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唐代 / 王之渙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拼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王之渙 〔唐代〕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复制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山,「黃河入海流」寫水。詩人遙望一輪落日向着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

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非最高層)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但其含意深遠,耐人探索。「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發表議論,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寫景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也正因為如此,這兩句包含樸素哲理的議論,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周復綱說,這首詩具有超越時空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統一,是客觀與主觀的和諧,是偉大的藝術再現和創造。

王之渙

作者:王之渙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王之渙其它诗文

《涼州詞二首·其一》

王之渙 〔唐代〕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

王之渙 〔唐代〕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九日送別》

王之渙 〔唐代〕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宴詞》

王之渙 〔唐代〕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涼州詞二首》

王之渙 〔唐代〕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送別》

王之渙 〔唐代〕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 〔唐代〕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复制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王之渙 〔唐代〕

其一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其二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复制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王之渙 〔唐代〕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复制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王之渙 〔唐代〕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复制

《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贈》

王之渙 〔唐代〕

適遠登薊丘,茲晨獨搔屑。賢交不可見,吾願終難說。

迢遞千里游,羈離十年別。才華仰清興,功業嗟芳節。

曠盪阻雲海,蕭條帶風雪。逢時事多謬,失路心彌折。

行矣勿重陳,懷君但愁絕。

复制

《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贈》

王之渙 〔唐代〕

適遠登薊丘,茲晨獨搔屑。賢交不可見,吾願終難說。

迢遞千里游,羈離十年別。才華仰清興,功業嗟芳節。

曠盪阻雲海,蕭條帶風雪。逢時事多謬,失路心彌折。

行矣勿重陳,懷君但愁絕。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