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唐代 / 劉禹錫 / 海陽十詠。蒙池
拼

《海陽十詠。蒙池》

劉禹錫 〔唐代〕

瀠渟幽壁下,深淨如無力。

風起不成文,月來同一色。

地靈草木瘦,人遠煙霞逼。

往往疑列仙,圍棋在岩側。

复制
劉禹錫

作者: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劉禹錫其它诗文

《白侍郎大尹自河南寄示池北新葺水齋即事…兼命同作》

劉禹錫 〔唐代〕

公府有高政,新齋池上開。

再吟佳句後,一似畫圖來。

結構疏林下,夤緣曲岸隈。

綠波穿戶牖,碧甃疊瓊瑰。

幽異當軒滿,清光繞砌回。

潭心澄晚鏡,渠口起晴雷。

瑤草緣堤種,松煙上島栽。

游魚驚撥剌,浴鷺喜毰毸。

為客烹林筍,因僧採石苔。

酒瓶常不罄,書案任成堆。

檐外青雀舫,坐中鸚鵡杯。

蒲根抽九節,蓮萼捧重台。

芳訊此時到,勝游何日陪。

共譏吳太守,自占洛陽才。

复制

《酬太原狄尚書見寄》

劉禹錫 〔唐代〕

家聲烜赫冠前賢,時望穹崇鎮北邊。

身上官銜如座主,幕中譚笑取同年。

幽并俠少趨鞭弭,燕趙佳人奉管弦。

仍把天兵書號筆,遠題長句寄山川。

复制

《覽董評事思歸之什因以詩贈》

劉禹錫 〔唐代〕

幾年油幕佐征東,卻泛滄浪狎釣童。

欹枕醉眠成戲蝶,抱琴閒望送歸鴻。

文儒自襲膠西相,倚伏能齊塞上翁。

更說扁舟動鄉思,青菰已熟奈秋風。

复制

《尋汪道士不遇》

劉禹錫 〔唐代〕

仙子東南秀,泠然善馭風。

笙歌五雲里,天地一壺中。

受籙金華洞,焚香玉帝宮。

我來君閉戶,應是向崆峒。

复制

《令狐相公自天平移鎮太原以詩申賀》

劉禹錫 〔唐代〕

北都留守將天兵,出入香街宿禁扃。

鼙鼓夜聞驚朔雁,旌旗曉動拂參星。

孔璋舊檄家家有,叔度新歌處處聽。

夷落遙知真漢相,爭來屈膝看儀刑。

复制

《和令狐相公謝太原李侍中寄蒲桃》

劉禹錫 〔唐代〕

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

昔年隨漢使,今日寄梁王。

上相芳緘至,行台綺席張。

魚鱗含宿潤,馬乳帶殘霜。

染指鉛粉膩,滿喉甘露香。

醞成十日酒,味敵五雲漿。

咀嚼停金盞,稱嗟響畫堂。

慚非末至客,不得一枝嘗。

复制

《詠古二首有所寄 其二》

劉禹錫 〔唐代〕

寂寥照鏡台,遺基古南陽。

真人昔來游,翠鳳相隨翔。

目成在桑野,志遂貯椒房。

豈無三千女,初心不可忘。

复制

《送張盥赴舉詩》

劉禹錫 〔唐代〕

爾生始懸弧,我作座上賓。

引箸舉湯餅,祝詞天麒麟。

今成一丈夫,坎坷愁風塵。

長裾來謁我,自號廬山人。

道舊與撫孤,悄然傷我神。

依依見眉睫,嘿嘿含悲辛。

永懷同年友,追想出谷晨。

三十二君子,齊飛凌煙旻.曲江一會時,後會已凋淪。

況今三十載,閱世難重陳。

盛時一已過,來者日日新。

不如搖落樹,重有明年春。

火後見琮璜,霜餘識松筠。

肅風乃獨秀,武部亦絕倫。

爾今持我詩,西見二重臣。

成賢必念舊,保貴在安貧。

清時為丞郎,氣力侔陶鈞。

乞取斗升水,因之雲漢津。

复制

《華清詞(一作華清宮詞)》

劉禹錫 〔唐代〕

日出驪山東,裴回照溫泉。

樓台影玲瓏,稍稍開白煙。

言昔太上皇,常居此祈年。

風中聞清樂,往往來列仙。

翠華入五雲,紫氣歸上玄。

哀哀生人淚,泣盡弓劍前。

聖道本自我,凡情徒顒然。

小臣感玄化,一望青冥天。

复制

《竹枝詞九首·其六》

劉禹錫 〔唐代〕

城西門前灩澦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惱人心不如石,少時東去復西來。

复制

《望夫山》

劉禹錫 〔唐代〕

終日望夫夫不歸,化為孤石苦相思。

望來已是幾千載,只似當時初望時。

《金陵五題·並序》

劉禹錫 〔唐代〕

余少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嘗有遺恨。

後為歷陽守,跂而望之。

適有客以《金陵五題》相示,逌爾生思,欻然有得。

他日友人白樂天掉頭苦吟,嘆賞良久,且曰《石頭》詩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後之詩人,不復措詞矣。

餘四詠雖不及此,亦不孤樂天之言耳。

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台城台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

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

生公講堂生公說法鬼神聽,身後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塵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江令宅南朝詞臣北朝客,歸來唯見秦淮碧。

池台竹樹三畝餘,至今人道江家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