。

《浪淘沙·探春》

蘇軾 〔宋代〕

昨日出東城,拭探春情。

牆頭紅杏暗如傾。

檻內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綺陌斂香塵,雪霽前村。

東君用意不辭辛。

料想春光先到處,吹綻梅英。

《點絳唇·己巳重九和蘇堅》

蘇軾 〔宋代〕

我輩情鍾,古來誰似龍山宴。而今楚甸。戲馬余飛觀。顧謂佳人,不覺秋強半。箏聲遠。鬢雲吹亂。愁入參差雁。

复制

《南歌子·黃州臘八日飲懷民小閣》

蘇軾 〔宋代〕

衛霍元勛後,韋平外族賢。吹笙只合在緱山。閒駕彩鸞歸去、趁新年。烘暖燒香閣,輕寒浴佛天。他時一醉畫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邊。

复制

《張先生》

蘇軾 〔宋代〕

孰視空堂竟不言,故應知我未天全。

肯來傅舍人皆說,能致先生子亦賢。

脫屣不妨眠糞屋,流澌爭看浴冰川。

士廉豈識桃椎妙,妄意稱量未必然。

复制

《送虢令趙薦》

蘇軾 〔宋代〕

嗟我去國久,得君如得歸。

今君舍我去,從此故人稀。

不惜故人稀,但恐晤語非。

佳人西方子,佩服貝與璣。

宛兮若處女,未始識戶扉。

何必識戶扉,潛玉有光輝。

复制

《坤成節集英殿宴教坊詞致語口號臣聞視履考祥》

蘇軾 〔宋代〕

三朝遺老九門前,又見承平大有年。

文母憂勤初化俗,曾孫仁孝已通天。

史書元佑三千牘,樂奏坤成第一篇。

欲采蟠桃歸獻壽,蓬萊清淺半桑田。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