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唐代 / 李益 / 五言律詩 / 喜見外弟又言別
拼 译 译

《喜見外弟又言別》

李益 〔唐代〕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鍾。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喜見外弟又言別 - 譯文及註釋

譯文在社會動亂中離別了十年後,竟然在長大成人時意外相逢。初見不相識還驚問名和姓,稱名後才想起舊時的面容。說不完別離後世事的變化,暢談停止時已聽到黃昏寺院的鳴鐘。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憂愁不知又隔幾重?

注釋外弟:表弟。言別:話別。十年離亂:在社會大動亂中離別了十年。離亂:一作「亂離」。一:副詞。可作「竟然」或「忽而」解。「問姓」兩句:「問姓」與「稱名」互文見義。別來:指分別十年以來。來,後也。滄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變化,有如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那樣。語罷:談話停止。暮天鍾:黃昏寺院的鳴鐘。巴陵:即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陽市),即詩中外弟將去的地方。▲

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317

李靜 等.唐詩宋詞鑑賞大全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143

蘅塘退士 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130-131

喜見外弟又言別 - 賞析

此詩描寫了詩人同表弟在亂離中不期而遇而又匆匆話別的傷感場面,抒發了真摯的至親情誼和人生聚散離合無定的感慨,從側面反映了動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全詩用凝鍊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生動的細節,典型的場景,層次分明地再現了社會動亂中人生聚散的獨特一幕,具有強烈的生活真實感。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開門見山,介紹二人相逢的背景。這裡有三層意思:一是指出離別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說明這是社會動亂中的離別。它使人想起,發生於李益八歲到十六歲時的安史之亂及其後的藩鎮混戰、外族入侵等戰亂。三是說二人分手於幼年,「長大」才會面,這意味着雙方的容貌已有極大變化。他們長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頗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現出這次重逢的戲劇性。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正面描寫重逢。他們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寫的「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中的情景顯然不同。互相記憶猶新才可能「疑夢」,而李益和表弟卻已經對面不能相認了。看來,他們是邂逅相遇。詩人抓住「初見」的一瞬間,作了生動的描繪。面對陌生人,詩人客氣地詢問:「貴姓?」不由暗自驚訝。對一個似未謀面者的身份和來意感到驚訝。

「稱名」和「憶舊容」的主語,都是作者。經過初步接談,詩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人」原來就是十年前還在一起嬉戲的表弟。詩人一邊激動地稱呼表弟的名字,一邊端祥對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記憶中關於表弟的印象。

詩人從生活出發,抓住了典型的細節,從「問」到「稱」,從「驚」到「憶」,層次清晰地寫出了由初見不識到接談相認的神情變化,繪聲繪色,細膩傳神。而至親重逢的深摯情誼,也自然地從描述中流露出來,不需外加抒情的筆墨,已經為讀者所領略了。

頸聯「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鍾」,表現了這傾訴別情的場面。分手以來千頭萬緒的往事,詩人用「滄海事」一語加以概括。這裡化用了滄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間個人、親友、社會的種種變化,同時也透露了作者對社會動亂的無限感慨。

兩人熱烈地交談,從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話音。敘談時間長,正表明他們情誼的深長。「暮天鍾」並不是單純作為日暮的標誌而出現的。它表明二人敘談得十分入神,以至顧不上觀望天色的變化,也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只有遠處傳來寺院的鐘聲,才使他們意識到原來已是黃昏。作者在這一聯,避實就虛,擇取了敘舊時間很長這個側面,表現出二人歡聚時的熱烈氣氛和激動心情。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明日」,點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嶽陽)的道路,這裡提示了表弟即將遠行的去向。「秋山又幾重」則是通過重山阻隔的場景,把新的別離形象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用「秋」形容「山」,於點明時令的同時,又隱蘊着作者傷別的情懷。從宋玉開始,就把秋天同悲傷聯繫在一起了。「幾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離亂」相呼應,使後會難期的惆悵心情,溢於言表。

這首詩不以奇特警俗取勝,而以樸素自然見長。全詩以凝鍊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生動的細節,典型的場景,層次分明地再現了社會動亂中與親人久別後不期而遇又匆匆離散的場面,抒寫了親人間真摯的情誼,也表現了動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和無奈。詩人借時事動亂中人生聚散的獨特一幕,表達出無盡的詩情。▲

李靜 等.唐詩宋詞鑑賞大全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143

范之麟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701-702

喜見外弟又言別 - 創作背影

此詩當作於安史之亂之後的藩鎮割據時期。唐代自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爆發安史之亂,至公元763年(唐代宗廣德元年)結束,旋即大大小小的戰爭時斷時續,一直延續到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785年)才大體告一段落,歷時三十年。此詩就是在這種動亂的社會背景下創作的。

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317

李益

作者:李益

李益(約750—約830), 唐代詩人,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後遷河南鄭州。大曆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於七絕。 

李益其它诗文

《上黃堆烽》

李益 〔唐代〕

心期紫閣山中月,身過黃堆烽上雲。

年發已從書劍老,戎衣更逐霍將軍。

复制

《送同落第者東歸》

李益 〔唐代〕

東門有行客,落日滿前山。

聖代誰知者,滄洲今獨還。

片雲歸海暮,流水背城閒。

余亦依嵩潁,松花深閉關。

复制

《雜曲歌辭。漢宮少年行》

李益 〔唐代〕

君不見上宮警夜營八屯,冬冬街鼓朝朱軒。

玉階霜仗擁未合,少年排入銅龍門。

暗聞弦管九天上,宮漏沉沉清吹繁。

才明走馬絕馳道,呼鷹挾彈通繚垣。

玉籠金瑣養黃口,探雛取卵伴王孫。

分曹六博快一擲,迎歡先意笑語喧。

巧為柔媚學優孟,儒衣嬉戲冠沐猿。

晚來香街經柳市,行過倡市宿桃根。

相逢杯酒一言失,回朱點白聞至尊。

金張許史伺顏色,王侯將相莫敢論。

豈知人事無定勢,朝歡暮戚如掌翻。

椒房寵移子愛奪,一夕秋風生戾園。

徒用黃金將買賦,寧知白玉暗成痕。

持杯收水水已覆,徙薪避火火更燔。

欲求四老張丞相,南山如天不可上。

复制

《效古促促曲為河上思婦作》

李益 〔唐代〕

促促何促促,黃河九回曲。

嫁與棹船郎,空床將影宿。

不道君心不如石,那教妾貌長如玉。

复制

《登夏州城觀送行人賦得六州胡兒歌》

李益 〔唐代〕

六州胡兒六蕃語,十歲騎羊逐沙鼠。

沙頭牧馬孤雁飛,漢軍游騎貂錦衣。

雲中征戍三千里,今日征行何歲歸。

無定河邊數株柳,共送行人一杯酒。

胡兒起作和蕃歌,齊唱嗚嗚盡垂手。

心知舊國西州遠,西向胡天望鄉久。

回頭忽作異方聲,一聲回盡征人首。

蕃音虜曲一難分,似說邊情向塞雲。

故國關山無限路,風沙滿眼堪斷魂。

不見天邊青作冢,古來愁殺漢昭君。

复制

《觀回軍三韻》

李益 〔唐代〕

行行上隴頭,隴月暗悠悠。

萬里將軍沒,回旌隴戍秋。

誰令嗚咽水,重入故營流。

复制

《行舟》

李益 〔唐代〕

柳花飛入正行舟,臥引菱花信碧流。

聞道風光滿揚子,天晴共上望鄉樓。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李益 〔唐代〕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复制

《抒情因上郎中二十二叔監察十五叔兼呈李益端公柳縝評事》

李益 〔唐代〕

方憑指下弦,寫出心中言。寸草賤子命,高山主人恩。

游邊風沙意,夢楚波濤魂。一日引別袂,九回沾淚痕。

自悲何以然,在禮闕晨昏。名利時轉甚,是非宵亦喧。

浮情少定主,百慮隨世翻。舉此胸臆恨,幸從賢哲論。

明明三飛鸞,照物如朝暾。

复制

《六丑 丙午元夕雨》

李益 〔唐代〕

聽今宵疏雨,也算做、一年元夕。舊事流波,一往如何覓。

香街馬跡。記常年燈市,鞭絲帽影,有許多相識。闌珊燈火梅精立。

雅淡衣裳,輕盈姿格,人月同時一色。便旁人也道,此是秦虢。

萍蹤頓隔。怕舊時李益。昔日君平,無人憐惜。檐前點點滴滴,似替人流淚,學人悽惻。

拚此去、花朝寒食。都只向、雨雨風風,趖盡春光九十。

紅篝擁、夜寒側側。擬此情、並春柑傳與,何由寄得。

复制

《題李益師謙所藏和靖吟梅圖》

李益 〔唐代〕

瓶插梅花一兩枝,逋仙隱几自吟詩。

北風釀作西湖雪,不顧山童凍得痴。

复制

《途中寄李二(一作李益詩)》

李益 〔唐代〕

楊柳煙含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

好風若借低枝便,莫遣青絲掃路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