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棄魚釣,十載干明王。
無由謁天階,卻欲歸滄浪。
仲秋至東郡,遂見天雨霜。
昨夜夢故山,蕙草色已黃。
平明辭鐵丘,薄暮游大梁。
仲秋蕭條景,拔剌飛鵝鶬。
四郊陰氣閉,萬里無晶光。
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
故人南燕吏,籍籍名更香。
聊以玉壺贈,置之君子堂。
譯文自從放棄魚釣生活,十餘年來求見明王,可嘆無路踏上天階,又想回那隱居之鄉。仲秋季節來到東郡,已見天上降下寒霜,昨夜夢中回到故山,故山芳草色已枯黃。平明時分離開鐵丘,太陽落山來到大梁,仲秋分象多麼蕭條,雁飛聲聲南歸故鄉。四面郊野陰雲籠罩,一望無邊昏暗無光。長風陣陣吹動茅草,野火點點燃燒枯桑。故友您在匡城為官,政績卓著名聲正香。姑且以我玉壺相贈,將它安投放友廳堂。
注釋大梁:戰國魏都,唐時為汴州治所。卻寄:回寄。匡(kuāng)城主人:即《醉題匡城周少府廳壁》之「周少府」。匡城,唐滑州屬縣,在今河南長垣西南。一從:自從。魚釣:指隱居生涯。十載:自開元二十二年(734)作者「獻書闕下」(《感舊賦》序)至天寶元年(742)作此詩時,歷時九載,「十載」乃舉其成數。干明王:向君王求取功名。干,干退,求取。明王,即明主,指皇帝。謁(yè)天階:謁見天子。天階:登天的階梯,這裡指通向皇宮的台階。滄浪(làng):水名,具體地址說法不一,這裡指隱居之地。東郡:隋郡名,唐曰滑州,治所在今河南滑縣東。岑此行大抵沿黃河先至滑州,再至匡城,復由匡城至鐵丘,再到汴州。雨霜:下霜,「雨」作動詞。夜:一作「日」。故山:指作者的少室舊居。蕙(huì)草:香草。平明:天亮的時候。鐵丘:在今河南濮陽縣北。拔剌(bá là):象聲詞。鵝鶬(cāng):雁的別稱。陰氣:陰冷的雲霧。晶光,光亮。白茅:即茅草,至秋季而變白。野火:一指原野上焚燒枯草所縱的火,一指磷火,即鬼火。枯桑:枯乾的桑葉。南燕:唐滑州胙城縣(今河南延津東),漢代曰南燕縣。胙城與匡城緊鄰,故此處以南燕代指匡城。籍籍:形容名聲甚盛。玉壺:取高潔之意。君子:指周少府。▲
劉開揚.岑參詩選: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15-16
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154-158
詩歌一開頭就回顧了自己十餘年來坎坷的仕途經歷及內心的苦悶彷徨。詩人「十五隱於高陽,二十獻書厥下」(《感舊賦》),自開元二十三年出山,至此時已九年。「棄魚釣」,說自己決心出仕,「十載」舉其成數說於謂時間之長。「無由謁天階,卻欲歸滄浪」兩句概括了「十載干明王」的坎坷不退的經歷,包含着屢遭挫折,不甘歸去而又不得不歸去的感嘆。以上四句語意迴環,反映了詩人內心的波瀾,以頗為沉重的情調引起全詩。
次四句承上文「歸滄浪」寫歸程中的苦悶心情。詩人在秋日辭京遠行,一路唯見寒霜遍地,這景物襯託了詩人失意時的心灰意冷。在歸程中,詩人特別突出「昨夜」之「夢」來加以描寫,藉以表現對「故山」的留戀,而故山卻是「惠草色已黃」。如同「鵝鶬昨夜雞,蕙草色已陳」(《暮秋山行》),「潁陽秋草今黃盡,醉臥君家猶未還」(《醉題匡城周少府廳壁》)等等詩句一樣,表現出歲月已晚,宿願難酬的嘆息,也反映出進退兩難的心境。
詩的以下八句承上繼續寫歸程,而扣應題目「至大梁」,寫到大梁後所見。詩人選定「薄暮」這一時間,有可能是寫實,但也有以薄暮景色襯托沉重心情的用意。「仲秋蕭條景」一句對大梁所見作了總的概括。以下便選擇一些典型景物來寫這樣一個秋日薄暮的「蕭條景」:南飛的鴻雁,陰暗的郊野,秋風和茅草,野火和枯桑,把大梁秋日的薄暮渲染得分外冷落淒涼。「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兩句用極自然的語言極平常的形象,勾劃出深秋郊野的典型環境詩人焦慮鬱悶,百感交集的情懷通過這幅圖景含蓄地烘托出來。
詩的最後四句,稱讚故友聲名,贈玉壺以慰勉朋友要像玉壺之冰為官清正廉潔,呼應題目「奇」字。
詩人西去長安干謁,失意東歸,情緒十分低沉。此間的詩作中不止一次地對此有所抒發,如「雲送關西雨,風傳渭北秋,孤燈燃客夢,寒杆搗鄉愁」(《宿關西客舍寄東山嚴許二山人》),如「婦姑城南風雨秋,婦姑城中人獨愁」(《醉題匡城周少府廳壁》)等等。《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一詩所表達的也是這種仕途失意後的低沉鬱悶。從表現上說,這篇作品與上引詩句一樣,多以景習情,顯得十分含蓄而又深沉。▲
劉開揚.岑參詩選: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15-16
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154-158
這篇作品為詩人離長安東行至大梁後的寄贈之作,創作於天寶元年(742)八月。
劉開揚.岑參詩選: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15-16
不覺年華似箭流,朝看春色暮逢秋。
正嗟新冢垂青草,便見故交梳白頭。
雖道瞭然皆是夢,應還達者即無愁。
破除生死須齊物,誰向穹蒼問事由。
日烏往返無休息,朝出扶桑暮卻回。
夜雨旋驅殘熱去,江風吹送早寒來。
才憐飲處飛花片,又見書邊聚雪堆。
莫恃少年欺白首,須臾還被老相催。
世途擾擾復憧憧,真恐華夷事亦同。
歲月自消寒暑內,榮枯盡在是非中。
今朝猶作青襟子,明日還成白首翁。
堪笑愚夫足紛競,不知流水去無窮。
鮮冰玉凝,遇陽則消。
素雪珠麗,潔不崇朝。
膏以朗煎,蘭由芳凋。
哲人悟之,和任不摽。
外不寄傲,內潤瓊瑤。
如彼潛鴻,拂羽雪霄。
內潤伊何,亹亹仁通。
拂羽伊何,高棲梧桐。
頡頏應木,婉轉蛇龍。
我雖異跡,及爾齊蹤。
思樂神崖,悟言機峰。
繡雲綺構,丹霞增輝。
濛泛仰映,扶桑散蕤。
吾賢領雋,邁俗鳳飛。
含章秀起,坦步遠遺。
余與仁友,不塗不笱。
默匪岩穴,語無滯事。
櫟不辭社,周不駭吏。
紛動囂翳,領之在識。
會感者圓,妙得者意。
我鑒其同,物睹其異。
往化轉落,運萃勾芒。
仁風虛降,與時抑揚。
蘭棲湛露,竹帶素霜。
蕊點朱的,薰流清芳。
觸地舞雩,遇流濠梁。
投綸同詠,褰褐俱翔。
朝樂朗日,嘯歌丘林。
夕玩望舒,入室鳴琴。
五弦清激,南風披襟。
醇醪淬慮,微言洗心。
幽暢得誰,在我賞音。
早宦閱人事,晚懷生道機。
時從學省出,獨望郊園歸。
野彴度春水,山花映岩扉。
石頭解金章,林下步綠薇。
青松郁成塢,修竹盈尺圍。
吟風起天籟,蔽日無炎威。
危徑盤羊腸,連甍聳翬飛。
幽谷響樵斧,澄潭環釣磯。
因高見帝城,冠蓋揚光輝。
白雲難持寄,清韻投所希。
二公如長離,比翼翔太微。
含情謝林壑,酬贈駢珠璣。
顧予久郎潛,愁寂對芳菲。
一聞丘中趣,再撫黃金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