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魏晉 / 陶淵明 / 移居·其二
拼 译 译

《移居·其二》

陶淵明 〔魏晉〕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移居·其二 - 譯文及註釋

譯文春秋兩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經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誦新詩篇。經過門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飲共歡。要干農活便各自歸去,閒暇時則又互相思念。思念的時候,大家就披衣相訪,談談笑笑永不厭煩。這種飲酒言笑的生活的確很美好,拋棄它實在無道理可言。穿的吃的需要自己親自去經營,躬耕的生活永不會將我欺騙。

注釋斟:盛酒於勺。酌:盛酒於觴。斟酌:倒酒而飲,勸人飲酒的意思。這兩句是說鄰人間互相招呼飲酒。農務:農活兒。輒(zhé):就。相思:互相懷念。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談心。厭:滿足。此理:指與鄰里過從暢談歡飲之樂。理:義蘊。將:豈。將不勝:豈不美。茲:這些,指上句「此理」。紀:經營。這兩句語意一轉,認為與友人談心固然好,但應當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穫。▲

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81-84

移居·其二 - 賞析

前人評陶,統歸於平淡,又謂「凡作清淡古詩,須有沉至之語,樸實之理,以為文骨,乃可不朽」(施補華《峴傭說詩》)。陶淵明生於玄言詩盛行百年之久的東晉時代,「理過其辭,淡乎寡味」乃詩壇風尚,故以理為骨,臻於平淡皆不為難,其可貴處倒在淡而不枯,質而實綺,能在真率曠達的情意中化入淵深朴茂的哲理,從田園耕鑿的憂勤里討出人生天然的樂趣。讀陶詩《移居二首》其二,即可知此意。

全詩以自在之筆寫自得之樂,將日常生活中鄰里過從的瑣碎情事串成一片行雲流水。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暗承第一首結尾「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而來,篇斷意連,接得巧妙自然。此處以「春秋」二字發端,概括全篇,說明詩中所敘並非「發真趣於偶爾」(謝榛《四溟詩話》),而是一年四季生活中常有的樂趣。每遇風和日麗的春天或天高雲淡的秋日,登高賦詩,一快胸襟,歷來為文人引為風雅勝事。對陶淵明來說,在柴桑火災之後,新遷南村,有此登臨勝地,更覺欣慰自得。登高不僅是在春秋佳日,還必須是在農務暇日,春種秋獲,正是大忙季節,忙裡偷閒,登高賦詩,箇中趣味決非整天悠哉游哉的士大夫所能領略,何況還有同村的「素心人」可與共賞新詩。所以士大夫常有的雅興,在此詩中便有不同尋常的意義。這兩句用意頗深卻如不經意道出,雖無一字刻劃景物,而風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賞,詩人之神情超曠,也如在眼前。

移居南村除有登高賦詩之樂以外,更有與鄰人過從招飲之樂:「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這兩句與前事並不連屬,但若作斟酒品詩理解,四句之間又似可承接。過門輒呼,無須士大夫之間拜會邀請的虛禮,態度村野,更覺來往的隨便。大呼小叫,毫不顧忌言談舉止的風度,語氣粗朴,反見情意的真率。「相呼」之意可能是指鄰人有酒,特意過門招飲詩人;也可能是詩人有酒招飲鄰人,或鄰人時來串門,恰遇詩人有酒便一起斟酌,共賞新詩。杜甫說:「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客至》)「叫婦開大瓶,盆中為吾取。……指揮過無禮,未覺村野丑。」(《遭田父泥飲》)諸般境界,在陶詩這兩句中皆可體味,所以愈覺含蓄不盡。

當然,人們也不是終日飲酒遊樂,平時各自忙於農務,有閒時聚在一起才覺得興味無窮:「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相思輒披衣,言笑無厭時。」有酒便互相招飲,有事則各自歸去,在這個小小的南村,人與人的關係非常實在,非常真誠。「各自歸」本來指農忙時各自在家耕作,但又與上句飲酒之事字面相連,句意相屬,給人以酒後散去、自忙農務的印象。這就像前四句一樣,利用句子之間若有若無的連貫,從時間的先後承續以及詩意的內在聯繫兩方面,輕巧自如地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瑣事融成了整體。這句既頂住上句招飲之事,又引出下句相思之情。忙時歸去,閒時相思,相思復又聚首,似與過門相呼意義重複,造成一個迴環,「相思則披衣」又有意用民歌常見的頂針格,強調了這一重複,使筆意由於音節的復沓而更加流暢自如。這種往復不已的章法在漢詩中較常見,如《蘇武詩》、《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等,多因重疊迴環、曲盡其情而具有一唱三嘆的韻味。陶淵明不用章法的復疊,而僅憑意思的迴環形成往復不已的情韻,正是其取法漢人而又富有獨創之處。何況此處還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詩意的深化。過門招飲,僅見其情意的真率,閒時相思,才見其友情的深摯。披衣而起,可見即使已經睡下,也無礙於隨時相招,相見之後,談笑起來沒完沒了,又使詩意更進一層。如果說過門輒呼是從地鄰關係表明詩人與村人的來往無須受虛禮的限制,那麼披衣而起、言笑無厭則表明他們的相聚在時間上也不受俗態的拘束。所以,將詩人與鄰人之間純樸的情誼寫到極至,也就將摒絕虛偽和矯飾的自然之樂傾瀉無餘。此際詩情已達高潮,再引出「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的感嘆,便極其自然了。這兩句扣住移居的題目,寫出在此久居的願望,也是對上文所述過從之樂的總結。不言「此樂」,而說「此理」,是因為樂中有理,由任情適意的樂趣中悟出了任自然的生活哲理比一切都高。從表面上看,這種快然自足的樂趣所體現的自然之理與東晉一般貴族士大夫的玄學自然觀沒有什麼兩樣。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說:「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似乎也可以用來解釋陶淵明《移居二首》其二中的真趣所在。但同是「人之相與」、「欣於所遇」之樂,其實質內容和表現方式大不相同。東晉士族自恃閥閱高貴,社會地位優越,每日服食養生,清談玄理,宴集聚會所相與之人,都是貴族世家,一時名流;遊山玩水所暫得之樂,亦不過是無所事事,自命風雅;他們所寄託的玄理,雖似高深莫測,其實只是空虛放浪的寄生哲學而已。陶淵明的自然觀雖然仍以玄學為外殼,但他的自然之趣是脫離虛偽污濁的塵網,將田園當作返樸歸真的樂土;他所相與之人是淳樸勤勞的農夫和志趣相投的鄰里;他所寄託的玄理,樸實明快,是他在親自參加農業勞動之後悟出的人生真諦。所以,此詩末二句「忽跟農務,以衣食當勤力耕收住,蓋第耽相樂,本易務荒,樂何能久,以此自警,意始周匝無弊,而用筆則矯變異常」(張玉谷《古詩賞析》)。結尾點明自然之樂的根源在於勤力躬耕,這是陶淵明自然觀的核心。「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詩人認為人生只有以生產勞動、自營衣食為根本,才能欣賞恬靜的自然風光,享受純真的人間情誼,並從中領悟最高的玄理——自然之道。這種主張力耕的「自然有為論」與東晉士族好逸惡勞的「自然無為論」是針鋒相對的,它是陶淵明用小生產者樸素唯物的世界觀批判改造士族玄學的產物。此詩以樂發端,以勤收尾,中間又穿插以農務,雖是以寫樂為主,而終以勘為根本,章法與詩意相得益彰,但見筆力矯變而不見運斧之跡。全篇羅列日常交往的散漫情事,以任情適意的自然之樂貫串一氣,言情切事,若離若合,起落無跡,斷續無端,文氣暢達自如而用意宛轉深厚,所以看似平淡散緩而實極天然渾成。

由此可見,作詩以理為骨固佳,其尤貴者當善於在情中化理。晉宋之交,玄風大熾,一般詩人都能談理。山水詩中的談玄說理成份多為後人所訾議,而產生於同時的陶淵明田園詩中亦有不少談理之作,卻博得了盛譽。原因就在剛剛脫離玄言詩的山水詩多以自然證理,理贅於辭;而陶詩則能以情化理,理入於情,不言理亦自有理趣在筆墨之外,明言理而又有真情融於意象之中。這種從容自然的境界,為後人樹立了很高的藝術標準。▲

吳小如 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537-542

移居·其二 - 創作背影

這組詩寫於晉安帝義熙六年(410年),當時作者46歲。根據逯欽立《陶淵明事跡詩文系年》與郭維森《陶淵明年譜》,義熙元年(405年)棄彭澤令返回柴桑,住上京里老家及園田居。義熙四年(408年)六月,陶淵明隱居上京的舊宅失火,暫時以船為家。兩年後移居潯陽南里(今江西九江城外)之南村村舍。《移居二首》當是移居後不久所作。

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81-84

吳小如 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537-542

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367-368

陶淵明

作者: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字淵明。別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到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其它诗文

《四時》

陶淵明 〔魏晉〕

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

秋月揚明暉,冬嶺秀寒松。

《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獲》

陶淵明 〔魏晉〕

貧居依稼穡,戮力東林隈。

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

司田眷有秋,寄聲與我諧。

飢者歡初飽,束帶候鳴雞。

揚楫越平湖,泛隨清壑回。

鬱郁荒山里,猿聲閒且哀。

悲風愛靜夜,林鳥喜晨開。

曰余作此來,三四星火頹。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雲乖。

遙謝荷蓧翁,聊得從君棲。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

陶淵明 〔魏晉〕

閒居三十載,遂與塵事冥。

詩書敦宿好,林園無世情。

如何舍此去,遙遙至南荊!叩枻新秋月,臨流別友生。

涼風起將夕,夜景湛虛明。

昭昭天宇闊,皛皛川上平。

懷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舊墟,不為好爵縈。

養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陶淵明 〔魏晉〕

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

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

露淒暄風息,氣澈天象明。

往燕無遺影,來雁有餘聲。

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

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

斂襟獨閒謠,緬焉起深情。

棲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

复制

《和陶淵明飲酒二十首 其五》

陶淵明 〔魏晉〕

羊車一失馭,天地兵甲喧。中國不自正,王業東南偏。

運甓有貽厥,臥龍康廬山。使處王謝位,大物豈不還。

千載飲酒詩,醉吻謠醒言。

复制

《和陶淵明雜詩(六首。以下《越游稿》)》

陶淵明 〔魏晉〕

我無猛烈心,出處每猶豫。

或同燕雀棲,或逐梟鸞翥。

向焉固非就,今者孰為去。

去就本一途,何用獨多慮。

但慮末代下,事事古不如。

從今便束裝,移入醉鄉住。

醉鄉固雲樂,猶是生滅處。

何當乘物化,無喜亦無懼。¤

复制

《和陶淵明歸田園居六詩 其五》

陶淵明 〔魏晉〕

我慚曠達人,夢寐眷鄉曲。十年仕楚越,政坐食不足。

人皆詫善奕,舉世鮮識局。陶翁有高躅,迷塗炳明燭。

於焉稅吾駕,作息課昏旭。

复制

《和陶淵明二十首 其八》

陶淵明 〔魏晉〕

骯髒老眉面,豈是趨世資。謬著百僚底,躄躠彊折枝。

深知才用短,敢謂時命奇。歸耕不顧計,更問婚娶為。

何向不貧賤,肯為寸祿羈。

复制

《讀陶淵明集》

陶淵明 〔魏晉〕

淵明從遠公,了此一大事。下視區中賢,略不可人意。

不如歸田園,萬事付一醉。揮觴賦新詩,詩成聊自慰。

初不求世售,世亦不我貴。意到語自工,心真理亦邃。

何必聞虞韶,讀此可忘味。我欲追其韻,恨無三尺喙。

嗟嘆之不足,作詩示同志。

复制

《十六夜示超然》

陶淵明 〔魏晉〕

山深久不晴,領略三伏暑。夜涼聞風泉,疑作空階雨。

但覺紙窗明,不知山月吐。階除偶獨立,滿庭浩風露。

室閒門未掩,時有飛螢度。餘生願俱子,萬壑千岩處。

艱難百憂中,長恐此心負。今宵復對榻,樂事遽如許。

地偏心亦遠,喜俗憂自去。風光如輞川,窈窕辛夷塢。

以短暴弟長,正坐功名誤。何如廬山陰,一水斷世路。

持遠兩鏡臨,於中可無睹。此詩若散緩,熟讀有奇趣。

便覺陶淵明,彷佛見眉宇。

复制

《效陶淵明讀山海經二十四首 其四》

陶淵明 〔魏晉〕

觀彼相柳氏,九首食九山。一有所抵厥,溪澤流潺潺。

貪暴欲難饜,禹誅惡其奸。世有同調客,前聖不復還。

复制

《讀陶淵明詩述懷七首 其一》

陶淵明 〔魏晉〕

弱齡誦其詩,如詠國風歌。緣情去雕飾,崢嶸障頹波。

每展襟情悅,宛爾挹藤蘿。神契猶旦夕,千載何足多。

今茲溯言旨,道在顏閔科。欲諗知音人,抒藻寫岩阿。

复制