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唐代 / 李益 / 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
拼

《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

李益 〔唐代〕

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

复制

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 - 賞析

此詩詩旨主要不是寫士卒的鄉愁,而是發遷客的歸怨。

這首詩前二句寫聞笛。此時,春方至,山未青,夜猶寒,而軍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悽厲地呼喚春歸大地,風光恰似塞外。這笛聲,這情景,激動士卒的鄉愁,更摧折着遷客,不禁悲傷流淚,渴望立即飛回北方中原的家鄉。於是,詩人想起那大雁北歸的傳說。每年秋天,大雁從北方飛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棲息過冬。來年春天便飛回北方。後二句即用這個傳說。詩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飛的心情,也極其羨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飛的自由,所以說「不待天明盡北飛」。與大雁相比,遷客卻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歸。這裡蘊含着遺憾和怨望:遷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還沒有隨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來到。

詩人以恍惚北方邊塞情調,實寫南謫遷客的怨望,起興別致有味;又借大雁春來北飛,比托遷客欲歸不得,寄喻得體,手法委婉,頗有新意。而全詩構思巧妙,感情複雜,形象跳躍,針線緻密。題曰「春夜聞笛」,前二句卻似乎在寫春尚未歸,所以有人「吹笛喚春歸」,而遷客不勝其悲;後二句一轉,用回雁峰傳說,想象笛聲將春天喚來,一夜之間,大雁都北飛了。這一切都為笛聲所誘發,而春和夜是興寄所在,象徵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後二句之間,從眼前景物到想象傳說,從現實到希望,從寒山笛聲到遷客,到洞庭群雁夜飛,在這一系列具體形象的疊現之中,動人地表現出詩人複雜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喚春歸始,而以雁盡北飛結,人留雁歸,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間,有不盡的怨望,含難言的惆悵。

王之渙《涼州詞》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是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氣概。李益這首詩的主題思想其實相同,不過是說春風不到江南來。所以情調略似盛唐邊塞詩,但它多怨嘆之情而少豪邁之氣,情調遜於王詩。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別具風致。這正是中唐詩歌的時代特點。

李益

作者:李益

李益(約750—約830), 唐代詩人,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後遷河南鄭州。大曆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於七絕。 

李益其它诗文

《臨滹沱見蕃使列名》

李益 〔唐代〕

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馬多。

萬里關山今不閉,漢家頻許郅支和。

复制

《揚州送客》

李益 〔唐代〕

南行直入鷓鴣群,萬歲橋邊一送君。

聞道望鄉聞不得,梅花暗落嶺頭雲。

复制

《中橋北送穆質兄弟應制,戲贈蕭二策》

李益 〔唐代〕

洛水橋邊雁影疏,陸機兄弟駐行車。

欲陳漢帝登封草,猶待蕭郎寄內書。

复制

《書院無曆日以詩代書問路侍御六月大小》

李益 〔唐代〕

野性迷堯歷,松窗有道經。

故人為柱史,為我數階蓂。

复制

《春日晉祠同聲會集得疏字韻》

李益 〔唐代〕

風壤瞻唐本,山祠閱晉餘。

水亭開帟幕,岩榭引簪裾。

地綠苔猶少,林黃柳尚疏。

菱苕生皎鏡,金碧照澄虛。

翰苑聲何舊,賓筵醉止初。

中州有遼雁,好為系邊書。

复制

《雜曲歌辭。輕薄篇》

李益 〔唐代〕

豪不必馳千騎,雄不在垂雙鞬.天生俊氣自相逐,出與鵰鶚同飛翻。

朝行九衢不得意,下鞭走馬城西原。

忽聞燕雁一聲去,回鞭挾彈平陵園。

歸來青樓曲未半,美人玉色當金尊。

淮陰少年不相下,酒酣半笑倚市門。

安知我有不平色,白日欲顧紅塵昏。

死生容易如反掌,得意失意由一言。

少年但飲莫相問,此中報仇亦報恩。

复制

《登白樓見白鳥席上命鷓鴣辭》

李益 〔唐代〕

一鳥如霜雪,飛向白樓前。

問君何以至,天子太平年。

复制

《詣紅樓院尋廣宣不遇留題》

李益 〔唐代〕

柿葉翻紅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紅樓。

隔窗愛竹無人問,遣向鄰房覓戶鈎。

《塞下曲·其一》

李益 〔唐代〕

蕃州部落能結束,朝暮馳獵黃河曲。

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

《雜曲歌辭•遊子吟》

李益 〔唐代〕

女羞夫婿盪,客恥主人賤。遭遇同眾流,低回愧相見。

君非青銅鏡,何事空照面。莫以衣上塵,不謂心如練。

人生當榮盛,待士勿言倦。君看白日馳,何異弦上箭。

复制

《聞笛(一作李益詩)》

李益 〔唐代〕

入夜思歸切,笛聲清更哀。愁人不願聽,自到枕前來。

風起塞雲斷,夜深關月開。平明獨惆悵,飛盡一庭梅。

复制

《同蕭鍊師宿太乙廟》

李益 〔唐代〕

微月空山曙,春祠謁少君。落花壇上拂,流水洞中聞。

酒引芝童奠,香餘桂子焚。鶴飛將羽節,遙向赤城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